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文化導覽:「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說說朱子以茶喻理的故事
吳斌
朱熹作為出類拔萃的教育家,善於應用比喻來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自然是其拿手的「好戲」。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多年,特別喜好武夷茶,因此也會常常將茶順手拈來比喻深奧的學問。今天小編就在這裡與你聊聊朱子以茶喻理的例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十九歲考中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歷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等職,官至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就是為宋寧宗皇帝講學的官員。其一生中的近五十年安家在武夷山,主要從事著書與教育的工作,被後世尊稱為「朱子」。
如果給中國的教育家排座次的話,那麼孔子第一,朱熹就是第二了。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大教育家,也與平常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嗜好,愛喝武夷茶就是其中之一。大凡是優秀的教育家,肯定都善於深入淺出的比喻。朱熹就常常拿自己嗜好的茶,來比喻深奧的理學,如在《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八中記載:
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如何?」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都是此理。」夔孫。
這段記載是朱熹與其高徒林夔孫的一段對話。其中的「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出自《易經》家人卦的九三爻,大約的意思就是說:貧困之家嗷嗷待哺,而能辛勤勞作,未失正派家風,有悔有險,但終歸吉利。富貴之家驕奢淫逸,一味嬉笑作樂,則有失勤儉之道,結果終要倒黴。
而文中的「理而後和」則出自周敦頤的《通書·禮樂第十三》,原文為:
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大約的意思就是說:人際交往中的「禮」也就是「理」;人際交往中的「樂」也就是「和」,只有樂聲和諧方能悅耳。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都是由隨時隨地的人際交往構成,因此,都遵循先「理」而後「和」的規律。比如父子、兄弟、夫婦等人際關係,均要遵循所構成的這個人際關係的規範,也就是講「理」,然後才能獲得這個人際關係的「和」。通俗地說就是,你不遵守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必須遵循的「禮」,也就不能得到父子、兄弟、夫婦關係的「和」。所以說,先約束自己守住人際交往的「禮」,也就是守住「本分」,而後才能得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和」。
武夷巖茶的顯著特徵就是先苦而後甘,因為朱熹剛喝了茶,就順勢說:「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意思就是說,大凡是甜的東西,多數吃過以後會有酸的感覺。而苦的東西,吃過後卻能產生出甘甜的滋味。比如現在喝的茶,入口明顯是苦的,可過後卻回味甘甜。林夔孫也順勢問道:「此理如何?」意思就是說,這與我們學習理學有什麼聯繫嗎?朱熹回答道:「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都是此理。」意思就是說:這也是一個道理啊,人生開始於憂患、勤奮,則最終能夠收穫安逸與幸福,就如「理而後和」的道理一樣。因此說天下有約束人們行為的嚴格的「禮」法,大家全都遵守了,那就達到全社會的和諧了。又比如《易經》中家人卦的九三爻說的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簡而言之,朱熹就是用武夷巖茶先苦後甘的特徵,深入淺出地向弟子林夔孫講解,人生「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之素位而行、先苦後甜的道理。
你是否也覺得,朱子比喻與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應用得相當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