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2020-12-24 跟著糰子聽老歌

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如是我聞】

"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於佛說。

不論大小乘經典,經文的開始都安放"如是我聞"四個字,以讓後學佛法者生信。大小乘佛教都同意,阿難尊者所聽聞的經典有些不是直接從佛陀那兒聽聞到。原來,當佛成道出世度化眾生的時候,阿難尊者年紀還小,後來佛回國弘法,才度阿難出家,所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阿難尊者並沒有聽聞佛講法。因此,大小乘佛教都認為:雖然有些經典不是阿難尊者從佛親聞,但是尊者還是從其他的佛弟子聽聞來。佛在世時,並沒有立刻以文字來記載經典,而是佛涅槃後才多次以口頭傳頌方式收集(結集)成經典。第一次結集經典時由阿難尊者念誦出來,其他的阿羅漢在旁邊聽,確定是正確無誤的,才記錄下來。當阿難尊者念誦時,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這是佛規定的,不是阿難尊者自己要這樣說的。當佛即將涅槃時,阿泥樓馱比丘要阿難尊者請示佛:"經典前面應安何語?"佛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雖然大乘經典也有"如是我聞",但是小乘部派依然不同意是佛說的。原來小乘經典是由上座部五百羅漢在耆闍崛山窟內結集經典,當時有非五百羅漢的其他大眾比丘在耆闍崛山窟外也結集經典,於是上座部比丘不承認大眾部比丘所結集的經典是佛說。傳說大乘三藏是由阿難尊者與文殊菩薩等在鐵圍山結集,然而小乘部派不承認菩薩所結集的經典是佛說。

【一時,婆伽婆。】

"一時"是泛指某一個時候,即是指說法的時間。中國在二千多年前就有史官,專門記載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國號、建國多少年、發生重大事件的年代、時間都清清楚楚被記載在史書上;印度人不注重歷史,沒有記載歷來所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所以時間不能確定,只泛稱一時。

"婆伽婆"是佛十名號之一,義譯為世尊,指說法主——釋迦牟尼佛。婆伽婆是梵文,以含多義,所以不作翻譯,保存它的原音,其有六種意思,即:熾盛、自在、端嚴、名稱、吉祥和尊貴。今就其本義,略述兩點:一、婆伽婆是巧分別:佛能善巧分別諸法相,即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無不徹底通達,了了明達,雖說一切法相,而不違第一義諦,所以稱為巧分別;二、能破:眾生無始以來,受了根本無明以及煩惱的蒙蔽與纏縛,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和自由。唯有佛徹底斷盡一切無明煩惱,真正獲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尊稱佛為婆伽婆。婆伽婆不是佛教獨有的稱號,印度的外道也把他們的祖師稱為婆伽婆。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佛進入一種叫做"神通大光明藏"的定境界。三昧是三摩地的簡稱,就是心定在某種境界裡,正受是定中的樂受,三昧正受即是佛在定中自受法樂。什麼叫做神通大光明藏?神是莫測,通是無礙,大光明是智慧,藏是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體;即是佛進入遍滿大光明的境界,在這境界中所有的放光變化,都是佛的種種神通能力所變現的。"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如來是佛十名號之一,即是不動而來,"一切如來"是指一切佛。"光嚴住持"中的光是光明,嚴是莊嚴,住持是安住在裡面;意思就是,一切佛都安住在光明莊嚴的境界裡。"是諸眾生清淨覺地",上面所闡述的光明境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天、人、阿羅漢、菩薩等一切眾生本具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不但諸佛與一切眾生皆有,萬法也皆如此。意思是說,萬法本來就是光明莊嚴、清淨圓覺。

根據大乘佛法說,諸佛都在常寂光土,這是一種光明的淨土,裡面沒有無常的物質與身心等變化,所以稱為"常寂"。"寂"是寂靜不動的意思。此即是一般大乘經典說,唯有佛在這寂滅光明淨土中。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本質,在大乘經典中有多個名詞,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稱為法界。大乘經典說,世間萬法,並不完全如我們所見的,在佛菩薩的境界中,是光明的顯現;而我們在光明顯現的境界中,生起分別、執著,生起種種煩惱,看到種種事物,在裡面生起種種貪嗔痴。這裡我暫時說成"佛在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境界裡",因為眾生是以我,以有形的境界來認識一切,當然也認為佛的身心在光明的淨土裡。但是,佛智知道身心與世界是智慧的光明顯現,光明與所顯現的萬法是無二的。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對此清淨覺地,眾生迷惑時見到的是身、心、世界,都是生滅的因果現象。在佛的智慧看到身、心本來沒有生滅,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可得,本來平等,沒有各別的法,也沒有法與法的差別相。"本際"是指它本來就是如此。

"圓滿十方",我們認為身、心只是在我們的身心裡作用,在佛的智慧看到這身、心、萬法的作用是遍滿十方,所以說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不二",當我們分別世間的任何東西時,就會把本無差別相的法界,分開為兩邊叫做二。最初是分為心境兩邊,即是能知心與所知境的對立。進一步以心分別所知境中的種種事物,如:好壞、高低、大小、多少等等。在第一念分別時,執取能知的心是我,同時執取所知的境界身心為我所有,及身心以外的世間為非我。第二念分別時,以思維的心去觀察所知的境界中的相貌名言與是非、好壞,最後更加上貪嗔痴等煩惱,一旦有這些分別,就是有二。在佛的智慧中,這些都沒有差別相,叫做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不二境就是沒有差別相的境界。就是說,不二的光明顯現不二的境界,佛在光明莊嚴、清淨圓覺境界中,所顯現出來的淨土,皆是光明、不二、清淨;當眾生以不同業習執取分別時,即出現有身、心、國土、世界等等。眾生迷惑於所顯現,於是以為有佛在不同的淨土裡,本經說"現諸淨土",即告訴我們,不是有佛在淨土裡,只有不二的顯現;有緣的眾生感應到此顯現,卻看成有佛在淨土。我以放映電影來做比喻:放映機的燈光,透過影片的底片,射到銀幕上,就看到電影在開演,一直到散場為止。如果以光明來看,那只不過是光明照射透過底片而產生影像,但是在觀眾來看,那是一出高潮起伏,情節多變的戲,原因是觀眾只看透過底片後射到銀幕上的光影,不理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實光是不二的,底片後的光只是被底片過濾了形成光影。我們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來看,那是光明的顯現,裡面並沒有眾生與世間,此光明顯現於眾生前,被其六根過濾而形成他所知的身心世界。

上面所說的"身心寂滅,平等本際",眾生以六根來觀察,就看到有身心世界,自己在裡面活動。在佛而言,並沒有實在的身、心、國土的種種差別,全是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境界。比方說,佛在娑婆世界示現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成佛……這一切身、心、世界的現象,在佛而言,是不二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並沒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差別,佛也清楚知道眾生迷惑於心境現象,看成是真實的身、心、世界。"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眾生以為有佛在各個國土出現不同身、心,然而在佛看來全是光明圓滿十方。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裡頭就有境界差異的問題:當以人的境界來看,如果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站在你面前,你所看到的佛就是拘泥於這狹小範圍的身心,雖然佛放光令一些天人、鬼神看到佛,你卻不一定能看到。猶如電視臺發射電波,雖然電波處處傳播,只有調準該臺頻率的電視機才能收視。就是說,佛所顯現的身心,是隨著有機緣感應到佛的眾生,其境界中就有佛的顯現被他看到。此大圓覺的顯現本是不二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顯現,顯現於眾生取相的境界,本來不二無相的顯現就變成有相的幻化,佛的圓覺妙心本無方所地處處顯現應化,眾生以六根觀察如此無方的處處顯現,於是覺得佛的身心作用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佛可以隨順眾生而顯現在眾生所在的世間,而且還可以顯現不同的淨土,在大乘經典稱此神通妙用為示現。如此神通變化的當下,就是圓覺妙心的顯現。這有如太陽光,沒有選擇的普照一切。因為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不二的顯現,就是無所不遍的圓覺妙心。由於佛覺悟到這圓覺妙心無所不遍的神通境界,因此佛所度化的範圍不只是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此地球是在娑婆世界的範圍裡的小小世界,是一個日月的範圍。稱為一個世界;一千個日月範圍,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也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娑婆世界的範圍。極樂世界是單一的世界,所以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只須以單一的報身就能度化極樂世界的眾生。而娑婆世界是多重世界,在多重的三千大千世界裡有無量無數的眾生,佛都會去度化,所以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必須以千百億化身去度化眾生,各處的眾生只見到佛的某個應化身與他同在生死。菩薩的神通則能見到佛於各處現千百億化身,然而對佛而言,是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佛所顯現的淨土裡,還有十萬位大菩薩赴會。"菩薩"梵語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譯為覺悟,薩埵譯為有情,是指發心要度化眾生,要成佛的有情。菩薩的覺悟可以分成十等級,即是初地、二地、三地……十地。"摩訶薩"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訶薩是指大菩薩,依十地經的說法,菩薩摩訶薩至少是初地菩薩。"十萬人",是約舉其數,不一定準十萬人數。而此處所列舉的大菩薩都是十地菩薩,其名字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都為諸菩薩的首領。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這裡的"眷屬"並非一般眷屬,是指有修持的徒眾。這十二位上首菩薩各有徒眾圍繞。這些菩薩也進入了三昧,然而菩薩所進入的三昧跟佛的不一樣。即是佛先入神通大光明藏,然後在此不二境現諸淨土,菩薩們才在佛的淨土裡現身赴會。就是說,在大光明藏中是沒有所謂眾生、佛……種種境界的差別的。佛隨順凡夫的境界以應化身出現,隨順菩薩的境界以報身出現於報身淨土,於是菩薩們見到佛在淨土裡放三昧光明,才來集會。菩薩們也知道此淨土與三昧是本來不二的清淨圓覺心所顯現。所以諸菩薩與諸眷屬同樣入此三昧,以這三昧顯現光明境界而赴會,"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與佛同住此三昧所顯現的淨土法會。

本經的會場是在佛所顯現的光明淨土,聞法眾是大菩薩與其眷屬,並且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如此勝會,人間不可能有,羅漢無法赴此勝會,凡夫更不用說了,所以此經不可能在人間結集。我們有幸在人間得聞此經,不可盲目聽信學者認為此經是偽經,應當先聽聞其他經典,提升自己的智慧,再來看此經。到那時,你必定會讚嘆佛法甚深微妙,法喜充滿。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剛才講所有的菩薩都在定中,為何現在又說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起座?要知道這些大菩薩經常在定中進入自己所化現的淨土中,他們也同佛一樣,具有一時在不同地方顯現的能力,菩薩不象眾生執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個身體裡作用。根據佛經的記載,初地菩薩就能夠化現一百個身體出現在一百個不同的地方,這種出現並不是象變魔術那樣,一下子便消失了,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在那邊出現;即是初地菩薩能在定中顯現一百個身體來修行、來跟眾生結緣。大菩薩與佛一樣覺悟萬法皆是心的顯現,但是菩薩與佛的境界不同:菩薩是以三昧顯現而進入佛的淨土裡,佛是在清淨覺地大光明藏中顯現淨土及入三昧。就是說,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間,是我們人類的小小境界,小千世界是初禪天天人的境界,二禪天的天人能夠看到一個中千世界,三禪天的天人能夠看到一個大千世界。眾生之所以只能看到有限的境界,是因為眾生迷惑、執著所使用的器官——六根,所以就被六根所限制。比如初禪天的天眼,能夠看到人所看不到的東西,但是無法看到二禪天的境界。菩薩的智慧功德能以三昧顯現而進入佛的大光明藏中所顯現的淨土,但是不知道諸佛所受用的大光明藏。菩薩能在三昧中化現無量淨土及無量身,度無量眾生,並且明了這一切是心的光明顯現;可是,只能在三昧中進入佛所化的淨土,並在淨土中現身見佛。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在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起座,頂禮佛的當下,赴會的菩薩都知道這如來平等法會的顯現,都是本來法法互相含攝的覺性顯現,顯現出會中的佛、菩薩、眷屬,大家的心與心在大圓覺中互相交流。

其實,凡夫之間的互相因緣,是心、業在圓覺中互相的因緣交流,凡夫卻執取六根而以為有外在的萬物與人我。正因為心、業是覺性的互相含攝地遍滿,心與心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也因為如此,佛、菩薩、眾生之間能互相感應道交,乃至眾生之間也是如此感應而見面、交談、投胎轉世。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部經是闡明圓覺——佛的境界,菩薩依此境界來發心修行,因此,佛一開始就顯現大光明,這是為了闡述圓覺法門,而用的說法方式。

"悲"是拔苦的意思。眾生常在迷夢中,如果不方便說法,指示真理使他們覺悟,則生死苦惱不能出離,所以諸佛生起悲心,拔濟眾苦。佛的如此悲心,盡未來際,所以稱為大悲。佛以悲心救度一切世間的眾生,也稱為大悲救世者。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文殊師利菩薩頂禮佛足後,就說:大悲世尊,希望佛為來參與此法會的法眾,開示佛在因地初發心要成佛時,怎樣修菩薩道。

"本起清淨因地",菩薩剛開始發心修行時稱為本起因地。"法行"是根據所修的法去實踐,如果只是聽聞佛法,背誦經典,都不是依法修行;只有按照佛法道理修觀行,以棄除煩惱,增長智慧,才是依法修行。佛法的學習過程是聞、思、修三學,其中誦經能增長知識,是聞慧;誦經時思惟領悟經義,是思慧;依經中的法義觀察、實踐,體驗到佛法的真實,是修慧。單純的背誦經典只是多聞,繞佛、禮佛只是修福業,唯有三學中的修慧才是依法修行。"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是指在因地先依清淨的圓覺知見來發心。根據大乘的說法,菩薩發心修行菩薩道時的知見與智慧,影響其發心的清淨與否。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以及菩薩在大乘中怎樣生起清淨心。修行者的心量有大小之分,發心自己要了脫生死,稱為小乘人;發心要度化眾生、要成佛,稱為大乘人。大乘人不一定發大乘清淨心,即是有些人發心修行、要成佛,是因為看到眾生苦,就發心要度眾生,他有大乘的心,但是並沒有依大乘的清淨法來發心,而這裡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就是菩薩依大乘清淨法來發心。什麼叫做依大乘清淨法呢?就是遠離諸病。以佛法說,眾生的種種煩惱、知見都是"諸病"。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常、樂、我、淨四個顛倒。在小乘的教法中,認為常、樂、我、淨是四個顛倒,苦、無常、無我、不淨才是正見;大乘與圓覺法門認為,苦、無常、無我、不淨是不清淨的六根所見,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薩依此發心,就不是清淨心。所以本經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就要知道:一切眾生與佛本來沒有差別——都是圓覺心的顯現。依此知見來發心,即是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不論認為常、樂、我、淨是真實,或者執取苦、無常、無我、不淨是真實,都是由於凡夫依六根顛倒見而生起的,因此大乘說八顛倒都是邪見!然而,大乘常說,佛的覺悟是常、樂、我、淨,卻不是六根的顛倒見,而是指:萬法本無生滅相,本是光明的大樂、清淨的莊嚴境界,自在的幻化,並且圓覺遍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文殊師利菩薩請佛講解大乘因地法行、修行、發心,這樣連請三次。"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是包括頭、兩手和兩腳。在大乘的經典中,凡是菩薩摩訶薩請佛說法,都是明知而請,因為眾生無知不懂得,所以菩薩代眾生請,都是明知故問的。此是饒益有情問,問的人是明知故問,答的人明知問的人知道,但是還是照答。文殊師利菩薩三請佛為眾生開示,這是懇請的儀式,下面各章中各菩薩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為眾生向佛求法。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凡是修學佛法的人,男的都稱為善男子,女的都稱為善女人。爾時,世尊就跟文殊師利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向佛請教佛的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聞正法,心住正法而行持,不墮邪見。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現在很專心地聽,當為你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答應解說,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以及大眾默然而聽。"默然"是一心專注,亦不擾及旁人,靜靜地聽。這是聽法之儀式。各章儀式以及讚嘆許可的語句,都與本章相同。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法王"是指佛,法王不是佛的十名號之一,是佛的別名。因為世間一切萬法,佛都能夠知道而不被法轉,於法能夠應用自在,所以稱為法王。"無上法王",佛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無所障礙,所以稱為無上法王。

在藏傳佛教有很多法王。為什麼藏傳佛教會有那麼多法王呢?自從蓮花生大士把佛教傳到西藏後,陸陸續續有不少的善知識到西藏傳法,這些高僧大德都沒有稱為法王。從大寶法王開始,才有法王的稱號。那是在明朝的時候,中國皇帝要他統治、管理西藏,才賜封他為法王。藏傳佛教有四大教派,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和格魯派——黃教;這四大教派最初的大成就者——唐朝有紅教的蓮花生大士,元朝有花教的薩迦班智達,明朝有白教的噶瑪巴,清朝有黃教的宗喀巴大士。這幾位大成就者只有白教的噶瑪巴在明朝被封為大寶法王,有如泰國國王賜封僧王一樣,法王怎麼還受人王所治?其他成就者最多只稱"大士",大士是菩薩,不是法王——佛。黃教曾經在清朝統治西藏一段時期,其領袖達賴喇嘛也不是法王,被清朝皇帝冊封為政、教合一的攝政王,可是現在的信徒卻稱達賴喇嘛為法王。所謂法王,是精通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可是各個教派中的法王只精通本派的教法。法王於法自在,不必學法,但是藏傳佛教的法王還要學法修法,於法不自在,只可稱僧王或教王。而且,法王還會轉世嗎?轉世後還是法王嗎?需要再度拜師學法修法嗎?在有皇帝時代,隨便封王是要被殺頭的,在民國初期沒有皇帝了,便有喇嘛自稱法王,還有些信徒也就自封自己的上師為法王。我解釋這些是為了讓你們明白真相,不是為了反對藏傳佛教,其實我非常讚嘆密宗在修法與知見上的殊勝,也非常同意密宗所說的"視上師如佛",只是我不同意一些世俗傳統。試想觀音、文殊只稱菩薩或大士,還不敢自稱法王呢!

陀羅尼門是梵文,不翻譯,意思是總持,即總攝一切,持之不失的意思。"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佛有一切法的總持,能夠總持一切法的法門,叫做圓覺。"圓"是圓滿,"覺"是覺悟。這個圓滿覺悟的智慧能夠生出:一、清淨真如;二、菩提涅槃;三、波羅蜜。根據大乘佛法的教導,一定要有這三樣教法才是圓滿的。小乘佛教只有菩提涅槃、波羅蜜,沒有清淨真如的教法。唯有對清淨真如得不壞信心,菩薩依此才能生死來去無懼;有菩提涅槃,菩薩才能修行成就佛果;有波羅蜜方便,菩薩就能夠成就利生的事業。佛以這三種教法來教授菩薩,不是教授聲聞。

一、清淨真如——萬法的真實性:"真如"就是真實不變的意思,"清淨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實清淨不變。根據大乘的教法,要修行解脫證果,一定要堅決相信,一切法的本質——法性,是真實不變地那麼清淨。就是說,眾生從六根的角度,看到世間有生滅無常變化的種種現象——法相。但是大乘佛教從"法性"的角度看並非如此,它說一切法的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清淨不變——真如,這才是法的真實性。有了這真實性的知見,才可以談修大乘。為什麼無常不是真實,不生不滅的清淨真如才是真實呢?因為以人的智慧,所知道的一切,全是六根所觀察得來的六塵境界,六根所知的六塵諸法當然是生滅無常。為何佛只說"諸行無常",不說"諸法無常"?原來佛為迷惑者從有相的角度說無常的法相——諸行無常,而為覺悟者從無相的角度說清淨真如的法性——諸法無我。因為眾生迷惑、執著於所知的境界裡,佛唯有向眾生講無常、苦等法相,眾生才想要出離所迷惑的世間。菩薩就不迷惑、不執著在所知的境界裡,知道一切法的本質是清淨的,本來沒有生滅可得。這是萬法皆如此。依據大乘的教法,因為萬法的本質是不變的清淨真如,才有可能修行,才有可能覺悟。如果一切都是無常,眾生想從無常中修行出離這世間,那是不可能的。

二、菩提涅槃——佛果:因為有清淨的真如,所以才有佛果可成。所謂菩提,是覺悟;在佛法中,以菩提表示覺悟。涅槃是沒有生滅,即是不生不滅。佛法教導眾生修行朝向涅槃、解脫生死,但是涅槃並不是從生滅轉入不生不滅,而是生滅本來是虛幻的,這生滅無常是六根所知的虛幻境界。因為生死輪迴不是真實的,眾生才有可能修行解脫,菩薩才能夠證佛果,羅漢證得涅槃。小乘的教法說世間是真實的無常,修行人要遠離真實無常、苦的世間;但是在大乘的清淨教法中,佛不向菩薩講世間的苦、無常,而是講一切法本是真如清淨不變,就是指真如法性無生滅相,故沒有常與無常相。因為眾生在真如法性中迷惑以為有生死,而菩薩不迷惑,知道在真如的法性中有種種幻化的因果現象,皆是真如心性的顯現,也有可以幻化成就菩提涅槃的佛果現象。

三、波羅蜜:因為發心要成就菩提涅槃,所以菩薩修六度萬行——佛道,圓滿到彼岸的波羅蜜。一般上可分為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大乘菩薩經三大阿增祗劫圓滿修六波羅蜜才能成佛,然而本經是佛為最上乘的圓覺菩薩直說的圓覺法門,所以少說六度萬行的波羅蜜法門。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一切如來發心修行的開始——因地,都是依本來清淨的真如而覺悟,不是依出離生滅、無常而覺悟,因為他知道一切本來是清淨的,一切都在覺中。大乘如來藏的教法特別強調"一切都在覺中",即是說眾生與佛都是在覺中,但是迷惑的眾生認為不是!很多大乘經典,如《法華經》都說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眾生只相信六根的境界,而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來說,初發心菩薩必定知道苦與無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來圓滿清淨,都在覺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才會因此生起智慧來圓照,"圓照"就是依本來圓滿的智慧來觀照這個清淨覺相而覺悟,然後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依據大乘的說法,一切菩薩應從這個方向來修道,不應學小乘人從苦、無常、無我出離世間來修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前面講永斷無明,現在就解釋無明的意思。根據佛法說,人與畜生都是眾生;還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比如鬼道眾生、天道眾生、修羅道眾生和地獄道眾生。植物及無機物雖然不是眾生,但是有一些鬼神住在其中,佛教稱它們為樹神、山神等。此外,佛曾經說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蟲窩,這蟲所指的就是一些很小的、在人體中活動的細菌,它們也是眾生,但是人體上的細胞不是眾生。眾生與非眾生的差別是:凡是眾生都有迷惑與煩惱執著,其中最嚴重的執著是執著有我,然後執著我在相續地生死輪迴,這就是眾生。你身上的細胞、白血球、紅血球都認同你本人,所以紅血球、白血球都不是眾生。但是被白血球吞食的病菌(細菌)認同它自己是一個我,因此細菌是眾生。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佛法說,一切沒有開始。這有幾種說法:一、因緣法無始無終,一切都是因緣幻化,在因緣變化裡沒有開頭,即是沒有第一個因。二、生死輪迴無始無終,眾生分別身心與物質活動時,分別物質活動為生、住、異、滅,分別身心活動為生、老、病、死等時間的概念,而實在沒有生滅或生死那回事。三、時間是虛幻的概念,時間的概念是依六根境界而有,離開六根境界就無時間的概念。四、把因緣生滅的相續次第說是時間,有人覺得就算他死了,時間還是繼續存在的,他認為時間與觀察者無關而是獨立相續存在的一個法,其實時間只是觀察者對因緣變化的周期概念。比如地球繞太陽一周、月亮繞地球一周、地球自轉一周叫做年月日,其實並沒有年月日等法;因緣變化有諸法各種因緣關係,其中並沒有某個"因緣法"是時間,只是有生滅相續的周期。"無始"並不是指在久遠的過去時沒有起點,是時間本身不實在而無始。圓覺教法所指的無始,不是太久遠而找不到開始的意思,也不是因緣法無始無終而說無始,是指幻化的時間本來不存在而說為無始。

"種種顛倒",可從我們的身、心、世界三方面來看。我們覺得有自我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其實身、心、世界分開的感覺是六根引起的錯亂,因為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六根,對同樣的外境有不同的感覺,所以說是種種錯亂,執取種種錯亂為真實就是種種顛倒。一般上是以常、樂、我、淨四種來解說顛倒,然而,上根的菩薩不會執取四顛倒,所以圓覺法門所說的顛倒是指迷惑於圓覺妙心,圓覺妙心本無生死、解脫,顛倒而執有生死、解脫。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猶如迷路的人,認錯方向,以東為西,故說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四大是地、水、火、風,就是物質四種狀態,地大是固態,水大是液態,火大是熱能或能量,風大是氣態。我們的身體便是四大的聚合,妄認此身體為我及我的,於是執著不肯放舍,直到不能使用時才放棄,再找一個身體來世間生存,可見身體是世世更換,是暫時的。當心執著這個身體時,它就只能操縱此身;當心擴大到身體之外的四大時,它便能操縱其他物質乃至他身,這便是神通變化。有神通者還可變化一身,多身,乃至分身。另外,也有執取樹木為身,乃至執取一塊石頭為身等等。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我們所知的一切,其實是六根、六識、六塵的因緣,其中有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心境互相依存,並非有離開境界而獨立活動的識在能知。在分別境界時,是前五識在前五根了別外境(前五塵緣影)後,再進一步在內心生起第六識分別法塵裡(第六塵緣影)的記憶,我們把知覺(了別)、思惟(分別)、記憶(法塵)的活動當成是能知的心。佛法說,能知的心是一剎那的六識,所知道所思惟的一切皆是概念,皆是被心所知的心中的影像——法塵。當你說"我明天要去看戲",這樣的心念皆是過去法塵的影像重新組合成的句子而已。但是你說:"那是我的心。"為什麼你把它當成心?原來你以為的"我知道某某人。"是心知,其實是你心中的法塵影像在編造故事,並不是能知心去知道某某人。比如我問:"你知道美國的總統是誰嗎?"你回答說:"我知道他是誰。"這句話是你心中的影像的記憶說的,不是能知的心說的,心中的影像只不過是能知心所對的心境。是你心中的過去境界的記憶,被重新取出來用,你竟然說:"我的心知道。"佛法說,那不是能知心,是心中的回憶——法塵重新組合成思想詞句。

這個迷惑有好多層次:一、境界的迷惑,就如六個瞎子摸象,有的摸到鼻子,有的摸到腳,有的摸到身體……每個人都摸到一部分,就說象是那個樣子。我們依根、塵、識來認識所知的境界,以為世間就是如此,六根所知就好像六個瞎子所摸到象的各別部分那樣。所以說我們所知的世間不真實,不完全就是如所知那樣,這猶如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一小部分,就認為是整座山了。別以為你見到我所見的,我也見到你所見的,就認為真的就是如此,其實你和我的影響是遍法界的,並不僅僅就如所見那樣。根據佛法說,這是我們的迷惑,把象的尾巴,或其他部分,當做象的整體來看;二、六根的迷惑,因為眾生的六根(器官)不一樣,所看到的境界也不一樣,好像天人、人、畜生、餓鬼等,把同樣的東西看成不同的結果。根據佛經上說,餓鬼看河水是膿血,人看河水是水,龍看河水是可以居住的美麗宮殿。這是因為眾生用不同的六根(眼根如一種儀器)來觀察世間,比如我們用顯微鏡、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不同儀器來看同一個東西,結果都不一樣。不但如此,同樣是人的六根,所看到的東西也有差別,比如紅色,大家看到的都有深淺的差別。有如我們把底片(照片)拿去不同的公司衝洗,結果衝洗出來的顏色都不一樣。眼睛看東西有如衝洗照片,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樣,即光線通過眼睛的神經系統轉換,轉換後存入我們的記憶。大家所看到的又不一樣。三、見解的迷惑,以上的迷惑,再以不同方式的思想語言,去記憶理解和溝通,以及煩惱等造成思維上有偏見,就有種種見解,又更加不一樣。根據佛法說,我們六根(感覺器官與分別心)所告訴我們的一切,都是不實在、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卻認為是真實的,而且還以為大家所知是一樣的呢!

【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好像眼睛有毛病的人,竟然看到空中有花;天空中唯有一個月亮,他卻看到兩個月亮。有如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不但對於尾巴無知,更妄認它就是象;尾巴比喻虛空及月,妄認為的象比喻空中花及第二月。又如,眼睛只是看到房間裡的光線,更認為光線裡有廣超法師。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光線而不是看到東西本身,光線受六根轉換的影響,在轉換的過程中已經是空花般的不準確了,而且眼睛的能力有限,很多光線都看不到,這已經出差錯——六根所看到的光線已是空中花和第一月,看到光線裡頭有廣超法師更是第二月了。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

空中實無花,更無第二月,只是迷惑的人看出有花以及第二月。此是大小乘佛教解說世間最大差異之處,小乘部派說世間是真實存在,有真實的出世間——涅槃;大乘說世間是迷者妄執為有的水月道場,出世間也是鏡裡佛事不可得。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妄執","妄"是妄想、迷惑的心,"執"是執著所知的境界。因為妄想、迷惑的心執著所知的境界,不但不知道萬法的虛空本質,而且還對所生出的花之處產生迷惑。"妄有"是不真實的。因此,就產生不真實的生死輪迴,所以說是無明。依據如來藏的教法,沒有實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認為有;菩薩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離生死,只要遠離迷惑。因為我們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所以生死輪迴也不是真實的!如果依據小乘的教法,眾生是在真實的生死中生起迷惑與煩惱,修行就是放下迷惑的煩惱,然後要出離生死達到真實的涅槃。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沒有實在的無明、眾生與輪迴那回事。比如夢中人,在夢中看見種種事物,醒來時知道什麼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顛倒,迷時似有,覺時猶如昨夢。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沒有了。迷惑於虛妄境界所見到的生滅,不再迷惑時就知道,法生沒有實在的生處,法滅了也沒有實在的滅處。為什麼?因為悟者所見的一切本來就無生。

大小乘佛教對覺悟"無生"有不同的說法:小乘佛教說的覺悟是從"有生"到"無生",世間有生滅、生死輪迴的現象,小乘修行人要在生滅中覺悟,證悟到無生,所以阿羅漢的另外一個意思是無生。大乘佛教說的覺悟是從無生回歸無生,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既然沒有生,哪裡有滅呢?所以說"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大乘佛教說:一切眾生在本來沒有生的當中,心迷惑見到有生滅,如此就妄見有生死輪迴。所以佛依眾生所見而講生死輪迴,並不是說有真實的生死輪迴,是眾生迷惑以為有生滅法,此迷惑就是生死輪迴,當眾生放下迷惑執著的心,就不認為有生死輪迴。可是,芸芸眾生都想出離真實的生死輪迴,卻不知輪迴是自心的幻化。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當一切諸佛在因地開始修圓覺法門的時候,知道輪迴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花,是不實在的,就知道沒有所謂的輪迴生死,也沒有所謂的身、心在受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作"是用種種方法去修的意思。本經說生死並非有個身、心被束縛而去解脫生死,而是本來就沒有生死。修行人要解脫生死,必須覺悟到本無生死輪迴,而且覺悟不是從修、從作得來的。這是圓覺法門非常重要的教法:凡是去作、去修出來的,是有為造作的法,是屬於因果法,修行人要從因果法中解脫,那是不可能的。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當修行人知道生死猶如空花,就能覺悟到生死現象的本性是無生死。講到覺悟,必然產生一個問題:是什麼在覺悟?覺悟一定要有知覺的存在,就是要有心在作用,不能沒有知覺的心而有覺悟。"彼知覺者"的"彼",就是指覺悟當下的知覺心,猶如虛空;所以知道空性的知覺心也是空花相。既然證知空花相,也不可說沒有這個知覺的心。知覺心的有與無都放下不執著,那樣心就朝向清淨覺悟的本質。"隨順"是朝向的意思。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為什麼有無的見解都放下,是隨順覺悟?因為覺悟的清淨心與虛空性一樣,沒有本體——性空,"常不動故",什麼是動?佛法說,任何東西有生滅、有變化,都叫做動。"不動"是指沒有生滅變化,即是當淨覺的心覺悟到一切無生的時候,它知道一切都沒有生滅變化,覺悟性空必當離一切知見,所以知覺性不動。

佛教各宗各派都在建立自宗的因果道理,說到心是如何地在因果變化時,大乘教法中有兩種解釋:一、唯識學者用阿賴耶識來解釋:他們說眾生有各自的阿賴耶識,業種子被收藏在阿賴耶識裡,個別的阿賴耶識裡的共業種子因緣成熟了,就變成大家現前共識的境界,沒有外在的因果。二、用如來藏來解釋:它說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一切智慧功德,稱為如來藏,本來無人我的如來藏不屬於任何人的,如來藏的本質是一種智慧光明,在光明中顯現出種種境界、種種因緣變化,所以一切因果變化,就是如來藏所幻化出的,如來藏非一非多,根本沒有唯識學者所謂各有各自的阿賴耶識,不但沒有業種子被各別收藏,也沒有各自的業種子一起成熟變成大家共識的種種境界。只因眾生執取幻化為實,認為是我、是法、是世間……所以說各別眾生有各自的阿賴耶識。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在如來藏的顯現中,沒有一個法生起來,也沒有一個法滅掉,沒有一個法的存在。為什麼呢?"無知見故"。凡是認為有生滅,有法的存在,都是執取外相而生的知見。就是說,世間一切境界是如來藏的顯現,眾生執取它而感覺到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作用,然後眾生再進一步用六根、六塵、六識分別這個世間。

現在讓我們一層一層地了解:如來藏是萬法本具的光明智慧,在光明顯現中的萬法本來無相,沒有所謂的大小、範圍、方位,沒有所謂的某一個法是在什麼地方,但是眾生在它所顯現變化中迷惑,執取法相,執著在顯現變化中有萬法、身心、世間的作用,更進一步在顯現裡面執取身心為我,以身心來辨認這個世間。有些經典比喻說:佛變化出一個化佛,那個化佛會變魔術,又再變化出另外一個人;即是真正的佛變化了一個化佛,這個化佛也能夠變化出另外一個人。在這個比喻裡,如來藏有如覺悟的佛,所幻化出來的迷惑身心有如化佛,由迷惑的身心產生我的知覺,是化佛變出來的人,你用化佛所變現的我去辨認有我以外的東西,而產生知見,如此一層一層地迷惑。

"無知見故",依如來藏的教法,萬法及眾生的心的作用遍世間一切處,其中沒有世間、空間、物質這回事。如來藏中沒有實在的某個業種子及業果報,因為"無起滅故"。

可是眾生執著有我及身心、境界等,執著萬法中的六識為心,然後依六識去分別其餘的法為境界,由於依六根而生的六識分別心不遍知一切法,於是分別有你、我、他、萬法等種種生滅知見。所以說一切知見是迷惑於六塵、六根、六識而妄有,若不迷惑於根塵識則本來無知見可得。況且,依六根等所知所見的一切,本來就是法界(如來藏)顯現,本來不必任何知見,就能知法界全體顯現,所以說無知見故。

有知有見者,必定以六根境界為所知所見,並迷以為實。比如:大和小,物質和空間,時間等的知見。人類認為有人在世間裡、有我的身體、有我的心念,一些鬼道眾生生活在和我們同樣的空間,它們跟人的物質不同,雖然和我們相處在一起,我們不知道它們的物質,它們也不知道我們的物質。這是我們迷惑、執著境界的現象,現在科學比較昌明,比較容易解釋這種現象。以佛法來說,我們身上的物質重量跟天人的是不一樣的,天人很高大,但是身體的物質重量是很輕的,所以天人很輕。人類身上的細胞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有原子核,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是原子核大小的幾千倍,我們身上數不盡的原子,就有數不盡的核之間的空間。就是說,我們身上的空間是非空間的物質體積的幾千倍,同理可見在世間的空間千倍於非空間,但是我們看不到,以為它們之間沒有空間,不能穿過去,這就是迷惑於物質實有的知見。然而某一類眾生能夠看到它們之間有空間,就可以穿過去。我們以迷惑所見建立種種知見道理,比如大和小,我們看到很小的東西,在某些眾生看來是很大的;我們認為很大,而它們卻認為很小。佛經裡記載:有一次,阿修羅王與忉利天的天主——帝釋作戰,阿修羅王打敗,率領整支戰敗的軍隊逃亡,躲進蓮藕孔裡。在我們人類的境界裡,蓮藕孔是很小的,但是在它們的境界中,蓮藕孔並不小。除此之外,佛經裡說的山神、水神等類眾生,能夠住在人類認為很小的地方,甚至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拔草,佛說有時這樣會破壞鬼神村。意思是說,可能有一群鬼神住在被拔的草叢裡,我們看到是很小的草叢,但是它們並不嫌小。由此可見,它們有它們的境界,人類有人類的境界,大家的境界都不一樣。所以說凡夫迷惑於所知的境界,並且認為那些境界真實不虛,其實,這一切都不實在。《華嚴經》中說:一座須彌山可包含芥菜籽,但是芥菜籽那麼小,也可包含整座須彌山。這就是有關境界不同的問題。再者,佛能夠在一個毛孔中放光,光中顯現一個佛的世界的變化,這是佛的境界。依如來藏的教法,這些種種的境界是如來藏的顯現,迷者見到都是因緣幻化,進一步在裡面執著,認為某一部分所顯現的法是我,認為某一些法在某個範圍裡活動,認為所執取的法是實在的,這就是有知有見的迷惑,如此就形成障礙,障礙了自己的能力。正如這一堵牆壁本是心所幻化,對心來說是無礙的幻化,可是我們執取六根的境界,在人類的境界裡,那是有障礙的,於是大家就穿不過它。

現在讓我再進一步闡釋如來藏。如來藏中的"如來"是指佛,含有不動、清淨、覺性的意義。"藏"具有收藏之意,諸佛所有一切功德都藏在其中,名如來藏。當我們聽到如來藏的時候,往往誤會它是某某東西;如來藏並不是一個有範圍及方位的東西。當我們聽到如來藏這個法時,都會犯上錯誤——總是用時間、空間、物質或心念等等來認識它。依據如來藏的教法,心認識境界的行為不過是如來藏的顯現,在裡面沒有你以為真實的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有多大等事。有人認為如來藏遍一切處,這就是用空間的思惟來想像如來藏,但是依據如來藏的說法,沒有空間這一回事,他竟然用空間的思惟來想像如來藏遍一切處,那就錯誤了。為什麼眾生有空間的概念,是因為眾生迷惑於如來藏顯現的妄心妄境現象,妄心執著六根所見境界裡有空間,然後反過來在空間裡找本體——如來藏,結果不見如來藏,所能找到的全是如來藏的幻化而已。

依據如來藏的說法,遍一切處中的"一切處"的見解,是"處所的知見"造成迷惑。因此,並不是如來藏遍一切處,只能說是迷惑於如來藏顯現而有"遍一切處"的概念。如果你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那你就如此類推地說,如來藏遍一切眾生的心,那也不對。因為依據如來藏的說法,一切眾生也不是實在的,不是真的有如來藏在眾生的心裡。那是你用眾生、用心來看如來藏。因此在如來藏的論典裡說,了解如來藏的人可分成好幾種:一、凡夫看到的如來藏顯現,就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時空萬物的生滅變化;二、菩薩看到的如來藏顯現,就是心的幻化而已;三、佛看到的如來藏顯現,就是一片光明,沒有所謂心的幻化——佛沒有產生任何知見。因此,與如來藏相關的佛法義理,一定是佛為大菩薩所詮釋的圓滿教法。

依如來藏的說法,我們所知的一切法,是如來藏的智慧光明顯現。因為萬法的本質是智慧光明的清淨法界,一切佛從此而覺悟、解脫,所以把清淨法界稱為如來藏。在其他經典裡稱為自性清淨如來法身、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藏。

接下來,我以業力因果來說明如來藏:法界光明所顯現的萬法,沒有所謂的有某個法在某個範圍,是我們眾生的心迷惑、執著,就產生有法、有範圍的現象,認為裡面有因果、眾生、輪迴的現象。其實,從六根觀察如來藏的光明顯現,所見到的幻化因果是不可得的,因為凡是一切因果法則,就是迷惑、執著的心的法則。依佛法說,如果佛也在因果生滅中,那是迷惑的錯誤見解。根據如來藏的說法:"如來藏中無起滅故",是我們迷惑於根塵識,見到有法、有生、有滅,而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道理我們大家都沒看到,可信嗎?其實世間的因果現象,是業力互相因緣作用而成為因果,業力就是心的力量,以如來藏的說法,此心就是如來藏,沒有一個法是在如來藏以外作用,所以沒有一個法能夠擺脫另一個法的影響。換句話說,每一個眾生都在互相影響對方,沒有任何一個是獨立在互相影響之外,因為萬法都是如來藏所顯現。比方說,迷惑者有各自的業力因果,但是以如來藏的說法,業力因果是如來藏的覺性顯現,是無人我的,都有覺性的功能,它不能離開如來藏而獨立存在。因為如來藏是圓滿的覺性,所以你的業力因果也跟我有關係。這個業力因果的互相關係,不可以說你的業力因果獨立行動而與我無關。這與唯識宗的說法不一樣,唯識宗認為每個人有自己的阿賴耶識。那麼,如來藏是共有的嗎?

如來藏不是各自有或共有的,本無人我的如來藏怎麼會有人能擁有呢!只是如來藏的幻化中有一類相連串的習氣執取有萬法,更執取萬法中有人我,於是佛說無量連串習氣的聚合執取有我,稱為有我愛的阿賴耶識。猶如無量的水聚合成瀑布,只是一串串水珠個別成串,每一串水珠相互不相干;阿賴耶識中連串舊習氣也是個別成串,每串習氣互不相干,比如嗔的習氣隨緣同類相續互相成串,嗔與貪的習氣不相成串,貪與嗔的習氣是個別生起,習氣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只是本無人我的業習依因緣而業習各自串習罷了。佛雖說無量習氣執有我而聚集成為阿賴耶識,但是佛不曾說如來藏所顯現的業習是眾生自有或共有,因此對於凡夫,佛把如來藏說成是萬法性空的緣起有,對於菩薩則說是智慧、光明大樂的自在幻化。

所以說,業力的寂滅就是小乘對如來藏的理解,阿賴耶識就是大乘唯識宗對如來藏的理解,緣起性空就是大乘中觀派對如來藏的理解。

一切法皆具有覺性,因此從有情的角度來看覺性,就說眾生都有佛性。佛性論者進一步以眾生能成佛這一點來說佛性,可是並非一切法都能成佛。能成佛的佛性,就是大乘佛性論對如來藏的覺性的理解。但如來藏的真義是說,一切法都是具有覺性的心所顯現,煩惱眾生與佛皆是所顯現的法。如果執取覺性與煩惱、眾生等分離,而進一步說煩惱的眾生必須具有佛性才能成佛,這就有很多過失:具有佛性的眾生都已經是佛嗎?眾生有佛性為何還迷惑?若成佛是從迷向覺,那麼,是不曾迷惑的佛性從迷中覺悟成佛?還是迷惑的煩惱心從迷中覺悟成佛?關於這一點,首先要了解覺性是不分彼此的,眾生所知道的迷惑、煩惱、迷者、覺悟、覺者、心、法,這一切法都一一遍滿十方。以一般大乘的說法,大家的心都在互相影響,互相為因緣。以如來藏的說法,所有的法是有覺性的,都互相知道對方。為什麼呢?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法界"的解釋有二:一、十八界中的法界,是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的最後一界,此法界就是法塵,它只是個人的記憶境界;二、一切萬法都在法界裡,世間的一切萬物——心所知的一切法,就是法界的範圍,它包含了十八界,其實這樣的法界就是如來藏。這樣的法界觀只出現在大乘經典中,而如來藏這個名詞只是出現在專講如來藏的經典裡。這是大乘教法對法界的另外一種詮釋,在小乘教法中所沒有的。如此的法界並非科學家所說的宇宙,此法界包含了物質、心念、智慧,乃至諸佛的一切功德。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什麼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在法界中,任何一個法都圓滿遍十方,任何一個法,都包含其他的法,這是法界的性質。沒有一個法在法界以外獨立存在,任何一個法就是整個法界,就是《華嚴經》所謂的一即一切。

在此我以萬有引力來說明圓滿遍十方的法界性:

地球吸引月亮,月亮吸引地球,其實是地球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月亮上的每一個東西都被地球吸引;月亮吸引地球,是月亮吸引著地球上所有的物質。反過來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吸引著月亮。進一步可以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換句話說,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吸引著月亮;月亮上有無數無量的東西,你身上某個細胞吸引著月亮上無數無量的東西。也就是說,你身上小小的一個細胞,影響著無數無量的東西,影響整個月亮,整個地球,整個太陽,甚至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個東西也影響著你身上小小的細胞。可見你的一個小小細胞,它的影響是無窮無盡,沒有界限,遍十方的。從物質作用遍十方,證明法界性也是如此圓滿遍十方。

若以因緣來看法界性:

世間的任何一個法,它的因緣力量都互相影響作用,是沒有界限的。可是人憑眼睛來看,只看到某一部分而已,如果科學家用儀器來測量,將發現物質互相影響而產生的波是沒有界限的。世間的任何東西,它們的活動對其他物質的影響,很多是我們所不知的。實際上,它們是影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誰也不能跳出誰的影響之外;即是一個小小的法,其影響就遍十方。

為什麼這世間萬法互相影響是遍滿十方呢?原因是一切法互相因緣作用,誰也逃不出誰的影響,萬法互相作用是依因緣不是依方位,而且這個十方是不實在的,是我們迷惑的知見以為有空間。雖然我們迷惑見到空間,但是在空間的迷惑裡依然地誰也不能跳出誰的影響。萬物間的萬有引力就是個證明,誰也跳不出誰的影響,所以你就感覺到萬有引力遍十方。如來藏中的每一個法,就包含了整個法界,因為每一個法的影響大到整個法界,誰也不能分開是誰的。以如來藏的覺知,即萬法一如地遍法界而無獨立的一個法存在,所以也沒有法生滅,即如來藏沒有知見,沒有凡夫所知所見的種種差別。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在修道的過程裡要覺悟到:我們的心性——法界性,法界中一切萬法互相影響,沒有界限,不是我們所見的你、我、他這個樣子,眾生的業力也是一樣。不只如此,在業的影響中,有所謂的圓覺——覺悟,也是遍滿十方,依此知見發心則名如來因地法行。佛經有載,以佛的智慧、佛的能力,能夠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某一滴雨水,怎麼來,怎麼去;佛有能力知道那滴雨水如何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影響,也能夠從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說,佛的圓滿覺悟有如法界性一樣,遍滿十方。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一個修菩薩道的行者,要從如來藏圓滿遍十方這一點來覺悟,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此處的清淨心主要是清淨的大乘知見。菩薩若認為這世間有生滅,要脫離生死輪迴,就是菩薩心不清淨;在大乘中的清淨髮心,是一切法沒有差別性,本是一心法界,就是如來藏,本來圓覺。"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如果末世修大乘圓覺法門者,依此修行,就不會墮入二乘的斷煩惱、出生死的不清淨見,及大乘唯識宗的轉迷成悟不清淨之見。以如來藏的說法這二種見都是不清淨見解,因為見到有不淨的法而期望清淨。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所見一切皆清淨如來藏的顯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說偈語以攝上面長行的意思,以下所有的偈語都相同。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文殊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佛在開始修行——因地的時候,先以智慧來覺悟,然後才去圓滿佛果。此智慧就是指圓覺,即是覺悟到一切法本來就在圓覺之中。"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徹底了解無明的真相——本在覺中,知道無明有如空花,就能免除無始以來的生死流轉。因為他知道空花是不實在的,就看到生死流轉也不實在。"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好像一個人在夢中見到種種東西,當他醒時一切都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悟者知道世間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虛空,本來平等,本來沒有生滅變化等搖動性。就是說,眾生迷的時候,就見到有生死、有世間,這一切都屬於動轉;而覺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虛空,一切平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如果修行人的覺悟圓滿而遍十方界,就能夠成佛道。上次我講到,阿羅漢只覺悟到其所存在的世間、空間的一切無常,不再執著了;菩薩的覺悟不只如此,還能夠知道他方世界的種種變化;佛的圓滿覺悟遍十方界,無所不知,即沒有了所知障。

聽到這裡,有人要問:"如來藏也是性空的,只說般若性空的道理不說如來藏可以嗎?"答案是也可以也不可以!對小乘人可以只講空性便能令他覺悟寂滅,但是覺悟空性未必知道諸佛的智慧及其境界,所以佛對菩薩進一步開示如來境界——圓覺妙心。"可以這麼說:當一個人執取中觀為究竟而如來藏為方便說,他往往忽略"是智慧(般若)證性空",他不了解般若本來圓滿具足,緣起空性是依有相境界而建立的無相義理,無法說明如來的無相境界——光明、平等、清淨、圓覺遍滿。法界本圓覺是如來的無相境界所知,是諸佛一切智的因,也是眾生自以為迷惑的因;眾生迷惑於圓覺妙心的顯現,執取顯現為緣起的有相世間,對那些執取有相、有緣起、有因果者,佛說諸法緣起性空來引導他覺悟無相。

"眾幻滅無處",世間的一切幻化消滅,並沒有一個消滅處,因為生與滅都不是真實的。"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修行人真正覺悟(成佛道)遍十方界,並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因為本來圓滿具足。同時也沒有成道的人,沒有成道的道果,是本性圓滿故。本經所指的本性不是指佛性,也不是空性,而是指一切法遍十方界的本性——覺性。其實十方界是心的顯現,眾生在這顯現中感受到的時間、空間、物質等等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我曾說過,任何一個法其影響力都遍十方。意思是說,任何法的本性就是覺遍十方界,然而眾生執著認為那個法存在在某個位子,保持在一段時間裡,這是錯誤的。同樣地,由於不了解圓滿覺性顯現一切法,迷惑者執著有眾生去成佛,於是認為眾生與佛皆有佛性,乃至無情也有佛性。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對於覺遍十方界深信不疑,由此而發菩提心。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菩薩必須先認識到一切法本來覺遍十方界,然後以此智慧而覺悟、發菩提心;修解脫道的行者認為世間苦,要出離,就從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來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如果未來世的一切修大乘的眾生,從覺遍十方界的知見來修道,就不會墮入邪見——自以為大乘人卻持不能成佛的二乘苦空等見。

關於邪見,大小乘佛教有不同的範疇:小乘教理中以常、樂、我、淨是邪見,無常、無我、苦、不淨是正見;大乘教理中說常與無常都不是正見,因為常與無常的見都是迷惑者所見,本來無相的幻化中,無常亦無無常。大乘法的真正的正見是"一切法本性清淨圓滿",也就是本經中說的"一切都在覺中",你認為你是在迷惑中,本經卻說你是在覺悟中。

以圓覺法門說,如果你不在覺中,你不會來見我,我不會見你。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所執取的業知道今天來見我;在我所執取的業也知道今天去見你。現在科學家從羊身上,割切出一些細胞組織,培植出一隻克隆羊(複製羊)與原來的羊一模一樣,那塊細胞知道它將來是一隻羊,當然那塊細胞也知道它原來那隻羊的樣子,雖然細胞不是眾生,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是誰,都認同你。不只是細胞,你身上的一切都知道你是誰,這就有如一支軍隊去作戰,所有的士兵都要知道總司令要做什麼,按照他的指揮去做。我現在講了這麼多話,同時頭和手做了很多動作,我身上的細胞都要知道,迅速地配合我的意志去反應,這真是不可思議!它們如果不知道互相配合,我就不可能講話。同樣的,在我所執取的業裡,它在前世就知道今生的媽媽在哪裡,一切都在覺中,所以今生我能在茫茫人海、業海中到她那裡投胎,但是我們執著認為現前的六根境界裡有我,認為現前的活動才是我的活動,於是不知我與佛一樣覺遍十方,這樣就認為有一個我在迷惑了,而事實上本無我,一切本在覺中。

我們要弄清楚一切法的本性,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講心,但是,有好幾種心的說法,其中在本經中所講的心是法界的覺性,稱它為圓覺妙心。其實本來也不應該稱為心,它是"覺",圓覺的"覺",但是以人的見解來說,凡是知覺都叫做心。說到"本性圓滿",千萬不要認為有不同的法各別都本性圓滿,在這裡的本性圓滿是一切法之間,互相含攝不可分割地互相的關係,它們之間沒有一定的界線,此圓滿遍十方,也遍一切心,一切心和一切法都沒有差別,這就是所謂的"一心法界"。大家同一的性質,在同樣的知覺中,叫做一心法界。當菩薩認識到這一點,於是不懼生死不愛涅槃,就不會想要從世間求自我解脫,他必定會生起廣大心及悲心,涵容一切而最終覺悟到平等圓滿的一心法界。正如經文所說的"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因為本經是宣說如來藏的經典,希望大家對如來藏有更深的了解,必須提到一部論著,此論深深地影響中國佛教對如來藏的看法。如來藏的教法傳到中國,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有一本專講如來藏的論著——《大乘起信論》。這部論著標明是馬鳴菩薩造的,但是有人說不是,甚至有人說是中國人偽造的。《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如來藏,將一心分成二門來討論:一、從眾生心的本性不生不滅義,立心真如門;二、從眾生心的流轉還滅義,立心生滅門。關於生滅,我要提醒大家,當眾生迷六根境界為實有,佛說生滅無常來開導眾生,不可由此而說有一部分的如來藏是有生滅的,只能說迷惑時以為如來藏是有生滅的。在本經中說:"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意思是說,在如來藏中是沒有生滅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種種生滅的知見,有如法界性,一切萬法都有相同的性質,就是其本質是空的如來藏,有時把它叫做真心,是究竟圓滿遍十方的覺性,而且是常不動,沒有生滅的現象,但是眾生迷惑,見到有生有滅。

如來藏中沒有生滅,並非什麼都沒有,因為每個法都是覺性圓滿遍十方,互相影響世間的一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你不可以說某個法從這邊消失,因為生滅相是眾生執著有法從某個地方出現或消失,才會認為這個法存在不存在,如果了知萬法本來圓滿遍十方,就不會有所謂某個法及它在哪裡的分別了。這也就是"如來"的真義,即無生滅、無彼此而來,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在所有大乘的教法中,都認為生滅的世間不是真實的,迷惑世間是實有的眾生卻認為世間是有生滅的,所以迷惑者的修行就是要出離生滅的世間。

相關焦點

  • 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
    在佛教的歷史之中,諸多菩薩隨緣普度眾生,而在這其中,很多人在燒香拜佛的同時,卻對於佛教歷史不很熟悉,所以會有拜錯菩薩的時候,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說道十二圓覺菩薩,便要先說道《圓覺經》。
  • 南懷瑾老師「圓覺經」的因緣
    【圓覺經】是佛教大乘之經典,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是佛為諸大菩薩講述如來圓覺妙理和觀行方法。【圓覺經】講述這本經的祖師大德很少,在網上找到只有南懷瑾老師講述的版本,可以說是難逢稀有,下面跟隨南懷瑾老師的腳步走進佛教大乘,證悟圓覺性海。
  • 為什麼說《圓覺經》是一部特殊的經?因為能聽這部經的人不一般
    《圓覺經》是一部特殊的佛經,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般來說,佛講經都是有地點的。比如金剛經,是在舍衛國竹林精舍講的,地藏經是在忉利天講的,雜阿含經是在拘薩國的佃戶家講的......唯獨圓覺經是自性之光中講的,所以與會者是十萬大菩薩,普通人根本參加不了。正因如此,清末許多學者認為《圓覺經》是偽經。佛教判斷一部經是不是真經,其實並不是依照考據來確定的,而是依據佛所說的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意經不依不了意經。
  •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圓覺經原文唐佛陀多羅譯金剛藏菩薩章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 宗密論「圓覺」---潘桂明
    宗密的佛教思想主要通過對《圓覺經》的發揮而表達,對《圓覺經》的註疏是他全部學術活動的核心。在宗密看來,《圓覺經》中的「圓覺」概念既可以涵蓋華嚴與禪,也可以融會禪宗內部頓漸各家,乃至統合全體佛教思想和修行。他希望通過《圓覺經》而發揮《起信論》精神,以即體即用思維方式和本覺心性原理解釋華嚴宗與荷澤禪的一致性。
  •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原文、譯文對照翻譯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原文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
  • 《圓覺經》解讀:如何成就「佛道」?法門就是這4個字,如何理解
    在佛教這個領域裡,佛經是佛法傳承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因為佛經是記錄佛住世時的言行和說法的內容,《圓覺經》也不例外,它所記載的也是覺悟成佛的法門,是佛根據十二位菩薩的不同根器而講的覺悟法門。佛像那麼,在《圓覺經》中,佛對文殊菩薩所說的法門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如何成就「佛道」呢?
  • 佛教之四十二章經
    況在《理惑論》中三引《四十二章經》經文亦說明《四十二章經》在《理惑論》之前已問世。這裡需說明的一點是:中國古代作者引典時隨文體所需而將典故化解成自己的語言,並非一成不變地照套原文,故將《理惑論》所引《四十二章經》同現存本皆不符而認為先有另譯本存在,是不了解古文體所作的武斷判斷。
  • 《鬼谷子》原文及譯文
    《鬼谷子》原文及譯文⑤門戶:即上文所說"存亡之門戶"。⑥陰、陽、柔、剛、開、閉、弛、張:分別指事物所處的不同狀態及表現,因此,應採用相應行動。【譯文】考察過去的歷史,生存在天地之間的聖人是芸芸眾生的先導。
  • 《圓覺經》講記(十七)| 一切眾生依此法門漸次修行,必定成佛!
    佛弟子入門後,對佛教基礎知識已有一定積累和體悟,並想要更進一步者,可研習《圓覺經》。「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 與眾經書不同,一部只對菩薩所講的經書,經中小眾圓覺經
    首先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關注,看到評論中好多人提到過很多經書,但提到圓覺經的一個也沒有,所以讓大家了解一下圓覺經,畢竟在末法時代多聞是沒有壞處的。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相傳由洛陽白馬寺佛陀多羅禪師譯出。圓覺經描述的心也稱為大圓滿覺或妙覺真心,因為三界唯心,所以一切不同的佛經只講心性。因為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們眾生共所同擁有的。無論哪部經書都是對心性的描述,雖然叫的名稱不同,什麼法界門體;寂滅真心;圓覺妙心;如來藏識等等,但都是圍繞著你的心來說的。
  • 【人文】閬中圓覺寺
    該經有三絕:一是名家手書,字體遒勁,雍雅端莊;二是本地特產繭紙,綿韌如帛,經久不蛀;三是金粉為墨,鮮亮如新。唐經系摺疊式,每冊二十雙頁,長約一尺,寬約三寸,每頁五行,每行十五字。冊封精美,世所稀珍。 圓覺寺建成後,以其高超的工藝和恢弘的氣勢很快就響傳巴蜀。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圓覺經》第十二章,佛對賢善首菩薩說:善男子,是經,佰仟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善男子,這經典所闡述的圓覺法門,為佰仟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之所守護,十方菩薩都以此法門為歸依處,本經能令菩薩 遠離諸幻,徹見法性,所以為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 安嶽石刻之圓覺洞遊記
    從成都出發,經成安渝高速在安嶽出口下高速,再走十來公裡就到了安嶽圓覺洞景區。一進景區,遠遠就看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普州勝跡」四個大字,就知道圓覺洞景區到了。大殿後方有一座巨大的石書案,圍邊雕刻十分精美,是該寺的鎮寺之寶。出大殿後門,是一面百壽牆,牆上刻有一百多個不同寫法的壽字,十分難得。
  • 《德道經》上篇《道經》全文及譯文
    小學奧數可加關注 關注後上網課、下資料、免費奧數天天練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上篇《道經》   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
  • 圓覺經實義解析!五
    圓覺經實義解析!五圓覺經原文唐佛陀多羅譯彌勒菩薩章唯希望擁有不舍眾生廣大慈悲心救世的世尊,能夠令諸修行的一切菩薩,以及末世眾生,以智慧的心眼根除身心的一切汙垢與雜質,以圓覺清淨的心神光明,以清淨無染的圓覺之心來照耀「心」這面鏡子,心鏡即會清淨無染。心清淨,鏡子顯現出來的就是清淨的,心不清淨,鏡子裡顯現出來的就是汙染的,以清淨無染圓滿覺悟的心悟入如來無上的知見。說玩了這些話以後,五體投地,禮拜於佛陀。
  • 寶雞市佛教協會舉辦2018首屆佛教講經交流會
    本次講經交流會由寶雞市佛教協會主辦,扶風縣佛教協會協辦,扶風縣法門鎮孔雀寺承辦。來自全市的10位講經法師口出妙蓮般的精彩宣講,令300多名聽眾受益匪淺、法喜充滿。寶雞市宗教局方躍輝副調研員致辭時表示,希望以本次講經交流會為契機,提高寶雞市佛教講經水平,從而提升廣大信眾修學能力,識別去偽存真能力,為社會和諧做出佛教的貢獻。交流會開幕式由副會長慧慈法師主持。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圓覺經》第十一章,佛讚嘆圓覺菩薩,然後對他說: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論佛在世時,佛滅度後,還是到末法時期,有具大乘根性的眾生,相信佛的秘密大圓覺法門,並且想要修行圓覺法門,若在和合僧眾同住的寺廟裡,有很多雜務處理,不能專心修習,當時就隨各人的本分,小心思維觀察,我已說的佛法。
  • 四川安嶽雲居山,圓覺洞裡問圓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至於如何欣賞,這個在於自己,世間萬物皆有不同,因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分別心一起,自是大相逕庭,差之千裡。「圓覺洞」自是最為出名,由一巨石鑿空建成,鑿建於北宋,洞窟不算大,平頂,深10米,寬5米,高4.5米,呈長方形。「圓覺洞」三字為當時佛教協會會長、書法家趙樸初所書,成都「文殊院」碑林中,有老先生所書「心經」碑刻,若有機緣可以一覽真容。
  • 《圓覺經》十二位菩薩的排序隱藏了大秘密
    《圓覺經》又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全經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