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南亞研究】朱憶天日本早期在東南亞的擴張先驅:妓女「南洋姐」

2021-02-23 人類學之滇

殖民者東來以後,東南亞地區逐步被納入歐美殖民主義的統治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大量華僑和印僑等外來移民主動或被動地湧入或被吸入這個地區。相比之下,19世紀中後期日本前往東南亞的移民,人數較少,主要是前往南洋諸島和澳大利亞北部至西部海岸等地的近海,充當採集珍珠的潛水工。這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朱印船貿易被禁後,居住在東南亞地區的日本移民社會難以為繼。幕府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切斷了日本國內與東南亞地區的人員、物資的交流渠道,也令日本失去了在當地的日僑網絡。

與在東南亞地區擁有龐大華僑根基的中國以及同屬英殖民地的印度相比,日本19世紀中後期向東南亞移民顯然有先天的不足;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蒸汽機時代來臨之前,坐船前往東南亞地區並不方便。因此,日本真正對「南洋」的關心,並勾畫「南進」框架,應該是在1895年佔領臺灣這座挺進「南洋」的橋頭堡之後。

二戰之前,在東南亞地區數量相對有限的日本移民中,「南洋姐」一度「一枝獨秀」。而所謂的「南洋姐」,指的就是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赴海外賣淫的日本娼妓。歐洲列強的海外擴張,打頭陣的多是海盜和傳教士,而日本最初的海外擴張,主力軍則是以賣淫為生的「南洋姐」。她們作為當地社會底層的重要一角,成為一個新的階層,和華工和印度勞工等一起構築了東南亞的移民社會。這一階層的誕生,亦可視為東南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

從19世紀70年代起,東南亞地區一直是日本娼妓的重要活動區域。19世紀末20世紀初,如前往東南亞的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必有三道風景映入眼帘:一是到處飄揚的宗主國英國的國旗,二是眾多的華工,三是來自日本的「南洋姐」。


日本一度以「南洋姐」為開拓先鋒,挺進世界各地,而中國則是以男性苦力打「頭陣」進入殖民地。不過,中國也有被賣到海外以賣淫為生的中國女性,其被稱為「豬花」,她們主要集中於東南亞,少部分流落北美、夏威夷等地,而「南洋姐」的分布範圍顯然要廣泛得多;另外,「南洋姐」的服務對象更多元化,包括歐美各國的殖民者、歐美企業家、中國商人、當地土著等,而「豬花」的服務對象,則主要還是華工。

在當時日本人的東南亞見聞錄中,「南洋姐」經常被涉及。日本海軍軍醫石神亨曾這樣回顧:「我於1887年春前往新加坡,當地日本人僅為150人左右,其中10名女性為妓院老闆,另有80餘名女性為娼妓,從事正業的僅有二三人,當外國人戲問貴國的一流國貨是否就是這些美女時,我背部冷汗不絕」。

「南洋姐」在海外積蓄了相當的經濟實力,妓院經營者在當地日僑社會掌握了較大的話語權。1897年,適逢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登基60周年慶典,日本領事試圖找三井、正金、郵船等進駐新加坡的日本「正業」公司籌集慶祝活動經費,但無功而返,只能逐戶拜訪日本人開設的「女郎屋」募集捐款,藉此也可以看到「南洋姐」在當地的經濟實力與影響程度。根據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保存的資料,1902年「南洋姐」和海外移民通過匯款及直接帶回日本的現鈔,總金額為1202.1萬日元。「南洋姐」和海外移民的匯款是繼生絲、絹織物、棉花、煤炭等原材料出口之後的日本第五大創匯來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日本的三井、三菱、橫濱正金銀行、日本郵船等日資公司、企業大舉進入東南亞地區,1918年至1919年,日本迎來了「南洋熱」的全盛時期,東南亞的日本人數量增加到8000多人,從事貿易、金融等「正業」的日本人勢力開始不斷發力,到20世紀20年代初期,曾經風光一時的「南洋姐」在東南亞的風月舞臺上銷聲匿跡。

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在東南亞地區也全面實施「廢娼」,這表面上是出於維護國家的「體面」和倫理道德問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日本經濟實力的膨脹和東南亞地區日本人社區的結構性變化。儘管,日本國內對賣淫「醜業」也有諸多反對意見,但在日本海外經濟實力難以抗衡西方殖民者的大格局之下,「南洋姐」作為一種實用性的輸出,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默許。另一方面,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實力的迅猛擴張,「南洋姐」曾經持有的「開拓」者地位急劇下降。儘管如此,「南洋姐」挺進東南亞地區,在客觀上推動了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人員等的互動,這是繼朱印船貿易之後,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又一次親密接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她們確實扮演了「娘子軍」的「尖刀」角色,為日本「南進」東南亞地區,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原文正式發表於《南洋問題研究》2016年第1期,轉載自「南洋問題研究」公眾號。

主編:何明

值班編輯:李偉華


相關焦點

  • 日本軍隊的強大,與40萬日本女人下南洋,有什麼關係?
    在自身經濟不足的情況下,幾十萬日本女人下南洋討生活,她們用自己的身體,換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但是在日本社會中,她們得不到承認。在19世紀,東南亞各國基本上逐步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比如英屬殖民地緬甸、法屬殖民地越南等地,此外,菲律賓已經成為美國殖民地。西方國家帶來了它們的發展方式,當時,東南亞各地到處都是橡膠園和各種礦場。
  • 雲南構築通往南亞東南亞「空中走廊」
    地處中國經濟圈、東南亞和南亞經濟圈結合部,雲南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逐漸構築起一條通往南亞東南亞的「空中走廊」。26日,林霄在網際網路上看到昆明通往巴基斯坦首條客運航線開通的消息,她告訴記者,「不久前,第一次去巴基斯坦做文化交流,我先從昆明飛到新疆,再轉機到伊斯蘭瑪巴德,耽擱了一天行程。」
  • 《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需求白皮書》發布
    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2020年度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工作會議召開《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需求白皮書》發布11月18日,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2020年度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昆明科技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內容,以國內科技交流合作內循環促進金磚國家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外循環,旨在不斷強化昆明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加速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逐步提升和擴大昆明「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影響力,推動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 南亞東南亞旅行商探路「世界春城花都」
    在昨日舉行的「世界春城花都—昆明」南亞、東南亞旅行商及媒體推介會上,結束一周踩線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9個南亞、東南亞國家和臺灣地區、香港地區近百位知名旅行商和媒體代表,共赴一場芬芳的鮮花之旅。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 鄉村振興研究中心與南亞東南亞影視文化研究中心「雙劍合璧」
    授牌儀式由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國家級曲靖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業孵化中心、雲南·曲靖網際網路+眾創基地主辦,由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南亞東南亞影視藝術研究中心、網際網路+研究中心承辦。
  • 「中國·東南亞·南亞電視藝術周」開幕
    6月5日,第四屆「中國·東南亞·南亞電視藝術周」在雲南昆明開幕。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夏潮、雲南省副省長高峰以及來自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度、寮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南亞各國電視電影界代表參加開幕式。
  • 為振興本國經濟 上世紀初日本曾向海外四個地區輸出大批妓女
    1870年代至1920年代,大批的日本青年女性——以九州西部和北部的天草、島原半島居多——到海外賣淫為生,形成世界歷史上罕見的賣淫人口大流動。由於南洋群島是其最為龐大的聚集地之一,因此中文直接稱其為「南洋姐」。
  • 11國專家學者對話「南亞東南亞跨區域合作與治理」
    中新社德宏9月27日電 (繆超)第五屆跨喜馬拉雅發展論壇暨第十屆西南論壇27日在雲南省德宏州舉行,來自中國、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裡蘭卡等11個國家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將圍繞「南亞東南亞跨區域合作與治理」開展交流對話。
  • 中國(四川)—南亞東南亞國家工商領袖雲會議今日在蓉舉行
    人民網成都9月25日電 (王凡)今日,由四川省貿促會、國家南亞標準化(成都)研究中心主辦,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重慶市貿促會支持的「中國(四川)—南亞東南亞國家工商領袖雲會議暨南亞、東南亞國家線上商品展」在成都線上線下同步召開。
  • 雲南正加快與南亞東南亞毗鄰國家實現互聯互通
    擁有4000餘公裡邊境線的雲南被賦予建設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任務。雲南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張發春3日在昆明對記者說,雲南將進一步推動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輻射中心建設的優先方向。   過去的5年,這個山區面積佔總面積94%的山地大省抓緊實施一大批鐵路、公路建設項目。
  • 亞洲為什麼分為東亞、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五個部分
    不過由於面積太大,所以根據地理環境還有人文方面亞洲分為了四個部分,也就是東亞、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五個部分。不過亞洲為什麼會這樣劃分呢,這樣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是屬於這五個部分的那一部分呢?
  • 昆明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正式締結友城數量穩居全國第一
    28日,記者隨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專題視察昆明市友城工作推動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情況時獲悉,目前,昆明市與國外城市的友好關係取得長足發展,已與24座城市建立了正式友城關係,昆明國際友城及友好交流城市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三, 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正式締結友城數量穩居全國第一。
  • 國內外專家探討「一帶一路」戰略創新 共商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區域...
    原標題:國內外專家探討「一帶一路」戰略創新 共商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區域合作發展機遇雲南網訊 (記者 張蕊 王世學)近日在昆明召開的第四屆諾貝爾經濟學家中國峰會上,受邀參會的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同南亞、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國內的多名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官員、企業家一起,圍繞「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區域合作」主題進行了一場思維與智慧的碰撞,對中國「一帶一路
  • 2016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選聘擬聘公示...
    根據《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公開選聘高層次人才公告》有關規定,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公開選聘高層次人才工作經公開報名、資格審查、面試、考核、考察、體檢等程序,並經院黨組6月3日研究同意,現將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公開選聘高層次人才第一批擬選聘人員公示如下:一、印度研究所科研人員崗位
  • 東亞與東南亞人群遷徙與融合的古DNA 證據
    目前科學家已對現代東亞與東南亞的人群間遺傳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基於對亞洲現代人群核基因組的研究,發現東南亞現代人群具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超過90%的東亞人群遺傳類型能在東南亞人群或中亞和南亞人群中發現,其中50%的類型為東南亞人群特有,僅有5%的類型為中亞和南亞人群特有,據此推測東南亞是東亞人群最初的起源地 [2]。
  • 中國(四川)-南亞東南亞國家工商領袖雲會議首次將「標準」融入主題
    讓標準唱主角中國(四川)-南亞東南亞國家工商領袖雲會議首次將「標準」融入主題本報訊 (張 東)近日,由四川省貿促會、國家南亞標準化(成都)研究中心主辦,重慶市貿促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支持的「中國(四川)-南亞東南亞國家工商領袖雲會議暨南亞、東南亞國家線上商品展」在成都線上線下同步召開
  • 研究說三次古代移民塑造東南亞人遺傳特徵
    新華社華盛頓5月18日電(記者 周舟)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說,過去5萬年間,至少發生了三次向東南亞地區的大規模人口遷移,每一次都對東南亞人的基因組有顯著影響,其中至少兩次遷移來自中國。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對4100年前到1700年前的18個東南亞古代人群的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分析,這些人生活在現今越南、泰國、緬甸和柬埔寨等地。研究人員在分析中還考慮了考古、歷史和語言學等方面的證據。
  • 南亞東南亞作家聚首春城 探討區域文學創作
    中新網昆明6月11日電(龍文馳)11日,第三屆中國·南亞東南亞作家昆明論壇在昆明舉行,包括中國在內的8個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多個作家協會及作家出席,探討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與各國推進「一帶一路」共享型發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和文學創作。
  • 《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需求白皮書》發布
    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2020年度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工作會議召開《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需求白皮書》發布11月18日,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2020年度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昆明科技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內容,以國內科技交流合作內循環促進金磚國家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外循環,旨在不斷強化昆明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加速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逐步提升和擴大昆明「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影響力,推動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 東南亞簡史:東南亞歷史專題研究必備,深度人文旅遊參考書
    東南亞簡史:東南亞歷史專題研究必備,深度人文旅遊參考書 2020-08-14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