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秦川沃野彌望
十三朝古都綿遠悠長
開闊和悠久
是大多數人
提到關中平原時
首先想到的詞彙
而要遠眺這片沃壤
感受這份久遠
勢必要登上
驪山
驪山上的盤旋公路,遠處為關中平原,圖片來源@圖蟲
凸起於渭水之南
聳立於關中腹地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到秦始皇營建帝陵
從唐玄宗樂舞華清宮
到民國「西安事變」
她閱盡了
幾千年的
溫情繁華與血雨腥風
東西綿延三千裡的秦嶺
在關中平原東南部
派生出一條支脈
秦嶺最高峰太白山日出,圖片來源@圖蟲
南坡平緩綿延
連接著秦嶺主脈
北坡陡峻高聳
直逼向渭河之畔
最高峰九龍頂
海拔1302米
遠遠望去
山上濃蔭密布
外形好似一匹駿馬
因而得名驪山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驪戎族居住此山,故得名驪山;圖為驪山位置示意圖,製圖@地緣社
走近看時
山間奇花異木
紛繁如錦繡
因此又名繡嶺
在北坡
一條山谷斜下
將山體一分為二
東為東繡嶺,西為西繡嶺
山谷曲折幽深
飛流自山間洩下
積年累月
將水中巨石衝擊成石甕狀
因此得名
石甕谷
是驪山最為奇險迷人之處
山腳之下
股股暖流
自地下汩汩湧出
便是令眾多帝王將相
趨之若鶩的
驪山溫泉
驪山腳下的華清御湯酒店
數千年前
生活在關中平原的先民們
已然注意到這座山
周人經過千餘年的發展
勢力不斷壯大
他們沿渭河而下
在關中平原中部
灃河兩岸
修建起豐京和鎬京
之後以此為基地
繼續向東
經牧野之戰剪滅商朝
豐京、鎬京位置示意圖,製圖@地緣社
周天子希望以一種新的方式
分封制
來鞏固統治
眾多宗族、姻親和功臣
被分封到各地
鎮守一方
周天子則坐鎮中央
形成「眾星拱月」的格局
西周虢季子白盤,銘文記錄虢國軍隊奉周天子命出徵並獲勝的過程,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當王都豐京和鎬京
遭遇危險時
各地封國必須派軍馳援
在古代
烽火是最有效和最便捷的
軍情傳遞方式
而且烽火臺越高
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是
王都附近的驪山
進入周人的視野
他們披荊斬棘
在驪山之巔修建起
高大的烽火臺
驪山烽火臺,當代重修,圖片來源@圖蟲
精心的安排
換來了三百年的
太平宴然
直到西周末代君王
幽王即位
為博美人褒姒一笑
周幽王下令點燃驪山烽火
三番五次
威信喪盡
最終招致犬戎圍攻
王都陷落,西周滅亡
周人被迫動遷
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
關中平原
一個新的王朝正在孕育
公元前221年
橫掃六國的嬴政
建立起空前龐大的秦帝國
他雄心勃勃,威風赫赫
建長城,修馳道
一條八十裡的閣道
連接阿房宮與驪山上的靈臺
西安阿房宮景區,2000年建成,2013年被拆除,圖片來源@圖蟲
「秦始皇作閣道,至驪山八十裡
人行橋上,車行橋下」
驪山腳下的溫泉邊
營建起供皇帝宴遊的
殿堂宮舍
北邊不遠處
一座陵墓拔地而起
秦始皇陵
位於驪山之北
北面渭水河逶迤而去
似銀蛇橫臥
南面驪山綿延鋪展
似屏障拱衛
以上引文出自《三秦記》,圖為秦始皇陵與渭河、驪山位置關係圖,製圖@地緣社,底圖來源@Google earth
依山傍水
正是絕佳的建陵之地
「草茫茫,土蒼蒼
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
起義軍的戰火
使鹹陽宮城付之一炬
取而代之的漢朝
在經歷了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後
迎來了最輝煌的石時刻
胸懷大志的漢武帝
北討匈奴,南徵南越
東克朝鮮,西控西域
以上引文出自白居易《草茫茫》,圖為西漢鎏金馬,為西域大宛國所產汗血寶馬,圖片來源@茂陵博物館
驪山下的溫泉
在寂寞了幾十年後
再次變得熱鬧起來
修葺園林,擴建宮室
殿堂亭臺錯落分布
成為遊憩休閒的
皇家別苑
漢代綠釉陶樓,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漢朝之後
進入長達四百年的動蕩時期
朝代更迭,民生凋敝
驪山在風起雲湧的時代中
屢興屢廢
她還能迎來
一個輝煌的時代嗎?
歷經隋末戰亂後
一個令無數後人神往的朝代
大唐
誕生了
盛世的繁華
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士
來到長安
驪山也迎來了
她最為輝煌的時刻
西安大雁塔夜景,圖片來源@圖蟲
唐太宗為藉助溫泉
治療舊疾
下令營建宮室
賜名「湯泉宮」
唐高宗時加以擴建
更名「溫泉宮」
唐玄宗尤為偏愛驪山
伴隨著「開元盛世」的到來
驪山的建設也達到頂峰
李隆基《溫泉對雪》
桂殿與山連,蘭湯湧自然
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湲
《驪宮高》白居易
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堂三四重
遲遲兮春日,玉甃暖兮溫泉溢
嫋嫋兮秋風,山蟬鳴兮宮樹紅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壁經變圖,繪製於盛唐時期,由此可窺見當時建築之宏大和精美,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擴建後的宮殿
更名為「華清宮」
這裡見證了大唐王朝
最繁華的時刻
也見證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
悽婉愛情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以上引自白居易《長恨歌》,圖為唐代蘇思勖墓壁畫「樂舞圖」,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
天旋地轉,狼煙滾滾
漁陽的鼙鼓聲驚破了
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後
唐朝皇帝極少臨行驪山
華清宮日漸凋敝
殿宇傾圮,荒草漠漠
杜甫《鬥雞殿》
仙遊終一閟,女樂久無香
寂寞驪山道,清秋草木黃
唐以後
西安再也未能成為國都
驪山的地位一落千丈
往日的繁華已成過眼雲煙
華清宮頹敗殆盡
這裡成為後人
登高懷古的地方
張原《驪山》
烽火空餘百尺臺,華清宮殿已成灰
兩家失國由妃子,落日行人謾自哀
驪山晚照,圖片來源@圖蟲
五代、金、元時期
均被改作道觀
明清時期
園林景致稍有修繕
康熙西巡時便駐蹕此地
晚清同治年間
陝甘爆發起義運動
驪山建築再次毀於戰火
光緒四年
臨潼縣令沈家楨
重新修繕華清池園林
園內亭臺軒榭,山環水繞
故得名
環園
環園內的荷花閣與白蓮榭,圖片來源@圖蟲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
西逃的慈禧和光緒
便曾居住在此園
民國時期
九一八事變後
日軍佔領東三省
華北地區也暴露於
其鐵蹄之下
以蔣介石為首的
南京國民政府
卻罔顧事實
強調
「攘外必先安內」
竭力圍剿中共紅軍
1936年12月
蔣介石視察陝西
期間住在華清池畔五間廳
西安事變舊址,環園五間廳,圖片來源@圖蟲
愛國將領
張學良和楊虎城
毅然發動兵變
扣押蔣介石
最終促使國共兩黨二次合作
組建成全國抗日統一戰線
這便是震驚中外的
西安事變
建國初期的華清池
殿宇蕭條,湯池寥落
一派荒涼景象
1959年起
政府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和修繕
開闢湯池,營建殿宇
沉寂已久的驪山
再度活躍起來
華清池景區燈會夜景,圖片來源@圖蟲
在1982年的施工中
意外發現唐華清宮遺址
石砌湯池,陶製管道,殿宇柱礎
均保存完整
唐太宗御用湯池
「星辰湯」
唐玄宗御用湯池
「蓮花湯」
楊貴妃「海棠湯」
「太子湯」「尚食湯」
時隔千年後
重新展現於世人面前
楊貴妃「海棠湯」遺址,圖片來源@圖蟲
為有效保護遺址
經過數年建設
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
建設完成
歷史遺蹟與當代建築完美融和
人文景觀與自然風貌相得益彰
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士
華清池景區夜景,圖片來源@圖蟲
2019年
驪山華清宮景區
接待遊客量突破600萬
沉寂已久的驪山
已然復甦
主要參考文獻:
朱學文:《試論秦始皇陵園選址的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10(6)。
李宗昱:《唐華清宮的營建與布局研究》,陝西師範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張錦秋:《華清宮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設計簡介》,《古建園林技術》1991(3)。
劉建民:《驪山詩選》,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