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宗培檢查晾曬的咖啡豆。 張茜翼 攝
中新網海南白沙12月23日電 題:海南白沙「80後」小夥返鄉創業 帶領黎族鄉親圓「咖啡夢」
記者 張茜翼
12月,正是海南咖啡豆採摘的季節。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隕石嶺咖啡種植合作社社長成宗培最近忙不停。
曾經的海南白沙咖啡「養在深閨人未識」。白沙咖啡生長於白沙隕石坑,白沙隕石坑處在緯度25-30度附近,土壤肥沃,自然環境優良,隕石坑中礦物質豐富。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白沙農場的農戶和當地黎族同胞就利用隕石坑內的邊腳地種植咖啡。經過30多年的發展,白沙咖啡種植戶已發展到三個鄉鎮100多家。然而,因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信息不暢通等原因,咖啡農戶當時只能將白沙咖啡低價賣給收購商。
農戶採摘咖啡豆。 成宗培供圖
2014年春節,「80後」白沙小夥成宗培返鄉探親期間得知了父親及其他咖啡種植戶的咖啡果銷售難問題,看著老父親的愁容和他滿樹的咖啡果,成宗培有了一些擔心和思考。
在外務工的成宗培決定返鄉創業,推廣家鄉的咖啡。起初,成宗培利用自己做銷售的經驗,帶著自家種植的咖啡來到海南澄邁縣福山、萬寧市興隆等咖啡廠進行推廣。通過不懈努力,他成功與收購商達成協議,將原來一斤還不到一塊錢的收購價格上漲到了每斤三塊多,比收購商的收購價高出5倍。
同年,成宗培成立白沙隕石嶺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當地農戶和黎族同胞抱團發展,共同尋找咖啡更好的銷路。合作社的成立喚起了農戶們的勞動激情,他們增加咖啡的種植面積,使得咖啡的產量直線上漲,同時也導致供大於求,30多噸的咖啡豆在倉庫裡成了滯銷的「燙手山芋」。
這次的咖啡滯銷事件也讓成宗培明白:單一的咖啡銷售模式,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
白沙咖啡豆採摘中。 成宗培供圖
2016年,成宗培帶著社員,借著政府扶持電商發展的「東風」,開啟電商之路,憑藉著自己的種植經驗,結合咖啡種植基地、工廠和網店,解決了從咖啡生產到包裝再到銷售等一系列問題。成宗培創新白沙隕石嶺咖啡品牌,推出「精品咖啡豆、咖啡粉、掛耳式咖啡」等多款產品。在當年「雙11」那天,白沙隕石嶺咖啡銷售金額達30萬元,遠超預期。
「以前農戶採摘咖啡,不管品相和品質只知道按堆賣,在合作社的統一指導下,他們對產品進行挑選和分類。通過統一產品標準和精心策劃、包裝,品相上乘的咖啡價格就能增加不少。」成宗培說,隕石嶺咖啡口感絲滑、回甘很好,受到消費者青睞,其中很多都是「回頭客」。
成宗培推動白沙咖啡品牌化建設,積極與知名第三方平臺合作,通過「合作社+電商」模式,把白沙咖啡賣到廣州、北京、浙江等十幾個省市。
經過幾年的發展,白沙隕石嶺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形成「生產、供貨、網銷一體化」模式。同時,合作社已推動隕石坑周邊的元門鄉、細水、牙叉鎮農戶和貧困戶種植,種植規模達3000畝以上,年產值超過800萬元。合作社的社員由最初的10人發展到現在的300多人,為周邊村民提供了上百個崗位。
成宗培稱自己是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從懵懂摸索到熟練運用咖啡種植技術,如今他已是一名咖啡種植能手。今年,白沙隕石嶺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固定分紅+種苗提供+技術支持」的新模式,讓咖啡種植戶增收的同時,更加注重咖啡的品質。
為了做好白沙咖啡的深加工和產業鏈建設,成宗培已在白沙縣城附近建成一座咖啡加工廠,實現從原材料粗加工到精加工的產業鏈升級完善,未來規劃發展成為一個標準化、規模化的咖啡加工廠,打造白沙咖啡中高端產品,讓白沙特色咖啡走得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