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最悲傷的詞作,結尾七字儘是愁意,如今卻成現代人口頭語

2020-12-11 趣觀歷史

引言

「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這句詞就是評價我國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作為古時文壇中少有的女性存在,她文採之精妙令很多人驚嘆,其中很多詩詞也被收入中小學教科書中,成為傳播度極高的存在。「巾幗不讓鬚眉」這句話,在詞壇中被李清照詮釋得非常到位。

01

論起我國的女性詞人,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李清照。李清照在我國文壇中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有一些豪放派的詞作。其一生之中的經歷之坎坷也為世人感慨,也正是因為她「早歲不知世事艱」,才在中年經歷變故之後詞風大變,從寫文藝詩詞轉而到感慨世事。世人對於李清照的評價如此之高,也是因為她的眼光不局限於深宅內院之中。

▲李清照畫像

1084年,李清照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十分開明,母親也是名門之後,相當有文學修養。在這樣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本人也十分聰慧,自幼便有詩名,曾經還受到過蘇軾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稱讚。需要指出的是,李清照少年時代是與父親共同生活於汴京,因此寫的詩作也多是描述大家小姐的生活,如著名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最出名的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汴京御街近照(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夫家是京中的高門大戶,趙明誠本人與李清照也同是品位高雅之人。據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記載,兩人都是不喜歡奢華的人,因此很喜歡在當鋪中典當幾件衣服,然後在相國寺市場中買回他們喜愛的碑文和果實,而後兩人「相對展玩咀嚼」。

▲趙明誠與李清照塑像

02

兩年後趙明誠正式進入仕途,在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後夫妻二人仍舊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只是在文學方面仍舊十分有探索的興趣。他們通過親友將各大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借來,要是還在各處能收集到名人書畫和奇特器皿,就更會愛不釋手。然而好景不長,朝廷內部的黨爭將李家捲入其中,李格非被罷免官職,只得回到原籍。

▲李清照畫像

一段時間後李清照也受到了牽連,朝廷下詔「宗室不得與元佑奸黨為婚姻」,一對神仙眷侶面臨著被拆散的風險,汴京更是早已沒有李清照的立足之地。1107年,趙家同樣被捲入黨爭之中,難以留居京師,李清照隨趙氏返回到在青州的私邸,開始了屏居鄉裡的生活。在這裡兩人度過了十年時光,雖然稱不上富貴,但也是衣食有餘,還會一起勘校書本,欣賞青州各地的豐碑巨碣。

▲李清照故居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大舉南侵俘獲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北宋朝廷隨之崩潰。44歲的李清照被迫整理書冊南渡,因為她只能押運出15車書籍,其餘諸冊都會被焚毀。憑藉自己的機智,李清照在兵荒馬亂之中將這批稀世之寶成功押到江寧府中與趙明誠相遇。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明誠棄城而逃,與李清照繼續南渡,在度過烏江的時候李清照寫出了自己詩作中最豪放的一首《夏日絕句》,其中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流傳至今。

▲李清照畫像

在這段經歷中,趙明誠不幸於8月18日卒於建康。安葬了丈夫後李清照大病一場,隨後攜輕便書帖典籍南逃,途中經歷多地,她所攜帶的文物和器具也因此大多散失,這令李清照悲痛不已。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幾乎走投無路之際再嫁張汝舟,然而張汝舟只是覬覦她的財產而不是真心待她,兩人爆發口角之時甚至拳腳相加,李清照被迫提出離婚。

▲李清照故居

南渡之後李清照的意志沒有消沉,但她詩詞創作風格由此大變,開始不再局限於院落之內,而把目光放到國家大事上。在這段時間中,李清照感慨國破家亡、丈夫離世,自己幾經漂泊如浮萍孤苦無依,於是寫出了自己所有詞作中最為悲傷的一首詞作《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連用七個疊詞,刻畫出了相當悽慘的境遇,而末尾的「怎一個愁字了得」七字更是在說愁之中蘊含了無盡的愁緒,令人連連叫絕。

結語

如今,這最後的七個字也成為現代年輕人的口頭語,常常掛於口頭。用來表達心中的愁緒和調侃。雖然很少有人真正能感受到李清照後半生顛簸的愁苦,但這句話確實很適合年輕人表達愁緒。借用古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這些口頭禪和改編有些也很朗朗上口,也成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

參考資料: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聲聲慢》

相關焦點

  • 李清照最悲傷的一首詞,通篇儘是愁意,結尾七字成年輕人口頭語
    李清照是宋朝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被後世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熟悉李清照的人應該知道,她的作品中不全是婉約派的詞作,也有很多豪放派的作品,這跟她一生的經歷有關。大家閨秀時期的李清照早年間的李清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她的父親十分開明,母親也是名門之後,文學修養極高,所以李清照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她在文學上的天賦,所以從小就才華橫溢。
  • 李煜哀怨的一首宋詞,僅56字,說盡身世之怨、人生之愁、故國之思
    李煜哀怨的一首宋詞,僅56字,說盡身世之怨、人生之愁、故國之思南唐後主李煜,實在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不想做國主,卻又貪戀奢侈的生活;他才華橫溢,卻終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他寬厚待人、施善於民,卻無力保住自己的國家。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李清照《聲聲慢》描寫的是春天還是秋天,是晚年還是中年創作的?
    李清照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詞叫《聲聲慢·尋尋覓覓》,寫得非常好,其詞如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關於這首詞的創作時間,現在有些人標新立異,說是李清照三十多歲時寫的,背景是丈夫新納妾,喜新厭舊,所以李清照內心苦悶無處可訴,才寫下這首閨怨詞作。
  • 李清照最傷感的一首詞,最後10個字難以超越,成為年輕人的口頭禪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短短幾十個字,可謂是惜字如金,描繪出悠然怡人的意境,沒有晦澀難懂的語言,卻讓人感到意猶未盡。第二階段,她嫁給了趙明誠,趙明誠也是個才子,兩人婚後甜蜜幸福,然而幸福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 李清照: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後來,特意去信問了朋友,才知道這是一首宋詞,作者是李清照。從此,喜歡上宋詞,「李清照」這個名字成為一個線索,我魔怔般從一切能接觸到的書籍和資料內尋找她的詞作。隨著讀到的作品越來越多,越被她的旖旎繁華驚豔。葉、花、風、雨,紅、綠,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她的筆下都是那樣靈動,韻味十足。
  • 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一個「花」字重複了17次,卻成千古名作
    李清照用殘花來比喻自己,講述了自己非常悽涼的人生經歷。美麗的花經歷了開放、衰敗的一生,正是李清照幸福的前半生和悲慘的後半生。同時,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整首詩只一個「花」字,就提到了17次之多,然而,整個作品也就只有54個字。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人,還以為李清照在故意偷懶,為了讓人看著好看才寫了這麼多花字。
  • 李清照晚年最經典的一首詞,開頭14個字,驚艷后世900年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一開頭就使用七個疊詞,這在前人的詞賦作品中,可以說絕無僅有。
  • 李清照這首詩連用17個「花」字,卻叫人黯然銷魂,怎一個愁字了得
    創意寫作,就是將千奇百怪的思想具化為實實在在的文字,李清照幹過很多這樣的事兒,但小解認為最為優雅的還要屬這首《殘花》,全詩共計54字,可李清照卻在其中點綴進了17個「花」字。花本是令人心生歡喜的東西,可它一旦殘了,倒令人生出無限傷感,因此讀這首詩,叫人黯然銷魂。
  • 李清照一首「懶」詩,一個「花」字用了17次,重複度高卻成名作
    從李清照少女時期寫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肆意灑脫,到成親為人妻子之時的「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濃情蜜意,再到對丈夫恨鐵不成鋼的「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無一不彰顯李清照的才華橫溢。李清照的詞作可以說是詞壇的一股清流,她的詞作不似男子充滿雄性荷爾蒙的豪邁,也不似尋常女子的纏綿悱惻,她的詞清新質樸,讓人耳目一新。
  • 宋詞詞牌釋義:《浣溪沙》,最為常見的詞牌名,經典詞作甚多!
    上下片或上下闋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或上闋三句全用韻,下片或下闋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 矢志不渝的愛貫穿晚年李清照的生活,追憶成為李清照愛的表達方式
    此後詞風大變,深沉的憂國和濃鬱的思夫之情躍然詞裡,《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寫出她處於國破家亡之時,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感情悲痛。"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史上最愁的一首詞,只有49字,卻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她寫下了一首《武陵春》,只有49字,卻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多少人讀著讀著就落淚了。 詞人不寫風是如何的猛烈,而是從風停後寫起,一個「盡」字便足以令人聯想到了滿地落紅的蕭條之景,所謂「流水落花春去也」大概便是如此吧。 緊接著的一句「日晚倦梳頭」,寫的是詞人百無聊賴的心境。
  • 李清照5首膾炙人口的寫花詞,一首改編成歌曲,一首被稱為千古絕調
    李清照,就是這屈指可數中少見的被公認為的大才女,李清照是生於北宋時期,詩詞文都有非凡的造詣,尤其是填詞獨成一絕,雖然她的詩作也非常的好,但詞名過盛,以致於將詩名蓋過。此詞寫海棠,這首大家應該非常熟悉,因為曾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裡,而這首詞也被廣為傳頌,甚至被改編成一首名字叫《知否,知否》的現代流行歌曲。
  • 李清照晚年的一首冷門詞,結尾一句驚豔世人,說盡了人間的悲涼!
    李清照的一首罕見春詞,短短15字成為經典,委婉含蓄卻很有感染力針對於這首詞具體的寫作年份無從考據,但是我們能夠從詞中的隻言片語間判斷出此作品應該是作於南渡之後,也能從中體會出此時李清照心內的那股揮毫濡翰時的情境和心緒。這首詞意境唯美,尤其是結尾一句堪比千古名句: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 李清照絢麗秋景的詞作,字字珠璣,清新淡雅,不同凡俗
    李清照這首詞一改詞壇對秋日的固定意象,自闢新徑,以獨特的方式描繪了一幅盛大絢麗的晚秋出遊圖。李清照,婉約詞派代表人物,風格鮮明獨特,崇尚古風典雅,反對作詞平仄古板,主張詞作自然協調,是南宋詞壇的光輝。《雙調憶王孫·賞荷》是李清照早期詞作《如夢令》的「姊妹篇」,詞人懷念溪亭日暮之景,以「賞荷」接承「藕花深處」,時間空間人物順勢銜接,季節轉換自然,成為秋景詞壇一顆璀璨的明珠。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上闕寫明李清照遊湖的景象。開篇起興,運用白描短短四字奠定了詞人的感情基調。
  • 《攤破浣溪沙》:是李清照在什麼時候寫的,詞中描寫了怎樣的場景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有一首《攤破浣溪沙》的詞作,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是晚年的作品呢?亦或說詞中有沒有什麼信息可以得知這首詞是李清照作於晚年的呢?最早是作為唐教坊曲名使用的,在晚唐、五代時,《攤破浣溪沙》脫胎於詞牌名《浣溪沙》,《浣溪沙》上下片各三句,每句七字。《攤破浣溪沙》在《浣溪沙》的基礎上,在上下片的最後各增添三個字的結句,成為「七、七、七、三」的詞章格式,所以叫《攤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由此而構成了雙調四十八字,平韻的《攤破浣溪沙》。
  • 千古才女李清照,一詞寫盡世間愁,滿腹心事早已隨著落花成塵
    她就是被譽為,一詞寫盡世間愁的千古才女李清照。而她之所以能夠享有如此盛譽,皆源自於那一首,無比悽涼哀怨的《武陵春·春晚》。在這首詞中,人們可以看到她最為憂愁的一面,滿腹心事早已隨著落花成塵,滿心憂愁卻無法被流水帶走。也只有用最真切的感受,才能寫下如此動人的作品。
  • 李清照最驚豔的6首詩詞,說盡一生,那麼美,又那麼傷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生在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這一時期正是北宋王朝最為煊赫繁華的時候,如蘇軾、秦觀、周邦彥、晏幾道等詞壇大家均在世。——《如夢令》16歲時,李清照隨著父母來到京都汴京。便在那一年,她寫出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詞作,這便是《如夢令》,「文士莫不擊節讚賞」。「綠肥紅瘦」四字用得極是精妙,以「綠」代葉,以「紅」代花,形象地描寫出春日的衰落,夏日繁茂的來臨,歷來為後人激賞。
  • 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詞,經典雅練,結果成千古名作流傳至今
    一個「小」字,一個「閒」字,點出了空閨的許許惆悵,看起來揮灑自如的詞,卻頗為應情。門口厚重的門帘子,還未可以翻卷,這或許是古時候少女房間的習慣性,為了更好地遮擋住少女如花的容貌,和房內的風景,門帘子老是垂落。而略微陽光斜入,隱隱地投出門帘子的身影,也一同渾渾地划過心中。
  • 兩首醜奴兒,辛棄疾與李清照的對決,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比起北宋詞文偏於自然的感發,南宋的詞文則注重精巧的構思,比如辛棄疾和李清照,分別以豪放和婉約為主,但作家們都是兼收並蓄,很難說只有一個風格。下面精選他們的兩首宋詞,進行比較。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代: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