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花】傾聽是一種處世的智慧|鄒相

2020-12-18 騰訊網

傾聽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鄒相

「片善可嘉,朝聞甘於夕死」,這是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的處世哲學,即是要認真聽取別人的善言,從中有所思、有所悟。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願意傾聽,不懂得傾聽,只會讓我們在人生之路上吃虧受阻。學會傾聽,我們才容易汲取更多的經驗,豐富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傾聽就像是吸水的海綿一樣,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寶貴的人生經驗,讓我們少走彎路,助力於我們實現目標與理想。

作家鄒相鄉土散文集《守園往事》書影

唯有心胸寬廣的人,才更願意傾聽,因為他明白,傾聽是一種能力,能幫助它獲得更多正能量。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只願說而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願意傾聽,就是化解貪婪的一種能力。大至一個國家,小至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傾聽的能力,方能利國利己。

作家鄒相向許昌白兔寺贈送書法作品

晚清政府閉關鎖國,隔絕與外界的來往,企圖得一時的苟安,不願意傾聽任何有利於互通有無、增強國際間交流的諫言,最終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撞開了國門,加速了政權的衰亡。相反,如果願意傾聽忠賢良臣的建議諫言,就不會落下如此悽慘的下場。

鄭州市文化公園裡的桃花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學會傾聽,或聆聽一首《春江花月夜》,感受其中和諧和美的氛圍,或聆聽一首《將軍令》,感受其中鏗鏘有力的節奏感。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早已忘記了塵世的一切煩惱,安住於當下,不動心;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早已拋卻了世間的所有功名利祿、爾虞我詐,獲得身心的安詳與福樂。

作家鄒相代表性著作

傾聽,是一種簡單的幸福,哪怕只有花開的時間,也能獲得剎那間的芳華;傾聽,是一種自性流露的快樂,不管天陰天晴、不管何時何處,都能在傾聽中心無所住。

鄒相,祖籍河南光山,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 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少林書畫院副秘書長,鄭州市作協理事,鄭州市書協會員,鄭州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先後出版《禪心鄉韻》《拈花微笑》《菩提花開》《且聽風吟》《素心若荷》《守園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負責人,《禪露》雜誌執行主編。

新浪微博:@相爺雅居

相關焦點

  • 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
    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朱自清《沉默》我們會說沉默是金,同樣也會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其實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沒有對與錯,性格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同,正如人的性格一樣,內向和外向都有他的優缺點。
  • 永信大和尚二三事——鄒相
    本文作者鄒相與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留影自2008年7月份與少林寺結緣以來,有幸為少林文化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甚歡喜,更覺此因緣殊勝之極。因為擔任少林寺網站主編及少林寺內部文化交流刊物《禪露》執行主編,有機會與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接觸,經常能面對面與其交流。
  • 西盟「眼」——明媚山間風雨花
    這種粉色小花原是常見的一種綠化植物,名叫韭蓮,又叫韭蘭,綠葉如韭、花呈粉色、花似百合、形似水仙。據說韭蓮能感知氣象變化,預報風雨信息,在風雨雷電來臨前夕綻放得尤為繁盛鮮妍,因此別名也叫風雨花。路邊賞花不盡興,不如近一點、再近一點,好好去賞賞這悄然盛放在鄉野的清新花朵。
  • 風雨花怎麼種?
    風雨花一般指韭蓮,韭蓮,為石蒜科蔥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叢生。外觀似韭菜,花較大,喇叭狀,形似水仙,園林上常成片種植形成地被,盛花時紅豔豔開成一片,觀賞性很強。風雨花習俗      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篤信佛教傣族人民把其當作「神花」, 用來獻佛。      風雨花 - 生長習性韭蓮喜溫暖、溼潤、陽光充足,亦耐半陰,也耐乾旱,耐高溫。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花期6-9月。
  • 風雨花:歷經風雨 昂首怒放
    風雨花又名韭蓮 大瀝鎮內的廣佛路等市政道路都種有風雨花
  • 風雨花:「我不是水仙,我很好養,因雨後競相綻放得名」
    這篇文章的主角是風月花又名韭蘭、韭蓮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從墨西哥到哥倫比亞,因粉色的花朵雨後競相綻放而得名,風雨花用於盆栽盆栽種植在室內觀賞,也可以作為野外的綠化,風雨花是具有園藝價值的一種花卉。風雨花也是很好養的,但不少花友在養護風雨花經常會遇到一些養護問題,花果小編就給大家解答養護風雨花的常見問題。
  • 外形像韭菜的風雨花,為何在狂風暴雨中,會生長得更快?
    可是,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嬌弱的花兒。它們不僅不怕狂風暴雨。在那樣的極端天氣中,反而能夠更快的生長。人們還特意給它取名為:風雨花!在它身上,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呢?所以有人將風雨花稱為韭蓮或者韭蘭的。此時的它們,正卯足了勁,積蓄力量,準備迎接它們生命中最華麗的那一刻。而為了這一刻的到來,它們卻要經歷嚴峻的考驗。
  • 【行參菩提】鄒相:初冬的許昌白兔寺
    初冬的許昌白兔寺鄒相2018年12月1日,筆者與抄經老居士王國安、娃哈哈區域經理葉茂輝等,前往藥師祖庭——位於許昌建安區河街鄉的白兔寺。見到我們到來,該寺住持釋延極法師歡喜相迎,親自帶著我們參觀正在建設中的白兔寺。
  • 《菜根譚》交友處世大智慧:為人處世的道理,在這8句話中
    《菜根譚》交友處世大智慧:為人處世的道理,全都在這8句話中。《菜根譚》是明朝的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寫的一部書,書中主要的內容是修身養性,人生哲學,處世之道的一些經典的語錄,被稱為了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一些真正去修身養性的人,有很大的影響。
  • 日本主婦的生活哲學,學會慢生活,是一種高級的處世方式
    日本主婦的生活哲學,學會慢生活,是一種高級的處世方式她們說,人生太長,卻又苦短。在日常的生活裡面,總有一些累,是不可避免,正因為有著辛酸不易,所以才更要學會生活。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看了這些日本主婦的生活哲學,你會發現她們之所以能夠活出這麼精緻的狀態,是因為學會了慢生活,從身到心,都享受這種緩慢的節奏。
  • 傾聽,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
    說的就是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一個人如果能夠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比死讀十年的書都要強。可見,能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多麼重要的事。卡耐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有一種溫暖,有一種關愛,可以在傾聽中慢慢融化,可以在傾聽中漸漸升華。一顆靈魂可以在傾聽中發現、欣賞和擁有另一顆靈魂的快樂。一顆靈魂也可以在傾聽中感悟、理解和體會另一顆靈魂的痛苦。
  • 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俗語、諺語是我們民族流傳已久的一種文化,是古人總結經驗教訓後對後人的一種警告。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寧為鉛刀,毋為楮葉。錯節盤根,利器斯別。識時務者,呼為俊傑。從這句話就能看出,這些諺語和俗語,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有些諺語和俗語只要能汲取其中的智慧,為人處世都繞不過古人說的話。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 「吃虧是福」和「難得糊塗」,讓我們學學鄭板橋的處世智慧
    這是鄭板橋對於世人的警示,也是他自己的處世智慧。我們都知道鄭板橋最擅長的是畫竹。在世人眼中,竹是君子的化身,正直、挺拔、堅韌、長青(清)。這樣的品質,正是鄭板橋所擁有的。所以,他喜歡畫竹,也是以物喻志。 一個人能夠在青史上留名,自然是要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的。
  • 猶太人處世智慧:與人交往,牢記這3條鐵律,你會越來越順利
    經過長期研究發現,猶太人能取得成功與《塔木德》有密切關係,這本書中蘊含著一套驚人的處世智慧和賺錢哲學。《塔木德》是猶太人的孫子兵法,是猶太人的財富圖騰。華職研讀了此書,以及大量猶太人的資料後,總結了猶太人的處世智慧,與人交往,牢記這3條鐵律,你會越來越順利。希望你能仔細讀完,對你會有巨大幫助!
  • 佛前十不求——為人處世大智慧
    明代高僧妙葉禪師編輯的《寶王三昧論》,類似名言警句,盡顯佛法妙義,雖然是佛門的修行妙訣,但絕不僅僅只利於佛子修行,其中所蘊含的處世智慧,對一切眾生都有很大的利益,下面我們共同學習一下。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
  • 《道德經》的智慧·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但從本質上他卻深藏智慧,所謂的大智若愚就是這樣一種人。不逞能顯露自己,不自認為聰明,不是故意裝傻,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小事迷糊大事清晰。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人處事的大方略。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說有個小國朝拜中國,給皇帝貢奉了三個活靈活現的小金人,並讓皇帝猜哪個最有價值。
  • 古人智慧教你為人處世
    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古人講的一些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幾乎人類社會文明的各個領域、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它攝取的"鏡頭",或讚揚,或批評,或進諫,無不出自肺腑。
  • 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由此可見,從簡簡單單的「吃飯」當中,老農們就總結了許許多多為人處世的智慧。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將老祖宗的處世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你知道是什麼嗎?總結與感悟:「飽漢不知餓漢飢,新人哪管舊人淚」,前後兩句話互為呼應,並且也體現了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對於我們年輕一輩的人來說,要腳踏實地擁抱社會,讓自己「接地氣」;做事又要留有餘地,畢竟「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 猶太人處世智慧:求人辦事時,牢記這2點,人生也會越來越順
    然而沒背景沒資源的猶太人在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不得不被迫融入各種陌生環境的過程中時,積累起了許多的處世智慧,更加值得我們學習。猶太人處世智慧:求人辦事時,牢記這2點,人生也會越來越順!生活中我們不得不都經歷過要求人辦事的時候,這個時候,如何能讓別人爽快地答應自己這可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