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說說朱子以茶喻理的故事

2020-12-20 武夷茶韻

武夷文化導覽:「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說說朱子以茶喻理的故事

吳斌

朱熹作為出類拔萃的教育家,善於應用比喻來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自然是其拿手的「好戲」。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多年,特別喜好武夷茶,因此也會常常將茶順手拈來比喻深奧的學問。今天小編就在這裡與你聊聊朱子以茶喻理的例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十九歲考中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歷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等職,官至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就是為宋寧宗皇帝講學的官員。其一生中的近五十年安家在武夷山,主要從事著書與教育的工作,被後世尊稱為「朱子」。

如果給中國的教育家排座次的話,那麼孔子第一,朱熹就是第二了。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大教育家,也與平常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嗜好,愛喝武夷茶就是其中之一。大凡是優秀的教育家,肯定都善於深入淺出的比喻。朱熹就常常拿自己嗜好的茶,來比喻深奧的理學,如在《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八中記載:

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如何?」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都是此理。」夔孫。

這段記載是朱熹與其高徒林夔孫的一段對話。其中的「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出自《易經》家人卦的九三爻,大約的意思就是說:貧困之家嗷嗷待哺,而能辛勤勞作,未失正派家風,有悔有險,但終歸吉利。富貴之家驕奢淫逸,一味嬉笑作樂,則有失勤儉之道,結果終要倒黴。

而文中的「理而後和」則出自周敦頤的《通書·禮樂第十三》,原文為:

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大約的意思就是說:人際交往中的「禮」也就是「理」;人際交往中的「樂」也就是「和」,只有樂聲和諧方能悅耳。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都是由隨時隨地的人際交往構成,因此,都遵循先「理」而後「和」的規律。比如父子、兄弟、夫婦等人際關係,均要遵循所構成的這個人際關係的規範,也就是講「理」,然後才能獲得這個人際關係的「和」。通俗地說就是,你不遵守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必須遵循的「禮」,也就不能得到父子、兄弟、夫婦關係的「和」。所以說,先約束自己守住人際交往的「禮」,也就是守住「本分」,而後才能得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和」。

武夷巖茶的顯著特徵就是先苦而後甘,因為朱熹剛喝了茶,就順勢說:「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意思就是說,大凡是甜的東西,多數吃過以後會有酸的感覺。而苦的東西,吃過後卻能產生出甘甜的滋味。比如現在喝的茶,入口明顯是苦的,可過後卻回味甘甜。林夔孫也順勢問道:「此理如何?」意思就是說,這與我們學習理學有什麼聯繫嗎?朱熹回答道:「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都是此理。」意思就是說:這也是一個道理啊,人生開始於憂患、勤奮,則最終能夠收穫安逸與幸福,就如「理而後和」的道理一樣。因此說天下有約束人們行為的嚴格的「禮」法,大家全都遵守了,那就達到全社會的和諧了。又比如《易經》中家人卦的九三爻說的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簡而言之,朱熹就是用武夷巖茶先苦後甘的特徵,深入淺出地向弟子林夔孫講解,人生「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之素位而行、先苦後甜的道理。

你是否也覺得,朱子比喻與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應用得相當棒呢?

相關焦點

  • 「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說說朱子以茶喻理的故事
    武夷文化導覽:「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說說朱子以茶喻理的故事吳斌朱熹就常常拿自己嗜好的茶,來比喻深奧的理學,如在《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八中記載: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如何?」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都是此理。」夔孫。
  • 文|故園何日歸:茶與朱子理學
    他從福建回家鄉婺源掃墓時,他不僅把武夷巖茶苗帶回家,在祖居庭院植上十多株,還把老屋更名為「茶院」。在當時,茶院有兩種功用:一是專事某種茶務的地方;二是設茶供飲的地方。朱熹故園茶院,當屬後者。 況且,在久遠的年月,人們就把茶分了兩種境界:一是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二呢,便是逸致的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了。
  • 朱熹與茶:武夷精舍隱「茶仙」
    朱熹是一位嗜茶愛茶之人。他自幼在茶鄉長大,對「建茶」十分熟悉。後又當過茶官,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更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寫《勸農文》,提倡廣種茶樹。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躬耕茶事,把種茶、採茶當作是講學、做學問之餘的休閒修身之舉。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在建陽蘆峰之顛雲谷,構築「竹林精舍」,有房三間,堂後結草為廬,稱「晦庵」。
  • 魯坡:短文喻理
    短文喻理文/魯坡普天下路規禁逆,守規落俗尋常理,尊重乃安。知恩圖報常人理,感謝敵人大家範,襟懷坦蕩。孝行忠義藏大愛 ,赤膽忠心難兩全,鐵肩道義。學易行難重於行,學有所用乃大幸,知行合一。為官造福天下公,做民向善匠心生,同樂共享。文不貪財甘為僕,武不怕死盡忠義,志同道合。盜亦有道商取信,義利秉承假亦真,敬業樂群。天闊地厚賜物華,勤勞為本汗豐盈,食為民天。
  • 朱子的智慧:理氣論
    (《孟子或問》卷三)朱子在此所謂的「本體」即事物存在或發生的根據。對朱子來說,「以本體言之」,理是本、是體,是事物存在或發生的根據,理決定氣,朱子在此是從本體、本原的角度來推論和說明理氣的先後問題的。」並且,朱子哲學體系中的人倫道德之理與作為終極實在的宇宙本體論的「理」是貫通和一致的,而作為終極實在的宇宙本體論的「理」具恆常性、普遍性,故儒家的人倫道德之理亦具恆常性、普遍性,從而為儒家的人倫道德提供了一種宇宙本體論的論證和說明。
  • 原創|樂民之樂 憂民之憂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梁惠王上》篇裡,孟子見梁惠王於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在《梁惠王下》篇其他章節中,孟子也曾與齊宣王兩次討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
  • 原創|樂民之樂 憂民之憂
    近讀《孟子·梁惠王下》,對孟子「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民本思想,頗為讚賞。其原文是——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朱子百集故事59】朱子衡山之遊
    朱子衡山之遊  乾道三年(1167),朱子、張栻嶽麓會講之後的十一月六日,他們渡過湘江。決定上廬山,登絕頂祝融峰。
  • 我讀《論語》120:孔子解釋 「憂」與「樂」
    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破巷,別人經受不住的這種貧瘠的生活之憂,顏回卻非常快樂,這些東西卻怎麼也改變不了他的快樂。顏回真有賢德啊。」這是論語的名篇,教科書上關於這一章通篇一律地謳歌顏回安貧樂道,我們不能說這種謳歌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根本就找不出其錯處在哪,但是這一章的重點還真的不是「安貧樂道」,這麼理解可能略顯膚淺。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有機結合起來,範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於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 王樹山書法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三朝聖人——朱子的智慧
    朱熹的著作頗豐,遍及經學、史學和文學等科目,其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朱文公文集》(100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朱子語類》(140卷)和《四書章句集注》等書中。今人把朱子現存的全部著作及其年譜等編纂成《朱子全書》。朱熹所建立的學派被後人稱為「閩學」。
  • 福建政和·石圳村:朱子遺風
    朱子書院、優美的廊橋、福興寺的戲臺以及天后宮的媽祖像,都在訴說著這裡過往的繁華。早在宋代,背靠臥牛崗、傍著七星河的石圳村憑藉舟楫之利,已是通往省府的交通要道。明清時期,這裡成為航運中轉碼頭,商賈雲集,巷市興旺,十分繁華,天后宮、福子廟香火不斷,成為盛極一時的風水寶地。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
    我們大家肯定每個人都聽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把國家天下放在第一位的偉人就是範仲淹。大部分人應該是在學習《嶽陽樓記》的時候了解到的範仲淹,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一下關於他的故事。因為他家境貧寒,一日三餐都只能使用很少的米來煮粥,等到第二天起來的時候粥凝成固體後,再用小刀切成四塊,早上和晚上用來當自己的飯。由於他的母親沒有將他父親的事情告訴他,後來範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後,非常傷感,他覺得自己拖累了母親,所以他只好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她。
  • 南平的「朱子、建盞、茶」驚豔亮相海峽兩岸旅遊博覽會
    為展示「世界遺產地 綠色生態城」城市名片,充分挖掘釋放新區搬遷紅利,圍繞南平市「朱子、茶、建盞」三大閩北特色文化IP,南平市文旅局與建陽共同搭建展示書院文化特色的南平館,並組織了20餘家建盞企業及茶企參展。南平館以書院文化為設計元素,內設建盞展示區、建本展示區、點茶展示區等功能區域。
  • 海峽兩岸旅遊博覽會 〉南平的「朱子、建盞、茶」驚豔亮相
    為展示「世界遺產地 綠色生態城」城市名片,充分挖掘釋放新區搬遷紅利,圍繞我市「朱子、茶、建盞」三大閩北特色文化IP,南平市文旅局與建陽共同搭建展示書院文化特色的南平館,並組織了20餘家建盞企業及茶企參展。
  • 先天下之憂而憂
    關於先,大家都讀過宋儒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其中有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先」的觀念,即從《論語》這裡來的。中國政治哲學解釋「先」字,多半用老子的話「外其身而後身存」。為政作主管的,尤其是作戰帶兵的,都是這樣:自己站在前面,有艱難困苦與辛勞,我領先擔負了;利益方面也是先讓人家,自己不要,這是「外其身」,而實際上最後的成功還是自己,這是領導的「先之」的道理。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之手之口。之手者,《嶽陽樓記》是也。範仲淹應朋友滕子京之請,馳騁想像,熔鑄萬千憂樂於筆端,揮毫寫就這篇千古名文,傳誦天下。之口者,範仲淹所喜自勵警語是也。據歐陽修所云:「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
  • 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落地廈門
    △熹茗廈門朱子文化茶空間朱熹半生講學著述在武夷,一生好茶,以茶悟道、以茶悟儒,晚年自稱「茶仙」。,感受品茶之趣、生活之樂、文化之美。而閩學的核心是朱子文化,茶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朱子文化和茶文化在這裡交匯,熹茗將二者傳承發揚,希望以茶為媒,給閩南、給世界帶來更好的茶文化體驗。」
  • 朱子的智慧:理氣論
    (《孟子或問》卷三)朱子在此所謂的「本體」即事物存在或發生的根據。對朱子來說,「以本體言之」,理是本、是體,是事物存在或發生的根據,理決定氣,朱子在此是從本體、本原的角度來推論和說明理氣的先後問題的。」並且,朱子哲學體系中的人倫道德之理與作為終極實在的宇宙本體論的「理」是貫通和一致的,而作為終極實在的宇宙本體論的「理」具恆常性、普遍性,故儒家的人倫道德之理亦具恆常性、普遍性,從而為儒家的人倫道德提供了一種宇宙本體論的論證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