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之間仇恨這麼大?

2021-01-11 寒江閣一道人

文|縱橫四海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歐亞非三大洲交匯的十字路口。

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不但讓這裡的民族、宗教構成多元化,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和幹預,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矛盾。而這樣一種矛盾糾紛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不同政權的並立。看看今天的歐洲地圖就會發現,在半島上,居然會分布著大小不等的十餘個國家。

不過,今天看來近似於"滿天星鬥"的巴爾幹政治地圖,在歷史上也曾有過短暫的統一國家出現,那就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建立的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人"的普遍認同,在百年前曾暫時把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門的內哥羅、馬其頓和黑山等暫時凝聚成一個國家。這些區域在效忠於一個共同集權政府的同時,也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權與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

可是,這樣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先是德意法西斯長驅直入,用不到兩周時間就擊潰南斯拉夫國防軍,佔領全境,南斯拉夫由於外部力量的幹預而再度四分五裂。

後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兩個地區挑頭鬧獨立,又讓本就經濟不振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雪上加霜。

最終,在內憂外患折磨下,共同的"南斯拉夫認同"土崩瓦解,曾經是南斯拉夫大家庭中重要成員的克羅埃西亞人爭取到了獨立的地位,與塞爾維亞等民族平起平坐的資格。

南斯拉夫分裂後,曾作為前南斯拉夫聯邦重要組成部分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仇恨卻異常之大。直到今天,在巴爾幹半島上,仍有聯合國維和部隊在當地駐紮,他們橫在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武裝人員衝突之間,試圖讓雙方握手言和,但這在短時間內似乎是無法實現的。

同屬於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人,對對方都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而不少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共同組成的家庭夾在中間,更是難做。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兩個"同根同源"兄弟民族如此大的敵意呢?

答案,恐怕還得從歷史中尋找。

誠然,若追根溯源,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都是斯拉夫人支系,不過,他們的文化傳統和政治歷程之間,其實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雙方的命運。

首先,在宗教信仰方面,克羅埃西亞人因在歷史上受中歐法蘭克王國的影響較大,多信奉天主教,而塞爾維亞人則因長期作為拜佔庭帝國的臣屬,其居民多信奉希臘正教,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東正教。兩種宗教在教義與儀式上的區別,讓二者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呈現出貌合神離的趨勢。

除了信仰領域,在語言上兩者雖無太大差異,但雙方所使用的文字卻極不相同。塞爾維亞人所使用的是西裡爾文,即希臘字母,克羅埃西亞人卻使用拉丁文。這又是塞族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的一大區別。

文化傳統上的區別,本就在無形之中拉開了兩個民族的心靈距離,而政治上的歷程,也幾乎重塑著兩個民族的認同。

15世紀,拜佔庭帝國覆亡後,奧斯曼土耳其人長驅直入,在科索沃之戰大敗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族人的聯軍,今天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勒,在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萊曼大帝指揮下被攻陷,從此便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深入歐陸的前哨陣地。

塞族聚居區域大部被奧斯曼土耳其所徵服。一部分塞族人因戰爭衝擊,向北遷移,進入到克羅埃西亞人聚居的區域,並在經濟資源的分配上與克羅埃西亞土著居民產生了不小的糾紛。

克羅埃西亞人看到蘇丹的大軍殺奔而來,自知大禍臨頭,於是,為了避免自己變成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的臣屬,他們便向鄰近的馬扎爾人,也就是匈牙利人積極靠攏。

巧的是,當時的匈牙利人與奧地利的日耳曼人關係又很密切,或者說受到後者的控制。因此,克羅埃西亞在14、15世紀的時候,便已經同巴爾幹的斯拉夫"兄弟民族"疏遠,轉而投入到中歐集團的懷抱之中。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感於奧斯曼土耳其擴張之迅速,為減緩其推進速度,他們也同克羅埃西亞人積極接洽,利用其武裝力量來為自己做屏障。奧地利、匈牙利與克羅埃西亞的關係更進一步。

到了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慘敗而歸的時候,克羅埃西亞人,已經成為了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無法輕易代替的支柱。在此後的兩百多年時間裡,匈牙利人曾因不滿奧地利的高壓統治謀求獨立,結果卻被奧地利拉攏克羅埃西亞和俄國人將其鎮壓下去。哈布斯堡家族未能想到,正是自己這種做法,讓他們在巴爾幹地區從此又多了一個新的競爭對手——沙皇俄國。

(被俄軍殺害的匈牙利民族英雄裴多菲)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克羅埃西亞人為維也納皇室效忠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們受到匈牙利人獨立運動的衝擊,也開始思考本民族的政治權利能否進一步擴大。

可是,哈布斯堡皇室對此寸步不讓,為了消除克羅埃西亞的離心化傾向,維也納的宮廷還派貴族率軍來監視克羅埃西亞人。哈布斯堡皇室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很快讓一部分克羅埃西亞人開始產生厭惡,並重新思考自己與塞爾維亞等歷史上的"兄弟民族"的關係。

克羅埃西亞人的這種新萌發的政治傾向,讓哈布斯堡皇室感到恐懼,因為塞爾維亞在俄國人的協助下已經驅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官僚與軍隊,建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而在哈布斯堡皇室統治下的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埃西亞等地區,又分布著大量的塞族人。倘若沙皇俄國利用這種民族分布特點來慫恿自己境內塞族人謀求獨立,那自己的政權還如何維持?於是,哈布斯堡皇室在取得德意志第二帝國支持後,先於1908年將塞族聚居的波赫地區收入囊中,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再發動一場戰爭,把塞爾維亞也變成自己的地盤。

哈布斯堡皇室這種輕率的行為,不但讓塞爾維亞開始全面動員,積極抗爭,還點燃了大半個歐洲的戰火,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匈帝國皇儲遇刺)

戰爭前期,塞爾維亞軍隊在沙皇俄國支持下把奧匈帝國軍隊打得丟盔棄甲,後來,由於德奧聯合保加利亞包抄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皇室便把剩餘軍事力量撤到濱海地帶作戰,並取得了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的援助。

戰火中的塞爾維亞,表面上看暫時失去了一部分國土,但卻獲得了西歐強國的支持。不僅如此,塞爾維亞高層還在1917年與克羅埃西亞等民族組成的南斯拉夫委員會聯合起來,發布了《科孚島宣言》,宣告了南斯拉夫統一國家的誕生。一戰結束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建立起來,巴爾幹半島隨之掀起了統一的浪潮。

德奧戰敗後,英法等一戰戰勝國倒也真"夠意思",在巴黎附近召開的一系列協約國集團分贓會議上,英法等先是逼迫奧地利將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地區交給塞爾維亞方面,後又把克羅埃西亞從匈牙利分離出去,歸給塞爾維亞皇室,最後,戰敗的保加利亞也被迫將西馬其頓讓給塞爾維亞政府。最先參戰的塞爾維亞王國,國土面積迅速膨脹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塞爾維亞人一本萬利的投資。

但是,一部分克羅埃西亞人此時卻犯起了嘀咕,他們認為,自己過去和塞爾維亞人並肩作戰的最終目的,是要爭取到更多的自治權利,但現在,新建立的國家明顯以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政府為主導,自己的很多訴求並未得到重視。新建立的議會陷入到喋喋不休的爭吵當中,國家內部各民族的代表們始終未能取得妥協。

在會議上,克羅埃西亞的激進政黨農民黨要求更多的權力,這便惹惱了一部分塞爾維亞的極端主義分子。在1928年,他們密謀刺殺了克羅埃西亞農民黨的黨魁。

塞爾維亞國王為弭平爭端,首先下令集權於國王之手,然後又宣布在次年將國名改為南斯拉夫,藉此來緩和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的不和。

不料,克羅埃西亞人中的分裂主義者因為國王未認真追究兇手責任,並不買帳,遂又在1934年於法國巴黎暗殺了正在訪問的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夫婦,新建立的南斯拉夫國家內部暗流湧動。而繼國王之後執政的攝政王保羅,根本無法駕馭複雜多變的政局。克羅埃西亞人的獨立傾向,讓南斯拉夫王國高層如履薄冰,卻無能為力。

(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

如果說此一時期南斯拉夫國家經濟持續發展,那麼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的爭執也許會暫時擱置起來,不至於演化出新的危機。可是,先是席捲全球的經濟大危機爆發,南斯拉夫王國財政幾度接近崩潰邊緣,後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國人的鋼鐵洪流衝垮了南斯拉夫國防軍防線,將南斯拉夫變成了自己的控制區域。無論是塞爾維亞人還是克羅埃西亞人,都變成了被奴役者。

1941年夏,隨著侵略蘇聯戰爭的爆發,德國人主力東調,巴爾幹地區的佔領當局自知兵力不足,難以輕易徵服對手,於是先把克羅埃西亞濱海地帶交給盟友義大利,後又利用克羅埃西亞境內克族人對少數民族塞爾維亞的不滿,把克羅埃西亞的極端分裂主義者武裝起來,對外稱"烏斯塔莎",這些極端分子夥同德軍,劫掠村鎮,屠戮塞族人。

(「烏斯塔莎」在殘忍迫害反對者)

而在塞爾維亞和波赫等地區,納粹德國佔領當局又利用佔據多數的塞爾維亞人來鉗制克羅埃西亞人和當地穆斯林,塞爾維亞的民族沙文主義者,則被稱為"切特尼克"。

納粹德國的推波助瀾,讓塞族人和克族人結下的仇恨越來越深,雙方陷入無休止的殘殺,到處都是關押塞族或克族反抗者的集中營。

後來,德意法西斯在東線潰敗,無力壓制南斯拉夫的抵抗運動,於是,在美蘇英等盟軍支持下,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狄托率領遊擊隊先後擊敗了烏斯塔莎與切特尼克分子,解放了被他們用來迫害人犯的集中營。

狄托深知這段歷史對於未來的國家重建不會有好處,所以為了給塞族和克族之間的對立情緒降溫,又推平了集中營,並下令不得修建任何紀念建築,一度四分五裂的南斯拉夫,又在狄托的協調下重新凝聚起來,在南共領導下,南斯拉夫聯邦誕生了。

為了安撫兩個受盡磨難的民族的不安情緒,狄托雖為克羅埃西亞農民家庭出身,但在對待塞族人上也是一碗水平端,給予對方足夠的自治權利,甚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把中央集權調整為"國家集體元首制"與"議會代表團制",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等聯邦成員國,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表在貝爾格勒的決策層裡,相互制衡。

當然,對於克羅埃西亞的分離主義者,狄托毫不手軟,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克族部分武裝分子試圖叛亂,結果被狄托派人民軍進行毫不留情的鎮壓,在他的領導下,南斯拉夫在冷戰格局中,成為了巴爾幹半島強大的統一國家。

(狄托:想搞分裂?沒那麼容易!)

但是,狄托再能幹,再有威望,終究也抵不住自然規律,在他病逝僅僅十年後,東歐國家政權更迭,外部形勢的變化、內部經濟下行壓力和中央權力分配等問題交織在一起,讓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之間,又對立起來。

1990年,南共在派系爭鬥中瓦解,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早已經不滿足於自治現狀,趁勢退出聯邦,宣布獨立,並與當地的南斯拉夫人民軍發生衝突。

塞爾維亞對克羅埃西亞等做法感到不滿,也暗中慫恿克羅埃西亞境內塞族人鬧事。在這場新的對峙中,西歐國家普遍偏向克羅埃西亞一方,甚至出動海空軍幹預塞爾維亞方面在科索沃地區和阿爾巴尼亞民族的衝突,巴爾幹不再平靜。

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兩個民族,也在和睦共處四十多年後,又回到了二戰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緊張狀態。統一的南斯拉夫從此成為歷史。

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上,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對立,"烏斯塔莎"和"切特尼克"等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組織名稱,也因雙方的矛盾而復活。兩個斯拉夫民族,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和解呢?

參考文獻: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樹智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史蒂芬·克利索德主編《南斯拉夫簡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加)葉禮庭《血緣與歸屬》,中央編譯出版社

美國時代生活編輯部著《第三帝國系列:徵服巴爾幹》,海南出版社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屬同一人種,長時間同為一國,為何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水火不容
    二戰之後,世界兩大陣營又將這裡變為對峙冷戰的前沿陣地。南斯拉夫人最初在今天桑賈克地區的新帕爾扎爾附近聚居。15世紀時,奧斯曼帝國擴張侵略時,被迫北遷至哈布斯堡王朝邊疆地區。隨著奧哈邊疆的變遷,塞族人多居住在奧斯曼土耳其境內,而克羅埃西亞人則歸於哈布斯堡王朝轄地。
  • 克羅埃西亞為什麼這麼橫?
    蜿蜒流往多瑙河的一條支流(塞爾維亞境內)這個邏輯體現在南斯拉夫,就是在如今的歐洲版圖上出現的一大票來自前南的小國家,包括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赫、黑山在內,各國的人種並沒有很大的區別,語言上也可以互通。比如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的官方語言,雖然各自用各自的國家命名,但其實是同一種語言。它們之間的差別不會比朝鮮語和韓語更大,只是因為使用著不同的書寫體系,而顯得很不一樣而已。
  • 俄羅斯力挺塞爾維亞,兩國關係為何如此密切?
    南斯拉夫解體以後,分裂成6個國家,這些國家紛紛選擇投入北約的懷抱,而作為南斯拉夫主要繼承者的塞爾維亞不但沒有投入北約的懷抱,而且還與俄羅斯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兩國在彼此關切的問題上相互支持。今年1月份普京訪問塞爾維亞時10萬塞國民眾在多瑙河畔歡迎普京的到來,俄羅斯媒體更是以「永遠是兄弟」為題進行了相關報導。塞爾維亞為何與俄羅斯關係這麼鐵呢?
  • 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世紀恩怨
    同一時間,克羅埃西亞與歐盟籤署了入盟協議。克羅埃西亞在歐洲–大西洋一體化過程中遠遠走在了塞爾維亞的前面。一、軍事邊疆公元七世紀,斯拉夫人大規模湧入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是南斯拉夫的兩大民族。塞爾維亞的人口和土地最多,克羅埃西亞則僅次於塞爾維亞。兩大民族圍繞著南斯拉夫的領導權和民族利益,展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明爭暗鬥。
  • 讓塞爾維亞淪為內陸國,黑山是如何脫離塞爾維亞獨立的?
    其中,北部的南斯拉夫人從10世紀開始受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的影響,形成了今天的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南部的南斯拉夫人則受東羅馬帝國的影響,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的祖先。北方的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受神聖羅馬帝國的影響,皈依了天主教。南部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受東羅馬帝國的影響,信仰東正教。公元9世紀,部分南斯拉夫人在亞得裡亞海沿岸建立起「杜利亞王國」,也就是今天黑山的雛形。
  • 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個民族的漫長糾葛
    克羅埃西亞:夾在西方與東方之間南斯拉夫在20世紀90年代的內戰,首先要追溯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個民族漫長的糾葛。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原本是一個民族,斯拉夫民族。為應對周期性的反叛,哈布斯堡王朝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用大規模處決的方式抑制騷動,甚至為了煽動克羅埃西亞人對塞爾維亞人的仇恨,奸詐地給予生活在克羅埃西亞的塞族人某些特權。儘管現代的克羅埃西亞人可能不以為然,但是他們的祖先卻曾憧憬建立一個獨立於奧匈帝國的、與塞爾維亞人聯合的「南部斯拉夫」聯盟。
  • 塞爾維亞:曾是稱霸東南歐的強國
    在遷徙的過程中,斯拉夫人分化為三個部分,其中南斯拉夫人來到了巴爾幹半島,並在此定居。如今,巴爾幹地區的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都屬於南斯拉夫人的後裔。▲斯拉夫人分布示意圖當時的巴爾幹半島屬於拜佔庭帝國的領土,在信仰東正教的拜佔庭影響下,來到巴爾幹的斯拉夫人也改信了東正教。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其主要流行在東南歐地區。
  • 歐洲孤島:國家統一與撕裂背後,塞爾維亞血淚與未來
    從民族大熔爐到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留給歐洲的是落後與野蠻形象,其實這裡也曾是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撕裂與統一博弈背後,隱含著巴爾幹猛虎們難言的倔犟與血淚。2020年伊始,一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巴爾幹小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面對國內薄弱的醫療衛生設施,先求助歐盟而不得,遂滿眼含淚向我國發出了求助。
  • 波赫:差點淪為內陸國,是如何從克羅埃西亞拿到24公里海岸線的?
    究竟,克羅埃西亞是如何繼承大部分海岸線的?為何願意將這24公里海岸線「讓」給波赫?一、前南民族的形成與分化過程前南斯拉夫有小歐洲之稱,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其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的後裔。二戰期間,塞爾維亞還領導南斯拉夫發動軍事政變,退出法西斯軸心國,希特勒被激怒,便採取閃電戰襲擊了南斯拉夫,並利用克羅埃西亞對塞爾維亞不滿的民族情緒,煽動克羅埃西亞發起兵變。
  • 差點淪為內陸國的波赫,是如何從克羅埃西亞拿到24公里海岸線的?
    究竟,克羅埃西亞是如何繼承大部分海岸線的?為何願意將這24公里海岸線「讓」給波赫? 一、前南民族的形成與分化過程 前南斯拉夫有小歐洲之稱,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其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的後裔。4-7世紀,歐洲爆發民族大遷徙,當時有一批斯拉夫人南遷至巴爾幹半島腹地定居,與當地居民融合同化成新的民族群體—南斯拉夫人。
  • 克羅埃西亞,最親德的巴爾幹小國,為擺脫「斯拉夫干係」有多拼命?
    促成克羅埃西亞獨立也就罷了,就在此後到二戰結束的短短四年時間,烏斯塔沙對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其它種族展開大肆迫害,數十萬塞爾維亞人慘遭殺戮,其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其罪行可謂罄竹難書。那麼,同為斯拉夫人「出身」,克羅埃西亞為何如此親德?與塞爾維亞的深仇大恨從何而來?既然歷史將他們撮合到一起,實在過不成散夥就是了,至於這樣互相殘殺嗎?這還得從克羅埃西亞的歷史說起。
  • 克羅埃西亞旅遊景點 10個景點
    克羅埃西亞旅遊景點克羅埃西亞國家公園派勒城門杜布羅夫尼克鐘樓杜布羅夫尼克城牆奧帕蒂亞薩格勒布大教堂克羅埃西亞國家戲院耶拉西奇廣場普拉羅維尼克羅埃西亞克羅埃西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Croatia,克羅埃西亞語:Republika Hrvatska),簡稱克羅埃西亞,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共和國,處於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潘諾尼亞平原的交界處,首都為薩格勒布。
  • 黑山帶走海岸線,塞爾維亞都承認其獨立,為何不承認科索沃獨立
    昔日的加盟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馬奇頓紛紛獨立,前南斯拉夫主體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2006年,有著出海口的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經過公投,以微弱的優勢也宣布獨立。此舉意味著,塞爾維亞將徹底失去出海口,可謂影響巨大。然而,即便這樣,塞爾維亞也並沒有刻意挽留黑山。相反,兩國仍然保持著親密的往來關係。
  • 《德裡納河上的橋》是南斯拉夫人的靈魂
    塞爾維亞作家伊沃·安德裡奇罕見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儘管他在克羅埃西亞國內依舊被列入黑名單,他位于波斯尼亞的雕像在21世紀被當地人搗毀,但這完全是出於巴爾幹地區民族情緒的渲染。而在伊沃·安德裡奇本人的作品裡,他的情感流露相當克制,這是史詩作品的優良品質。伊沃·安德裡奇(Ivo Andric,1892-1975),塞爾維亞小說家,於196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 克羅埃西亞獨立還不到30年,然而足球卻演繹了開掛的歷史
    是的我們對克羅埃西亞如此陌生,不是我們的錯,是因為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歷史還不到30年!克羅埃西亞在哪呢?克羅埃西亞位於中歐的東南邊緣,巴爾幹半島的西北,亞得裡亞海東岸。隔亞得裡亞海與義大利相望,北部的鄰國是斯洛維尼亞和匈牙利,東面和南面則是塞爾維亞和波赫。地理位置的優越,也讓克羅埃西亞的氣候適宜,資源豐富。
  • 小國的無奈與抗爭:塞爾維亞為何堅決不同意科索沃獨立出去?
    但在最關鍵的科索沃獨立問題上,儘管迫切希望加入歐盟,塞爾維亞並沒有鬆口,堅持不肯放棄對科索沃的主權聲索。那麼,作為原南斯拉夫衣缽的繼承者,塞爾維亞為何可以承認從南斯拉夫分裂出去的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利亞等多國,卻堅決不肯在科索沃獨立?下面就簡要地結合歷史淵源、民族恩怨和戰略地位等方面加以分析。
  • 波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三方混戰,戰爭結束後,領土發生了巨變
    波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三方混戰,戰爭結束後,領土發生了巨變文/無計讀史1991年6月,南斯拉夫開始慢慢倒塌。南斯拉夫的頹勢引起了混亂,波赫穆斯林,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這三個民族之間的利益和國家的走向分配出現了矛盾。
  • 姐妹看世界,帶你走進歐洲,遊覽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語:Republika Hrvatska),簡稱克羅埃西亞,是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共和國,處於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潘諾尼亞平原的交界處,首都為薩格勒布。8世紀末,克羅埃西亞人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10世紀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克羅埃西亞王國 ,1102年起,克羅埃西亞一直處於匈牙利王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1918年12月,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二戰時期在納粹德國的扶持下建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 巴爾幹半島的眼淚,塞爾維亞的體育與中國
    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半島形成國家,建立塞爾維亞王國。1918年12月,它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最早以「塞爾維亞」為名的國家是10世紀中葉由察斯拉夫‧卡羅尼米洛維奇所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