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國,幾乎所有人都吃過一道家常菜——西紅柿炒雞蛋。
簡述番茄的來源
番茄,原產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學名Solanum lycopersicum,茄科茄屬植物,因外形似我國本土的柿子,所以又被稱為西紅柿、洋柿子等。如今,在秘魯、厄瓜多、玻利維亞等地,至今仍有大面積野生種的分布。
番茄的祖先是櫻桃番茄,由土著的印第安人馴化為栽培番茄,印第安人最初是在山上發現了番茄,直接生吃,然後發現味道很好,為了更方便的管理和採摘,就將番茄栽種在自家庭院,然後經過一代代馴化改良,才有了栽培番茄,比初始發現的番茄更大、更甜。
番茄開始向外傳播始於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番茄和辣椒都都被他傳入了歐洲(當時叫做狼桃),再由歐洲傳至北美洲和亞洲各地。上面我們提到了印第安人是直接生吃番茄,不過哥倫布連生吃這吃法都沒傳過去,他就是覺得這玩意好看,然後就種在花園裡當觀賞植物,根據生物進化理論,越漂亮的植物,有毒的可能性就越大,於是歐洲人看了紅豔豔的番茄後,就下意識地覺得這種漂亮花花結的果實肯定是劇毒的,千萬不能食用。
還有一種說法是英國有位名叫俄羅達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遊,很喜歡番茄這種觀賞植物,於是如獲至寶一般將之帶回英國,作為愛情的禮物獻給了情人伊莉莎白女王以表達愛意,從此,「愛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廣為流傳了。但人們都把番茄種在莊園裡,並作為象徵愛情的禮品贈送給愛人。
不管是哪種來源,但在後來的兩百年間,歐洲人一直都將番茄當作花來養,並表示:這是有毒的花花,俺不吃。
後來番茄在1613年被一位洋人傳入了中國,當時是明萬曆41年,當時這位洋人還反覆叮囑說:千萬不能吃、千萬不能吃,這花有劇毒,當時的中國人也挺聽話,也把它當花給養了起來。
中國人把番茄當花養殖,持續了大概三百多年,後來在歐洲,有一位畫家把番茄當作模板畫畫,後來畫著畫著,越看越喜歡,就忍不住吃了,吃完後覺得自己死定了,就躺床上等死,結果當然什麼事也沒有,這時候西方人才知道,這玩意居然能吃,味道還很棒,由此番茄在西方世界開始風靡,並隨之傳到了中國,這時候中國才開始嘗試吃番茄,不過由於幾百年的「有毒」傳言根深蒂固,一般人還真不敢吃,主要有三種人吃:
第一,外國人和歸國華僑
由於長期在西方,已經習慣了西紅柿的美味。
第二,海外鍍金回來的海歸
為了顯示自己在國外待過,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第三,當時中國最底層的窮人
天天餓肚子,沒得吃,只能吃這些沒人要的「毒果子」。
中國番茄種植區域
中國是世界上番茄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我國種植面積排名第四的的蔬菜品種,年產量約5500萬噸,佔蔬菜總量的7%左右。番茄產業已成為我國蔬菜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廣東、雲南等地。
中國的番茄類型主要分為紅果與粉果,粉果一般在設施內栽培,紅果一般在露地栽培。陝西、河南、江蘇、吉林主要栽培粉果,雲南、四川、兩廣等地區主要栽培紅果,河北、內蒙、黑龍江、浙江等地區紅、粉果皆有栽培。湖南、江西、青藏等地區栽培面積較少。
番茄市場簡析
番茄深受城鄉居民的喜愛,近年來,人們充分認識到番茄的營養價值,消費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番茄富含各種營養成分,被稱為神奇的菜中之果,其中的「番茄素」有抑制細菌的作用,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櫻桃番茄,別稱聖女果,更是被人們當作日常水果食用。番茄不易儲藏,幾乎沒有庫存。番茄主要用於鮮食,可生食、熟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見菜餚。加工需求日漸旺盛,番茄醬、番茄汁、番茄沙司等番茄加工品也越來越多地被消費者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國內消費需求。
番茄是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優勢農產品之一,其中番茄醬年均出口量約佔世界貿易量的1/3。出口國家主要集中在俄羅斯、越南、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周邊國家。近年來,我國番茄製品出口出現小幅縮減趨勢,主要原因有:一是番茄生產加工成本上升,「地板」「天花板」雙重齊下;二是番茄加工出口企業產業規模盲目擴張,導致產能過剩;三是進口國技術貿易壁壘的嚴格限制,出口難度越來越大。
番茄製品產業簡述
番茄製品,是由鮮番茄經過各種不同的生產工藝加工而成的產品,常見的番茄製品包括去皮番茄、番茄紅素、番茄粉、番茄醬、番茄汁、番茄沙司等,各番茄製品在不同的下遊消費市場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目前全球三大番茄製品加工產區,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地中海地區和中國的新疆、內蒙古地區。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近年來世界番茄產品貿易規模呈不斷擴大趨勢,特別是新鮮番茄和番茄醬貿易量增速迅猛。
世界番茄出口商品主要包括鮮番茄、去皮番茄、番茄醬、番茄汁和番茄沙司等5大類,其中後4類統稱為番茄製品,以與鮮番茄區分。根據監測數據顯示,世界5大類番茄產品出口額佔比分別為鮮番茄(54.2%)、番茄醬(20.6%)、番茄沙司(11.2%)、去皮番茄(10.2%)、番茄汁(0.4%),而且從近年出口量來看,出口結構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