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翔安人堅持做手工面線40多年!

2021-01-19 翔安厝邊頭尾

廈門古民諺有云:「未有廈門,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翔安大帽山山腳下的金柄村,青山綠水,民風淳樸,至今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蹟、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製作的面線便是金柄村的一個響亮品牌,村裡的老師傅黃加做手工面線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項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古早味。」




清晨4點,黃加師傅家點著的燈照亮了大帽山山腳下氤氳的薄霧。在黃加的家中,麵粉飛揚的一天也開始了。「現在每天要做200斤面線,看天氣變化,每次都要9個小時左右,一年365天,有330天在做面線,追著面線都跑了40多年了。」今年61歲的黃加從十幾歲的時候就和面線打交道。練就了一手柔、搓、甩、拉的真功夫。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黃加將麵粉倒入盆裡,按照比例添加了水和鹽,再經一番攪拌、拳打。這看似簡單的步驟卻有著諸多講究,黃加說,「加鹽是為了增加麵團的延展性,讓麵粉自己發酵。天冷,等的時間長些,天熱,等的時間就短些。」




「條條不離手,線線不離身。」黃加說,每天都被麵團追著跑,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9道工序缺一不可,每道工序緊張繁瑣,時間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而這一切全憑黃加老道的經驗判斷。

談話間,黃加將醒好的麵團用切面刀快速地切成條狀,然後經兩遍搓揉、甩面,再把手指粗的麵條一圈圈盤在匾簍。待全部盤好,黃加將兩根1米長的細竹竿固定好,手中抓著六根麵條同時開工,上前一個跨步的姿勢,身體隨著左右手的交替而輕微晃動,大有練武功扎馬步的氣勢。



只見,面線在兩個細竹竿之間繞8纏繞,原先粗粗的麵條飛快地變細、變長,在重力的作用下,面線向下低垂,經過兩三遍的拉伸,每根面線長可達32米,細僅1毫米。黃加將面線掛到院子風乾,一絲絲白色面線隨風飄動,在溫暖的陽光下投下了律動的光影,別有一番景致。




臨近中午,陽光正好。黃加的老伴將已經風乾好的面線從細竹竿上折斷,將面線分束盤成巴掌大小的面線團,整齊擺在竹排上,再放到院子裡晾曬。在陽光下做日光浴的面線,散發著清新的面香。黃加說,像秋天這樣的好天氣,曬三天就可以了,為了保證作坊的溼度,黃加特意安裝了一個加溼器,讓面線更好操作。

「每次吃午飯不超過十分鐘,屋內屋外一天跑幾百個來回。」連黃加的老伴都佩服黃加體力跟年輕人一樣好。健步如飛的黃加腳上永遠穿著一雙回力牌白鞋,他說這樣輕便好走。




說起手工面線製作這門手藝,黃加的祖輩從清朝開始做手工面線。但黃加除了有些祖傳的功底,年輕的時候還專程到晉江拜師學藝。「當年很多一起學藝的學徒都覺得這活太辛苦,後來轉行了,我自己從習慣到喜歡,一直堅持到現在。現在一天不做身體就難受。」黃加拿出了一把他用了30多年的切面刀,這把磨得只剩下一小塊薄片,連手柄都生鏽的小刀,黃加說要好好珍藏起來,一代代傳承下去。



傍晚時分,趁著陽光還有些熱度,黃加和老伴趕著把院子裡的面線搬回屋裡,以免夜晚受潮。因為黃加做的面線吃起來順滑、Q軟,而且健康,深受回頭客的喜歡。在這一天的時間裡,前來黃加家裡購買面線的人絡繹不絕,每次客人都是小批量拿貨,用於自家食用或惠贈親友。

「加,下次再幫我留20斤面線,島內的朋友交代要買。」同村的黃先生一天來兩次,上午提走了一大袋面線,下午又跑一趟,說是有朋友又要預訂20斤。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黃加的門口更是排滿了外地車牌的車子,連漳州、泉州等地回頭客都專程跑來訂購。

「面線是閩南人常吃的食品,也是海外華僑思念的家鄉味」。黃加說,新加坡、馬來西亞、澳門的華僑每次都點名要吃他做的手工面線。家鄉人也常常帶他做的面線當伴手禮到海外贈送親友。

「手工做的東西畢竟量有限,每天最多就200斤,自銷都不夠。」黃加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兒子建議他部分工序用機器代替,可是黃加不願意,因為他認為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回頭客,愛的就是這份手工製作的情懷,吃的就是這份傳承的古早味,用機器代替很多東西都會變味。堅持手工製作的黃加,2015年6月被列入翔安區非遺傳承人。如今黃加的兒子、兒媳婦也打算慢慢接手製作手工面線,未來,他們想繼續做一個追面線的手藝人,讓細細長長的面線連接一代又一代人。



文/洪麗敏   圖、視頻/劉小東






相關焦點

  • 百年老手藝 翔安新圩黃加堅持做手工面線40多年!
    翔安大帽山山腳下的金柄村,青山綠水,民風淳樸,至今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蹟、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製作的面線便是金柄村的一個響亮品牌,村裡的老師傅黃加做手工面線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項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古早味。」
  • 這兩個翔安人登上央視《舌尖3》啦!這道美味你也經常吃!
    閩南人祝壽賀喜要帶面線親友送行吃太平面線家中待客吃豬腳面線如果辦酒席或者孩子滿月頭道菜更是用面線代表福壽綿長「現在每天要做200斤面線,看天氣變化,每次都要9個小時左右,一年365天,有330天在做面線,追著面線都跑了40多年了。」今年61歲的黃加從十幾歲的時候就和面線打交道。練就了一手柔、搓、甩、拉的真功夫。
  • 30年練就好手藝 翔安手藝人林儉堅持以傳統工藝做龜粿
    ­  在廈門八市,有一家開了20多年的閩南傳統小吃老店「紅髮食品」,裡面不乏蒜蓉枝、韭菜盒、發糕等各種閩南傳統小吃。其中,龜粿這種閩南人家喻戶曉的點心,在過年過節時尤其暢銷。做龜粿的手藝人正是翔安新圩桂林七裡村的林儉,她堅持以傳統工藝做龜粿已經近30年了。­  30年練就好手藝­  古樹、古厝、老手藝。
  • 樂峰福山村的純手工面線夢
    昨日,市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協會在樂峰鎮舉行成立大會,結束了南安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分散的局面。對於未來,首任會長潘招揚信心滿滿。  堅持 純手工面線製作技藝 口傳身授延續近500年  在樂峰福山村水泥路旁或尋常人家後院,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將半成品面線掛在竹竿上晾曬,面線在陽光下,泛著光澤、如絲如縷,隨風飛舞,如畫般美不勝收。
  • 咱厝古早味,地道的翔安美食!
    劉注鄉愁(十三)翔安手藝人林儉堅持以傳統工藝做龜粿,過年過節時格外暢銷在老廈門人的茶桌上,經常可見茶葉、貢糖的影子。劉"注"鄉愁(十一)捶打拉扯中見「貢」糖功夫,謝火傳承老手藝三十多年,堅持做「古早味」貢糖鄉村振興·青年先行(二十一)翔安桂林七裡村29歲小夥傳承老手藝,徵服老廈門人的味蕾桔紅糕原本是浙江湖州的漢族名點之一,用江南的糯米製成,具有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老少皆宜的特點,深受公眾喜愛,後來製作工藝傳入廈門,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茶點之一。
  • 醞釀三年,馬蹄酥、土筍凍、手工面線等組團「出道」啦!
    >許多人見人愛的廈門本地美食都誕生於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以其卓越的傳統工藝,誠意滿滿的用料和經典的廈門口味,在現今市場上佔得一席之地,有的金字招牌老字號甚至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共有241人參加了此次培訓。這一路走來小作坊整治工作經歷了無數汗水和艱辛小作坊散落各處工作怎麼下手做?
  • 新圩手工面線又Q又香 一根可拉32米長
    新圩手工面線又Q又香 一根可拉32米長 xm.fjsen.com 2013-05-23 16:57   來源:廈門網    我來說兩句 廈門晚報訊 廈門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壓驚來碗甜面線加雞蛋……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廈門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到翔安這個千年古鎮看古建築吃地道美食,妙!
    舊時清居堂裡只有尼姑,當地話便稱為「菜姑堂」,如今,由厚學老和尚的弟子釋長如法師主持,現住有僧人3名,堅持日常活動儀軌,香火旺盛。60年的薄餅攤,翔安人稱為薄餅西施的蔡阿姨。他們家的薄餅,在翔安馬巷是無人不曉的專業烙薄餅皮專業戶。許多人往往寧願兩小時排隊,都為了能夠買到蔡阿姨的薄餅,因為他們家的薄餅遇油水不會泡爛,恰好兜住所有餡料,卷制過程中也不會因拉扯而損壞。
  • 南安結束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分散局面 成立產業協會
    昨日,市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協會在樂峰鎮舉行成立大會,結束了南安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分散的局面。  「抱團發展,帶領村民致富,打出南安傳統手工面線品牌,走向國際。」對於未來,首任會長潘招揚信心滿滿。
  • 翔安 I 超全的美食地圖和遊玩指南,周末2天正好!
    ,島內的人對這個區的印象是:要過一個海底隧道才能到,很堵,但離泉州近;對在這裡上班居住的新翔安人來說,應該是:房價相對便宜,大工廠很多。老店沙茶麵正對面,這個小小的碗仔粿路邊攤可別不留神錯過了。碗仔粿作為翔安的傳統小吃,也是必吃之一的。我們在翔安來回吃了幾家碗仔粿攤,唯獨推薦這家給你們。
  • 安海梧埭:傳承百年工藝 打響手工面線品牌
    在這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莊裡,至今仍保留著有百年歷史的手工面線製作技藝。這一傳統技藝被一代代梧埭人口傳身授地延續著,如今村中仍有30多戶村民從事手工面線的製作。  百年手工面線藏深閨  市場不規範限制了發展  每天凌晨3點,天還沒亮,梧埭村民吳聲越和妻子便已起床,在小作坊裡開始新一天的忙碌。從12歲開始當學徒學做面線,如今51歲的吳聲越,一做就近40年。  從小學做面線、每天早起和面已成為梧埭村從事手工面線製作師傅的一大共性。
  • 傳統手工面線又Q又香
    閩南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壓驚來碗甜面線加雞蛋……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閩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線蘊含著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美好祝福。是迎賓待客、祝福賀喜、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必備佳品。閩南地區一般給人祝壽或其他賀喜之事都會帶上面線和雞蛋,表示祝福。面線寓意頗多。
  • 流口水~地道的翔安美食,看得饞到跳腳!
    說起蒜蓉枝這個名字,如果你不是閩南人,或許會有點陌生,但是如果說起麻花,那你肯定就知道,甚至還記得那一口酥脆的味道。 蒜蓉枝是閩南特色的麻花,閩南味表現在外面裹著白色的蒜蓉汁糖漿。豆腐這一中國傳統美食在民間可謂是家喻戶曉,做豆腐則是一門有著二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老行當。小時候阿婆做豆腐的味道成了回憶,我們回憶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幸福感,更多的可能是那份等候裡的欣喜,和手指上的溫情。
  • 70歲大爺做1種美食40年,堅持手工製作,看他為啥不厭其煩
    手工掛麵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美食,其製作方法較為複雜,包括和面、醒面、開條、盤條、上筷、扯麵、下筷等十餘道工序,隨著社會發展,各種機器應運而生,用機器代替某些手工工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讓手藝人輕鬆了很多,不過,現年70歲的劉大爺卻一直堅持用手工製作掛麵,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
  • 2人100元,吃遍全翔安!這回真的撐吐了…
    炸麵包外表看上去平淡無奇,內裡卻有好多種餡料可以選擇,最受歡迎的香腸雞蛋,一定記得趁熱吃,特別滷製過的雞蛋和香腸藏在軟綿的麵包裡,三兩口就能解決一個。招牌芋包是一定要吃的,芋泥每天手工現打,包進香菇、海蠣等近十種配料,下鍋油炸至表面橙黃,口感層次超豐富。芋包+清爽的肉蓉湯是到店的標配哦~
  • 超萌翔安大嶝手繪地圖,都是在地人力薦的逛吃好地方~
    這個周末要帶著大家去美麗的翔安大嶝玩一玩這次我們不走常規的旅行路線日報君為大家搜羅了一份大嶝在地人才知道的地圖哦↓↓「80後」大嶝田墘社區小夥鄭奇和鄭一鳴,經過2個多月的實地勘察,和來自大嶝潯窟社區的插畫師謝超偉,一起將在地人推薦的大嶝美食美景,製作成了這可愛的手繪地圖。
  • 濱海旅遊浪漫線二期翔安段有望年底投用
    嶄新的瀝青路面、綠意盎然的路邊景觀、新建的石亭和石子路……記者近日看到,位於環東海域的濱海旅遊浪漫線二期(翔安段)已初具雛形,目前正在全力衝刺建設中,有望年底建成投用。【二期工程進展】今年12月舉辦半程馬拉松兩個月後,翔安人在家門口就能觀看馬拉松。據了解,2020廈門環東半程馬拉松賽將於12月13日在濱海旅遊浪漫線二期(翔安段)舉辦,以同安區美峰體育公園為起點,翔安區綠茵港為終點,是廈門島外首個跨越兩區的路跑賽事。
  • 溫泉街道大海南村堅持做手工豆腐 日產千餘斤
    在即墨市溫泉街道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豆腐村」——大海南村,全村600多戶村民,幾乎每家都會做手工滷水豆腐,至今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大海南村三面環山,一面環海,而且採用滷水做豆腐,因此做出的豆腐口感細膩爽滑、味道獨特。2013年,村莊成立青島海泉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打造大海南村手工滷水豆腐品牌,在即墨及周邊地區供不應求。12月25日凌晨,記者深入大海南村探訪「豆腐村」的奧秘。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參觀閩南喜文化  展示健康碼之後,家長和孩子在講解員王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館」參觀。小記者們對各種富有閩南特色的器具好奇不已。
  • 北泉手工面,麻辣重慶的清湯味道
    在扯撲這道工序中,做面師傅就需要在扯麵的過程中不斷灑上豌豆粉使之更有韌勁,根根分明。「那個豌豆粉做出來的北泉手工面,真的是回鍋不泥。就是這個面煮好了,就算你第二天吃還是一根一根的,不會粘在一起。」肖師傅這樣對非遺團隊成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