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因地制宜、文旅融合……近年來,廬江縣積極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増效,已經建成6個城市閱讀空間,改造完成20多個農家書屋,打通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補齊工作短板
「過去文化站離得遠,想去看書不方便,現在搬到公園裡來了,空閒的時過來散散步,到圖書館裡坐下來喝喝茶、看看書,感覺很愉悅。」樂橋鎮街道居民胡浩深有感觸地說。
為了有效整合資源,樂橋鎮將鎮文化站搬進「閱讀空間」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結合,並引入皖新傳媒運營,廣泛開展文化文藝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樂橋鎮的文化站升級改造只是一個縮影。從2009年—2011底,廬江縣17鎮均建成了規模不低於3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成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可隨著時間推移,農家書屋資源閒置、機制不活、內容不合口味、數位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凸現,急需解決。
改革勢在必行。2018年起,廬城建設了6座「閱讀空間」,採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了政府和市場雙贏,政府、企業和群眾三方受益,打造集閱讀、文娛、德治、休閒「四位一體」的新型城市文化綜合體。
「城市閱讀空間的建設及運營模式,為農家書屋改革提供了樣本,指明了方向。2019年起,廬江縣借鑑城市閱讀空間運營模式,推進鄉鎮閱讀空間建設,同時在有條件的鎮、村(社區)先行試點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轉型升級。」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德全介紹:「我們把這個經驗複製到農家書屋和鄉鎮文化站轉型升級上來,補齊這塊短板,實現基層圖書館與城區圖書館聯動發展,讓書香在鄉村飄起來。」
為了讓這項惠民工程落實落細,廬江縣出臺《廬江縣推進城市閱讀空間建設、農家書屋轉型升級圖書獎補辦法》,從政策層面予以引導、支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採取政府投入、購買服務的方式,按政府公益性項目組織實施。
因地制宜實施
「外形是糧倉,裡面卻是裝修一新的書屋,在這裡看書,別有一番情調。」礬山鎮樂華村56歲的村民盧惠紅說:「一座舊糧倉變身農家書屋,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閱讀快樂。」
礬山鎮農家書屋建設有個特點,所有場地都是通過舊房屋、舊學校或其他公共設施改造而來,通過加固、裝修就能直接投入使用,因地制宜、因景制宜,不僅盤活了社會沉冗資源,同時實現「一地多用」,保留原有功能的同時,釋放了閱讀空間效能。
盛橋鎮許橋村是將破舊的小學校園改造成的農家書屋,結合黨建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漁耕文化,打造黨建學習平臺,成為村民們看書學習的好地方,也成為基層黨組織的活動陣地。
冶父山鎮魏崗村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空間,建成少兒、老年、青年3個閱覽室,共藏書有1萬多冊,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周邊群眾步行十多分鐘就能到達這座農家書屋,就能體驗到這裡的濃濃書香,如今閱讀已經成為村民們每天閒暇時最喜歡做的事。
「在農家書屋升級改造過程中,一是向中心村落集中,二是向中心學校集中,把農家書屋真正建在農民家門口和農村少年兒童身邊,確保農家書屋便民惠民、富有人氣、發揮效益。」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鄧芳介紹,每個新型農家書屋面積原則上不小於200平方米,按照「4+X」功能合理設計空間。「4」是指閱讀、活動、展示、休閒等4個標配服務功能,「X」是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四點半學校,以及代購、郵寄、快遞、電信等便民服務,通過功能擴容,增強農家書屋的吸引力和服務力。
文旅融合發展
春天花開如雪,秋天結果如金,冬天積雪如玉……白湖鎮六崗村芝麻灘梨園是網紅打卡旅遊地,村裡把旅遊項目和農家書屋升級改造結合起來,在景區裡打造了「時光列車書吧」,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眼下,一列綠皮火車靜靜地臥在梨園中,已經改造成農家書屋。步入其中,坐下來,憑窗閱讀,別有一番情趣。
「我和我的家人經常來這裡遊玩,春天的時候也可以賞花,秋季可以品果,冬季可以來踏雪,玩累了的時候,可以到書吧裡坐坐,增加了旅遊樂趣。」合肥遊客姚亞蕾高興地說。
在農家書屋升級改造中,廬江縣深化改革,大膽創新,將農家書屋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結合;將農家書屋與旅遊項目結合,讓書香夢與美好的田園生活結合,讓農家書屋有書讀、有人管、有活動吸引,形成聚人氣、有活力、可持續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