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坐落在美麗的遼東半島,是一座歷史悠遠、經濟發達的縣級城市。自古以來,不僅是商賈雲集的貿易盛地,佛教在此也是廣泛流傳,頗為興盛。坐落海城市內西南角的三學寺便是當時人們崇尚佛教、廣結善緣的見證,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家佛學院。三學寺的寺廟名字來源於佛教教義中的戒學、定學、慧學。
相傳海城三學寺建於唐代,但並無考證!而據寺內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的碑文《重修三學寺記》所載,寺院重建於明洪武年間,距離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年歷史了。三學寺歷盡滄桑,幾度興衰,現在寺內還存有明宣德、萬曆及清光緒年間的數座石碑,是三學寺興衰歷史的見證。
海城三學寺在道光年間開始頹敗,後由千山高僧明思法師苦心募化,重修了大殿、前殿、後樓、東西配房及鐘鼓二樓。光緒年間還曾在此設立師範學堂,民國年間又改設法院分廳及檢查廳。1949年後曾一度被當作商業倉庫使用,後改為海城市圖書館。1975年,海城地震,寺內建築被震損,後由國家撥款進行了修復。1988年後開始由僧人接管,正式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逐漸讓三學寺重新換發了生機。近年來,三學寺寺院規模不斷擴大,聲名遠播,每年從各地前來朝拜的香客多達萬餘人。
現在的三學寺已經成為海城地區遠近聞名的佛家寺院,寺內建築包括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藏經閣兩層五間,禪堂五間,四周有圍牆。前殿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長15米,寬10米,高14米,殿內外有轉角、柱頭、鬥拱,正脊雕龍,豎脊雕纏枝花紋,斜脊有跑獸,梁枋施彩繪,建築宏闊,雄偉莊嚴。從木架結構和建築風格來看,屬於典型的明朝建築。殿內有白玉佛一尊,為1988年寺僧從緬甸請來。
三學寺作為遼南名剎,《遼東志》和《全遼志》中都有記載。院內現保存有古井一眼,明、清、現代石碑六座,珍藏臺灣版《大藏經》一部。寺內有精美的石雕和磚雕,給人以凝重之感,是海城最古老的幾座寺廟之一。1964年,三學寺被定為鞍山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分享!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