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婆」克沙萬:無舵雪橇的開掛人生(上)

2020-12-17 籃球滑稽社

印度冬奧故事,之二。

毫無疑問,無舵雪橇是冬奧會上危險係數最高的項目之一。說得直白些,是死過人的。

2010年的溫哥華冬奧會上,21歲的喬治亞選手諾達爾·庫瑪裡塔什維利就在訓練過程中發生意外,被高速甩出賽道,不治身亡。以此為戒,4年後索契冬奧會的無舵雪橇比賽,賽道特地進行了改造,把極限速度降低了16公裡/小時。

儘管這樣,在索契的賽道上還是出現了驚魂時刻。一位以獨立運動員身份參賽的印度選手在訓練時,不慎在賽道上翻落雪橇;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著地的是腹部。於是在短暫的調整後,他又滿血復活般地重新躺上雪橇,有驚無險地滑過了終點。

這個神奇的雪橇手就是席瓦·克沙萬。他的名字,就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我書房裡就供著一尊。

毀滅之神

克沙萬的父親來自印度西南段的喀拉拉邦,母親則是義大利人。他倆是在喜馬拉雅山區做背包客時認識的,克沙萬多少也繼承了父母的運動基因,以及冒險精神。

他母親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就痴迷於印度文化,最終嫁了個印度老公,有了一個與印度教毀滅之神同名的兒子。克沙萬的父母給他起名時,不知會否想到,兒子的前半生居然貢獻給了一項與毀滅相伴的體育運動。

所以在克沙萬14歲那年,被體校相中並開始無舵雪橇訓練時,父母絕對是擔心的。但畢竟自己也是勇於探索的登山客,夫妻倆很快說服了自己。尤其是母親,對於克沙萬的一件童年往事念念不忘——2歲時,這孩子把滾燙的牛奶潑到自己身上,結果卻毫髮無損。

這故事聽著也是頗有儀式感的。印度教徒在祭祀溼婆時,會從頂端往下向林伽傾倒牛奶,以及清水、酥油、椰汁、蜂蜜……林伽是什麼自己去查。

因為溼婆不僅是毀滅之神,也是生殖之神,身兼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父母相信克沙萬基因裡的冒險精神,會指引他戰勝毀滅般的威脅之後,達成重生的奇蹟。

於是才有了文章開頭,索契的雪橇軌道上那驚魂一刻。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像克沙萬的父母那麼淡定。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時候,他妻子納米塔晚他幾日飛去加拿大看比賽,在機場就聽到入境關員說有個無舵雪橇選手意外身亡,好像叫庫馬爾。雖然跟克沙萬的名字聽著壓根不像,但「庫馬爾」畢竟是個挺常見的印度名字。參加無舵雪橇的所有選手裡,只有克沙萬一張印度臉啊。

最後證實「庫馬爾」是個誤傳的版本,真正罹難的是「諾達爾」。雖然身為克沙萬的賢內助,為他打點籌款、贊助、推廣等諸多事宜,但妻子每次在他訓練、比賽時緊繃神經的那種煎熬,也時常會讓她在崩潰的邊緣徘徊。這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平昌冬奧會之後,雪橇滑道上恐怕再難見「溼婆」了。這是克沙萬的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冬奧之旅,而退役也終於進入了倒計時。

亞洲之王

在平昌,克沙萬在男子無舵雪橇個人賽的所有40名選手中位列第34名。從長野,鹽湖城、都靈,到溫哥華、索契、平昌,作為印度冬季項目的標杆性人物,克沙萬還沒來得及靠近領獎臺一點點,就已經是36歲高齡了。

不過克沙萬在冬奧賽場上,還是有可以引以為傲的紀錄的。1998年的長野冬奧會,還不滿17歲的他,成了冬奧史上參加該項目最年輕的選手。彼時克沙萬接受正規的雪橇訓練還不到3年;事實上,他聽說這個項目也還不到3年。

1993年,一部美國拍攝的體育題材勵志電影《冰上輕馳》(Cool Runnings)大熱,講述了4名來自牙買加的黑人雪橇運動員排除萬難,最終躋身冬奧會的故事。雖然劇情現在看來略顯套路,但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的官員看了之後靈機一動,決定在全世界那些冬季運動的「處女地」網羅人才,訓練打磨,以期再造一個個奇蹟。

在印度,克沙萬和他的弟弟德文都進入了最後的候選名單,而14歲的克沙萬最終幸運地被選中。理由很簡單,他比弟弟壯實不少,而無舵雪橇項目對於選手體重是有要求的。德文則被禮貌地告知,你可能需要增增肥。

插一句,弟弟長大後考取了歐足聯B級教練證書,並曾在意甲的佛羅倫斯隊擔任助教——別忘了他們的母親是義大利人。隨著印度的國內聯賽吸引眾多資本、球星投入,他又輾轉回到印超的浦那城隊,特雷澤蓋曾在這裡養老。這對出生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兄弟,最終都從事著在印度人看來不那麼主流的體育項目。

說回克沙萬。下定決心要走無舵雪橇這條路之後,克沙萬就註定得走上遍及全球的「流浪」生活。原因不言自明,印度國內無處尋覓他訓練、比賽所用的滑道。14歲那年,他被送去奧地利開始了正式的專業學習;平昌冬奧會之前,他一直都在隨美國隊訓練。20多年的雪橇生涯,克沙萬仿佛是吃百家飯長大的。

然而差旅、裝備、聘請教練,這一切都需要錢,很多很多錢。然而籌到錢的前提是,他必須拿出過硬的成績才行。

翻開克沙萬的履歷,你很難不被他的努力說服:自2005年以來,他在亞錦賽、亞洲杯的成績是4金,4銀,2銅,同時保持著49.590秒的亞洲記錄。也就是說,他曾經以134.3 km/h的時速如子彈般穿過終點。

印度之困

和之前寫過的傑狄士·辛格一樣,克沙萬也曾一度受困於印度體育體制機制不作為所積鬱的陳痾。比辛格年長十多歲的他,至少學會了一點,就是在僵化的體制之外尋覓機會。具體怎麼做,我們在(下)中再詳細說。

儘管已是印度冬季項目不二的代言人,但比起別國運動員給他的尊重和禮遇,克沙萬從印度方面很難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支持——講真,不幫倒忙就不錯了。

就拿4年前的索契冬奧會來說。由於印度奧委會被國際奧委會中止會員資格,克沙萬隻得以獨立運動員的身份參賽。但是到了奧運村門口,卻發現因為印度奧委會的相關證明文件沒有及時送達,自己連進都進不去。後來比賽時,克沙萬的雪橇還是找韓國選手借的,結果成績還比雪橇原來的主人好。

去年12月在卡爾加裡舉行的世界盃上,克沙萬又遇囧事,雪橇居然在比賽前損壞了。這一回,借給他裝備的是一位克羅埃西亞的女運動員。估計是白人女選手的身形天生要大些,克沙萬拿來一試正正好,這才有驚無險地完成了比賽。

對於克沙萬這個級別的選手,一套基本款的雪橇大概要花費5000美元左右,這佔到了他每年訓練費用的一半。這還沒計算遍及世界各地的差旅費用。印度官方的支持,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申請,但十有八九聽不見聲響,他也早就見怪不怪。就拿平昌冬奧會來說,克沙萬其實從去年4月就向印度有關部門申請資助,在遲遲未有回應後只得尋求外部的企業、個人贊助。不過後來印度的「瞄準奧運領獎臺」(Target Olympic Podium)計劃倒是撥下一筆款子,200萬盧比(約合20萬元人民幣),不過也剛剛夠付清他之前訓練的欠款而已。

克沙萬經常把無舵雪橇的體驗比作太空飛行,因為在高速通過滑道時,時常要承受自身體重十數倍的重量。雪橇運動員英文叫pilot,對於飛行的超重有著切身的感受。

但遺憾的是,印度作為在航空航天領域有不俗實力的國家,卻讓近20年堅守在滑道上的克沙萬如此窘迫。

克沙萬自己都說:「印度的體育部門,都是一幫沒有體育背景的人在做主。」

不過也並非毫無希望。就在去年,曾經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飛碟雙多向比賽中射落一枚銀牌的拉賈瓦爾丹·拉託爾,被任命主管印度青年事務與體育部。克沙萬對這一任命非常期待,認為這對於印度體育發展具有轉折式的意義。

暫且相信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經常來得太遲。克沙萬要退役了,或許他日後作為教練,能沐浴一陣清新的Wind of Change。

克沙萬的故事太多太傳奇,準備接下來再寫個(下),聊聊他跳出體制,自謀出路的經歷。

相關焦點

  • 2018平昌冬奧會項目簡介:無舵雪橇
    雪撬是古代冬季雪上的一種交通工具和遊戲活動,起源於瑞士,後逐漸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等國家流行。雪橇最初為木製,後發展成用金屬製作。1884年英國舉行首次雪橇公開賽。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分有舵雪橇和無舵雪橇兩種類型。有舵雪橇又稱長雪橇。起源於瑞士。由無舵雪橇發展而來。18世紀80年代,兩位美國考察人員惠內和蔡爾茲在瑞士的聖莫裡茨將兩個無舵雪橇前後用木板釘在一起,前面的用於控制轉彎,並進行了一次比賽,引起觀眾的興趣。1888年瑞士的馬蒂斯研製成裝有操縱舵的長雪橇,木製架子,鐵製滑板。
  • 2022冬奧會比賽項目簡介——有舵雪橇
    2022冬奧會比賽項目——有舵雪橇  比賽場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冬奧會有舵雪橇比賽共設男女雙人座和男子四人座3個小項。  有舵雪橇項目簡介  冬奧會比賽項目雪橇比賽包括有舵雪橇(Bobsleigh,也翻譯作雪車)與俯式冰撬(Skeleton,也翻譯作鋼架雪車)項目。  原來的國際雪橇與平底雪橇聯合會(International Bobsleigh and TobogganingFederation),現稱為國際雪橇聯合會。
  • 雪橇
    無舵雪橇項目介紹無舵雪橇(Luge)起源於北歐,又稱北歐冰橇。1887年瑞士聖莫裡茨地區的機械專家馬蒂斯(Mattis)設計製作了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賽冰橇。自20世紀50年代始,隨著無舵雪橇的興起,冰橇逐漸被淘汰。冰橇滑降時,運動員頭在前,俯臥在冰橇上,利用安裝在專用皮靴前部的防滑釘控制冰橇的運動方向或制動。僅在1928年和1948年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冬奧會雪橇比賽共設男子單人座、女子單人座、混合雙人座、團體接力賽4個小項。
  • 雪橇 簡介
    乘用木製或金屬製作的雙橇滑板,在專設的冰雪線路上作高速度迴轉、滑降的運動項目。古代人把雪橇當做運輸工具。19世紀80年代,在北歐山區,人們利用自然雪場開展過雪橇比賽,後來發展成為近代的在人工冰道上的競賽。
  • 冬奧會項目介紹——無舵雪橇
    無舵雪橇項目介紹  無舵雪橇(Luge)起源於北歐,又稱北歐冰橇。  1883年2月12日,瑞士人皮特(Peter Minsch)和澳大利亞人喬治(George Robertson)聯手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國際冰橇比賽」,他們用時9分15秒滑過在瑞士達沃斯4公裡的賽道。
  • 無舵雪橇
    湖北日報訊 早在1480年,挪威就已出現無舵雪橇這個運動項目,世界上第一次無舵雪橇比賽於1883年在瑞士達沃斯小鎮舉行。隨後在瑞士、奧地利、德國、義大利以及美國等國家迅速興起,曾被列為首屆冬奧會項目。     無舵雪橇全長70-140釐米,寬為34-38釐米,高為8-20釐米。
  • 雪橇項目簡介
    雪橇本屆冬奧會雪撬項目設男子(單人、雙人)兩項,女子一項3個小項。 起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地。是乘木製或金屬制的雙橇滑板在專用的冰雪線路上高速滑降、迴轉的一項冬季運動項目。作為比賽項目,雪撬僅限於人工操縱,不準裝置能操縱滑板的舵和制動器。分為有舵雪橇和無舵雪橇兩種。 1964年,第9屆冬季奧運會上把雪撬運動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雪撬是一種乘坐或臥在雪撬上,變換身體姿勢式以操縱雪撬高速迴轉滑降的運動。運動員坐在雪撬上,雙手藉助起點助欄用力向後推而使雪撬起動。
  • 雪橇項目介紹
    是乘木製或金屬制的雙橇滑板在專用的冰雪線路上高速滑降、迴轉的一項冬季運動項目。木製雪撬表面有一對寬不超過45釐米的平行金屬滑板,滑板前部翹起部分可有一定柔軟性。作為比賽項目,雪撬僅限於人工操縱,不準裝置能操縱滑板的舵和制動器。分為有舵雪橇和無舵雪橇兩種。  1964年,第9屆冬季奧運會上把雪撬運動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 2014年索契冬奧會項目介紹——無舵雪橇
    無舵雪橇項目介紹  無舵雪橇(Luge)起源於北歐,又稱北歐冰橇。  1883年2月12日,瑞士人皮特(Peter Minsch)和澳大利亞人喬治(George Robertson)聯手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國際冰橇比賽」,他們用時9分15秒滑過在瑞士達沃斯4公裡的賽道。
  • 無舵雪橇:運動員仰躺在雪橇上 迅速滑下滑道
    圖為2014年2月11日,德國選手許夫納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無舵雪橇女子單人項目比賽中。新華社記者費茂華攝無舵雪橇是一項迅速滑行的運動,由1至2名運動員仰面躺在雪橇上,雙腳朝前滑下1000至1500米的滑道。最終成績的測量精確到千分之一秒。雪橇賽事的賽道呈U字形,賽道兩邊的護牆高於50釐米,以防止雪橇偏離中心滑出賽道。賽道須包括左右轉向、急轉彎、S字形以及迷宮式彎道。
  • 冬季奧運會項目介紹-雪橇
    雪橇起源於瑞士山地,後逐漸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等國家流行。雪橇最初為木製,後發展成用金屬製作。1884年英國舉行首次雪橇公開賽。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分有舵雪橇和無舵雪橇兩種類型。
  • 視頻|冬奧會項目介紹——無舵雪橇、雪車、鋼架雪車
    一、無舵雪橇 無舵雪橇是一項迅速滑行的運動,由1至2名運動員仰面躺在雪橇上,雙腳朝前滑下1000至1500米的滑道。最終成績的測量精確到千分之一秒。雪橇賽事的賽道呈U字形,賽道兩邊的護牆高於50釐米,以防止雪橇偏離中心滑出賽道。
  • 大韓航空成為首家參與製造雪橇的航空公司
    同時,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開幕之前,大韓航空將每年對有舵雪橇進行升級。  此外,大韓航空通過聯合產業界和學術界發展增值業務的舉動將會成為創意管理的絕佳案例。同時還會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一種協同合作的新模式。  大韓航空將其在航空方面積累的技術與體育相結合,形成一套自有的體育科學,並將用於航空器製造的碳複合材料運用在有舵雪橇製造中。
  • 冬奧會裝備價格盤點雪橇封王 一輛造價28萬元
    雪橇一輛就得28萬元 冬季兩項用槍近20萬元   本報統計冬奧會裝備價格—— 冰雪運動「富貴」榜有舵雪橇封王  「好馬配好鞍」,運動員們在冬奧會賽場上的颯爽英姿,絕對離不開那數一數二的「戰靴和戰袍」。
  • (體育·專題)(7)冬奧會項目介紹——無舵雪橇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8年1月15日 (體育·專題)(7)冬奧會項目介紹——無舵雪橇 無舵雪橇是一項迅速滑行的運動,由1至2名運動員仰面躺在雪橇上,雙腳朝前滑下1000至1500米的滑道。最終成績的測量精確到千分之一秒。
  • (體育·專題)(6)冬奧會項目介紹——無舵雪橇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8年1月15日 (體育·專題)(6)冬奧會項目介紹——無舵雪橇 無舵雪橇是一項迅速滑行的運動,由1至2名運動員仰面躺在雪橇上,雙腳朝前滑下1000至1500米的滑道。最終成績的測量精確到千分之一秒。
  • 掌好人生航船之舵
    1995年,71歲的滄南離休後,主動要求到湘大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給入黨積極分子上黨課。有人勸他:「既然離休了,何不多休息休息?」滄南答道:「共產黨人只有一個人生觀,沒有離退休後的第二個人生觀。對老師來說,就是要把每一堂課講好。」人生觀是支撐一個人境界格局、價值選擇、前進方向的精神之源,其體現在共產黨人身上,就是時時處處踐行黨的宗旨,勤勤懇懇為黨幹事,一心一意為民奉獻。
  • 德國無舵雪橇女將加入韓國國籍 將衝擊平昌冬奧
    北京時間12月4日,據韓國媒體報導,在去年宣布退役的德國無舵雪橇項目女將艾琳-弗裡希,加入韓國籍程序基本結束,如果不出現較大的意外的話,她有望從明年一月份開始作為韓國國家隊隊員出戰比賽。  韓國法務部和大韓無舵雪橇競技聯盟近日對外宣布,法務部國籍審議委員會對艾琳-弗裡希提出的外國體育人才特別入籍申請進行了審議,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因此予以批准。接下來,艾琳-弗裡希只要通過法務部面試即可獲得韓國國籍。與普通入籍不同,以外國優秀體育人才資格入籍者可保留母國國籍,即擁有雙重國籍。
  • 文明的奇幻:古印度《溼婆像》
    發源於印度的佛教統治了印度古典王朝前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佛教傳播的前景在其誕生地漸漸黯淡下去,牆裡開花牆外香,佛教教義與佛教藝術開始傳入中國、日本、東南亞,並給當地的文化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印度本土,逐漸取代佛教地位的是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
  • 勇敢者遊戲—無舵雪橇!有人為之獻出生命,有人為之痴狂
    無舵雪橇,也稱平底雪橇、運動雪橇或短雪橇,雪橇運動項目之一。起源於北歐,又稱北歐冰橇,1957年,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正式成立,並決定從第9屆冬奧會開始,將其正式納入到奧運比賽項目中,同時在非冬奧會年份,每年舉行世界錦標賽、歐洲錦標賽及各種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