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樓,又名魁星閣,是為儒士學子心目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仿佛是鬼的造型。古時候,基本上各地都會建一座魁星樓,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因此,魁星樓是具有濃厚中華民族風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產物,是華夏幾千年燦爛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據統計,全國目前僅有三十七座魁星樓,而每一個魁星樓都有它獨特的建築特色和文化內涵。海城魁星樓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城南的厝石山公園內, 歷史為「臨溟八景」之一。海城魁星樓在造型特點和彩繪裝飾上都展現了古人的辛勞和智慧, 是人們瞻仰和崇拜的地方。
海城魁星樓始建於1778年(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於1923年(民國十二年),毀於十年劫難。後於1999年重建,是遼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魁星樓。海城魁星樓一直是人們瞻仰和崇拜的地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說,在這座城市有著崇高的地位,是海城人民的一種精神寄託。
走入海城厝石山公園,一眼就可以看到屹立在山坡之上的魁星樓,該樓也是這座公園的標誌。海城魁星樓主要由屋頂、屋身、臺基三部分構成。臺基採用白色石材,四方圍牆將魁星樓環繞其中,臺基的正前方設有臺階,左右分別有兩塊石碑,上面記載了歷年來海城人民的捐贈情況。上了第一層臺階後,映入眼帘的是刻有吉星高照的三足鼎,以及刻有雙龍戲珠的石階浮雕,彰顯了魁星樓的氣魄宏偉、地位不凡。屋頂青磚碧瓦,飛簷鬥拱,龍頭吞脊走獸排列其上,體現地位尊卑。翹起的簷頭上各掛著驚鳥鈴,當風吹過時,叮咚作響,悅耳清脆,別具風韻。屋脊採用自然流線型,既可以防風避雨,又有助於排水。
樓頂處九龍鑲金匾中的樓名是由中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親自題寫。
走進魁星樓,首先是「魁樓神武」四字牌匾,下掛有魁星樓簡介,隨著右邊的樓梯通往二樓,可以看到樓梯轉角處為《臨溟八景圖》,畫有遼南古城之海城市古時八景致, 「魁樓晚眺」便是其中之一。魁星樓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科舉制度下,文物對考舉高中的期望,體現了儒家哲學和中國祭拜文化。
魁星樓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傳播文化,發揮社會價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魁星樓的建築造型和彩繪特點的探索和研究,了解古代建築的建造方法,學習古代建築的設計構思、美學文化等,結合現代知識,將古代建築的精神和技法發揚光大。海城魁星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記載了海城從1978年至今的狀元,見證了海城的發展歷史,是海城人民引以為豪的歷史文化產物。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分享!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