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手藝 翔安新圩黃加堅持做手工面線40多年!

2021-02-07 微翔安

廈門古民諺有云:「未有廈門,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翔安大帽山山腳下的金柄村,青山綠水,民風淳樸,至今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蹟、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製作的面線便是金柄村的一個響亮品牌,村裡的老師傅黃加做手工面線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項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古早味。」




清晨4點,黃加師傅家點著的燈照亮了大帽山山腳下氤氳的薄霧。在黃加的家中,麵粉飛揚的一天也開始了。「現在每天要做200斤面線,看天氣變化,每次都要9個小時左右,一年365天,有330天在做面線,追著面線都跑了40多年了。」今年61歲的黃加從十幾歲的時候就和面線打交道。練就了一手柔、搓、甩、拉的真功夫。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黃加將麵粉倒入盆裡,按照比例添加了水和鹽,再經一番攪拌、拳打。這看似簡單的步驟卻有著諸多講究,黃加說,「加鹽是為了增加麵團的延展性,讓麵粉自己發酵。天冷,等的時間長些,天熱,等的時間就短些。」




「條條不離手,線線不離身。」黃加說,每天都被麵團追著跑,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9道工序缺一不可,每道工序緊張繁瑣,時間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而這一切全憑黃加老道的經驗判斷。

談話間,黃加將醒好的麵團用切面刀快速地切成條狀,然後經兩遍搓揉、甩面,再把手指粗的麵條一圈圈盤在匾簍。待全部盤好,黃加將兩根1米長的細竹竿固定好,手中抓著六根麵條同時開工,上前一個跨步的姿勢,身體隨著左右手的交替而輕微晃動,大有練武功扎馬步的氣勢。



只見,面線在兩個細竹竿之間繞8纏繞,原先粗粗的麵條飛快地變細、變長,在重力的作用下,面線向下低垂,經過兩三遍的拉伸,每根面線長可達32米,細僅1毫米。黃加將面線掛到院子風乾,一絲絲白色面線隨風飄動,在溫暖的陽光下投下了律動的光影,別有一番景致。




臨近中午,陽光正好。黃加的老伴將已經風乾好的面線從細竹竿上折斷,將面線分束盤成巴掌大小的面線團,整齊擺在竹排上,再放到院子裡晾曬。在陽光下做日光浴的面線,散發著清新的面香。黃加說,像秋天這樣的好天氣,曬三天就可以了,為了保證作坊的溼度,黃加特意安裝了一個加溼器,讓面線更好操作。

「每次吃午飯不超過十分鐘,屋內屋外一天跑幾百個來回。」連黃加的老伴都佩服黃加體力跟年輕人一樣好。健步如飛的黃加腳上永遠穿著一雙回力牌白鞋,他說這樣輕便好走。





說起手工面線製作這門手藝,黃加的祖輩從清朝開始做手工面線。但黃加除了有些祖傳的功底,年輕的時候還專程到晉江拜師學藝。「當年很多一起學藝的學徒都覺得這活太辛苦,後來轉行了,我自己從習慣到喜歡,一直堅持到現在。現在一天不做身體就難受。」黃加拿出了一把他用了30多年的切面刀,這把磨得只剩下一小塊薄片,連手柄都生鏽的小刀,黃加說要好好珍藏起來,一代代傳承下去。



傍晚時分,趁著陽光還有些熱度,黃加和老伴趕著把院子裡的面線搬回屋裡,以免夜晚受潮。因為黃加做的面線吃起來順滑、Q軟,而且健康,深受回頭客的喜歡。在這一天的時間裡,前來黃加家裡購買面線的人絡繹不絕,每次客人都是小批量拿貨,用於自家食用或惠贈親友。

「加,下次再幫我留20斤面線,島內的朋友交代要買。」同村的黃先生一天來兩次,上午提走了一大袋面線,下午又跑一趟,說是有朋友又要預訂20斤。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黃加的門口更是排滿了外地車牌的車子,連漳州、泉州等地回頭客都專程跑來訂購。

「面線是閩南人常吃的食品,也是海外華僑思念的家鄉味」。黃加說,新加坡、馬來西亞、澳門的華僑每次都點名要吃他做的手工面線。家鄉人也常常帶他做的面線當伴手禮到海外贈送親友。

「手工做的東西畢竟量有限,每天最多就200斤,自銷都不夠。」黃加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兒子建議他部分工序用機器代替,可是黃加不願意,因為他認為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回頭客,愛的就是這份手工製作的情懷,吃的就是這份傳承的古早味,用機器代替很多東西都會變味。堅持手工製作的黃加,2015年6月被列入翔安區非遺傳承人。如今黃加的兒子、兒媳婦也打算慢慢接手製作手工面線,未來,他們想繼續做一個追面線的手藝人,讓細細長長的面線連接一代又一代人。



來源:翔安區創業者之家

文/洪麗敏   圖、視頻/劉小東




相關焦點

  • 這個翔安人堅持做手工面線40多年!
    翔安大帽山山腳下的金柄村,青山綠水,民風淳樸,至今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蹟、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製作的面線便是金柄村的一個響亮品牌,村裡的老師傅黃加做手工面線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項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古早味。」
  • 新圩手工面線又Q又香 一根可拉32米長
    新圩手工面線又Q又香 一根可拉32米長 xm.fjsen.com 2013-05-23 16:57   來源:廈門網    我來說兩句 廈門晚報訊 廈門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壓驚來碗甜面線加雞蛋……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廈門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30年練就好手藝 翔安手藝人林儉堅持以傳統工藝做龜粿
    ­  在廈門八市,有一家開了20多年的閩南傳統小吃老店「紅髮食品」,裡面不乏蒜蓉枝、韭菜盒、發糕等各種閩南傳統小吃。其中,龜粿這種閩南人家喻戶曉的點心,在過年過節時尤其暢銷。做龜粿的手藝人正是翔安新圩桂林七裡村的林儉,她堅持以傳統工藝做龜粿已經近30年了。­  30年練就好手藝­  古樹、古厝、老手藝。
  • 咱厝古早味,地道的翔安美食!
    劉"注"鄉愁(十一)捶打拉扯中見「貢」糖功夫,謝火傳承老手藝三十多年,堅持做「古早味」貢糖鄉村振興·青年先行(二十一)翔安桂林七裡村29歲小夥傳承老手藝,徵服老廈門人的味蕾桔紅糕原本是浙江湖州的漢族名點之一,用江南的糯米製成,具有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老少皆宜的特點,深受公眾喜愛,後來製作工藝傳入廈門,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茶點之一。
  • 淄博六旬老人高粱杆做燈籠 老手藝堅持40多年
    原標題:博山六旬老人變廢為寶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山一位67歲的老人有一項絕活--用高粱稈做燈籠、蟈蟈籠,40多年來,從來沒放下這門手藝。逢年過節,老人都要做幾個燈籠送給親朋好友,代表著無盡的祝福。據了解,老人這門手藝已入選博山區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 安海梧埭:傳承百年工藝 打響手工面線品牌
    在這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莊裡,至今仍保留著有百年歷史的手工面線製作技藝。這一傳統技藝被一代代梧埭人口傳身授地延續著,如今村中仍有30多戶村民從事手工面線的製作。  百年手工面線藏深閨  市場不規範限制了發展  每天凌晨3點,天還沒亮,梧埭村民吳聲越和妻子便已起床,在小作坊裡開始新一天的忙碌。從12歲開始當學徒學做面線,如今51歲的吳聲越,一做就近40年。  從小學做面線、每天早起和面已成為梧埭村從事手工面線製作師傅的一大共性。
  • 樂峰福山村的純手工面線夢
    昨日,市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協會在樂峰鎮舉行成立大會,結束了南安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分散的局面。對於未來,首任會長潘招揚信心滿滿。  堅持 純手工面線製作技藝 口傳身授延續近500年  在樂峰福山村水泥路旁或尋常人家後院,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將半成品面線掛在竹竿上晾曬,面線在陽光下,泛著光澤、如絲如縷,隨風飛舞,如畫般美不勝收。
  • 翔安新圩鎮謝火傳承老手藝30多年 堅持做「古早味」貢糖
    在翔安區新圩鎮桂林村,謝火師傅做了37年的貢糖,在他眼中,貢糖不僅是一道茶餘飯後的甜點,也是他維持生計的手藝,更是傳承祖輩匠人精神的一份責任。  創新鹹貢糖受熱捧  年關將至,謝火家的爐灶比往常更旺,每天登門前來購買貢糖的人絡繹不絕,都是成批的拿貨。
  • 翔安 I 超全的美食地圖和遊玩指南,周末2天正好!
    新圩鎮有個金柄村,金柄村裡住著一個名叫黃加的手藝人,全村都認識他,堅持做手工面線40多年了,是非遺傳承人。要說最壯觀的還是室外曬面這道工序,一般下午2-3點開始,一條面線可以拉32米長。現在兒子也來幫忙父親做面線了,最右邊的則是黃加的妻子,負責收面和打理小事。
  • 流口水~地道的翔安美食,看得饞到跳腳!
    豆腐這一中國傳統美食在民間可謂是家喻戶曉,做豆腐則是一門有著二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老行當。小時候阿婆做豆腐的味道成了回憶,我們回憶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幸福感,更多的可能是那份等候裡的欣喜,和手指上的溫情。
  • 翔安這裡燃爆了!快來
    」在活動中進行現場直播,觀看直播就有機會參與不定時線上抽獎活動,獲獎的朋友可以獲得平臺送出的多樣驚喜禮品。這點我們也考慮到了:翔安特色伴手禮系列展位已經布置好,翔安本地的優質伴手禮現場就能買得到、帶回家。
  • 南安結束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分散局面 成立產業協會
    昨日,市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協會在樂峰鎮舉行成立大會,結束了南安傳統手工面線產業分散的局面。  「抱團發展,帶領村民致富,打出南安傳統手工面線品牌,走向國際。」對於未來,首任會長潘招揚信心滿滿。
  • 醞釀三年,馬蹄酥、土筍凍、手工面線等組團「出道」啦!
    然而,這種以家庭式小作坊加工模式為主的傳統小吃,普遍存在場所老舊、設備老化、觀念落後、管理老套等「四老」問題,魚(好味道)和熊掌(好環境)要兼得!2016年,帶著這樣的決心,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了《創建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示範點三年行動方案》。
  • 鄉約翔安:趕市集 品香茗 遊花海 贏好禮
    (翔安區供圖)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邵凌豐 曾嫣豔)越來越多的翔安特色美食和產品,正在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它們都將在10月3日,翔安香山的活動現場一一亮相。等你來品嘗,等你來購買。  10月3日,「鄉約翔安」——2020翔安文化旅遊節暨「農商銀行杯」廈門市首屆名優村品節將在翔安香山啟幕。
  • 【國慶吃透透】舌尖上的翔安第三站
    不知不覺國慶已經到了第四天今天美食的列車將繼續前進讓一同我們前往最後一站走進翔安的西北部尋找當地美食馬巷、新圩在翔安的西北部。翔安歷史悠久,在晉太康時期就有史料記載。靠山的新圩在味蕾上不會虧待遊客,這裡有許多久負盛名的「古早味」美食,絕對會讓你垂涎三尺。這裡美食豐富,古法煨制的新圩鵝肉,手工製作的東寮豆乾... ...
  • 廈門首條鄉村振興專線旅遊公交直通翔安新圩!
    讓我們一起坐上小車車去三五丘七彩田園享受田園風光呼吸新鮮空氣吧~從5月1日起,由廈門公交集團翔安公司與翔安投資集團下屬廈門三五丘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鄉村振興公交專線開通了。該條鄉村振興公交專線根據市民旅遊出行的需要,在島內的重要交通樞紐梧村車站,以及翔安文化中心、馬巷樞紐站、新圩公交站等公交站點設置了停靠點。市民可以在廈門公交APP「祥聚拼線」模塊購票,刷碼乘車直達三五丘七彩田園。
  • 過去養家 現在傳家 | 龍文區六石手工面線傳承人陳石尾的小康路
    「手藝這門子事,過去養家,現在傳家。」12月28日,天微微涼,清晨時分,額頭冒著汗珠的龍文區六石手工面線師傅陳石尾一邊扯著手裡的面線,一邊對筆者說。作坊裡,年近花甲的陳師傅,身體十分硬朗,每天的手工面線活兒就是他的「養生太極拳」。潔白的面線正在陳師傅手裡富有節奏地舞動。「一拉一放」間,面已成「千絲萬縷」,潔白如雪,絲絲動人。
  • 「鄉約翔安」2020翔安文化旅遊節暨「農商銀行杯」廈門市首屆名優...
    遊客們的需求主辦方早已考慮到,舞臺上主持人推介了兩條精彩的翔安旅遊路線——第一條是田園風光親子互動遊,先在新圩鎮面前埔村邂逅七彩田園,此後遊覽馬塘村,再往東北方向,進入大帽山的三角梅園欣賞,晚上還可入住民宿靜享山間清幽;第二條直接從腳下的香山出發,不遠處的大宅社區裡,有火龍果種植基地,還有幾棟百年紅磚古厝改造而成的特色名宿,此後再向南來到翔安的海邊,走進海港藝術小鎮澳頭村,感受古老漁港的時代新生
  • 咖啡飄香小城鎮 翔安文化展魅力
    昨日的活動現場不僅有咖啡商家到場為市民介紹咖啡文化,主辦方還特別為市民遊客準備免費衝泡咖啡的席位,讓大家品味咖啡的香醇,感受翔安和新圩的魅力。  喝過咖啡,見沒見過咖啡樹?主辦方將數棵已結果的咖啡樹從新圩巖後的咖啡種植園內移到現場。這麼看不過癮,想與咖啡樹親密接觸、親手研磨咖啡?主辦方也規劃了前往種植園的觀光線路。  咖啡拉花表演賽也引來了許多市民朋友駐足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