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記者洪梅採訪製作手工面線的老師傅鄭子良
鄭子良在分揀面線(採訪對象提供)
鄭子良兒媳現在也是好幫手(採訪對象提供)
鄭子良老伴在曬面線(採訪對象提供)
老厝前曬滿面線(洪梅 攝)
海峽之聲網訊(記者 洪梅)大嶝田墘社區以前是一個盛產手工面線的村落,有許許多多的家庭小作坊,現如今也僅剩下鄭子良一家。鄭子良已經年近七旬,他從16歲開始當學徒做面至今已經五十多年的時間,是全大嶝唯一一個還在堅持手工做面線、麵條的人家。大嶝農家的神龕上、飯桌上,處處有鄭子良家生產的面線。
面線是閩南地區一種特有的麵食,是普通話說法,在閩南有人叫 「面幹」,又稱「太平面」、「長壽麵」、「長面」。鄭子良現在做的手工面線主要有兩種品種,一種是生曬的,一種是蒸熟後再曬的。他表示,生曬的比較好吃,蒸熟的則適合老人家拜拜用。
閩南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洗塵壓驚去晦氣吃碗豬腳面線……辦酒席頭道菜一般用面線,取「福壽綿長 長命百歲」之意;作為貢品,常常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神佛誕辰。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閩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現在要吃到純正的手工面線實屬不易。鄭子良介紹,手工面線做起來不易,步驟繁瑣,而且分寸把握要很到位,和面、壓面、揉面、出面、分揀、蒸面、曬面,每一步都是費時費力的。「做手工面線是個辛苦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一直忙到天黑,只要天氣好可以曬面我們基本上就沒停過工。現在很多人都吃不了這個苦了,大部分的作坊也都用機器代替人工生產。」鄭子良說。
據了解,傳統的手工面線,久煮不爛,吃起來有韌性、鹹香、口感好。鄭子良表示,廈門獨具特色的傳統名點「炒麵線」也只有用手工面線炒才不會斷、不會糊。而用機器差不多10分鐘就可做出面線,效率雖然非常高,但麵粉的香氣根本出不來,味道也差多了,而且,麵團幹了後,面線容易掉屑或斷掉。下鍋煮時,因韌度不夠,容易糊掉。
做面除了手藝好,不辭辛勞外,還要有寬闊的場地用來曬面。鄭子良的老厝就見證了他人生整個的做面史,從1985年開始自立門戶到現在。老房子的好處是,廳大院大空地多。陽光可以毫無遮擋地傾落在院裡。在這個大院裡,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見鄭子良忙進忙出的身影。簸箕排滿麵團,頭頂簸箕大步往院子走……這個動作,鄭子良做了50年。院壩上,一排一排的鐵架子上,長方形的簸箕一字兒鋪開,一個一個麵團,靜靜地躺在陽光下,蒸發、濃縮、變幹……
記者採訪時,一名嫁到同安的田墘女子正好過來買面線,一下子就買了20斤面線,她說,這是同事託她買的,「老鄭做的手工面線遠近馳名,吃過的都會再買」。聽到老顧客的誇讚,鄭子良十分自豪,他說,他做的手工面線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麵粉一定要保證發酵時間,這樣香味才會出來,也才會Q。
「每個環節都要靠手工,沒有好體力和耐心是幹不來的。」鄭子良說,從起初的夫妻二人起早貪黑地幹活,到現在有了兒子兒媳可以幫忙;從原來一天做兩百斤,到現在每天可做三、四百斤;買家也從村裡的住戶,變成了全大嶝一百來間的小賣部;自己也從大嶝許許多多做面人家其中的一個,變成了全大嶝唯一還在手工做面的人家……看起來老當益壯的鄭子良表示,哪天幹不動了,就不幹了吧。
做手工面線的人家從來披星戴月,只為了做出來的面線能夠追逐陽光。鄭子良一家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勞作,他們家的院子裡也每天都曬滿面線。或許這就是生活,平淡中有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