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西美食,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麵食,
在其他省份人眼裡的麵條是一道菜,
在山西人眼裡麵條是文化。
為什麼山西人這麼愛吃麵食呢,
這首先要從歷史上的山西來說起。
山西,地處內陸黃土高原,汾河岸外,群山連綿,耐旱五穀,野蠻生長,自古有「小雜糧王國」的美稱。
早在周代,《周禮·職方》就記載:「像州、并州宜五種。」歷史上,交通又不發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特別明顯。在這樣的條件下,取材於當地所產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等雜糧限定了飲食向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山西麵食種類多樣,這就歸功於山西的巧媳婦兒,能用擀、削、撥、抿、擦、壓、搓、漏、拉等手段,魔術般變幻出各式各樣的麵條來:剪刀面、剔尖兒、餄餎面、手擀麵、蕎麥麵、炒滷麵……
我們接下來就將分三期的形式細說山西的麵食究竟怎麼分、真的有那麼多種類嗎?大家最關心的還是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不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在面的汤滷醬料上下功夫,山西的麵條把形狀的變化擺在區分麵食種類的首位。
形狀不同,則口感迥異。
在很多人的通常印象中,超市裡隨處可見的機制筒面,稱為麵條。但麵食之於山西人,早已超越了食物和果腹的範疇,變成了一種指尖上的藝術。
接下來
我們就從麵條形狀上來細細劃分一下
山西麵食的種類豐富之處吧!
三晉大地風味麵食榜上,刀削麵獨樹一幟,削麵師傅如同大將軍,陣前立馬橫刀,「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看廚師削麵如飛,宛如欣賞一次民間藝術表演。
刀削麵,大概是全太原全山西,乃至在全國都有知名度的麵食了,不過在太原本地,刀削麵倒並未豔壓群芳,而是和其他類型的面平起平坐。
削麵的過程,手起刀落,根根分明,入水精準。仿佛是一場大師級別的表演。據說刀削麵是元代時漢人不被允許持有菜刀後,民間智慧投射在飲食上的產物——不給用刀切麵條,那就撿塊鐵皮,用鐵皮削麵條唄。手起刀落,秋風掃落葉般,在深藏功與名的麵館師傅手中,麵團頃刻間化為一根根銀白色的麵條,魚貫入鍋。正可謂「一手掌乾坤,一削開江湖」。這齣神入化的手法,是刀削麵最大的傳奇。
削麵入水,片刻後,滾水中撈出根根分明、勁道有力的面。潑上秘制肉臊滷汁,或者家常西紅柿雞蛋滷汁,趁著熱氣夾起大口吸溜,看似勁道爽滑的麵條滋味卻綿軟好嚼,易於入味又易於消化,既有了面兒又有了裡兒,幾分鐘就能風捲殘雲一碗下肚。
當第一次聽到剔尖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牙籤,而剔尖的形狀,也真跟牙籤有幾分相似。
剔尖,又名剔拔股、剔八股、撥魚。顧名思義,製作這種麵食時,手法是「剔」。
將麵團攤薄在特製的板子或盤子上,用特製的筷子沿板子邊緣將麵團條狀剔出入沸水,如同煮麵條一樣煮熟即可,面的形狀通常是中間略粗,兩頭細長,所以名為剔尖。
當然,不能忘記滴上幾滴山西老陳醋,這樣麵條的面香,調和的滷香,陳醋的酸香,三者味道融合的恰到好處,難怪這是太原人最家常的一道麵食了。就這麼一碗看似再普通不過的麵食,味道卻絲絲入扣,有種黃土地的厚重。
莜麥是一種地域性特殊作物。山西的氣候大陸性強,寒冷乾燥,水稻是不可能生存的,甚至小麥在山西的北部也逐漸無蹤可循。這時更加耐寒、耐旱的莜麥就成為了餐桌上的主角。莜麥炒熟後磨成粉,即成莜麵。
和大地同樣色彩的莜麵,在山西人的手中,幻化出各種形狀,成就餐桌的美味。這些年藉由某幾個風靡全國的餐飲品牌,莜麵栲栳栳和莜麵魚魚,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風味人間》裡也展現過莜麵栲栳栳的做法——莜麵支鏈澱粉少,燙麵團增加了它質地的延展性。碾薄面片,輕輕一甩,兩頭一搭,形成鬥狀,上鍋蒸熟,既可以拌上西紅柿或肉臊子滷汁直接吃,莜麵口感勁道,富有韌性,和軟滑的刀削、剔尖比,是另一種別樣的滋味。
土豆栲栳栳則是栲栳栳的另一種延展做法,蒸熟莜麵後不是拌上滷汁直接吃,而是和炸土豆片一起炒制,作為一道菜,鹹鮮可口。
莜麵魚魚,則是和栲栳栳不同的另一種形狀,它也是完全手工的產物,揪下一小撮莜麵團兒放在案板,用手面輕搓,力道拿捏的必須恰到好處,成為一個mini版的小金魚狀,撮出一碗來,既可以蒸後拌滷,也可以煮後拌滷。
餄餎,讀音為「和樂」。餄餎面也是有著諸多版本傳說、和某些帝王聯繫起來的主食。相比上面其他用手工或者簡單工具做出的麵食,餄餎面的製作工具比較「高級」,名為餄餎床子。
餄餎床子的形狀有點像巨大版的壓蒜器,有長柄和模子。把小麥麵混合玉米面/高粱面/蕎麥麵的麵團,放入圓柱形的模子裡,運用槓桿原理把麵團擠壓成長條。餄餎床子架在灶沿上,下面起一鍋滾水,麵條成形後直接入鍋。吃法和其他幾種面一樣,煮熟後加滷汁,成湯麵或拌麵。
擦面,也叫「擦蝌蚪」,因用擦子擦出的面在沸騰的鍋中上下翻騰,猶如蝌蚪在池中嬉戲而得名。
它是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裡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滷食用。其形狀獨特,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遊入胃海,口味清淡,易於消化吸收,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有人玩笑稱道,山西人每吃一碗貓耳朵,就會有無數貓貓失去耳朵。(謠言真是謠言)
貓耳朵是山西一種傳統特色麵食,其並非如名字所說用貓耳製成,只是因形似貓耳,故名貓耳朵。
將面捍成大片,再切成方形小片,然後將小片面對角捏合即成。捏好的貓耳朵煮熟後晾涼,既軟又筋,再燴入用韭菜、蒜苗、生薑、海帶、粉條、白菜絲、西紅柿及各種調料配製的菜湯中,並兌入少量牛湯、雞湯,耳卷裡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別有風味。
包皮面,亦稱「金裹銀」,是晉中、呂梁、忻州等地區的家常麵食之一。其做法很簡單,用四季水(夏涼、冬熱、春秋溫)先和白面,餳面的同時,再用四季水和高粱面或玉米面。兩種面和好後,就可進入下道工序了。將白面麵團擀成厚麵餅,再把紅面麵團或玉米面麵團放在白麵餅上,像包包子一樣用白面包住紅面或玉米面,收口朝下,用手掌略略壓扁,就可擀制了。將面擀薄後,撒上面潑,卷在擀杖上,用刀劃開,然後切成麵條就可下鍋了,寬窄隨自己的喜好而定。
面撈出來,可以炒著吃,肉炒,蛋炒,豆芽炒均可。若用醬調,炸醬和西紅柿醬都很般配。如有羊肉臊子,澆在蕎麵包皮面上,那是絕配。當然,吃清湯麵或酸湯麵,也是不錯的選擇。包皮面在麵食中,稱得上是「萬人愛」,總是讓人吃了還想吃。
- THE END
作者:趙鵬,國內知名創業講師,曾就職於國家公職單位、世界500強企業,是極具魅力的專業型講師,培訓學員超萬人,歡迎大家關注。
推薦:只寫有價值、有深度的文章,致力於讓你成長為最想要的自己!用有溫度的文字,治癒每個流浪的心靈,傾聽每一個故事。(微信號:Andy--1121)
公眾號ID:jinshanjinmei0351
投稿商務合作:1853660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