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管「垃圾溝」變身景觀帶

2020-12-20 大眾數字報

  □記者 尹彤 報導  高三村水溝治理後面貌一新。

  □ 本報記者 尹彤 張譽耀
    本報通訊員 代傳春 張利霞

  「連片治理項目好,公共服務差距小;城鄉一體步步近,幸福生活節節高。」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高四村街頭,年逾七旬的郭大爺指著路邊盛開的小金菊,作起了打油詩,郭大爺高興地告訴記者,「鄉村連片治理」讓村裡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俺現在上街出趟門,回來腳上也沾不上泥水啦。」
  今年5月,兗州區新驛鎮獲得山東省「鄉村連片治理」項目批覆後,該鎮8個村同時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鄉村連片治理」試點項目建設,不但切實提升了這些村莊的居住環境,還為後續進行的「鄉村連片治理」積累了經驗。
5天拆除擋道30年的房屋
  對於在新驛鎮機關上班的高四村郭根銀來說,今年可謂雙喜臨門,兒子不但考上了大學,而且一直不夠規劃面積的宅基地也因連片治理項目實施給補齊了,終於了了30多年的心頭鬱結。
  「以前,進了俺村走哪條路都是死胡同,就像進了迷魂陣。因為這,村裡平時都很少能看到外村來做生意的,自己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要是趕上雨雪出不去進不來的,路上全是泥。」高四村村主任王廣景說,由於村裡的排房建設長期混亂無序,13家的50多間屋30多年沒有拆成,導致村裡幾條主要道路一直沒有打通,更談不上硬化綠化亮化。
  今年初,剛剛當選不久的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決心搶抓連片治理項目重大機遇,帶領廣大群眾甩開膀子務實苦幹,僅用5天時間就拆除了擋道30多年的50多間房屋,不但路通了,還為17戶補齊了幾十年不全的宅基地。目前全村共完成道路硬化4800平方米,修建排水溝1100多米,主街道建築立面改造1700平方米,安裝路燈42盞。
  「以前設施條件差,人心聚攏不起來,群眾都認為連片治理項目是俺村打翻身仗的大好機遇,人人自覺出工出力集中清理下水道、房前屋後等積存的垃圾,主動把垃圾送到村裡配置的垃圾桶,如今居住環境好了,大傢伙的心裡也舒暢亮堂了。」高四村黨支部書記郭宗新說。
  新驛鎮連片治理的8個村,群眾累計捐資籌勞200多萬元,還有87戶將廢棄宅基地無償提供給村裡建設小綠地、小廣場43處,為群眾提供了更多休閒娛樂好去處。
3村共治垃圾溝變身景觀帶
  「一年前,這裡還是個垃圾溝,裡面的臭水味燻得人都躲著走,現在不但清理了垃圾,換上了清水,放養了魚蝦,綠化了坑沿,架起了木橋,溝西沿還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一早一晚到這裡唱歌、跳舞、下棋娛樂的人可多了,如今這環境一點不比城裡差。」高二村67歲的郭宗躍滿臉的皺紋笑開了花。
  郭宗躍說的這條垃圾溝,長800多米,縱穿高一、高二、高三3個村。由於管護責任主體不明確,各村都缺乏治理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就成了「龍鬚溝」,溝兩邊居住的40多戶居民更是深受其害。
  今年,連片治理項目實施後,新驛鎮專門邀集3個村的幹部和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制定了3個村共同治理垃圾溝、打造觀光景觀帶的實施方案。
  「現在,很多城裡的老年人、年輕人都到這裡來拍金婚、銀婚或定婚照,特別是節假日明天來旅遊的得有二三百人,村裡的老郭等幾個攝影師可真是忙壞了。」高一村黨支部書記孔維柱說,人氣旺了,不少村民也就順手做起了一些小生意,增加了不少收入。
5支隊伍守護建管之美
  「三分建,七分管,光建不管難長遠;美麗家園是我家,建好管好靠大家。」指著新修定的村規民約,毛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毛計國說,今年村裡建起文體廣場後,一到晚上可熱鬧了。可緊跟著煩惱也來了,有些不注意公共衛生的村民不是丟果皮、紙屑,就是將礦泉水瓶子、菸頭等什麼的亂扔,很是讓人掃興。
  「不只這個,諸如道路硬化後的養護問題、文體場所及設施的管護問題、環境一體化運行保障問題等等,都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連片治理項目的管護比建設更重要。」黨委書記張猛說,項目實施以來,新驛鎮在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一手抓制度鞏固建設成果,推動了連片治理項目提檔升級。
  現在,每隔幾天,高三村老黨員劉德玉就會拿上修剪花剪,到村裡的中心大街上修剪綠化苗木。像劉德玉這樣的老年志願者在新驛鎮村村都有。目前,連片治理的8個村都成立了分別由黨員幹部、保潔員、老年人、婦女、青年志願者組成的5支管護隊伍。如今在高一村,家家戶戶都養成了早起打掃門前衛生的習慣,你連著我,我連著你,大家不用費多大事就把整條街打掃得乾乾淨淨。

相關焦點

  • 探訪石家莊龍泉湖公園:垃圾填埋場變身生態景區
    探訪石家莊龍泉湖公園:垃圾填埋場變身生態景區 帶動數百名村民就業中新網石家莊6月6日電(李曉偉 陳昊)從垃圾填埋場、丘陵地帶衝擊河溝以及廢棄荒地,到成為擁有三湖三溪,永久性水面與季節性溼地相結合的生態景區,石家莊龍泉湖公園華麗蛻變的同時
  • 小武基垃圾轉運站將變身「地標景觀
    人們對垃圾站往往避之唯恐不及,但正在建設中的小武基垃圾轉運站將改變人們的老觀念,並且還將打造成為區域內「地標景觀」。全密閉改造 老廠房罩「新衣」位於朝陽區十八裡店鄉的小武基垃圾轉運站是本市東南部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核心環節,日處理能力達2000噸。
  • 【碧水攻堅】「臭水溝」變身如畫景觀帶!潮陽和平鎮群眾紛紛點讚
    【碧水攻堅】「臭水溝」變身如畫景觀帶!特別是一江兩岸變成了美如畫的濱河景觀帶,四面八方的群眾紛紛到此休閒、健身、娛樂,收穫滿滿的幸福感。這是潮陽區和平鎮推進練江整治的「升級版」——和平大橋段濱河景觀工程,讓人們在共治共建中共享生態成果。
  • 八年整容 "臺北之恥"內湖垃圾山變身"北市之肺"
    清除,最快今年底變身為16公頃的景觀綠地,面積之大,僅次於大安森林公園。 據報導,內湖垃圾山足足有三個足球場大,掩埋的垃圾量達313萬立方公尺。清出的可燃垃圾拿去焚燒,土方則運去臺北港填海造陸。 內湖垃圾山儘管掩埋物歷經長期腐化分解,但是在開挖過程裡,仍在臭氣衝天的垃圾山裡挖到不少「寶物」,像舊錢幣等。環保局表示,挖到最多的還是當時的生活用品,例如早年玻璃的養樂多瓶、白鐵水壺、石磨、歌星小海報,甚至是步槍炮彈、幫派械鬥用的扁鑽和小刀等,以及遭遺棄的落難神像等。
  • 懷柔對角溝門村:垃圾分類指導員走街串巷,村裡大變樣
    一個放廚餘垃圾,像菜葉、剩菜,另一個放其他垃圾,如廢紙、包裝盒等。每天睡覺前,她都分別倒入院門口的分類垃圾桶中,等著早上垃圾分類指導員來統一收走。季秀啟展示分類垃圾桶。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看到扔錯垃圾隨時提醒於鳳傑口中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是對角溝門村中的一個「新興職業」。每天早上7點前,他們就要完成村內所有垃圾的分揀。
  • 「垃圾場」變身生態園 峭壁上的銅鑼花谷不一般
    12月4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生態園沿著江岸梯級而建,硬是在峭壁上壘起狹長的花帶和休閒區。「垃圾場」變身美麗花谷多年前,銅鑼峽一度是非法傾倒各類建築渣料、生活垃圾的荒地「垃圾場」,南山街道放牛村的村民為此傷透腦筋。
  • 新驛:廢棄坑塘變身生態溼地新景觀
    沿255省道過洸府河大橋行駛三四分鐘時間,就進入了新驛鎮何村,首先映入人們眼帘的是村口的一處親水景觀,只見水中金魚成群、荷葉成片,與周邊的廊亭垂柳、文體廣場、農家樂、公共自行車停放點、花卉苗木基地渾然一體,構成一幅優美的時代風景畫卷。
  • 廈門海滄大橋西引道收費站拆除後 兩邊變身景觀帶
    收費站拆除後 兩邊變身景觀帶廈門晚報訊(記者 王紹亮 陳鵬程)「上周還在鋪路面,這兩天綠化就做好了,一下子變漂亮了。」近日,家住海滄的林小姐反映,海滄大橋西引道收費站拆除以後,如今悄然變身一條漂亮的景觀帶。記者了解到,海滄大橋、翔安隧道、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原收費站都將增設景觀綠化帶,有的是在中分帶,有的在主線和輔道間的側分帶。
  • 中國最大垃圾填埋場封場:再見江村溝
    據西安晚報報導稱,國內日處理垃圾量最大的填埋場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已於今年2月27日封場,西安市的生活垃圾目前已基本實現全量焚燒處理,而那座服務了整個西安20多年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沒想到這個設計運行時間為50年的設施,只工作25年左右,就不堪重負。
  • 丹江口北溝村變身「桃花源」
    農村新報訊(通訊員劉堂清、趙曉涵、胡殿華)2020年12月,丹江口市涼水河鎮北溝村5組的桃園基地完成土地流轉100餘畝,開始種植黃桃、油桃、蟠桃等。近兩年,北溝村依靠桃產業,從集體經濟弱的落後村變身春季賣花、夏季賣果的美麗「桃花源」。 2018年以前,該村村集體收入勉強達到5萬元。
  • 花畫世界處處景:溝溪以「全鄉域景觀化」理念打造「四邊三化」升級版
    溝溪鄉鄉長姜建鈴說,溝溪鄉以「全鄉域景觀化」的理念打造「四邊三化」升級版,堅持「職責不落空、問題不遺漏、落實不含糊、成效不折打」,深入推進「四邊三化」工作,共籌集資金1000餘萬元,解決了300多個「四邊三化」方面的問題,其中市、區政府交辦的78個問題已全面完成。接下來,要敢於擔當、勇於攻堅,使「綠裡溝溪、花畫世界」呈現出一幅「春滑草、夏親水、秋採摘、冬年畫」富有特色的鄉村休閒旅遊迷人景象。
  • 武漢戴家湖垃圾山「變身」公園
    武漢戴家湖垃圾山「變身」公園5月6日,市民在武漢市青山區戴家湖公園遊玩。近日,被粉煤灰填埋47年的武漢市戴家湖修葺一新變身公園對市民開放。武漢戴家湖垃圾山「變身」公園位於武廣高鐵和三環線下的戴家湖公園,是武漢中心城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每年可吸納二氧化碳1.8萬噸、粉塵200餘噸,釋放氧氣1.2萬噸,為武漢東大門新增一塊
  • 石家莊荒山野溝變身網紅公園:佔地近4000畝的龍泉湖溼地
    石家莊鹿泉區龍泉湖溼地公園,幾年前是荒山荒山野嶺、山洪衝溝並且汙染嚴重,有10多米高的垃圾填埋場,在2015年進行規劃設計,最終變身成現在集溼地、湖泊、山區、水塘為一體的全新三湖三溪景觀,其中水域面積近1700畝,碧波蕩漾,山水相映。
  • 公眾代表走進西安江村溝垃圾填埋場 了解現代化垃圾處理技術
    生活垃圾運送到垃圾場後是如何處理的?6月2日,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舉辦公眾開放活動,部分市民、駐地村民、院校學生、新聞媒體等百人參加,近距離了解到西安日均產生的萬噸生活垃圾在垃圾場的「命運」。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下屬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是西安市城區唯一一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自1994年6月運行至今,為西安已服務了24年,在西安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今的垃圾場還是蠅蟲滿天飛舞的樣子嗎?這場開放日活動改變了參觀者對垃圾填埋場的認識。
  • 昔日臭水溝「變身」景觀帶!龍崗沙灣河華麗轉身讓人眼前一亮
    原標題:昔日臭水溝「變身」景觀帶!龍崗沙灣河華麗轉身讓人眼前一亮深圳特區報2019年8月11日訊 「前兩年,沙灣河就是一條『墨水河』,又黑又臭,我們連窗戶都不敢開。現在大變樣了,水清岸綠景美,朝河的房子變身成為景觀房。」在龍崗區沙灣河邊採訪,附近的居民高興地說。
  • 青山溝飛瀑壯美景觀
    連日的降雨,使青山溝的飛瀑澗迎來了今年豐水期,氣勢磅礴的瀑布飛流直下,蔚為壯觀。圖為8月25日清晨,記者在青山溝拍到的青山飛瀑壯美景觀。記者 劉海東 攝來源 丹東新聞網
  • 江村溝封場在即,西安垃圾何處去?
    這事,還得從西安城區唯一的垃圾填埋場——江村溝說起。01江村溝,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溝深140多米,附近有村落名為「江村」,因此得名。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西安城區唯一的垃圾填埋場。2月12日,上任僅十多天,西安市長李明遠,就到江村溝就垃圾處理問題進行了調研——工作了25年的江村溝,就快退休了。
  • 帶血醫療垃圾神奇「變身」一次性塑料杯大揭密
    帶血醫療垃圾神奇「變身」一次性塑料杯大揭密  【周末報報導】 在很多飯館裡,食客喝茶飲酒用的都是一次性塑料杯。同樣的杯子還出現在不少單位的辦公室甚至居民的家裡。「方便,衛生,便宜!」使用者不約而同地給予一次性塑料杯這樣的評價,不少人尤其衝著「衛生」兩字而來。
  • 邂逅理縣樸頭鄉日腳溝三、日腳溝的人文景觀
    邂逅理縣樸頭鄉日腳溝三、日腳溝的人文景觀(內容提要:日腳溝屬於理縣樸頭鄉一顆印村,下屬的村民小組。這裡的人文景觀,既獨特又一般,很是讓人留戀。)車行理縣讓人感慨的是,文字敘述上面事件,好像都簡單得很。現實中滿目的崇山峻岭,滔滔奔騰的雜谷腦河,還有一座座高高聳立的碉樓,公路上、隧道中汽車一閃而過。但是如果走路?
  • 因彭浦夜市聞名的臨汾路 將變身景觀商業街
    因彭浦夜市而聞名的臨汾路即將變身休閒景觀商業街。考慮到周邊居民休閒購物需求,靜安區有關方面將在這裡規劃打造一條高品質休閒景觀商業街。彭浦夜市曾是上海最知名的夜排檔。2004年由零散小商品攤頭起家,2010年發展成上海北部最大地攤聚集區。隨著名氣越來越響,不少商販跨區而來,2011年後彭浦夜市規模大幅擴張,並發展成主打燒烤、油炸、海鮮等「暗黑料理」的夜市。而當時的彭浦夜市,就是主要沿著臨汾路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