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線面何其多 手工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2020-12-23 騰訊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線面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

隨著時代的變遷,

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

逐漸被機器取代。

而在福建省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

卻有著許多製作線面的手工作坊,

這裡的村民至今依然傳承著這門手藝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蘇堤村有著悠遠的歷史,早在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黃氏輾轉遷入,在穆陽溪的呵護下,蘇堤走過了千年的足跡。福安人喜食線面,其中穆陽線面最有名,穆陽線面又以蘇堤為首。

豔陽高照,有著680多年手工線面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安市蘇堤村迎來了線面製作的好時光。林翠慧 攝

680多年前,蘇堤人就利用周邊豐富的農副產品,以穆陽溪水為動力進行磨粉,從而形成風靡數百年的線面產業。

記者近日走訪了這個大山深處的「線面專業村」。

行走在村中,仿佛置身於線面的世界,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隨處可見男男女女在嫻熟地拉線面。宛如流紗、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

在村裡,記者見到了製作線面30多年的技師黃少鈴,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內忙碌著。黃師傅告訴記者,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每道工序的製作都十分講究。拉成絲的線面需要經過晾曬和剔除麵團,才能真正打包成匝。

「我們做面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手工做的線面口感好。」在發麵的空隙,黃師傅將先前做好的小拇指般大小的麵條拿到曬場曬面。「這就是最關鍵的工序,也就是拉麵,要輕重結合、進退結合,先前進兩步讓面松馳,而後向後退兩步,一進一退,反覆進行。」黃師傅一邊說著,一邊用木架將線面的一端支好,反覆拉著另一端,在均勻的力道下,面越來越細。而老伴則仔細地將拉作幾層的面上下分離以保證曬乾後線面根根勁道。

圖為線面技師將麵團分大條。李松 攝

「我們這的線面,主要特點就是純麵粉加水、加鹽,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村民陳華斌告訴記者,手工線面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拉開可長達數米。故又稱之為「長壽麵」「太平面」。逢年過節、喜事喪事,當地人都少不了它。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的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餚就是長壽麵,寓意年年長壽。

在蘇堤村,男女老少多少都掌握點製作線面的技藝。過去,村民各自的作坊製作線面,品質參差不齊,蘇堤線面的品牌難以打響。

村民主任黃裕忠告訴記者,近年來,村裡辦起了農業合作社,積極推廣「公司+農戶+商標」和「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商標」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由公司提供原料,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農戶自行製作加工。

工廠裡工人正在將製作完成的線面打包裝箱。李松 攝

2011年8月16日,福安市穆陽線面協會領回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穆陽線面」商標註冊證,成為福安市又一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產業化經營後,穆陽線面在市場上的銷路更好,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採訪的最後,黃師傅和老伴以及村民們還在不斷的重複著和面、揉條、拉麵的動作,雖然忙碌、勞累,但是絲絲縷縷的線面卻飽含著村民們古老的記憶,散發著絲絲韻味。

行走村中,隨處可見制面人嫻熟的拉麵身影,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仿佛置身於浣紗世界。林翠慧 攝

此外,為進一步擴大「穆陽線面」的區域品牌影響力,做好「一碗麵」大文章,推廣穆陽古鎮文化,提高穆陽特色小鎮的旅遊美譽度和社會經濟效益,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福安穆陽將舉辦「中國特色小鎮2018年第二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

本屆線面文化節將在宣傳穆陽線面的基礎上融入歷史文化元素,傳承經典產業,挖掘非遺特色資源,通過千人福壽宴、古韻旗袍秀、開蒙禮、線面工藝展示、漢服秀、徒步比賽及主播帶你遊穆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逛石馬古街,遊桃花小島,品傳統文化,食穆陽線面」打造成福安乃至閩東人民周末遊新路線,建設「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美麗小鎮。

傳統福州線面 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位於福州晉安區後嶼的鼓二村曾經聚居著地地道道的老福州人。這裡的手工線面遠近聞名,許多人家都從事著製作和販賣手工線面的行當。

如今許多當地人都已經搬離這個破舊的居民區,取而代之的是外來的務工人員。然而,手工線面的行當卻在這裡一直繁衍

福州市後嶼鎮鼓二村的郭師傅正在製作線面。細如髮絲的線面就像蜘蛛網一樣掛在木架上,長度可達180釐米,最細直徑可達0.6至0.7毫米。中新社發 呂明 攝

蜿蜒狹窄的小巷子深處,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福州線面,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林師傅說,他們一家幾代都從事這個行當。每天凌晨三四點就開始忙碌。

福州市後嶼鎮鼓二村的郭師傅正在製作線面。細如髮絲的線面就像蜘蛛網一樣掛在木架上,長度可達180釐米,最細直徑可達0.6至0.7毫米。中新社發 呂明 攝

福建閩侯村民忙著拉線面

趁著暖暖的陽光,福建閩侯縣荊溪鎮關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忙著拉線面。村民當日生產出來的線面,就有商販訂購,銷路極好。

一碗線面,

在許多福建人的心目中有著特別的意義。

記者:李松、呂明、林翠慧、吳晟煒

編輯:趙樸煜

相關焦點

  • 老福州線面 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這裡的手工線面遠近聞名,許多人家都從事著製作和販賣手工線面的行當。如今許多當地人都已經搬離這個破舊的居民區,取而代之的是外來的務工人員。然而,手工線面的行當卻在這裡一直繁衍。林師傅用木架將線面的一端支好,反覆拉著另一端,在均勻的力道下,面越來越細。而老伴則仔細的將拉作幾層的面上下分離以保證曬乾後線面根根勁道。  福州手工線面師傅  最重要的技術,一個鹽巴放多少,這個有一定比例,還有一個的話就是手工這個搓進去的時候很有技術,他一步一步搓的時候使面變得筋韌有嚼勁那樣子才可以,有的搞出來就不行了,散散的,吃起來沒有吃口,沒有味,不韌,不經拉。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原標題: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把曬乾的線面收起來。 呂明 攝
  •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   中新網福安3月27日電 題: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作者 李松
  • 香港TVB來榕探訪手工線面製作工藝 每天用一噸面
    香港TVB來榕探訪手工線面製作工藝 每天用一噸面時間: 2014-01-21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在福州,每逢人們操辦喜事、大事總少不了送一籃線面作禮物而提起線面,當數晉安區鼓山鎮後嶼線面最有名氣,這裡的線面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家喻戶曉。17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第八頻道來到鼓一村探訪手工線面製作工藝,香港影星王浩信和榕城老藝人一起體驗了拉線面的技藝。這期節目將於2月2日(年初三)晚上8時,在該頻道新春賀年節目《福建新春添口福》中播出,讓全球華人一起在新春分享「虎糾的口福」。
  • 福安穆陽鎮:發力「線面+」 致富路更寬
    東南網9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李廣)線面是閩東傳統主食。在福安,坐月子、過生日、壽宴、春節等大日子,線面都是必上的一道食品,這為線面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作為線面集中產地,福安市穆陽鎮全面發力「線面+」,開啟高質量發展加速跑。
  • 閩清非遺-線面
    到了清末閩清林氏第十六世林至華時,其線面製作自成一家,工藝獨特。傳承至今已是130多年的制面世家,有十七道獨特的手工工序。 2015年,閩清線面手工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閩清線面手工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面線糊的主要原料線面,是由小麥磨出的麵粉加工製作,拉製成髮絲一樣細長的麵食,顏色潔白,雅觀別致,細膩適口,煮食方便,有面線糊、滷麵線、炒麵線多種做法,配上閩南特產的海蠣、蝦仁、魚肉、蟹肉等海味,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成為一種老少鹹宜的美味,特別受人歡迎。
  • 福安: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舉行
    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 攝東南網12月2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11月30日,「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在全國特色小鎮——福安市穆陽鎮舉行。穆陽線面已有680年歷史,一直保持著純手工製作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九道工序精製而成。
  • 福建線面還有這種做法?數十道配料,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線面是福建多地的傳統麵食媽祖平安面的製作工序複雜,主料線面全部由手工製成。首先要精選麵粉,配以一定量的精鹽、茹粉等,和好面後,在大瓷盆中把它團成粗線條,再披掛在一尺多長的木棍上,在封閉的"面櫃"中溫上2、3個小時後上架。平安面晾曬要靠不間斷抖動和翻面,收起後的平安面絲絲宛似流紗、潔白如玉、線條細勻、口味勁道。
  • 福建特色小鎮辦線面文化旅遊節:感受歷史文化 觀賞非遺特色
    林曦 攝中新網寧德10月27日電 (記者 葉茂)「中國特色小鎮2018年第二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27日在福建福安市穆陽鎮舉辦,營造豐收節濃厚氛圍,提升穆陽特色小鎮知名度,推進穆陽線面產業的發展。本屆線面文化節以「逛石馬古街,遊桃花小島,品傳統文化,食穆陽線面」為主線,融入歷史文化元素、挖掘非遺特色資源,開展了千人福壽宴、古韻旗袍秀、開蒙禮、線面工藝展示、漢服秀及主播帶你遊穆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數萬穆陽遊子和外地遊客。線面工藝展示吸引眾人圍觀。
  • 福州後嶼路一些手工作坊曬線面曬到馬路間
    線面曬到機動車道上東南網12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朱敏敏/文 毛朝青/圖)昨日,多位市民撥打海都熱線95060反映,福州後嶼路一些手工作坊直接在路面上曬面,架子綿延數十米,不但非機動車道被佔了,連快車道和斑馬線也被佔用,「不但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線面都拖到地上了,衛生也堪憂」。
  • 石獅青蓮村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謝玉樹介紹說,製作線面是一種氣力活,也是一種技術活,不僅要經過攪拌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等工序,而且靠天氣吃飯,一旦下雨或者天氣潮溼就無法製作。通過手工製作的線面,拉出的線面細長、均勻,表面有光澤度,煮出的線面有韌度,口感好。
  • 探訪後嶼村最後的手工線面:能食用的「五線譜」
    拉出的線面如瀑布老人們固守著宋代傳下來的做線面工藝一副對聯曰:「金梭玉帛」、「牽絲如縷」,橫批「巧奪天工」,這是用來形容線面的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隨著時代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線面已逐漸被機器取代。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家喻戶曉的正宗後嶼手工線面,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幾天前,記者走進福州鼓山鎮後嶼。上午8時許,福州後嶼鼓三村的梁敬武夫婦站在牛頭架前,將兩根面筷一左一右插在架子的橫杆上,雙手麻利地抓起身前大缽裡揉過的粉條,將其一端粘於面筷上。
  • 廣東人看到閩南線面,就放過了福建人
    前不久那場為湖北拼單的公益直播裡,朱廣權一首詩情畫意的開場念白,直接把老藝術家的口水都召喚了出來:「煙籠寒水月籠沙,不只東湖與櫻花,門前風景雨來佳,還有蓮藕魚糕玉露茶,鳳爪藕帶熱乾麵,米酒香菇小龍蝦。」蹲完了湖北的美食直播,日常想念清淡口的老藝術家又去蹲了福建的。
  • 福建的面線不僅種類多,而且各具特色,品嘗福建麵食的獨特風味
    福建的面線不僅種類多,而且各具特色,品嘗福建麵食的獨特風味麵食,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食材,在人們的智慧與巧手下演變出了無限的可能,全國各地有名的面線非常的多,但福建這個地方的面,一定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這裡的面不僅種類多,而且有特色,福建的麵食又有它什麼樣的特別風味呢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福州老師傅手工製作線面30多年:過程極富美感
    只見一根根麵條在製作線面師傅的手中龍飛鳳舞,瀟灑大氣,極富美感。「我上一輩就是做線面的,子承父業,如今做線面已經30餘年了。」53歲的林師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手工製作的線面越來越少,目前嵩口鎮上才3家手工作坊,屬林師傅做的時間最長了。  林師傅介紹,手工線面冬天是旺季,逢年過節生意更好,吃上一碗線面,意蘊長長久久。拍客:何小軍
  • 【左海傳說】九天玄女與福州線面的傳說
    「如絲如瀑」的美味  福州線面製作始於宋朝,距今己有近千年的歷史。人們將和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細圓條,掛在木架上,拉抻成面。後來逐漸改良,以精製白麵粉為原料,並加入輔料,麵條越拉越細,遂製成線面。線面製作工藝複雜,頭天晚上把麵粉、鹽和水調和好,放在大陶盆裡,蒙上溼布,讓其發酵。
  • 【來自後坑村的故事】後坑手工面線
    拾坎,就是整理包裝,面線收下放置一兩小時,稍稍返潮,則分別將其迭折、整理成二十多釐米長、三兩左右的小束(俗稱為「坎」),頭尾部分包在裡頭,使美觀整齊,拿動不易碎折。       在線面製作過程中,最費力的是第一個工序「攪壺」,亦即和面;如果下的水少,攪拌起來很吃力,如果下的水多,做出來的線面質量較差。
  • 《尋味福州》---濃情線面
    《尋味福州》---濃情線面淡水泉線面是福州獨具特色的的一種麵食,我從小就非常喜歡。記得母親告訴我說,在我生下來不滿6個月的時候,她就開始餵我吃線面。由此,福州習俗把加了鴨蛋的線面稱之為太平面。傳說國民黨元老林森,回家鄉主政福建期間,得空便會去福州鼓樓雙拋橋的「萬順有」吃上一碗番鴨湯泡的線面,尤其是店裡精心煮製的糖心鴨蛋,更是深得林森喜愛。民國二十年赴南京就職國民政府主席前,臨行還專程去店裡吃了太平面。施蟄存先生在其四十年代所寫的適閩家書中也提到:「大概福州的點心鋪只有一種,那就是賣澆了酒的線面和粿餌的」。可見當年福州賣線面的館店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