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撬(luge)是一種乘坐或臥在雪撬上,變換身體姿勢式以操縱雪撬高速迴轉滑降的運動,冬奧會雪撬項目共設男子單人、雙人兩項,女子單人一項3個小項。
雪撬是古代冬季雪上的一種交通工具和遊戲活動,起源於瑞士,後逐漸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等國家流行。雪橇最初為木製,後發展成用金屬製作。1884年英國舉行首次雪橇公開賽。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分有舵雪橇和無舵雪橇兩種類型。
有舵雪橇又稱長雪橇。起源於瑞士。由無舵雪橇發展而來。18世紀80年代,兩位美國考察人員惠內和蔡爾茲在瑞士的聖莫裡茨將兩個無舵雪橇前後用木板釘在一起,前面的用於控制轉彎,並進行了一次比賽,引起觀眾的興趣。1888年瑞士的馬蒂斯研製成裝有操縱舵的長雪橇,木製架子,鐵製滑板。1903年在聖莫裡茨建成世界上第一條人工有舵雪橇滑道。雪橇形如小舟,金屬製成。橇首有流線型罩,橇底前部是一對舵板,上與方向盤相接,橇底後部為一對固定平行滑板,橇尾裝有制動器。冬奧會設雙人座(1932年列入)和四人座(1924年列入)兩個比賽項目,僅限男子參加。比賽時每隊下滑4次,以4次比賽的總時間計算名次,時間少者為勝。
無舵雪橇 又稱平底雪橇、短雪橇、運動雪橇。據記載,早在1480年挪威就已出現無舵雪橇。1883年瑞士在達沃斯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無舵雪橇比賽。1889年德國成立無舵雪橇俱樂部。有男子單人、雙人和女子單人3個比賽項目,均從1964年起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雪橇為木製,底面有一對平行的金屬滑板。滑板不得裝置能操縱滑板的舵和制動器。男、女單人項目比賽每隊限報3人,每名運動員可滑行4次,以4次滑降時間總和計算名次,少者為勝。雙人項目比賽時每隊不得超過兩名運動員,每名運動員可滑行兩次,以兩次滑降時間總和評定名次,少者列前。
運動員坐在雪撬上,雙手藉助起點助欄用力向後推而使雪撬起動。在滑行過程中,運動員仰臥在雪撬上,單手拉住雪撬皮帶利用身體姿勢的改變,操縱雪撬,使之沿著冰道快速滑降。到達終點時,運動員須在雪撬上,否則成績無效。單座滑4次,雙座滑2次,最後以時間少者名列前。滑行冰道長度男子為1000米,女子為800米,坡度為4°—6°。線路呈左右彎道和S形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