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之秀孫開華將軍在135年前渡海抗擊法國入侵臺灣,一舉贏得「滬尾戰役」的勝利,是中國晚清時期抗擊外侮罕見全勝的戰役,被臺灣史學界及民眾譽為「改變臺灣歷史地位的一場戰役,」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孫開華將軍也被尊為近代百位民族英雄之一。
10月25——27日,「清法戰爭滬尾之役135周年國際研討會」在臺灣真理大學隆重召開。來自法國、比利時、日本及海峽兩岸的學者和相關人士300餘人參會,從事孫開華研究多年的常德市知名歷史學家周星林教授,常武醫院院長、孫氏後裔孫培厚先生應邀參會。
孫培厚表示,第二次來到美麗的淡水參加「清法戰爭滬尾戰役135周年國際研討會」,無論是對自己的家族,還是關心孫開華將軍故事的同胞,無疑是件難忘及銘記於心的事情。他代表孫開華的後人們感謝淡水古蹟博物館,感謝為這此會議付出努力的所有專家及工作人員。「滬尾之戰後,很多事都被改變了,特別是戰爭的發展不再完全按照侵略者的意圖推進,中國人的力量不再被無視。但在一個內憂外患、國家羸弱的時代,一場局部戰爭的勝利除了帶給人們短暫的安慰之外,對戰爭的最終結果究竟會帶來多少影響,實在是一個難易估量的問題。」孫培厚在開場白中說。
30多年前,有位名叫許雪姬教授的知名史學家以一篇《抗法名將孫開華事跡考》讓世人認識了一位英雄——孫開華。但在開華的家鄉,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孫將軍的了解,僅停留在一些民間傳說中。孫培厚作為孫氏後人及孫開華的後裔,也沒能全面認識到孫將軍故事的重要性。尤其是他的生卒年月、字號、故居地等許多情況,沒有深入細緻地開展考究,甚至以訛傳訛,充斥網絡,影響了人們對孫開華將軍的全面了解。他根據地方文史資料、孫氏族譜等文獻,以《地方文獻視域下的孫開華》為題,向中外專家展示了有關對孫開華將軍故居地的相關研究。
周星林教授以《清法戰爭之前孫開華行綜考》為題進行演講,孫開華在痛失二名胞兄弟、擢勝營裁軍、覲見皇上、回籍修墓、購置房產及興辦義渡等事件背景下,奉命入臺,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果敢的軍人毅力,向北臺地區人民及滯留該地的外國僑民表示血戰至死的決心:「吾今誓死於吾汛地內」,為日後的「滬尾大捷」奠定了必勝決心。上述內容,極大的豐富了孫開華研究的基礎,受到與會專家好評。
二位學者在大會發言之後和與會嘉賓進行了互動,回答了臺灣人民關於湘軍與孫開華家鄉的相關話題,產生了強烈反響。(記者:劉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