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前夕,在《俄羅斯報》上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回顧了中俄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戰鬥友誼。文中特別提到:「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導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胡濟邦是誰?翻檢歷史,我們發現,從1936年到1945年,胡濟邦以外交官和記者的雙重身份在異國他鄉的烽火狼煙中堅守,發回了大量關於「二戰」中蘇德各個戰場的膾炙人口的戰地報導以及實地拍攝的珍貴照片,通過報導蘇聯人民英勇的抗敵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堅強決心。回首遙望,我們看見她在反法西斯戰爭新聞史上留下的至少三項紀錄:唯一全程目睹和報導蘇聯衛國戰爭的中國女記者,採訪同盟國領袖人物最多的中國女記者,受到最多中外領導人讚許的中國女記者。
多面女郎的新聞事業
胡濟邦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同時扮演著多重角色。她是國民政府的外交官,是採訪蘇德戰爭的記者,是一名共產黨員。不管身份怎樣變換,不變的是她對於共產黨的忠誠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追求。正是在這種追求的指引下,胡濟邦打破了束縛女性發展的天花板,在外交和新聞事業上不斷書寫傳奇。
1911年1月,胡濟邦生於浙江永康縣古山鎮一個世代務農的貧苦家庭。1927年,她考入杭州法政學校,並從那時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1928年,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學經濟系,在那裡加入了反帝大同盟(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群眾團體),1932年因參加抗日運動被學校開除,她立即北上,到北京大學旁聽,一邊學習,一邊參加革命活動。1934年,胡濟邦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3年起,她在國民政府外交部任職,同時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1936年初,她被國民黨派駐蘇聯,擔任大使館新聞專員。遵照臨行前黨的指示,她在蘇聯利用合法身份,通過外交途徑,致力於中蘇文化交流。1937年全面抗戰後,她開始兼任《中蘇文化》雜誌的駐蘇記者。
《中蘇文化》是中蘇文化協會的機關刊物,該協會1935年10月25日成立於南京,至新中國成立前,它長期從事溝通中蘇文化,宣傳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宣傳抗戰和爭取民主進步的工作。它是共產黨的活動陣地,其內部的婦女委員會、延安分會和晉東南分會直接受中共領導。《中蘇文化》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共產黨的宣傳窗口。
胡濟邦在《中蘇文化》上發表的文章,有從蘇德戰場前線發回的《列寧格勒的九百個日日夜夜》《解圍前的列寧格勒》《解放後的史達林格勒》等一批優秀的戰地通訊作品,展現蘇聯軍民的英勇抗戰,為我國抗戰提供了榜樣;還有她對蘇聯文化、經濟情況的觀察和記錄,宣傳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
傳奇經歷造就了她通訊寫作的獨特視角和內容,她作為一名女戰地記者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和超凡的素質。
「帶著愛,帶著恨」
胡濟邦從蘇聯發回的通訊,不論是蘇德戰場前線的報導,還是對蘇聯戰時經濟、文化狀況的記錄,貫穿她的作品始終的,是她深深的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她曾回憶道:「在蘇德戰場上,我帶著愛,帶著恨,真實地記錄下許多戰時的實況。」
胡濟邦以外交官的身份,親歷了蘇德戰爭的全過程。戰時,她在史達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戰場、克裡米亞、波羅的海及烏克蘭各戰區採訪報導。戰後,她曾去過基輔,參加了基輔對德國戰犯的審判,她也參加了戰時及戰後在莫斯科舉行的各種國際會議。通過深入一線的採訪調查,她獲得了第一手的新聞素材,也得到了對於戰爭最直觀的感受。正是這些切身感受,使她在寫作新聞作品「帶著愛,帶著恨」。
帶著愛,她歌頌蘇聯民眾的抗戰事跡。她在《蘇聯三女飛行家遠徵記》中講述了三位女飛行家格裡沙度博凡、阿西平科、拉絲科凡從莫斯科到遠東不著陸飛行的全過程,通過途中的遭遇、森林中十日的孤獨生活、祖國號飛機迫降的經過、政府和民眾的關懷與援助四個部分的交叉敘事,展現了三個勇敢無畏的女人形象,歌頌了三位女飛行家團結互助的精神。通過這樣的記述,展現出蘇聯人民團結抗戰的決心和勇氣,從而鼓舞中國人民的全民抗戰。
帶著恨,她鞭笞德軍的野蠻入侵。她講到和埃德加·斯諾先生在斯摩稜斯克森林遇到3名蘇軍女戰士的經歷:「她們對我們說:『我們無法容忍德國鬼子,現在只有一條路,在森林裡當獵人。』我問:『獵物多嗎?』她們笑了:『德國人就是獵物呀!』這個姑娘說得好兇險。我問她殺過人嗎?她說她看著開槍打倒了德國鬼子。我對斯諾說,蘇聯必勝,德軍必敗。」
「帶著愛,帶著恨」,使她的作品展現出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胡濟邦的愛與恨,造就了她對時局的清醒判斷和對正義邪惡的理性認識。埃德加·斯諾曾評價她:「蘇德戰爭如何?我看中國武官的分析是錯的。胡濟邦女士說勝利一定屬於蘇聯紅軍,那才是正確的。」胡濟邦在《列寧格勒防衛戰之經過》一文中總結道:「希特勒以為鐵血之力可以徵服一切,未能了解蘇聯各民族之愛國精神,蘇聯人民寧為玉碎勿為瓦全之抗敵決心,在此次列寧格勒防衛戰之被封鎖期中已表現無遺,列寧格勒人與城市共存亡之犧牲精神,以及黨政當局之堅強領導與善於組織,乃能發生一種超越物質之力量,克服一切困難而最終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