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尹彤 報導 高三村水溝治理後面貌一新。 |
□ 本報記者 尹彤 張譽耀
本報通訊員 代傳春 張利霞
「連片治理項目好,公共服務差距小;城鄉一體步步近,幸福生活節節高。」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高四村街頭,年逾七旬的郭大爺指著路邊盛開的小金菊,作起了打油詩,郭大爺高興地告訴記者,「鄉村連片治理」讓村裡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俺現在上街出趟門,回來腳上也沾不上泥水啦。」
今年5月,兗州區新驛鎮獲得山東省「鄉村連片治理」項目批覆後,該鎮8個村同時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鄉村連片治理」試點項目建設,不但切實提升了這些村莊的居住環境,還為後續進行的「鄉村連片治理」積累了經驗。
5天拆除擋道30年的房屋
對於在新驛鎮機關上班的高四村郭根銀來說,今年可謂雙喜臨門,兒子不但考上了大學,而且一直不夠規劃面積的宅基地也因連片治理項目實施給補齊了,終於了了30多年的心頭鬱結。
「以前,進了俺村走哪條路都是死胡同,就像進了迷魂陣。因為這,村裡平時都很少能看到外村來做生意的,自己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要是趕上雨雪出不去進不來的,路上全是泥。」高四村村主任王廣景說,由於村裡的排房建設長期混亂無序,13家的50多間屋30多年沒有拆成,導致村裡幾條主要道路一直沒有打通,更談不上硬化綠化亮化。
今年初,剛剛當選不久的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決心搶抓連片治理項目重大機遇,帶領廣大群眾甩開膀子務實苦幹,僅用5天時間就拆除了擋道30多年的50多間房屋,不但路通了,還為17戶補齊了幾十年不全的宅基地。目前全村共完成道路硬化4800平方米,修建排水溝1100多米,主街道建築立面改造1700平方米,安裝路燈42盞。
「以前設施條件差,人心聚攏不起來,群眾都認為連片治理項目是俺村打翻身仗的大好機遇,人人自覺出工出力集中清理下水道、房前屋後等積存的垃圾,主動把垃圾送到村裡配置的垃圾桶,如今居住環境好了,大傢伙的心裡也舒暢亮堂了。」高四村黨支部書記郭宗新說。
新驛鎮連片治理的8個村,群眾累計捐資籌勞200多萬元,還有87戶將廢棄宅基地無償提供給村裡建設小綠地、小廣場43處,為群眾提供了更多休閒娛樂好去處。
3村共治垃圾溝變身景觀帶
「一年前,這裡還是個垃圾溝,裡面的臭水味燻得人都躲著走,現在不但清理了垃圾,換上了清水,放養了魚蝦,綠化了坑沿,架起了木橋,溝西沿還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一早一晚到這裡唱歌、跳舞、下棋娛樂的人可多了,如今這環境一點不比城裡差。」高二村67歲的郭宗躍滿臉的皺紋笑開了花。
郭宗躍說的這條垃圾溝,長800多米,縱穿高一、高二、高三3個村。由於管護責任主體不明確,各村都缺乏治理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就成了「龍鬚溝」,溝兩邊居住的40多戶居民更是深受其害。
今年,連片治理項目實施後,新驛鎮專門邀集3個村的幹部和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制定了3個村共同治理垃圾溝、打造觀光景觀帶的實施方案。
「現在,很多城裡的老年人、年輕人都到這裡來拍金婚、銀婚或定婚照,特別是節假日明天來旅遊的得有二三百人,村裡的老郭等幾個攝影師可真是忙壞了。」高一村黨支部書記孔維柱說,人氣旺了,不少村民也就順手做起了一些小生意,增加了不少收入。
5支隊伍守護建管之美
「三分建,七分管,光建不管難長遠;美麗家園是我家,建好管好靠大家。」指著新修定的村規民約,毛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毛計國說,今年村裡建起文體廣場後,一到晚上可熱鬧了。可緊跟著煩惱也來了,有些不注意公共衛生的村民不是丟果皮、紙屑,就是將礦泉水瓶子、菸頭等什麼的亂扔,很是讓人掃興。
「不只這個,諸如道路硬化後的養護問題、文體場所及設施的管護問題、環境一體化運行保障問題等等,都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連片治理項目的管護比建設更重要。」黨委書記張猛說,項目實施以來,新驛鎮在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一手抓制度鞏固建設成果,推動了連片治理項目提檔升級。
現在,每隔幾天,高三村老黨員劉德玉就會拿上修剪花剪,到村裡的中心大街上修剪綠化苗木。像劉德玉這樣的老年志願者在新驛鎮村村都有。目前,連片治理的8個村都成立了分別由黨員幹部、保潔員、老年人、婦女、青年志願者組成的5支管護隊伍。如今在高一村,家家戶戶都養成了早起打掃門前衛生的習慣,你連著我,我連著你,大家不用費多大事就把整條街打掃得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