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3月2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湛/文 通訊員 盧紹慶/攝)時下正是鬱金香怒放的季節。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西區,有一小片鬱金香花田,只有60平方米。粉色的鬱金香或含苞待放,或明豔盛開,遠遠望去,十分惹眼。
打理這片花田的,是浙大園藝系三個大四男生。他們不只種花,還有個遠大理想。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鬱金香這種花身上,還有個「南橘北枳」的故事。
作為荷蘭國花,鬱金香種球引進到中國後,因為氣候等方面的原因,大多只能種一季。第二季繼續種,其種球就會退化,慢慢地就開不出花了。因為無法實現複種,我國每年大約要向荷蘭訂購2億顆鬱金香種球,花費不菲。
三個大男孩,想要為鬱金香「改命」,讓這種美麗的花國產化。中國的園藝專家們這麼多年也沒解決的問題,他們能做到嗎?
鬱金香種球無法國產
每種一季就得重新向荷蘭訂購
三個小夥子都是95後,魏曉華是項目總負責人,並負責技術支持,沈旭峰負責銷售,趙仁偉管運營。在他們的實驗花田裡,年紀最小的趙仁偉隨手挖出一顆鬱金香種球,看上去像大蒜頭。剝開,裡面也跟蒜瓣一樣,叫子球。趙仁偉說,這些子球正在長大。
「鬱金香的花莖被包在這些種球裡,靠吸收種球的營養物質成長。」等到每年5月份地面莖葉枯萎後,將種球從地裡挖出,上一年種下的一顆種球會變成兩到三顆。
趙仁偉說,從荷蘭引進的第一代種球有雞蛋大小,經過一季的種植以後,養分被吸收,種球會退化成鵪鶉蛋大小。退化的種球營養不夠,開不出花,在第二年無法複種,只能繼續從荷蘭引進新的種球。
中國的鬱金香種球越種越小,荷蘭卻能做到種球不退化。魏曉華說,這是因為鬱金香怕熱,當到了人們能穿一兩件衣服的氣溫時,它就熱得受不了,日均溫度超過22攝氏度就會「衰老」,植株停止生長,吸收不了養分導致「營養不良」。
荷蘭緯度高,靠近海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所以荷蘭的春天氣溫低、時間長,會持續三個多月時間。這三個多月,正是鬱金香種球把自己養得白白胖胖的關鍵期。
魏曉華說,「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平均氣溫在10℃至22℃這段時間,這時的溫度最適合鬱金香種球的生長。荷蘭的春天比較長,有三個多月;中國的北方,像北京,春天只有一個月;南方像杭州,最多也只有兩個月,都不足以讓鬱金香種球生長到合適的大小。」
「以杭州為例,鬱金香一般在三月中旬開花,四月中旬枯萎,適合種球生長的時間實際上只有一個月。這導致我們的種球營養積累不夠,只能長到鵪鶉蛋那麼大。再種下去,就無法開花了。」魏曉華說,因為國內無法實現鬱金香的複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要花費巨資,向荷蘭購買約2億顆鬱金香種球,來滿足鬱金香盆花、切花和景觀的需求。
因為成本等原因,鬱金香一直無法實現大規模國產化。
他們想要在國內
大規模培育鬱金香種球
魏曉華和沈旭峰出生於1995年,趙仁偉生於1997年,都很年輕,充滿幹勁。
他們想做的,就是讓鬱金香種球在一代一代的種植過程中,仍然能像雞蛋那麼大。「讓鬱金香合格種球在國內大規模生產,在國內也能大量選育鬱金香新品種,實現鬱金香國產化。」
他們開展的這個鬱金香創業項目,有個好聽的名字——「國鬱今香」。這是由浙江大學農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挑戰者計劃」孵化並打造的一個現代化農業領域創業項目,旨在解決國內鬱金香產業規模小、效率低的問題。
一代代園藝師都沒能解決的問題,憑几個本科生能行嗎?
他們說,自己已經掌握了新技術——鬱金香免耕栽培技術。他們的鬱金香不是種在泥土裡的,而是埋在天然基質裡。這項技術目前還在申請專利,到底是什麼天然基質目前還是保密的。「這種植方法省去了耕作這一步,收穫時不用挖土,種球乾淨不說,還方便省事。」趙仁偉說。
種花的60平方米實驗田,是從學校租的,半年租金1000多元。第一批4000顆鬱金香種球,是通過遼寧省農科院從荷蘭訂購的。
「去年七八月份就訂購了,沒想到入關時出了點問題,一直到去年12月底才拿到貨。」鬱金香耐寒怕熱,對季節的要求很高。以杭州為例,一般在每年深秋就需要將種球埋入地下,來年2月發芽,3月開花。魏曉華說,一拿到種球,他們立馬就下地種。
就在3月上旬,杭州氣溫回升,鬱金香比預期時間早了一個星期開花了,「本來還未轉色的花苞,一夜之間就轉色,有的完全開放了。」這打消了沈旭峰的顧慮,也讓他摸索到實際種植的經驗,「實驗室種植能估計出芽、開花的時間,但大田的溫度不可控,出芽時間和我們預期的不一樣。」
第一批花已經見到效益
他們接下來準備大幹一場
種在校園的這片花,分為了兩塊,一塊是專門用來收穫鮮花的,一塊是用於收穫種球的。
因為沒有及時關注天氣變化,鬱金香提前開放讓小夥子們有些措手不及。「只有還在花苞狀態的鬱金香,才能賣得出去。已經完全開放的是沒人買的,買回去也放不長久。」沈旭峰說。
因為恰逢白色情人節,銷售情況還不錯。單支鬱金香6元,購買3支以上每支5元,購買10支以上每支4元。賣花的文章在朋友圈發出去,沒想到想要買花的學生和老師還挺多。「第一天就賣出了100來支。」沈旭峰說,他們還聯繫兩家花店,不過因為第一次做生意,花店只收了20多支,「我們還會去其他花店試試。」
一共賣了多少錢?「這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獲得的鼓勵,畢竟是創業,有回報才能繼續做下去。」
整個創業項目的錢,是三個小夥伴一起湊的,還有一部分由學院資助。
不過,想要實現他們原先的「遠大理想」,光在這60平方米的方寸之地小打小鬧可不行。目前,幾個人已經通過了安吉筆架山大學生創業基地入駐答辯,拿到了50畝地。在安吉,他們將打造自己的種植基地。「不僅要種植鬱金香,培育種球,還要為安吉打造一片漂亮的鬱金香景觀,來吸引遊客。」
想要大量培育可以在國內複種數年的種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停地實驗、篩選,以及完善種植技術。
他們還設想,將這個創業項目與主題公園、民宿、婚慶公司、攝影基地、酒店、咖啡館等領域展開合作,拓展盈利模式。「理想的模式是,賺來的錢用來支持種球研究,早日打破荷蘭壟斷,實現鬱金香國產化。」魏曉華說。
(應採訪對象要求,魏曉華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