手工面線:五十年的老作坊,陽光下的古早味

2021-01-12 海峽之聲網

  海峽之聲記者洪梅採訪製作手工面線的老師傅鄭子良

  鄭子良在分揀面線(採訪對象提供)

  鄭子良兒媳現在也是好幫手(採訪對象提供)

  鄭子良老伴在曬面線(採訪對象提供)

  老厝前曬滿面線(洪梅 攝)


  海峽之聲網訊(記者 洪梅)大嶝田墘社區以前是一個盛產手工面線的村落,有許許多多的家庭小作坊,現如今也僅剩下鄭子良一家。鄭子良已經年近七旬,他從16歲開始當學徒做面至今已經五十多年的時間,是全大嶝唯一一個還在堅持手工做面線、麵條的人家。大嶝農家的神龕上、飯桌上,處處有鄭子良家生產的面線。

  面線是閩南地區一種特有的麵食,是普通話說法,在閩南有人叫 「面幹」,又稱「太平面」、「長壽麵」、「長面」。鄭子良現在做的手工面線主要有兩種品種,一種是生曬的,一種是蒸熟後再曬的。他表示,生曬的比較好吃,蒸熟的則適合老人家拜拜用。

  閩南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洗塵壓驚去晦氣吃碗豬腳面線……辦酒席頭道菜一般用面線,取「福壽綿長 長命百歲」之意;作為貢品,常常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神佛誕辰。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閩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現在要吃到純正的手工面線實屬不易。鄭子良介紹,手工面線做起來不易,步驟繁瑣,而且分寸把握要很到位,和面、壓面、揉面、出面、分揀、蒸面、曬面,每一步都是費時費力的。「做手工面線是個辛苦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一直忙到天黑,只要天氣好可以曬面我們基本上就沒停過工。現在很多人都吃不了這個苦了,大部分的作坊也都用機器代替人工生產。」鄭子良說。

  據了解,傳統的手工面線,久煮不爛,吃起來有韌性、鹹香、口感好。鄭子良表示,廈門獨具特色的傳統名點「炒麵線」也只有用手工面線炒才不會斷、不會糊。而用機器差不多10分鐘就可做出面線,效率雖然非常高,但麵粉的香氣根本出不來,味道也差多了,而且,麵團幹了後,面線容易掉屑或斷掉。下鍋煮時,因韌度不夠,容易糊掉。

  做面除了手藝好,不辭辛勞外,還要有寬闊的場地用來曬面。鄭子良的老厝就見證了他人生整個的做面史,從1985年開始自立門戶到現在。老房子的好處是,廳大院大空地多。陽光可以毫無遮擋地傾落在院裡。在這個大院裡,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見鄭子良忙進忙出的身影。簸箕排滿麵團,頭頂簸箕大步往院子走……這個動作,鄭子良做了50年。院壩上,一排一排的鐵架子上,長方形的簸箕一字兒鋪開,一個一個麵團,靜靜地躺在陽光下,蒸發、濃縮、變幹……

  記者採訪時,一名嫁到同安的田墘女子正好過來買面線,一下子就買了20斤面線,她說,這是同事託她買的,「老鄭做的手工面線遠近馳名,吃過的都會再買」。聽到老顧客的誇讚,鄭子良十分自豪,他說,他做的手工面線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麵粉一定要保證發酵時間,這樣香味才會出來,也才會Q。

  「每個環節都要靠手工,沒有好體力和耐心是幹不來的。」鄭子良說,從起初的夫妻二人起早貪黑地幹活,到現在有了兒子兒媳可以幫忙;從原來一天做兩百斤,到現在每天可做三、四百斤;買家也從村裡的住戶,變成了全大嶝一百來間的小賣部;自己也從大嶝許許多多做面人家其中的一個,變成了全大嶝唯一還在手工做面的人家……看起來老當益壯的鄭子良表示,哪天幹不動了,就不幹了吧。

  做手工面線的人家從來披星戴月,只為了做出來的面線能夠追逐陽光。鄭子良一家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勞作,他們家的院子裡也每天都曬滿面線。或許這就是生活,平淡中有堅持。

相關焦點

  • 石獅青蓮村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晉江陳塘村手工面線:千絲如縷四百年
    將和好的面搓揉成1釐米粗,纏繞在兩根竹竿上  手工面線是用什麼做成的?是溫暖的陽光、乾燥的北風,還有400多年的歷史積澱。昨天,有網友提到了晉江陳塘村的手工面線。自清朝至今,村裡幾乎家家戶戶以此為生,代代相傳。除柔軟外,那裡的面線還帶著一點點嚼勁,散發出淡淡的古早味。  陳塘村有200多戶人家,從四齡稚童,到八旬老嫗,手工面線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村民王女士說,這裡的孩子,放學一回家就和大人們一起做面線;這村的媳婦,一嫁過來,就要跟丈夫學手藝。
  • 南安:手工面線抱團出山
    閩南面線有著近500年歷史,對於當地人而言,它不僅僅是常見的美食,更是鄉愁的承載。南安市樂峰鎮福山村是製作傳統手工面線的聚集區。在這個3000多人的村莊內,有數十家面線製作作坊,傳承著數百年的純手工面線製作技藝。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閩南古早味真好呷!」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 湖頭:手工面線工藝瀕臨失傳
    炎炎夏日,湖頭鎮郭埔村傳統美食純手工鹹面線供不應求,銷往湖頭、湖上、白瀨、金谷等鄉鎮,甚至新加坡、永春、南安等地。圖中,許新東師傅的手工面線家庭作坊僅一天就售出近200斤。然而,口感軟順鹹香的面線需要繁雜精細的純手工工序,工作量大,導致這項民間傳統工藝有失傳的危險。 50多歲的許師傅一家是祖傳的手工面線作坊,到他這一輩已是第四代。
  • 百年老手藝 翔安新圩黃加堅持做手工面線40多年!
    純手工製作的面線便是金柄村的一個響亮品牌,村裡的老師傅黃加做手工面線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項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古早味。」清晨4點,黃加師傅家點著的燈照亮了大帽山山腳下氤氳的薄霧。在黃加的家中,麵粉飛揚的一天也開始了。
  • 隱藏於老城巷子裡的古早味小吃,翔安番鴨面線
    隱藏於老城巷子裡的古早味小吃,翔安番鴨面線BY小企9999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國古代曾被視為農曆十月的大節,迎冬習俗非常豐富,其中有一些傳承至今。找這家「古早味」下單的顧客絕大多數也是衝著那口湯來的。鴨肉直接從大陶缸裡撈出,不僅骨酥肉爛,而且雞肉纖維甚至骨頭縫裡都滲透著濃濃的藥香。如果選擇基礎版的番鴨面線,這樣一大根鴨腿,一定會給你大大的滿足。如果胃口好,可以選擇招牌面線。
  • 尋味 | 石獅流傳百年的青蓮面線
    ,村裡的二十幾戶人家,都是祖傳的面線世家,個個精通面線製作手藝,在食品機械化生產的時代,傳統手工面線又是如何生產和生存的呢?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是青蓮祖先們留給後輩最寶貴的財富。據傳,青蓮面線的製作工藝始於宋代。數百年來,延續著父傳子,子傳孫的繼承模式,是石獅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專業村。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記者了解到,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創建於2017年,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基地創始人洪一博表示,創建這個傳承基地最初的想法,源自十多年前一次國外旅遊的經歷。
  • 【來自後坑村的故事】後坑手工面線
    該村地處龍湖、英林之間,其地盛產小麥,可以為工匠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當地製作的面線通常是當日製作後即由肩挑小販挑往鄉下,用「小麥換面線」的方式換回小麥作為原料,可以保證手工線面製作常年不間斷進行。而舊時民間技藝的傳承有一定的保守性,通常是在家族內部互相傳授,所以幾百年來,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後坑村一直延續手工線面製作的技藝。
  • 這個翔安人堅持做手工面線40多年!
    純手工製作的面線便是金柄村的一個響亮品牌,村裡的老師傅黃加做手工面線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項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古早味。」清晨4點,黃加師傅家點著的燈照亮了大帽山山腳下氤氳的薄霧。在黃加的家中,麵粉飛揚的一天也開始了。
  • 古早味面線 貫穿了閩南八百年的光陰
    相傳宋元時期,手工掛麵工藝隨中原人南遷入閩,彼時,手工面線融入閩南,並因其面身潔白纖細,蘊含有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美好寓意,逐漸成為閩南人迎賓待客、婚娶敬神的「常客」。長久以來,古早味面線以一根綿長的弧度,竟貫穿了閩南八百年的光陰。位於來旺良品堂的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吸納著以洪師傅為代表的幾位手工面線傳承人,他們用自己的執著續寫著手工面線的歷史。
  • 福建泉州市場監管局:有序規範小作坊 做大做強特色小產業
    食品加工小作坊,一頭連著數以萬計家庭的生計,另一頭連著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以前,小作坊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髒、亂、差、多、小、散、偏」,隨著不斷的改造升級和質量提升,如今,泉州的小作坊不僅環境優美,乾淨衛生,秩序井然,還成為了閩南古早味傳統食品文化傳承基地,小作坊的民間技藝也得以繼續流傳。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  線面在閩南又稱為「面線」「面幹」,是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一種手工製作食品。傳統手工線面製作技藝在閩南傳承的歷史悠久,是作為一種閩南民俗文化中象徵長壽、吉慶的文化符號,在閩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喪喜慶各種儀式中都離不開這種手工特製的麵食。日前,後坑村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入選晉江市第五批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麵食 傳承中的「古早味」­  說起閩南人喜愛的早餐,面線糊絕對位列榜首。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 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咱厝古早味,地道的翔安美食!
    煎好的蛋皮,從煎盤裡取下,放上兩條花生餡,從裡往外裹三圈,熱熱的軟軟的蛋皮,就與花生餡貼合了。劉"注"鄉愁(十一)捶打拉扯中見「貢」糖功夫,謝火傳承老手藝三十多年,堅持做「古早味」貢糖鄉村振興·青年先行(二十一)翔安桂林七裡村29歲小夥傳承老手藝,徵服老廈門人的味蕾桔紅糕原本是浙江湖州的漢族名點之一,用江南的糯米製成,具有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老少皆宜的特點,深受公眾喜愛,後來製作工藝傳入廈門,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茶點之一。
  • 最佳伴手禮——手工面線
    閩南風俗裡,包含著許多悠久的歷史文化,不管是婚嫁習俗,飲食習俗,或節日習俗,在點滴的生活裡,一代一代的傳承至今,面線就是其中一種。閩南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壓驚來碗甜面線加雞蛋……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閩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閩南古早味之石獅伴手禮,是兒時的味道沒錯!
    關於「石獅甜粿」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約在鹹豐5年,義興甜粿的創始人王公侯在年底時得了一筆意外之財。閩南地區逢年過節都有做年糕的習俗,王公侯於是親自下廚製作年糕,遍請鄉鄰。由於在傳統製作工藝上有所創新,他所做出來的年糕風味獨特,大受鄉鄰喜愛。此後,王公侯開立作坊,以此為生計。王公侯為人豪爽,仗義疏財,經常周濟身邊的窮苦人家,他所開設的甜粿作坊也因此以「義興」為名號。
  • 永春面線再次榮登CCTV.這碗手工面線,軟糯不爛,入口順滑,絲絲縷縷閩南味
    在節目開始前,現場是異常忙碌,來自福建省永春縣的五位食品加工人員,乘坐3個小時的飛機來到現場,為我們製作有著五百年歷史的福建傳統手工面線。 飯糰們,跟著小二一起瞧瞧,這福建面線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面線也叫線面,流行於我國福建、廣東、臺灣等地,相傳宋元時期手工掛麵的工藝隨著南遷的中原人傳入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