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境手續的簡化及成本降低,感受異國風情讓更多的人觸手可及。然而,各國對待出入境物品都有嚴格規定,通關前了解違禁「清單」成為必備功課,否則影響的不只是旅途的心情……
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每逢長假期間,許多人會避開人滿為患的國內景點,選擇出境旅遊。
由於對國外法規的陌生,我國遊客因攜帶違禁物品「闖關」被罰的事件時有發生。除了定額現金、貴重物品、乾貨及肉製品等大眾周知的違禁品外,還有一些物品同樣被列入「違禁品」,很多遊客對此還知之甚少。
太原海關提醒廣大旅客,在出境遊玩前務必要熟知目的國入關規定、近期入境須知等信息,勿存僥倖心理。
美國 中藥可能禁止攜帶
近期,美國出現了幾例華人帶中藥被海關查出,不僅藥被沒收,還被禁止入境甚至面臨指控的事件。
吳明有一位在美國的華人朋友,因病需要長期服用複方甘草片,他便幫忙帶了16瓶。沒想到在洛杉磯國際機場入關時被海關查出。不但所有藥品都被沒收,還戴上手銬被關了十多個小時。結果相當嚴重,吳先生未來5年內都不準進入美國,最終被直接遣返。海關之後郵寄的FDA檢驗報告顯示,複方甘草片裡含有某種違禁品,需銷毀或郵寄回中國。
不僅隨身攜帶中藥過關時會被查,就算通過郵寄,也會遭到海關攔截。紐約華人趙穎患有癌症,中國親友介紹了一個名中醫,給她開了一服由26種藥材組成的藥,吃後覺得效果不錯,親友便按時給她寄藥。原本一直能正常收到,突然遲遲不來。直到收到一封海關來信,才知道藥被海關沒收了。百思不解的趙穎向法律機構求助,卻被告知該批藥材有一部分未經過美國農業部檢疫。不僅拿不回藥,還有可能要擔負法律責任。
海關提醒:美國海關規定,未經FDA驗證鑑定的藥物,不得帶入美國,如旅客需服用也僅限於旅途用。另外,任何有動物成分中藥如虎骨酒、熊膽粉乃至牛黃解毒丸都屬於違禁物品。如果不得不帶,則一定要向海關申報。
新加坡 禁帶口香糖不是玩笑
口香糖是風行全球的休閒食品,有的人似乎永遠在嚼口香糖。然而,口香糖在新加坡遭到了全面「封殺」。個人在新加坡境內銷售口香糖或是攜帶口香糖入境均違法,可被處以高達萬元的罰款,甚至是監禁。
新加坡政府認為,口香糖帶來的衛生問題十分明顯,許多人隨便丟棄嚼過的口香糖,對環境造成了汙染,清潔工人清除時費時費力。還有一些缺乏公德意識或是惡作劇的人,用口香糖堵塞地鐵列車門的開關孔,直接影響了地鐵的運行秩序。1992年,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頒布口香糖禁令的國家,政府堅決禁止進口、銷售和製造口香糖。在以城市清潔、乾淨聞名的「花園國度」新加坡,全國各個角落都有標語提示,時刻警告居民和遊人,如果膽敢嚼口香糖將面臨嚴厲懲罰。
海關提醒:從2004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同意在國內銷售19種具有戒菸或減少蛀牙等醫療用途的口香糖。不過,上述口香糖的銷售地點僅限於新加坡的藥店、醫院和戒菸診所,而且顧客在購買前還必須認真登記姓名和身份證。據悉,任何違反這一規定、隨便出售口香糖的藥劑師都將受罰,最高可被判入獄兩年以及罰款2940美元。
紐西蘭 植物通關不報或重罰
攜帶植物進入紐西蘭必須要申報並接受檢查,即使是植物種子也一樣。9月初,從中國飛抵紐西蘭的華人申燕試圖將植物種子帶進紐西蘭。她把幾根植物插條套在一個塑膠袋中,然後藏進自己的襯衫袖子,外面還套上了一件外套,以為能瞞過海關,沒想到卻被機場的偵緝犬聞到植物的味道,隨後被帶走調查。她的行為有可能導致5年有期徒刑外加10萬新幣的罰款。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任何一種種子——包括經過商業性包裝的種子、種子裝飾品和種子項鍊,以及生乾果,包括生花生米和慄子(紐西蘭慄子除外),種子類的中草藥和可能含有種子的土壤,入境時都必須申報。
海關提醒:紐西蘭是遠離大陸的島國,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外來的物種可能會對紐西蘭的生態環境造成摧毀性的破壞。出國觀光應當遵守目的地國家的規定,愛護當地的環境,這不僅是法律層面上的要求,也是道德層面上的要求。除了展現良好的國人形象,更重要的是不要給自己找麻煩,影響愉快地度假。
南非 「黃皮書」必須不離身
近段時間,神秘的非洲引起了不少旅客的興趣,赴非洲國家旅遊觀光的人數逐漸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許多非洲國家蚊蟲肆虐,會傳播瘧疾、肝炎、霍亂等疾病。因此,入境非洲國家都要按照目的地國家的有關規定接種疫苗。
不僅要接種疫苗,入境一些非洲國家時還需出具預防接種證書(俗稱「黃皮書」)。不久前,一位中國公民就因為在衣索比亞國際機場辦理前往南非的登機手續時,未能出具「黃皮書」而被拒絕登機。而且,「黃皮書」必須在有效期內,並為出行前10天頒發。
海關提醒:非洲國家入境需要接種疫苗的意義,是為了防止遊客感染蚊蟲叮咬傳播的疾病。疫苗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注射了疫苗之後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在接種疫苗的同時,遊客們應儘量減少被蚊蟲叮咬,如穿長袖長褲、使用驅蚊蟲的藥物等。出行前了解當地的地理情況,不要隨意前往情況未知的地區「探險」。需要特別提醒遊客的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可能不宜接種一些種類的疫苗,具體情況應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決定。
本報記者 孟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