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1月28日14時29分訊(通訊員謝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是重慶大足區立足實際推動「製造」變「智造」的路徑。
日前,筆者在大足工業園區重慶凱羅爾機械配件有限公司廠房看到,衝床機器人正精準、高效作業。
「這些衝床機器人是由我們的本地企業重慶承鋒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以前,4臺衝床需要4個人流水線作業,有了衝床機器人後,只需要1名技術人員控制,效率還是人工的3倍以上。」凱羅爾公司負責人胡學宗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讓我們備受鼓舞。」
凱羅爾公司是大足區「三創一強」工作的受益企業之一。2013年6月起,大足區立足實際,以「四轉一改」(即推動市場主體「無證轉有證」「個體轉企業」「限下轉限上」「規下轉規上」「股份制改造」)和「三創一強」(即引導一批優質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切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為抓手,推動存量經濟轉型升級。自兩項工作開展以來,規下轉規上207家,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3家、科技型企業124家,認定高新技術產品215件,全區目前共有市場主體6.13萬戶。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必須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走綠色轉型發展路徑,推動產業由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足製造』向『大足智造』轉變。」區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大足區正深入推進「四轉一改」「三創一強」工作,持續助推市場主體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優化全區經濟結構。
在「三創一強」中,區科委承擔著技術創新工作。下一步,區科委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個牛鼻子,繼續推動機器換人、智能換數字、成套換單臺,到2021年,力爭車床的數控化和鑽床的自動化全覆蓋。同時,大力培育創新主體、轉化創新成果、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創響一批「大足智造」品牌。
「加快存量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大足區還積極培育新興產業,著力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足區圍繞《中國製造2025》和重慶十大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環保等新興產業,目前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作為搶佔新一輪工業革命制高點和市場先機的關鍵產業,肩負著促進「大足製造」向「大足智造」「大足創造」轉變的重任。為此,大足區發展壯大以國飛無人機、羅博泰爾、向日葵、菲尼爾斯、重科智能裝備、華非雲軌道交通等企業為代表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集群,一批高精尖的「大足智造」相繼問世。目前,投產、在建和擬建項目40餘個,總投資160餘億元。
這些「大足智造」的問世,還離不開科技工作者和研發團隊的匠心製造。重慶國飛通用航空設備製造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兵就是其一。多年來,曹兵帶領團隊攻克了一道道難題,研製出了油動變距多旋翼無人機,可用於農林植保、公安偵查、消防滅火等多個領域。在2017「創客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該公司研發的無人機獲得了三等獎,「國飛無人機」名聲更加響亮。
曹兵告訴筆者,公司已與重慶、上海、深圳等地的消防部門進行了無人機滅火聯合演練,得到了消防專家和消防部門的認可,並獲得了採購訂單。「在打造『大足智造』的過程中,技術創新不可缺席。創新創業雖然艱辛,但有黨的十九大報告引領和政府的扶持,我們有信心研發出更先進、更實用的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