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實義解析!五

2020-12-12 醉臥白雲間

圓覺經實義解析!五

圓覺經原文

唐佛陀多羅譯

彌勒菩薩章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痴,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註解: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位上站立了起來,用頭頂對著佛足禮拜於佛陀,右繞三周,於佛前長跪,並行叉手禮,而對佛說:擁有廣大慈悲心世尊,廣為菩薩開示秘密法藏,令諸大菩薩眾能夠深悟輪迴,能夠分別出邪正,能施捨給末世一切眾生,無畏的道眼於如來藏真如自性大涅槃,能夠讓眾生對圓覺道生起決定的信心,眾生心就不會再重複追隨生死輪迴轉世的世俗境界,也不會再生起對輪迴生死循環所產生的各種錯誤執著的見解。證入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了達不生不滅的如來圓覺妙心。

世尊,若諸菩薩以及末世眾生,欲遨遊於如來大寂滅海(寂滅指如來身心汙垢雜質全部寂滅,輪迴心輪迴見全部寂滅,對一切相的執著心貪愛心全部寂滅,寂滅了一切執著心),應該怎樣斷除輪迴根本?於諸輪迴世界中的眾生有多少種種類屬性?修佛菩提,有多少等差別?入諸生死輪迴的世間,菩薩應當開設多少種方便,度化眾生?唯希望擁有不舍眾生廣大慈悲心救世的世尊,能夠令諸修行的一切菩薩,以及末世眾生,以智慧的心眼根除身心的一切汙垢與雜質,以圓覺清淨的心神光明,以清淨無染的圓覺之心來照耀「心」這面鏡子,心鏡即會清淨無染。心清淨,鏡子顯現出來的就是清淨的,心不清淨,鏡子裡顯現出來的就是汙染的,以清淨無染圓滿覺悟的心悟入如來無上的知見。說玩了這些話以後,五體投地,禮拜於佛陀。如此這樣連續重複請法,第一次請法完畢後,進行第二次請法,如此三請。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等今能為諸菩薩以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法義,此法義能令諸菩薩潔清慧眼,去除一切邪知邪見,開智慧眼,得慧眼清淨。以及能令一切末世眾生,永遠斷除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法忍。你現在仔細的聽,我自當會為你宣說。這時,彌勒菩薩聽到佛陀說了這些話,非常的歡喜,以及諸大菩薩眾都沉默了下來,安靜的聽佛陀講解佛法。

彌勒,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由於有種種「恩愛貪慾」,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有了生死輪迴,如諸世界一切種類種性的眾生,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是因為淫慾而延續的性命,你應當知道在生死輪迴中,貪愛是輪迴的根本,由於又有各種欲望助發貪愛之性,由於這樣的緣故,能令眾生生死相續不斷,欲望是因為貪愛而生,如果沒有貪愛,就不會有執著,就不會有欲望。命是因為欲望而有,眾生貪愛自己的性命,還依欲本,以貪愛和欲望為因,以貪愛性命為果,由於眾生的心在欲望貪愛的境界之中,面對生活中生起的或順或逆的事情,外境如果違背了自己的貪愛之心,而會生出憎恨嫉妒之心,造下種種惡業,因為這樣的緣故,復生地獄餓鬼道。應該知道欲望貪愛可轉變為厭惡憎恨,貪愛與厭憎都是生死輪迴的業道。捨去邪惡,樂善好施,這樣才能夠重又現出天人乘樂善好施的境界。又知道各種貪愛可轉變為厭惡憎恨的緣故,就應該捨棄貪愛,而樂於施捨,還滋養愛本,便現出有為的增上善果,因為這樣的善果還全部在輪迴之中的緣故,所以不能成就聖道。因為這個緣故,眾生想要脫離生死,免諸輪迴,先要斷除貪慾,以及除去貪愛欲望。

彌勒,菩薩變化示現於世間,並非是以「貪愛」為本,只以慈悲令彼捨去貪愛之心,菩薩入於世間度化眾生,不是假借諸貪慾而入生死輪迴,菩薩現於世間,是慈悲心的緣故。如果諸末世的一切眾生,能捨去各種欲望以及去除憎恨與貪愛,於永遠斷除輪迴的道路上,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彌勒,一切眾生由本來的貪慾之心,襯託出(顯現出)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顯現出境界之深淺。有障者修行功夫淺,無障者修行功夫深。什麼是二障呢?一者對道理理解和認知上的障礙,這種障礙會阻礙正知見,二者事障,諸生死輪迴之心相續不斷;云何五性?

彌勒,如果此二障還未得斷滅,叫做還未成佛,如果諸眾生永遠捨去貪慾(這叫做除去了事障),先除事障未斷理障,即事障除去了,理障還沒有除去,這樣的人只能悟入聲聞緣覺(小乘境界),不能顯住在大乘菩薩境界。因為沒有明理,沒有正知正見的緣故。只有明理了,有了正知正見,理障才可除去!不求明理,而只追求實修(修心),最後只能是緣木求魚。

彌勒,如果諸末世的一切眾生,想漂浮於如來大圓覺真如自性之海,首先應當發願勤斷理事二障,若理事二障已經降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障理障已經永遠斷滅,即會證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境界。

彌勒,如果末世一切眾生皆想修證圓覺法門,遇到善知識,依照善知識所作因地法行,這時的修習,便有頓漸差別不等,如果遇到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如果諸眾生雖然想結交善友,但是確遇到了邪見者,受邪知邪見的蒙蔽,因此沒有能夠得到正確的開悟,這樣用邪知邪見害人的邪師則叫做為外道種性,遇到錯誤的邪師,沒有能夠正確悟道,這是邪師的過失和謬誤,並非眾生的過咎,這就叫做眾生的五性差別。

彌勒,菩薩唯以大悲心作為方便,進入到諸世間,開發未覺悟的眾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或逆或順的境界,與諸眾生作為同事,度化令其成佛,菩薩乘願再來度化眾生,全部都是依照無始以來所發的清淨願力,如果諸末世的一切眾生,於大圓覺法門中生起精進增上之心,應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從現在開始把心安住在佛的圓覺境界,希望能夠遇到善知識,不要墮入外道,以及不墮於二乘,依照願力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這個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你應當知道,一切的諸眾生,不能獲得大解脫,全部是由於貪慾的緣故,墮落在生死輪迴之中,如果能夠斷除憎恨與貪愛,以及斷除貪嗔痴,這樣就不會受到在相上差別性的影響,而能全部得成於佛道,理事二種障礙永遠的銷滅,求遇善師得正悟,追隨順從諸菩薩所發的清淨的誓願,依止於大圓覺涅槃,十方的諸菩薩,全部都是以大悲的誓願,示現入生死,入世度眾生,現在的修行者以及末世的眾生,應該勤斷諸貪愛之見,便會回歸大圓覺的境界之中。

相關焦點

  •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圓覺經原文唐佛陀多羅譯金剛藏菩薩章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 《圓覺經》十二位菩薩的排序隱藏了大秘密
    《圓覺經》又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全經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圓覺經》第十二章,佛對賢善首菩薩說:善男子,是經,佰仟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善男子,這經典所闡述的圓覺法門,為佰仟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之所守護,十方菩薩都以此法門為歸依處,本經能令菩薩 遠離諸幻,徹見法性,所以為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 與眾經書不同,一部只對菩薩所講的經書,經中小眾圓覺經
    首先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關注,看到評論中好多人提到過很多經書,但提到圓覺經的一個也沒有,所以讓大家了解一下圓覺經,畢竟在末法時代多聞是沒有壞處的。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相傳由洛陽白馬寺佛陀多羅禪師譯出。圓覺經描述的心也稱為大圓滿覺或妙覺真心,因為三界唯心,所以一切不同的佛經只講心性。因為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們眾生共所同擁有的。無論哪部經書都是對心性的描述,雖然叫的名稱不同,什麼法界門體;寂滅真心;圓覺妙心;如來藏識等等,但都是圍繞著你的心來說的。
  • 《圓覺經》講記(十七)| 一切眾生依此法門漸次修行,必定成佛!
    此經應該向哪些地方廣為傳播?」可見,賢善首菩薩主要關心的是本經的名稱、奉持、傳誦和護持功德等方面的問題。「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 《圓覺經》經典名句
    5.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
  • 宗密論「圓覺」---潘桂明
    《圓覺經》又云:「十方眾生,圓覺清淨」,「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所以,圓覺又相當於真如、佛性、法界。宗密對「圓覺」的詮釋,圍繞著《圓覺經》本義展開,以為圓覺可以「圓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類,舉體相應」(《圓覺經大疏》卷下之一,《續藏經》第14冊)。他說:「圓者滿足周備,此外更無一法;覺者虛明靈照,無諸分別念想。」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圓覺經原文及譯文【如是我聞】"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於佛說。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本質,在大乘經典中有多個名詞,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稱為法界。大乘經典說,世間萬法,並不完全如我們所見的,在佛菩薩的境界中,是光明的顯現;而我們在光明顯現的境界中,生起分別、執著,生起種種煩惱,看到種種事物,在裡面生起種種貪嗔痴。
  • 南懷瑾老師「圓覺經」的因緣
    【圓覺經】是佛教大乘之經典,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是佛為諸大菩薩講述如來圓覺妙理和觀行方法。【圓覺經】講述這本經的祖師大德很少,在網上找到只有南懷瑾老師講述的版本,可以說是難逢稀有,下面跟隨南懷瑾老師的腳步走進佛教大乘,證悟圓覺性海。
  • 我們該如何謙恭地學習圓覺經 以使自己能真正掌握無上的圓覺法門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圓覺經是佛陀講解給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十萬大菩薩摩訶薩聽的。我們要修行到有三昧正受、不二隨順的禪修功力時,才能真正領悟和讀明白圓覺經。今天我們來了解,自己應該如何學習圓覺經,應該如何謙恭地學習無上的圓覺法門。
  • 《圓覺經》解讀:如何成就「佛道」?法門就是這4個字,如何理解
    在佛教這個領域裡,佛經是佛法傳承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因為佛經是記錄佛住世時的言行和說法的內容,《圓覺經》也不例外,它所記載的也是覺悟成佛的法門,是佛根據十二位菩薩的不同根器而講的覺悟法門。佛像那麼,在《圓覺經》中,佛對文殊菩薩所說的法門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如何成就「佛道」呢?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彌勒菩薩的四個問題
    《圓覺經》第五章,彌勒菩薩具儀請法,然後對佛說: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寂滅海,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 為什麼說《圓覺經》是一部特殊的經?因為能聽這部經的人不一般
    《圓覺經》是一部特殊的佛經,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般來說,佛講經都是有地點的。比如金剛經,是在舍衛國竹林精舍講的,地藏經是在忉利天講的,雜阿含經是在拘薩國的佃戶家講的......唯獨圓覺經是自性之光中講的,所以與會者是十萬大菩薩,普通人根本參加不了。正因如此,清末許多學者認為《圓覺經》是偽經。佛教判斷一部經是不是真經,其實並不是依照考據來確定的,而是依據佛所說的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意經不依不了意經。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圓覺經》第十一章,佛讚嘆圓覺菩薩,然後對他說: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論佛在世時,佛滅度後,還是到末法時期,有具大乘根性的眾生,相信佛的秘密大圓覺法門,並且想要修行圓覺法門,若在和合僧眾同住的寺廟裡,有很多雜務處理,不能專心修習,當時就隨各人的本分,小心思維觀察,我已說的佛法。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這是所謂的「不能得見」,不僅是指不能看見如來有相之頂,其深密之義則是:見不到如來的最高境界,因為這最高境界是如來自證,其深秘奧。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圓覺經》第七章,佛對威德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善男子,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信解本來清淨圓覺的道理後,於是以此淨覺心來修行,不用取於幻化的修觀,也不用取於寂靜的修止,直接觀察,了知身心皆是障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器外,煩惱涅槃不相為礙。
  • 【人文】閬中圓覺寺
    ◎李家駒 閬中市南十五公裡的彭城鎮,在蘭海高速和212國道途經的賜緋山,有一座歷史悠久、頗負盛名的圓覺寺。該經有三絕:一是名家手書,字體遒勁,雍雅端莊;二是本地特產繭紙,綿韌如帛,經久不蛀;三是金粉為墨,鮮亮如新。唐經系摺疊式,每冊二十雙頁,長約一尺,寬約三寸,每頁五行,每行十五字。冊封精美,世所稀珍。 圓覺寺建成後,以其高超的工藝和恢弘的氣勢很快就響傳巴蜀。
  • 渾源紀行,涼粉與圓覺寺磚塔
    渾源古城說起家鄉渾源總是魂牽夢繞的,渾源地處恆山盆地,四面皆高山,天然成郭,唯西有不足五公裡的出口,故而在西漢稱為崞縣。崞者山也,蓋以山名為縣,足見渾源山之多。說起圓覺寺磚塔,和筆者頗有淵源,在一九九一、二年,磚塔重修的時候,筆者曾是一名磚雕學徒工。那時十五、六歲的樣子,已是雁北地區文化藝術學校文物考古斑的一名學生了,放暑假正好趕上圓覺寺磚塔大修,便被父親派去與一當地高姓老磚雕匠人當徒工,一刻就是四十多天,至今塔基部分磚雕仰蓮有筆者的拙作。
  • 論三平寺義中禪師的法脈源流
    義中禪師在雲遊參學期間,先後歷奉百巖懷暉、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及撫州石鞏(上鞏下革)禪師,青年時代的義忠禪師,即遍訪高僧,研究佛教經、律、論,鑽研醫學。《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