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濟邦:唯一報導蘇聯衛國戰爭的中國女記者

2020-12-25 中國軍網

2015年5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前夕,在《俄羅斯報》上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回顧了中俄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戰鬥友誼。文中特別提到:「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導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胡濟邦是誰?翻檢歷史,我們發現,從1936年到1945年,胡濟邦以外交官和記者的雙重身份在異國他鄉的烽火狼煙中堅守,發回了大量關於「二戰」中蘇德各個戰場的膾炙人口的戰地報導以及實地拍攝的珍貴照片,通過報導蘇聯人民英勇的抗敵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堅強決心。回首遙望,我們看見她在反法西斯戰爭新聞史上留下的至少三項紀錄:唯一全程目睹和報導蘇聯衛國戰爭的中國女記者,採訪同盟國領袖人物最多的中國女記者,受到最多中外領導人讚許的中國女記者。

多面女郎的新聞事業

胡濟邦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同時扮演著多重角色。她是國民政府的外交官,是採訪蘇德戰爭的記者,是一名共產黨員。不管身份怎樣變換,不變的是她對於共產黨的忠誠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追求。正是在這種追求的指引下,胡濟邦打破了束縛女性發展的天花板,在外交和新聞事業上不斷書寫傳奇。

1911年1月,胡濟邦生於浙江永康縣古山鎮一個世代務農的貧苦家庭。1927年,她考入杭州法政學校,並從那時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1928年,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學經濟系,在那裡加入了反帝大同盟(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群眾團體),1932年因參加抗日運動被學校開除,她立即北上,到北京大學旁聽,一邊學習,一邊參加革命活動。1934年,胡濟邦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3年起,她在國民政府外交部任職,同時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1936年初,她被國民黨派駐蘇聯,擔任大使館新聞專員。遵照臨行前黨的指示,她在蘇聯利用合法身份,通過外交途徑,致力於中蘇文化交流。1937年全面抗戰後,她開始兼任《中蘇文化》雜誌的駐蘇記者。

《中蘇文化》是中蘇文化協會的機關刊物,該協會1935年10月25日成立於南京,至新中國成立前,它長期從事溝通中蘇文化,宣傳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宣傳抗戰和爭取民主進步的工作。它是共產黨的活動陣地,其內部的婦女委員會、延安分會和晉東南分會直接受中共領導。《中蘇文化》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共產黨的宣傳窗口。

胡濟邦在《中蘇文化》上發表的文章,有從蘇德戰場前線發回的《列寧格勒的九百個日日夜夜》《解圍前的列寧格勒》《解放後的史達林格勒》等一批優秀的戰地通訊作品,展現蘇聯軍民的英勇抗戰,為我國抗戰提供了榜樣;還有她對蘇聯文化、經濟情況的觀察和記錄,宣傳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

傳奇經歷造就了她通訊寫作的獨特視角和內容,她作為一名女戰地記者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和超凡的素質。

「帶著愛,帶著恨」

胡濟邦從蘇聯發回的通訊,不論是蘇德戰場前線的報導,還是對蘇聯戰時經濟、文化狀況的記錄,貫穿她的作品始終的,是她深深的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她曾回憶道:「在蘇德戰場上,我帶著愛,帶著恨,真實地記錄下許多戰時的實況。」

胡濟邦以外交官的身份,親歷了蘇德戰爭的全過程。戰時,她在史達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戰場、克裡米亞、波羅的海及烏克蘭各戰區採訪報導。戰後,她曾去過基輔,參加了基輔對德國戰犯的審判,她也參加了戰時及戰後在莫斯科舉行的各種國際會議。通過深入一線的採訪調查,她獲得了第一手的新聞素材,也得到了對於戰爭最直觀的感受。正是這些切身感受,使她在寫作新聞作品「帶著愛,帶著恨」。

帶著愛,她歌頌蘇聯民眾的抗戰事跡。她在《蘇聯三女飛行家遠徵記》中講述了三位女飛行家格裡沙度博凡、阿西平科、拉絲科凡從莫斯科到遠東不著陸飛行的全過程,通過途中的遭遇、森林中十日的孤獨生活、祖國號飛機迫降的經過、政府和民眾的關懷與援助四個部分的交叉敘事,展現了三個勇敢無畏的女人形象,歌頌了三位女飛行家團結互助的精神。通過這樣的記述,展現出蘇聯人民團結抗戰的決心和勇氣,從而鼓舞中國人民的全民抗戰。

帶著恨,她鞭笞德軍的野蠻入侵。她講到和埃德加·斯諾先生在斯摩稜斯克森林遇到3名蘇軍女戰士的經歷:「她們對我們說:『我們無法容忍德國鬼子,現在只有一條路,在森林裡當獵人。』我問:『獵物多嗎?』她們笑了:『德國人就是獵物呀!』這個姑娘說得好兇險。我問她殺過人嗎?她說她看著開槍打倒了德國鬼子。我對斯諾說,蘇聯必勝,德軍必敗。」

「帶著愛,帶著恨」,使她的作品展現出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胡濟邦的愛與恨,造就了她對時局的清醒判斷和對正義邪惡的理性認識。埃德加·斯諾曾評價她:「蘇德戰爭如何?我看中國武官的分析是錯的。胡濟邦女士說勝利一定屬於蘇聯紅軍,那才是正確的。」胡濟邦在《列寧格勒防衛戰之經過》一文中總結道:「希特勒以為鐵血之力可以徵服一切,未能了解蘇聯各民族之愛國精神,蘇聯人民寧為玉碎勿為瓦全之抗敵決心,在此次列寧格勒防衛戰之被封鎖期中已表現無遺,列寧格勒人與城市共存亡之犧牲精神,以及黨政當局之堅強領導與善於組織,乃能發生一種超越物質之力量,克服一切困難而最終之勝利。」

相關焦點

  • 蘇德戰場唯一中國女記者胡濟邦的巾幗風採(圖)
    第2頁:才華橫溢的女外交官   蘇德戰場唯一中國女記者胡濟邦的巾幗風採  文 陳撫生  眾所周知,蕭乾先生一直被譽為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中國唯一的戰地記者。  此時,活躍在蘇德戰場上的身影屬於胡濟邦:她是蘇德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又是女性;唯一持有外交官護照的記者;在前線堅持時間最長的記者;中共秘密黨員。她的事跡媲美鬚眉,稱得上巾幗英雄。  年輕時的胡濟邦風姿綽約、儀態萬方,用當今時髦的話說,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記者。但她的名氣並非源自年輕貌美。埃德加·斯諾曾評價她:「胡濟邦女士是中國唯一的駐蘇戰地記者。蘇德戰爭如何?
  • 戰地玫瑰胡濟邦 蘇德戰場上唯一的中國戰地女記者(上)
    其中就有這樣一位中國女性,她做為二戰時期唯一一位記錄蘇德戰爭的中國戰地記者,親歷這場戰爭,並以女性獨特的視角、敏銳的目光和絕佳的文筆記錄了這場戰爭,鼓舞了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勢力侵略的勇氣。她就是胡濟邦,一位傳奇女性。
  • 二戰時期蘇德戰場上唯一中國女記者胡濟邦的傳奇人生
    康恰羅夫斯基十分喜愛這位才華橫溢的中國女外交官,特地為她畫過兩張肖像畫。當年,讓蘇聯人民大飽眼福的中國藝術展,先後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展出,事無巨細,都由胡濟邦一手操辦。她熱心相助袁牧之、陳波兒赴蘇學習戲劇、電影。後來,袁牧之籌建中央電影局,任局長,陳波兒組建東北電影廠,創建北京電影學院,為我國電影藝術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外交奇女胡濟邦
    在一個小房間裡面,胡濟邦和我談了好幾個小時,詳細說了她的過去。這以後,通過胡濟邦本人和她當年的大學同學、朋友,我知道了這個小老太太的傳奇經歷。 一 眾所周知,蕭乾先生一直被譽為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中國唯一的戰地記者。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除蕭乾外,還活躍著其他5名中國記者:陸鏗、毛樹清、樂恕人、丁垂遠、餘捷元。
  • 外交奇女胡濟邦
    在一個小房間裡面,胡濟邦和我談了好幾個小時,詳細說了她的過去。這以後,通過胡濟邦本人和她當年的大學同學、朋友,我知道了這個小老太太的傳奇經歷。 一 眾所周知,蕭乾先生一直被譽為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中國唯一的戰地記者。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除蕭乾外,還活躍著其他5名中國記者:陸鏗、毛樹清、樂恕人、丁垂遠、餘捷元。
  • 1941-1945蘇聯衛國戰爭回顧(組圖)
    原標題:1941-1945蘇聯衛國戰爭回顧(組圖)   每年的5月9日,俄羅斯都會回憶起蘇聯人民以何等代價才取得偉大衛國戰爭勝利。(圖片來源:俄新社)圖為士兵開往前線(1941年12月,莫斯科)  士兵衝鋒陷陣(1941年11月)  被擊落的德國飛機(1941年9月,布良斯克前線)  掃射期間一名母親掩護孩子(1941年7月,布良斯克州)  莫斯科郊外的德國戰俘(1941年12月)  蘇聯轟炸機在執行作戰任務
  • 胡濟邦:中共美女間諜潛伏東歐
    胡濟邦,記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胡濟邦1935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先後掌握了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語。
  • 〔郵票欣賞〕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
    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白俄羅斯6月發行了紀念小型張兩枚,1941-1945年 ,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亞洲盟國侵略而進行的戰爭被稱為衛國戰爭。白俄羅斯六月發行的蘇聯衛國戰爭75周年紀念郵票小型張,主圖為白俄羅斯方面軍歷史畫面
  • 浙江永康開展緬懷女英雄胡濟邦清明祭掃活動
    3月29日上午,團永康市委聯合永康二中團委、古山鎮團委、古山小學、希望愛心社開展清明節緬懷胡濟邦女士祭掃活動。團員青年通過奏唱國歌、重溫先烈事跡、敬獻鮮花、默哀、學生代表發言、新團員入團宣誓、祭掃烈士墓等活動來表達對先烈的懷念。  胡濟邦女士是習近平主席讚美的二戰中國無名女英雄。她是一名出色的記者、外交家,掌握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語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僅有的歐戰中國戰地記者。
  • 蘇德戰爭中的中國血性!異國戰場上,中國英雄,打出了中國軍魂
    排長用俄語介紹了自己:  我是共產黨人王福(原名楊醒夫)  彼時,在茹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就讀的唐鐸,向上級打報告,申請衝上蘇聯衛國戰爭前線。  而她自己的介紹是:  共產黨人胡濟邦,戰地記者。  這是蘇德戰爭的另一個側面——在共產主義理想感召下,在抗擊軸心國的使命驅使下,  那一腔蘇德戰爭中的中國血性!
  • 在蘇聯偷聽敵臺的為何總是猶太人,衛國戰爭功臣為何要逃離蘇聯
    衛國戰爭爆發後,猶太人與納粹分子不共戴天,成為蘇軍的堅決支持著。蘇聯境內總共才500萬猶太人,卻有50萬猶太青年拿起武器走向前線,陣亡者多達20萬。不僅如此,猶太人還積極地將納粹德國的種種暴行公之於眾,並呼籲國外的猶太人支援蘇聯,數以千計的坦克和飛機被源源不斷的送往前線,各種戰略物資也從世界各地飛往蘇聯。
  • 德國入侵蘇聯的代號,自此衛國戰爭開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開始了對蘇聯的全面進攻,為期四年的衛國戰爭就此打響。而拉開這場人類文明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最為慘烈的戰爭序幕的行動有一個讓人們永世難忘的名字:巴巴羅薩計劃。在徵服世界的至高榮光的吸引下,希特勒開始把目光投向他的終極目標:蘇聯。此時的蘇聯雖然看起來十分強大,但是其國內剛剛經歷了大清洗,軍隊中有經驗的軍官大量流失。工業體量看似龐大,但一時之間卻沒有過硬的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抗衡。
  • 衛國戰爭期間的毛岸英
    毛岸英(左)、毛岸青(中)與蔡和森女兒蔡妮(右)在莫斯科合影        2015年,是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將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並訪問俄羅斯。
  •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真的需要美國卡車?分析斯蒂龐克US6真實作用
    陸路方面主要通過南部路線,即穿越伊朗和伊拉克的波斯走廊,三個臨時卡車裝配廠將卡車套件組裝成卡車,然後裝滿《租借法案》的其他物資前往蘇聯,路途不超過2000千米。衛國戰爭期間,蘇軍車隊中美國吉普和卡車已經成為最重要、數量最多的裝備。
  • 慶祝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將在莫斯科紅場舉行
    (觀察者網訊)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24日報導,慶祝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的主閱兵將於莫斯科時間當天上午10時(北京時間15時)在莫斯科紅場舉行。 俄羅斯總統普京此前因新冠疫情複雜將原定於5月9日舉行的閱兵推遲,5月末決定改期至6月24日。 今年將有1.4萬餘軍人、200多件技術裝備和75架飛行器參加莫斯科紅場閱兵。
  • 堪稱國殤的蘇聯衛國戰爭,不少司令員陣亡,都有哪些著名代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是一場浩劫,對蘇聯也堪稱國殤。因為《蘇聯在衛國戰爭損失的集團司令員》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一場衛國戰爭,蘇聯軍隊直接損失1010.75萬人,而其中770萬是戰場上犧牲的。當然,在這些軍人當中,還包括那些威名在外的集團軍司令員們。
  • 俄羅斯將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式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俊翔):6月24日,俄羅斯將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式。屆時,將有超過1.3萬名俄羅斯軍人接受檢閱,展示216件地面武器和75架空中戰機。此外,應俄方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也將參加勝利日紅場閱兵。
  • 難得的二戰老照片,蘇聯女記者鏡頭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蘇聯女戰地記者娜塔莉亞·費多羅夫娜·博德(1914年12月17日-1996年7月2日),戰爭爆發後,他的丈夫鮑裡斯(Boris Kazyuk)作為攝影師也跟隨部隊奔赴前線,但不幸戰死,後來在基輔淪陷前她將兒子安置在父母家也奔赴前線,並跟隨部隊輾轉多地,其中就包括史達林格勒、庫爾斯克和柏林,期間不斷為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