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博物館

2020-12-25 四川日報

  • 曾燕伶(左四)在金沙博物館為觀眾講解。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曾燕伶為觀眾釋疑。



        

    / 掌握六門語言的「學霸」,受法國老太太鼓勵做起博物館志願者
    / 面對如今「博物館熱」,她從早期背講解稿變為自己寫講解稿
    / 志願者的服務精神已經融入她的意識
      在博物館外,曾燕伶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走進博物館,她給觀眾講解大陸東方3000年前的古蜀文明。今年11月,在第十一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推介活動上,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曾燕伶以總評分第一的成績,獲得「十佳志願者之星」。她是今年西南地區唯一一位摘得此項榮譽的志願者。
      作為四川大學亞述學(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語言、文字、社會和歷史的學科)博士研究生,曾燕伶掌握六門語言。她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考古愛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了6年志願者,服務時長1375個小時,為現場上萬名觀眾和十多萬網絡觀眾講解古蜀文明和金沙臨展。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薛維睿

    【主角名片】
      曾燕伶,1984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亞述學方向,研究領域為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她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考古愛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志願服務6年。
    A緣起

    在泰國邂逅法國老太太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志願團隊中,曾燕伶常被同事用「博學」來形容。她本科和碩士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學系,主修天文物理方向。碩士畢業後,她考上四川大學亞述學博士研究生,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
      除了精通英語、德語、阿拉伯語,她還能識讀包括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在內的楔形文字。目前,全國可以識讀楔形文字的所有學者不足百人。這讓她得以追尋一批批曾在兩河流域留下輝煌記錄的文明足跡,與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對話。研究之餘,因為個人興趣,她還鑽研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梵語。這是曾燕伶掌握的第六門語言。
      但在曾燕伶看來,成為亞述學研究者和博物館志願者,都只是因為考古愛好的驅使。她從小就對考古感興趣,曾經想過報考考古專業,但最終因為畫畫太差放棄。後來,她對考古的熱愛轉化到博物館。每到一個國家,她首先要到當地的博物館打卡。幾年下來,她走遍了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2013年底,曾燕伶到泰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當時博物館只有志願者講解服務,她隨便選了一位英文講解員,不料是一位來自法國的老太太。老太太不僅講得通俗有趣,而且特別注重和觀眾互動,曾燕伶便和她暢聊起來。
      這位老太太說,自己從小就特別想當考古學家,如今每年都會到各個國家做志願項目。得知曾燕伶也熱愛考古,便跟她講了許多做志願者的經歷,鼓勵她也嘗試著去做。「我以前從沒想過做志願者。本來以為考古夢只能藏在心裡,沒想到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完成。」曾燕伶說道。
      回國沒多久,2014年初,曾燕伶看到金沙遺址博物館招聘志願者的通知。這也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第一次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經過嚴格的面試、考古歷史知識培訓、講解培訓、禮儀培訓等,曾燕伶正式成為金沙的志願者。後來,她還給法國老太太發了郵件,附上自己當志願者講解的照片。
      然而,上任志願者第一天,曾燕伶便被潑了一盆冷水。2014年,中國許多博物館還處於成長期,公眾對博物館的認識度也較低。「雖然金沙遺址博物館已經遊客很多,但許多人還不太接受志願者的講解。」
      因為還沒有資格講解常設展,當時曾燕伶負責的是「玉葉金枝」臨展。這是一個關於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了來自江西省博物館的100多件文物精品。從華麗的金器、蘊潤的玉器到生動的陶俑,曾燕伶把各種文物背景爛熟於心,興致勃勃地準備迎接觀眾。
      她用學習好的引導語和姿勢上前自我介紹,但很多觀眾一聽到「志願者義務講解」,立刻懷疑要被忽悠或者需要額外收費,大多都擺手拒絕了她。「那幾天感覺特別挫敗,沒有人願意聽我們講。」曾燕伶說。
      儘管如此,曾燕伶和同事們還是耐心向觀眾「科普」自己的身份,漸漸地,觀眾開始接受志願者的講解服務。
      每年的世界文明主題特展,曾燕伶都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一些涉及古羅馬、古埃及、龐貝、瑪雅等世界文明展覽時,曾燕伶在籌備期間就會參與進去,進行展板和圖錄專文的中英文翻譯、校對工作。遇到與國外博物館合作的特展,她也會參與布展現場中外專家的口譯服務。對展覽的參與程度越深,她的特展講解水平也越高,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可。從2014年至今,作為志願者團隊講解組組長,曾燕伶已在金沙為現場上萬名觀眾和十多萬網絡觀眾講解古蜀文明和金沙臨展,服務時長1375個小時。
    B變化

    見證我國博物館「熱起來」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志願者的6年,曾燕伶也見證著中國博物館飛速發展的歷程。尤其最近幾年,曾燕伶明顯感到博物館迎來熱潮,人們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日常」。
      從2016年開始,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的熱播,觀眾開始關注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博物館也開始逐漸從較小眾的範圍裡走出來。與此同時,中國博物館也在迅速建設,博物館數量不斷增多,各種高質量特展層出不窮,一些博物館IP文創更是成為網紅。據統計,2018年全國各類博物館共接待遊客10.08億人次。
      中國迎來了「博物館熱」,「刷館」成為潮流。「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曾燕伶看來,如今人們的經濟水平和文化質素提高,有更多的精力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博物館的熱門是一種必然趨勢。
      文物講解也在發生變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文物講解都是相對枯燥和刻板的,講解重點放在單一的珍貴文物上,沒有太關注文物背後的故事。講解員一板一眼地講解展品,觀眾則跟在其身後默默聆聽。「最近兩年,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曾燕伶發現,很多來博物館的觀眾自身文化素質很高,對於歷史和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來之前也對文物做了一些「功課」。「從前照本宣科式的講解,已經滿足不了如今的觀眾了。」
      有件事情讓曾燕伶記憶深刻,金沙一共出土了19片卜甲,她在培訓時講解詞裡寫著,「其中這件卜甲的長度達到46.4釐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卜甲之一。」她一直沒覺得有什麼問題,直到有次觀眾提出質疑,「總聽你們說『之一』,到底是第幾呢?前十也可以是之一。」這位觀眾還說,她在殷墟也看到過很大的卜甲,「你們這個和殷墟的卜甲比,哪個更大呢?」
      那場講解結束,曾燕伶趕緊查閱資料,但沒有確切研究比較兩個卜甲大小的資料。直到前年,她來到河南殷墟博物館,挨著記錄館藏卜甲的長度,發現金沙的卜甲比殷墟的長了約2釐米。「我終於可以確定,金沙這件卜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卜甲,以後不用再說『之一』了。」
      還有一次,曾燕伶在講解時提到,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保存不易。有位觀眾提問,許多自然博物館都有大象骨骼,並不需要特別保護,為何象牙如此金貴?這也是曾燕伶沒思考過的問題,下來後她查了許多資料,終於搞清楚了為何象牙比大象骨骼更難保存。
      此後,曾燕伶更加嚴謹地對待自己的講解,也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的解說方式,從早期背講解稿變為自己寫講解稿,在科普之外更加注重和觀眾的交流。「有些觀眾的一些問題,乍一聽很奇怪,但是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反而給我打開一種新的思路。」
    C初心

    每個人都需要博物館
      2015年元旦,金沙遺址博物館邀請周邊街道的環衛工人前來觀展。曾燕伶發現,他們一直在金沙周邊打掃衛生,甚至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但一次也不曾走進過這座博物館,甚至也沒想過要來看一看。
      在曾燕伶講解時,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新奇,「他們對博物館不是全無熱情,只是沒有意識到博物館也屬於他們。」有位阿姨讓曾燕伶印象深刻,她背著一個很大的編織袋進館,不同意放在寄存處。兩個多小時的觀展中,她一直堅持背著編織袋。直到聽曾燕伶講解完畢,她才打開沉甸甸的袋子說,「我特別謝謝你們請我來參觀博物館。這些自己種的花生,我想送給你們吃。」曾燕伶說,阿姨不是特別善於表達,「但我一下子就被觸動了,我能從她身上感受到那種真心想要回饋的善意。」
      還有一次,博物館邀請一所特殊學校的孩子來參觀。其中有一些視障孩子,總是邊聽邊趴在展柜上,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有些視力特別差的孩子,甚至將身體貼在玻璃地板上,用力感受地下的光線,哪怕看到埋在玻璃下的陶片的輪廓,都會跟身邊的小夥伴分享。一時間,曾燕伶感到很心酸,但又覺得孩子們當時是非常快樂的,「對他們來說這種體驗可能是更加珍貴和意義重大的。」
      在曾燕伶看來,每個人都需要博物館。或許在人們的生活裡,總需要一些超越日常的時刻,而博物館提供了這樣的時刻。2016年,金沙志願者團隊開始自發組織活動,將太陽神鳥背後的文化送進社區、學校,送到殘障孩子、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身邊。參與項目的志願者達670餘人次,線下服務13400餘人,線上服務人數超過15萬人。
      最初,曾燕伶當志願者只是因為私心,一直喜歡逛博物館,想有機會能長期浸泡在博物館裡。經過這幾年的服務,她學到許多專業文博知識,接觸了各行各業的人,也拓展了各方面的見識,「同時也加深了我對志願服務精神的理解,從內心深處產生了更迫切地為社會做點什麼的渴望。」
      志願者的服務精神已經融入了她的意識,以至現在路遇拿著手機地圖找路的人,她也會主動上前幫忙。
      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了讓觀眾能夠在家逛博物館,她利用志願者官方微博進行了兩次「志願者帶您雲觀展」直播,講解當時正在進行的特展。線上觀看人數達到15萬多人次,遠遠超過她歷年在館服務總人數。
      疫情期間,她收到成都市血液中心發來的簡訊,號召有條件的人士前去獻血應急。她與成都市血液中心預約,前去捐獻了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可為4位患者救急。
      最讓她覺得有意義的是,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她拿到了落款時間為「2020年5月18日」的新冠疫苗臨床研究志願者證書。「我雖然不是醫務工作者,也希望儘量為抗疫做些貢獻。在這一天參與試驗,大概是冥冥之中提醒我,作為志願者要不忘初心。」
      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團隊已發展為包括翻譯組、服務組、講解組、視覺組和外宣組五個組別的完備規模。每年志願者培訓大會上,曾燕伶都會把自己的志願經歷講給一批批新人聽,「用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志願者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 相關焦點

    • 閆超華: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個玩具博物館
      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個玩具博物館 文|閆超華
    • 每個人的一生博物館
      一座博物館|wikimedia.org 誰管理博物館 博物館的管理者也叫館長。館長可以往博物館裡放入、移走、改變展品。16歲以前,館長是一個人的父母。16-17歲時,本人和父母都可以參與管理,雙方有爭議時,父母有最終決定權。18歲以後,由本人管理。
    • 探訪香港私人攝影博物館:每個時代都是黃金時代
      博物館的創始人蘇彰德太平紳士,是一名20多年從業經歷的律師,他曾經擔任賽馬會慈善基金執行總監,在此期間發現自己對文化藝術和保育工作的熱情。2014年,他創立了F11攝影博物館,致力推廣攝影文化、文物保育和私人博物館發展。
    • 像兒童樂園的博物館?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是孩子
      微觀世界博物館「城市夜景」這座博物館擁有4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1.5萬米長的鐵軌可令1.5萬個車皮駛達目的地,還有5000座房屋和橋梁、25萬棵樹木和25萬個單人塑像,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建造。博物館完美再現了德國各景點的「火車文化」,形成氣勢宏大的場面,加之近50萬盞燈光的照射,讓這裡變得美輪美奐。
    • 每個坐火車的人都需要一隻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是和小龍蝦一樣神奇的SSR級食物。真正深藏功與名的人生,並不是在飛機上吃小龍蝦,而是火車上啃扒雞。旅途奔波,每個人看上去都是一樣的昏昏沉沉,唯有到了飯點兒各顯神通。大家紛紛拿出食物往桌上擺,順便瞅瞅別人都帶了啥好吃的,心裡暗自形成一條火車食物鄙視鏈。
    • 移動網際網路+博物館 每個App都是一場流動盛宴
      原標題:移動互聯+博物館,每個App都是一場流動盛宴 「俄羅斯皇家軍械珍展」「醍醐寺藝術珍寶展」「吳湖帆作品展」「早期中國文明展」……上海博物館一系列精彩難忘的特展,雖然在現實中早已落下帷幕,但它們卻以數字應用軟體的形式留在了雲端,為參觀者創造了一個個不受時空約束的虛擬展廳。
    • 物外新刊來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歸屬之地
      ©《物外04:每個人都需要歸屬之地》-回歸自然美國人欣賞野性的自然,我們認為是不毛之地的沙漠,戈壁,荒野,在美國人眼裡都是不同樣貌的美。每個人都需要歸屬之地這一期《物外》MOOK裡,幾個大的專欄,都在講述歐洲人與自然的互動。全球資源逐漸耗盡,歐洲人對未來很焦慮,擔心我們的子孫後代將會看不到廣袤的森林,漂亮的野生動物。甚至連糧食種子也被大公司壟斷,失去多樣性,沒辦法優化。
    • 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這個世界需要你
      任何一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就算為了你自己,也請努力地活下去。每個人啊,生下來又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從來不需要去討好任何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不去做別人認可的人,不去做別人迎合的人,只做好自己!遇見的人,經歷的事,都有它存在和出現的意義,而過去的,永不會再來。做自己想做的,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
    • 每個人都需要貴人
      他是這樣說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貴人。這些人也許是在我們面臨挑戰時幫我們理清頭緒的人,也許是生活出現變數時為我們指引方向的人,還可能是使我們終身受益的領路人。」總結起來,這段話其實就是說:貴人,就是在重要時刻能給我們提供幫助的人,或者能影響我們一生的人。
    • 武漢書迷熱議幾米繪本——「每個人都需要童話」
      很多人都覺得在幾米的故事裡總能找到遺失的自己,可以盡情地躲進自己心裡那被喧囂遺忘的場景,裸露對生命的渴望,不自卑地重現童年的失落片段,或許還能起到讓「勇敢長大的傷口,不再疼痛」的作用。無論是孤獨的幾米,還是溫暖的幾米,他都讓我們在他的繪本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童話,而正如小小龍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童話。」
    • 《騾子》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靈的歸屬地吧
      伊斯特伍德1930年生人,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東木,年近90還有如此精力和創作力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影片裡厄爾是個退伍老兵,退伍後一直熱衷於黃花菜品種的栽培和開發,農場辦得有聲有色,是行業領域裡superstar,他很享受被包圍、被重視、被需要的榮耀感。可是隨著網際網路的強勢到來,厄爾這種傳統農場開始日益衰敗終致破產。
    • 每個人的心靈都需要一個依靠
      每個人的心靈都需要一個依靠她結婚了。你知道那是我唯一的感覺就是整個人被吸引在這個女人的周圍。我心中再也不是分崩離析的了而是讓她給拾授得服服帖帖的了那人突然停住話頭,撫摸起自己的長鼻子來。他的聲調降落下來,成為一種恆定、埋怨的陪襯音:這件事我還是沒有解釋清楚。
    • 抱歉,佔卜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安慰劑
      到後來宥螢都已經有點抗拒她了,因為她好像已經完全依賴塔羅來解決問題,但她來時還是會被接待。 「我並不是非要賺她的錢,因為當時我給她算卦都是打折的,我更多的是憐憫,因為她離開了,我覺得她會自殺。就像抑鬱症患者也需要時間去抗爭。如果她不在我這裡,我反而會擔心。我真的陪她度過了一段很艱難的日子,還好她現在過得很幸福了。」
    • 每個聊城人都需要一套綠島
      [導讀]新鵬都·綠島,定製聊城健康人居標準,通過引入8大綠島科技,打造五恆家居環境,為聊城追求生態品質生活的人,實現真正的健康人居。   2020年,有太多東西在變。
    • 每個人都需要被治癒:印小天分享劉德華的親筆手信
      每個人都需要被治癒,就連明星也是。最近印小天獲得金雞獎最佳男配角後,在各種場合都看到他的舞動身影。他很開心,在經歷過2012插刀門事件後,在海瀾之家代言被兄弟上搶走以後,他終於靠自己一己之力逆襲。此時,多希望有一道光,帶我們走出黑暗,找回自己……如果沒人給你那道光,你就要努力成為自己的那道光。如果你很難過就大聲唱出來,你我都需要被治癒,每個人都需要鼓勵。所以,大聲唱吧!跟我們一起,用歌聲治癒人生!」 這是劉德華親筆寫給電影《熱血合唱團》的。在職場舞臺,在人生道路上,我們都會遇到困難,被中傷,被拒絕。只有從困難中取得的成功,才會驚豔自己的人生。
    • 首都博物館開放首日預約「滿員」,每個展廳限50人
      「五一放假,有機會走出家門,帶著孩子來到首都博物館,讓居家學習了很久的孩子得到一個外出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知識的機會,我們一家都很高興!」市民申先生興奮地說。今天上午十點,首都博物館如約重新開門迎客。開放首日預約「滿員」「目前,首博每日預約名額1000人,上下午各500人,觀眾可通過首博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分時段進行預約。」首都博物館新聞發言人楊丹丹告訴記者,開放預約當天,不到1小時名額就「定」出去300多個,今天開放首日預約名額已經「滿員」。「大家居家了這麼長時間,確實也想出來走走。跟著我們設計的參觀流線『走』下來,會感覺很舒服。」
    • 親近自己的人更容易被我們傷害,這個本能,每個人都需要克服
      所以每天上班前,都要精心打扮自己,想讓自己更容易得到小朋友的喜歡,然後提前半小時在班級門口等待孩子們的到來,帶領小朋友唱歌、跳舞、畫畫,關心小朋友的心情,飲食,睡眠等等,對家長的溝通及時有禮貌,對每一位小朋友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讓每個家長放心。
    • 「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是環保代言人
      國家博物館展覽現場  當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的中國區代表子雯接受第一個項目時,她覺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讓中國人改變飲食習慣,不再吃魚翅。  近日,「保護鯊魚·藝術巡迴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該展覽囊括了來自中國、俄羅斯、奧地利、德國、摩納哥、西班牙、美國等國的34名藝術家的繪畫、雕塑、攝影等50件不同形式的作品。這是該展覽自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摩納哥海洋博物館首展,又繼莫斯科葉卡捷琳娜文化基金會展出後,在世界巡展的第三站。
    • 每個人都應該去一次阿姆斯特丹
      年輕的阿姆斯特丹人充滿活力,嬉皮士運動給這個城市注入了一種冒險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存在:它反映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中,比如驕傲和國王節,一排創造性的藝術和攝影畫廊,以及對設計的嗜好,從名牌牙刷到一家專門的保險套店,它都能擴展每個人的想像力。
    • 每個人都需要一間小木屋
      漂亮的詹妮湖邊的一棵樹上有父母愛情的見證,讓人感覺很溫暖。我們一家還可以在湖邊生火烤東西吃。但我又討厭秋天,因為莊稼收割完畢之後就要開始殺生了,而我不喜歡殺生。在這個季節,父親會用來復槍射殺公牛,用彎刀殺豬,用斧子砍掉雞的頭。慶幸的是,當父親他們殺完牲畜之後,會摘下帽子,一言不發地站在那裡,為死去的牲畜默哀。父親認真地對我說:「一些生物要死去,我們才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