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羊席——足以媲美滿漢全席

2020-12-16 中紡東方廚師服

2018年9月10日,中國烹飪協會向世界發布『中國菜』活動暨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名宴發布會,正式公布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名宴名單。

其中,入選北京主題名宴的有開國第一宴、滿漢全席、中華寶鼎宴、北京全羊席、全聚德全鴨席、泰國公主宴、武吃烤肉宴。今天,紅廚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無論是菜品數量,還是文化內涵,都足以媲美滿漢全席的北京全羊席,大家請看。

起源

在老北京宴席中,有「二席」之說,即全羊席和滿漢全席。北京全羊席起源自蒙古,又稱之為整羊席,是古代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佳餚,屬於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

宴席上,廚師會將整羊加工後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裡,像一隻臥著的活羊,肉味鮮美,香飄滿堂,濃鬱撲鼻。賓客在進餐前,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讚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辭等。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宴祭神抵、待賓客。

到了清代,全羊宴更加盛行,清康熙年間就有「聖祖玄燁曾為外藩王公舉行過全羊席的記載」在北京羅王府和內蒙古各盟旗王府中,都以全羊宴接待來賓。

據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全羊法七十二種,可吃者,不過十八九種而已,此屠龍之技,家廚難當。一盤一碗雖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意為雖然有七十二道,而真正可以用到的部位,只有十八九種而已,故雖然看著都是羊肉,可味道不盡相同。

隨著民族飲食文化的融合,全羊席又與滿族和漢族飲食文化相結合,逐漸發展出百道以上的菜品。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已用108道全羊大菜作為祝壽之宴並邀請了各國使節和群臣。

有趣的是,慈禧太后屬羊,平時忌用「羊」字。

因此,全羊席108道菜的主要原料大都是取自羊身上的每個不同部位,但在命名時卻均不見「羊」字,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寓意深刻、形象生動的別名。

除108道全羊菜品外,上菜之前要有四幹、四鮮、四蜜餞、四青菜、四冷菜、四甜碗;上菜之中插四甜、四鹹點心及醒酒湯;席末要上四種主食和四種湯菜,使整個全羊席上的菜點達150餘種。

據考,這種全羊席最早出現在天津,是在清末民國初餐飲鼎盛時期,在號稱清真十二樓的大飯莊激烈競爭中日趨完善的,並產生了天津風味清真菜擅長烹製河海兩鮮,山珍海味和全羊席的一代名廚一會芳樓的穆祥珍和鴻賓樓的宋紹山等。

後來,在這些名廚的探索、創新中,全羊席已達到了「食羊不見羊,食羊不覺羊」的完美境界。如今,尤以鴻賓樓製作的全羊席最為大眾熟知。

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鴻賓樓的大廚們又根據現代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變化,在用料、製作手法等方面不斷創新,使全羊菜發生了許多變化,如今的全羊席更富營養、更加可口、更趨完美。2008年,鴻賓樓的「全羊席」獲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

菜式

上文提到,傳統全羊席從頭至尾,所有的菜名中都不露一個「羊」字,而是以優美生動、形象的別名代之。

全羊席的每道菜品取料極為精細、取名極為奇巧,烹調極為高超,組合極為考究,如羊耳可做三種菜;耳尖為「迎風扇」、耳中為「雙飛翠」、耳根為「龍門角」。

鼻能做三種菜,鼻尖:「採靈芝」、鼻梁肉、「望峰坡」;鼻脆骨:「明骨魚」。

舌也能做三種菜,舌尖:「落水泉」;舌根:「迎草香」;舌旁頰肉:「飲澗臺」。

羊心從心頭至心尖可烹為六道菜:鼎爐蓋、提爐頂、鳳頭冠、爆炒玲瓏、七孔靈臺、安南臺。

上下眼皮烹製的萊名為「明開夜合」等等。取名之高妙,寓意之貼切令人拍案叫絕。

同時,還有借「八珍」取名的如:幹炸龍肝、清燴鳳髓、紅燒豹胎、香糟猩唇、黃燜熊掌、清燉鹿筋等。

也有「會意」吉祥的:壽天百祿、滿堂五福、三陽開泰、八仙過海、百子葫蘆、吉祥如意等菜品,使全羊席不僅滿足了顧客的眼目之福、口腹之慾,也給食客帶去了藝術上的享受。充分體現出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時至20世紀80年代,名廚工春彤師傅不僅整理了全羊席,又在原全羊大菜的基礎上創製出「滑炒鳳絲」、「雪片紛飛」、「甜蜜常思」、 「青山挺立」、「旭日東升」、「西施腐乳」、「春回大地」、「銀裝素裹」、「三體相會」、「薈萃一堂」、「燴脊腦眼」、「烹燒鹿筋」等12道新品,進一步豐富了全羊菜的內容。

【全羊席完整菜單】

前菜:

四幹、四鮮、四冷葷、四青菜、四甜碗。

頭道菜:

鵝毛雪片,花爆金錢、百子囊、迎風扇、望峰坡、千層梯、玉珠燈籠、素心菊花、落水泉、五味爛肚、爆荔枝、炸鐵傘、山雞油卷、玉環鎖、鼎爐蓋、炸銀魚、雙風翠、採靈芝、安南臺、氽丹袋。

點心:

龍鬚糕、一品燒餅、杏仁茶、小幹烙、素包。

湯:

鮑魚湯。

二道菜:

爆炒玲瓏、五關鎖、天花板、炸血丹、蜜蜂窩、八寶袋、拔草還園、金鼎喇嘛瓜、鳳頭冠、紅白旗子、彩鳳眼、開泰倉、龍門角、鹿撻屍、燴虎眼、青雲登山、提爐頂、蒼龍脫殼、犀牛眼、炸鹿尾兒。

點心:

喇嘛糕、香菜託、冰糖薏仁米、羊肉燒麥、炸蒸兩合。

湯:

裡脊絲氽酸菜粉。

三道菜:

炸鹿茸、算盤子、迎草香、炸東籬、梧桐子、明魚骨、紅葉含雲、清燴鳳髓、清燴鹿筋、百子葫蘆、冰花松肉、清燒排岔、七孔玲臺、櫻桃紅肉、明開夜合、千層翻草、黃燜熊膽、鍋燒浮筋、燴鮑魚絲、玻璃方肉、紅燉豹胎、紅燉熊掌、香糟猩唇、壽天百祿、幹炸龍肝、天鵝方肉、吉祥如意、滿堂五福、白雲會、五花寶蓋、爆鳳尾、八仙過海。

主食:

稻米飯、荷葉卷(隨帶醬小菜、蝦油小菜)。

湯:

三鮮紫菜湯、酸菜子貝湯。

傳統全羊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今,由於受菜式、品種等原因限制,全羊席的文化價值大於經濟價值。因此,多年以來,完整的全羊席面市機會較少,但全羊席精品菜日常經營很好。

【全羊席精品菜】

新版全羊席具有席面豐富,口味時尚,更富營養的特點。如今,北京全羊席已成為中華民族美食的代表作之一,載入中國烹飪史。

相關焦點

  • 北京「七大名宴」,「滿漢全席」只能屈居第二
    第五,全聚德全鴨席,全聚德烤鴨店原以經營掛爐烤鴨為主,後來圍繞烤鴨,供應一些鴨菜的就餐方式,即成為全鴨席的雛形。隨著全聚德業務的發展,廚師們將烤鴨前從鴨身上取下的鴨翅、鴨掌、鴨血、鴨雜碎等製成全鴨菜。到20世紀50年代初,全鴨菜品種已發展到幾十個。
  • 清宮裡沒有滿漢全席,「滿漢全席」來源於一段相聲
    ,有不少描述「滿漢全席」的戲份。而事實上,清代史料中,清宮中並沒有「滿漢全席」一說。皇帝的膳食中有滿席、有漢席,叫成滿漢全席的卻並不在宮裡,而是在江南揚州、蘇州一帶。所謂滿漢席也。」這是揚州「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辦的。從文字資料分析,滿漢全席應源於揚州。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李鬥所說的是「滿漢席」,也並不是後來後謂的「滿漢全席」。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
  • 清朝就沒有過滿漢全席,滿漢全席只是後人的想像
    「可以啊,但你要請我吃滿漢席!」顯然,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菜席,代表的是一種最高排場的酒席,能體現出請客者的真誠度。有的人或許看過1995上映的由大導演徐克拍攝的電影《金玉滿堂》,電影讓大家對所謂的滿漢全席有了初步的認知,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我們一旦說起滿漢全席,腦袋裡就會不自主地聯想到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羨慕清帝王們為何能有如此口福,然而實際上,清朝的滿漢全席完全是子虛烏有的。
  • 北京故宮:滿漢全席108道已成絕響
    北京故宮2019年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特展」,策展人任萬平特別提及沒有滿漢全席,而且也沒有108道菜那麼多。北京故宮新年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特展」,讓民眾遊覽故宮皇家建築,和了解昔日皇宮的年節習俗,策展人、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沒有滿漢全席,只有滿席與漢席。
  • 慶雲樓:傳承原汁原味的滿漢全席
    北京雖作為滿漢全席的發源地,但能傳承手藝的飯莊卻已然寥寥。慶雲樓就是其中一家。坐落在什剎海前海東沿的慶雲樓飯莊,是北京八大樓的前身。從進門開始,歷代的墨寶真跡、清代的木器、精美的雕花窗欞,簡單的裝飾都承載著近200年的厚重感,在此享受美食都帶著一種重回清朝的味道。歷史提到滿漢全席,還得先說說它的來歷。
  • 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種菜品?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但它並非出自宮廷,而是江南的官場菜,是揚州「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辦的。1.什麼時候有「滿漢全席」?當初,宮廷內滿漢席是分開的。
  • 張國榮電影《滿漢全席》,理解背後的中華美食
    用盡一生的專注和熱愛,足以讓大家發自內心的敬仰和緬懷。在95年熱映的電影《滿漢全席》中擔任趙港生一角,成功創造了賀歲電影的新思路。滿漢全席,滿漢全席起興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本文摘自《書屋》2011年第9期,作者:吳正格,原題:《清王朝從勃興到寙敗的斑跡》由「滿漢席」演變成「滿漢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謂為「滿漢大席」。任過光緒朝內閣中書的徐柯說:清末京師宴會,有「燒烤席,俗謂滿漢大席」。
  • 吃吃@你吃滿漢全席啦!
    「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是不是吃吃沒說完,你已經流口水了呢,快來一起看看,滿漢全席都有啥吧?滿漢全席源於清朝,一般至少有一百零八道菜。其中有南菜和北菜各有54道。南菜有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有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12道滿族菜。
  • 曬曬劉曉慶現實中的家,每天飯菜媲美滿漢全席,都把餐桌給鋪滿了
    曬曬劉曉慶現實中的家,每天飯菜媲美滿漢全席,都把餐桌給鋪滿了說起不老女神劉曉慶相信很多人都比較熟悉,被列入一級演員的劉曉慶,在娛樂圈裡面可是當仁不讓的老戲骨。再看看餐桌上的美食更是引人注目,平時劉曉慶的生活也太好了吧,一頓普通的家常便飯都媲美滿漢全席了,把這麼大的餐桌都鋪滿了,看來這才是真正的豪門生活。除了自己享受美味大餐之外,劉曉慶還經常邀請一些親朋好友到家裡面聚會。餐廳裡面的面積,完全可以容納下幾十人的聚餐,看著那熱鬧的場面,實屬讓人羨慕不已。
  • 如果能夠穿越,希望送我去清朝,嘗一嘗垂涎已久的滿漢全席!
    如果能穿越,我還是想去清朝看看,不是去做娘娘,不是去後宮搞什麼宮鬥,而是想去嘗嘗那流傳至今、聞名天下的「滿漢全席」,感受下清朝時期的民風民俗,以及那濃濃的煙火氣。因為清朝的歷史距離,清代時已經出現了無論是煎、炒、烹、炸等製作方法,還是酸、甜、苦、辣的食材味道,除了滿漢全席,還有歐式大餐。清代時期,蔬菜和肉類的品種也逐漸增多,西洋玩意不斷向大清輸入,被擅長烹飪和吃的中國人完美的運用。從清軍入關開始,在飲食上,形成了滿漢飲食的大交流,出現了至今還排場壯觀的「滿漢全席」。
  •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滿漢全席」
    菜式比之道光帝時期又有增加,不過距離坊間流傳的「滿漢全席」的差距,仍舊是不可以道裡計。 這是韓邦慶用蘇州方言寫的上海灘風月場上的小說,最早發表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該書第十八回中,出現了「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
  • 今日流行的滿漢全席,早已偏離了其初衷
    有慈禧的示範,整個官場也開始追求起了享受,於是燒烤席、燕菜席、魚翅席、魚唇席、海參席、蟶乾席、三絲席等各種大宴,層出不窮。在諸多大宴之中,又以滿漢全席為最。清代韓邦慶《海上花》第十八回中寫到,上海高等妓院的恩主們,為一名官老爺過生日時:「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三班毛兒戲。」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卷六中寫到:「一天兩頓,也不用滿漢席、燕菜席,竟請他吃大菜。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滿漢全席憶京華
    這個菜我們平時不做,只有滿漢席宴會才做。」於鵬告訴記者,蝦頭油燜,色澤紅亮,甜鹹適口;蝦尾油炸,金黃澄亮,外酥裡嫩。9隻蝦,兩種吃法,中間由雕刻的鳳凰盤飾分隔。上紅下黃,外形凸起似袒腹大肚羅漢,取十八羅漢之意。這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於鵬並沒見過真正的滿漢全席。
  • 「滿漢全席」真的是宮廷御膳嗎?
    《揚州畫舫錄》滿漢席解說當代商業炒作的「滿漢全席」多宗乾隆末年(1795年)李鬥《揚州畫舫錄》滿漢席單為祖本,不但強添「全」字,同時扯上御膳吊人胃口,不如此不能彰顯宴席豪奢尊貴。平心而論,包裝、炒作不是憑空捏造,把《揚州畫舫錄》「滿漢席」作為「滿漢全席」的歷史依據,真的是移花接木,照貓畫虎,大大提升了可信度。在綿延不斷的炒作浪潮中,席單竟然變成了固定成型的御膳。
  • 揚飲食文化「滿漢全席」要申遺
    「滿漢全席」要申遺  「100道菜涵蓋了滿漢菜餚的基本口味,可以說大致上代表了中國的飲食文化。」據北京市西城區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主任常元才介紹,滿漢全席作為宮廷御用,深居紫禁城中,在清朝統治中國的幾百年中,它也在不斷變化。  根據《清史稿》記載,順治帝定都北京後,規定文武官員中要有一定量的漢族成分,並大宴百官。
  • 揭秘報菜名中的滿漢全席
    說起滿漢全席,瞬間就是高、大、上清朝皇帝是不是經常吃滿漢全席呢?不好意思事實是,滿漢全席菜譜,從未真正在清朝宮廷的中出現過。說了半天,清皇宮到底做沒做過滿漢全席啊?其實還真做過,就是千叟宴。滿漢全席名菜 清蒸哈士蟆
  • 奧斯卡奢華晚宴和皇宮滿漢全席,哪個更高大上?
    看來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中國筵席,只有名氣最大的滿漢全席了。滿漢全席源自清朝宮廷,皇上太后朝廷大員專享。各種佳餚美點多達182種,可以連吃三天不重樣。滿清皇族後裔愛新覺羅·瀛生先生更是現身闢謠:「近年來流傳『滿漢全席』之說,純屬虛構。清宮膳房根本沒有滿漢全席一說。」自己人都出來說明咱家沒有滿漢全席,那麼這個說法是怎麼火起來的呢?其實,它來源於一段相聲貫口——「報菜名」,傳來傳去竟被訛稱為滿漢全席。
  • 「滿漢全席北派菜」出爐(菜單)!
    東北網12月18日訊(記者 許諾)18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滿漢全席(北派菜),經過國家、省級標準化研究機構深入論證和研究,最終編制完成的黑龍江省地方標準「滿漢全席北派菜」系列標準榮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頒發的科技成果證書。
  • 冷知識,專家揭露:清代「滿漢全席」108道菜並不存在
    民眾對清代皇室飲食「滿漢全席」的了解,多數是靠著電視或電影情節,而「滿漢全席」真的存在嗎?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日前出面表示,「滿漢全席」的「全席」是不存在的,且108道菜是歷史演繹後才產生的。綜合媒體報導,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日前擔任北京故宮「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特展」策展人,邀請民眾入紫禁城過年,提到清代皇室的飲食文化,任萬平表示,「滿漢全席」應為滿、漢席,是後人覺得菜色太多,故加上一個「全」字,「滿漢全席」這個詞才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