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端的徽州地域,黃山白嶽新安江山水秀美,在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掩映之中,徽州古村落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馬頭牆時隱時現,中國畫裡的鄉村成為世人豔羨的最佳宜居環境。以馬頭牆為特色文化符號的鐘靈毓秀的古徽州,千百年來不僅陶冶和培養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國之棟梁、名臣廉吏、儒商巨賈、碩儒才俊、忠節義士,而且也孕育了讓世人無不矚目的又一個形象鮮明、生動感人的人物群體:徽州女人。
一說到「徽州女人」,許多人眼前就會出現那高高聳立在古徽州城鄉的各類貞節牌坊,牌坊上那些「立節完孤」、「節勁三冬」之類「廉貞扇淑」、鼓勵女子「守貞、從一而終」的大匾象沉重的封建禮教鐵幕,壓得人們透不過氣來,「節婦烈女」!「愚昧落後」幾乎成了「徽州女人」的代名詞。
其實,當你走進徽州,走近徽州文化,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徽州女人」不僅僅是貞節牌坊、「節婦烈女」。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婦女的一部分,徽州女人自漢唐以來,在馬頭牆裡面的徽州本土和馬頭牆外面的中華廣闊地域,她們承傳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儉樸勤勞,聰慧勇敢、堅毅頑強、膽識才幹,許多人把簡單的「人」字寫很十分漂亮,「徽州女人」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用自己的辛勞和默默奉獻,參與創造了燦爛、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徽州女人更多的是讓人肅然起敬、垂範後世的賢妻良母、讓人由衷感佩、引為自豪的女中丈夫、讓人咄咄稱讚、心底嘆服的才女名媛。歷史上的徽州女人,是一部史詩,是一曲悲歌,是一座豐碑,是中華民族偉大婦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一個生動歷史見證。
1.賢妻良母
在歷代徽州女人身上,中華民族五千年一以貫之的傳統道德根深蒂固。且不說那些從中原入徙的世家大族名門之夫人閨秀,即使是偏僻山村文化不高的農家老嫗、小家媳婦,也多能秉持「勤、樸、仁、愛」的理念,堅守「忠、孝、節、義」的信條,不少徽州女人,社會地位卑微、生存條件艱辛,但卻依然勤勞堅毅、仁愛慈善、心存高遠,很有社會擔當。「程朱闕裡」的古徽州,程朱理學深刻影響、薰陶教化,古徽州社會「崇儒尚文、秉禮仗義、俗尚骨鯁」的潛移默化,使得許多徽州女人在平凡的人生中常有不平凡的舉動熠熠閃光。
古徽州處萬山叢中,山多地少,土田瘠確,勞動最為艱辛,收成最為微薄,歷代中華勞動婦女素「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而徽州女人作為中華勞動婦女的一個代表,更是刻苦耐勞,「徽州女人尤號能儉,居鄉數月,不沾魚肉」,儉樸得不能再儉樸,而她們相夫教子、伺奉公婆之後,每天晚上還要辛勤勞作,「同巷夜從相紡織,一月得四十五日」!
清代著名學者洪亮吉小時候家裡「極貧」,母親蔣氏和亮吉的三個姐妹住在租來的破房子裡,風雨天,雨水從屋頂滴到床上,從門口浸漫到床下。蔣氏不分日夜寒暑,辛勤紡織。和三個女兒做女紅維持生計,還督促亮吉刻苦讀書,不到後半夜不休息。災荒之年,蔣氏和三個女兒以糠代糧,讓亮吉吃點糧食,亮吉不肯,母子相擁而泣。後來洪亮吉當了官,蔣氏拒絕了一個商人私下送來的500兩銀子,他對兒子說:如果你在外收一分非份之財,都不是我兒子。
歙縣葉岔葉念十之妻許氏,為了服侍住在蘭田祖居房裡的婆婆和小侄子,每天不僅要忙田裡農活和家務,還要翻山嶺好幾裡路去照應婆婆和小侄子,無論寒暑雨雪,日日、月月、年年如是,從不間斷。其孝行廣為鄉鄰傳頌。有一年三伏天,許氏頂著烈日,趕往婆婆住處勞作,返回時在山嶺上又累又熱,倒在了路邊。當人們發現其遺體時,許氏還緊抓著鋤地的草耙,身邊籃裡還放著準備給婆婆洗的衣服。後來人們就叫許氏故去的山嶺為「孝婆嶺」。
歙縣東關有一位張氏,其丈夫曹田稔經商外出二十多年音信全無,家裡婆婆又雙目失明,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張氏在家默默持家,辛勤紡織換點糧食維持生計。有時缺糧就做點吃的給婆婆,自己則整日換餓。歙縣西溪南鄭氏,則在丈夫外出經商後,日夜紡織維持家裡生活。在通宵勞作之中,婆婆心疼媳婦,要她注意休息,鄭氏謝過婆婆關心,服侍婆婆安睡之後,卻又悄悄點起燈盞,系上圍裙,「比夜輒篝燈織如故」。
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徽州女人仁愛慈善、助人為樂、力所能及地關愛他人,留下了許多佳話。五代(公元907-960)年間,在徽州婺源和休寧交界的浙嶺頭,住著一位孤苦伶仃的方姓老嫗。老人家生活清苦,卻有一副助人為樂的熱心腸。她看到往來山間的行旅、農人、挑夫攀山路十分辛苦,於是長年義務燒茶供水,為行人解渴消乏,日日月月,年復一年,老人家自己從山上採來的茶葉和一桶一桶從山澗提來的清泉滋潤和溫暖了遠近百姓的心田。後來年高的老人去世了,過往行人懷念著老人的好,紛紛給老人墳頭拾石堆冢,日積月累,竟然在浙嶺頭「吳楚分源」處堆出了一個高六米,佔地60平方米的「堆婆冢」,這是百姓對方姓老嫗仁愛行善品行、也是對中華助人為樂傳統美德所立的「紀念碑」。明代學者許仕叔為之感動,在《題浙嶺堆婆石》詩中嘆道:「乃知一飲一滴水,思至久遠不可磨」。徽州古時候許多山間茶亭、路亭都有人設缸供茶,義務為行客服務,高掛「方婆遺風」的茶幌,傳揚著徽州山民淳樸敦厚的民風。
在徽州婺源新嶺村有一位程氏女子,家裡經商富有。她主持家政總是把幫助別人、支持社會公益作為自己做人的本份,平時捐錢修整山村道路,建造了「成美橋」,新嶺亭,公嶺路等。在潮州水災、皖北水災、日本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向人們襲來、社會急需救助關愛的緊急時刻,這位程氏也立即參與捐賑,拿出巨款支援災區。在程氏臨去世時,她還將家裡僅餘的一千八百兩銀子拿出來,資助無錫和湖州修橋便民。程氏說:積財給子孫,不如積德傳後世,為後人做一個好樣子。
徽州女人僻處山區,卻有大忠大節,富有社會擔當。清代道光年間出生於徽州茶商世家的王茂蔭,小時喪父,由其歙縣杞梓裡老家的老祖母方氏一手扶養長大。王茂蔭被皇上召為京官,赴任前,老祖母特別告誡孫子:「汝宜恪恭盡職,毋躁進,毋營財賄」,「不欲汝躋顯位,致多金」,王茂蔭謹遵祖母教誨,隻身赴任,不帶家眷,寄寓於歙縣同鄉在京開設的「歙縣會館」,不僅為朝廷國事殫精竭慮,直言敢諫,在戶部右侍郎位子上盡職盡責,為改革中國幣制耗盡心血,屢遭貶斥仍不氣餒,而且對自己也特別自律,「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對老祖母的話「終生志之不敢忘」,一貫「憫厄困,拯危難」,立志當好官。是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稱許的唯一一個中國人。王茂蔭的老祖母文化不高,卻心存高遠,心有國家,是徽州女人的一個代表。
清代歙縣皋鎮有一位年青媳婦方氏,隨為官的丈夫方昌燕到古浪官署。當時適遇當地大旱之災,方昌燕開倉放糧也無法救濟眾多的災民。方氏眼見災民的慘象,心中不忍,立即幫助賑災,拿出了自己平時的一點私蓄,給丈夫購米救災,又把自己的一點首飾也當成銀子,買米賑濟饑饉的百姓。第二年昌燕奉命要出發抵禦外侵參加打仗,方氏很豪爽地鼓勵丈夫:「你放心去打仗,不要為家室擔憂,你儘管勇往向前,萬一保不住邊關,你盡忠,我盡節,你一定要做有骨氣的男子漢!」
在偉人背後,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世界知名學者胡適,對其母親馮順弟的教誨終生不忘。馮順弟是胡適的慈母和嚴師,她的教子,既慈愛又嚴厲,有遠見,有辦法,不但督其識字讀書,還善於思想引導,重視「做人的訓練」,馮順弟言傳身教,對胡適的成人有著深刻的影響。
2.徽商婦、女中丈夫
徽州「山多田少人眾」的生存現實,使得徽州人必須「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經營四方以就口食,促成了宋以後徽商的崛起、明清時期徽商的歷史輝煌。當年徽商從徽州馬頭牆裡義無反顧地往外一丟,幾多無奈,幾多悲壯,許多人出遠門闖蕩天下做生意,或三、五年一歸,或一、二十年一歸,或竟終生不歸,這樣,留在馬頭牆內的那一半,無數的徽商婦就挑起了扶老哺幼、主持家政、墾山勞作的重擔,坐空房、守活寡,所謂「一世夫妻三年半」,演繹了不少讓人動情的「徽商婦」故事。
清代歙縣汪於鼎寫了一首詩,敘述了一段《紀歲珠》的故事。歙縣有一位十八、九歲的年青媳婦,新婚才一個月,丈夫就匆忙出遠門做生意去了。小女子在家孤苦伶仃,靠做女紅刺繡換點糧食度日,獨守空房,苦度時光。每到大年三十,別人家的男子都回家團圓了,而她站在村口大路邊望眼欲穿,也不見丈夫回鄉的身影。聰慧內秀、十分賢淑的小女子,把思念壓在心底,用自己的勞動所積,買來珍珠,取一粒放在床邊小罈子裡。就這樣,有一年,這位當年的小夥子鬍子拉雜、風塵僕僕地回家了,其家門上鎖已生鏽,其妻子已經鬱郁而歿三年了!這位徽商傷心地整理妻子留下的遺物,把小罈子一倒,媳婦用彩絲繫著的珍珠已有二十多顆!汪於鼎詩中寫道:「幾度拋針背人哭,一歲眼淚成一珠」,「珠累累,天涯歸未歸?」
清代黟縣鄉間有一個年青漂亮的女子,十四歲嫁到一個徽商富戶家裡。小丈夫在杭州做生意,她獨守家中馬頭牆高昂的深宅大院,高牆天井陰幽森嚴。不幸的是才過門一月,小丈夫即一病而歿。這個家艱於嗣丁,公婆、叔伯、妯娌等先後辭世,沒有小孩,空空蕩蕩的幾十間大房子,就剩她一個青春年少的小媳婦守著。雖然吃穿不愁,但青燈冷月的孤寂,死靜漆黑的長夜,不是一個嬌弱女孩所能承受的。每到太陽剛一西下,她立刻將大門、二門、小門、中門、旁門頂死,面對暗夜的恐懼,精神和生理的熬煎,她半夜吹滅豆油燈,將床頭一吊銅錢解開拋在地上,再趴下將銅錢一個一個地摸著穿起,用這種體力的折磨來熬過難度的長夜,累得不能動了,天也放白了。就這樣年復一年,小媳婦美麗的容顏在漫漫長夜中憔悴,青春年華在無邊的黑暗中消失。沒有幾年,小媳婦憂鬱而死,人們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她床頭的那吊銅錢已被摸得熠熠發亮,銅錢兩面的圖文都快磨平了!
一些徽商婦用自己的貞毅、青春和生命在馬頭牆內為徽商苦苦支撐著徽商大後方這個家,上奉公婆,下撫子女,主持家政,還要以妝資和私蓄支持丈夫創業;而更多的徽商婦則是聰慧機敏,有識見、能決斷、敢擔當、善謀劃,協助丈夫經商闖天下,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丈夫」。
清代歙縣巖寺的謝卓從小業儒,捧著古書求取科舉功名,屢考不中。其母親看到兒子在人生道路上失意陷入困惑,就點撥兒子說:考科舉千百個人裡才成功一個;經商做生意成就事業的當然也不容易。但是如果以義為利,做一個『廉賈』,做生意和讀書做官其實沒有什麼兩樣,與其做一身俗氣象奸商一樣的腐儒,還不如做一個有文化講義理的商人,學你祖上的樣子,出去做生意也不錯。「賈何負儒哉」!在其母親的鼓勵下,謝卓放下思想包袱,棄儒下海經商,「以儒術飾賈事」,果然在商海中做成了大事業。
歙縣許國石坊坊主許國的母親汪富英,是一位心胸寬大、敢作敢為的能幹女子。當年許國父親許鈇在無錫經商,曾一度陷入「賈無以為資」的困境,差一點打退堂鼓。關鍵時刻,汪富英果斷地拿出了自己當年陪嫁的所有私蓄和耳環首飾之類,給許鈇當東山再起的資本,同時,她一雙小腳還勇敢地邁出了馬頭牆,「隨夫經商於吳中五、六年」,為許鈇在商戰中出謀劃策,幫丈夫打理部分商務。後來在「家難,資產盡傾」的困厄之時,汪富英又勇敢地擔起主持家政之重任,「辛苦支吾,外難卒解」。而許國科場不第時,汪富英也以商戰經歷的曲折為例,鼓勵他不可洩氣,許國在其母的不懈督教之下,六次考科舉屢敗屢戰,終於中進士為官,成為三朝元老,國之重臣。
清代歙縣有一位徽商叫許世積,他在浙江做生意被人誣告了,許世積在官司中經過一番周折,終於搞清了事情真相,贏了官司。許世積經商一貫忠厚誠信,想到對方也是事出有因,經商不易,於是出人意外地放棄了經濟賠償的要求,向對方作了「義讓」,不再追究對方的過失,表現了儒商的寬容和大度。而其妻宋氏則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更為豁達。在打官司過程中,她看到對方家裡貧困得已揭不開鍋了,很有自信的宋氏私下派人悄悄給其妻子送去了糧食。許世積知道後,笑問夫人:你怎麼還去資助對付我的人家呢?宋氏也笑著回答:「誣告你的是她的丈夫,她和家裡小孩子可沒有這樣做呀!」許世積因此更倚重宋氏,生意也越做越好。
清代休寧程悅的妻子吳氏,是一位勤勞儉樸的理家能手,程悅有吳氏主持家政,安心在江淮一帶經商,一點也不擔心馬頭牆內的家務。後來,程悅病死於商途。吳氏就讓其剛剛長成的嗣子程鎖出遠門去料理後事,運柩回鄉。程鎖忠厚老成,有程悅遺風。他在其父程悅經商之地將各種商務欠帳一一還清,回家時除了一副父親的靈柩,就剩了一本空帳,覺得不好交待。而吳氏見程鎖這麼有出息,卻高興的說:「你做得很對。做生意講的就是信義二字,進出帳清楚,不負別人是做人的本份」。吳氏苦苦支撐家裡的開支,繼續支持程鎖走出馬頭牆,到浙江做生意,後來程鎖終於成了一個事業有成的徽商。
清代在蕪湖做生意的歙縣徽商鮑連和其子鮑人龍、其孫鮑獻去世後,留下了葉氏、葉氏、餘氏祖孫三代三個寡婦,而且生意和家境也大不如前了。即使這樣,葉氏三寡婦仍然繼續為男人們的一個未竟心願而努力奔波,這就是努力懇請當局減免長江沿岸船民歷年積欠的不合理的「江夫河蓬銀」賦稅。在一再懇請未得結果、船民們為此憂心重重的情況下,葉氏三寡婦毅然決定,將自家僅有的兩萬兩家財積蓄,悉數捐出生息為船民抵付稅銀,以解民困。鮑氏三寡婦的義舉,終於感動了官府,朝廷後來也終於「豁免」了這項不合理的稅賦。
在徽商馳騁商海創造事業的過程中,象這類徽商婦事例還有很多,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中用神話手法描寫的那位徽商程鎖的賢妻「遼陽海神」,美麗聰慧、神機妙算、出奇制勝,使生意從困境中奇蹟般地轉虧為贏,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徽商婦「女中丈夫」的化身。而祁門汪村上門地方的那座「貽燕堂」庶母祠,則是對一位出生卑微卻聰明伶俐,在商海中協助丈夫運籌打點,幹下大事業的「庶母」之特別紀念。
3.才女名媛
中國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是女子必須恪守「三從四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甚至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對女子有太多的壓抑和約束,極大地阻礙了女性潛能的發揮、女性人才的成長。古徽州之地「程朱闕裡」,封建規條對女子制約嚴格,而另一方面,這一地域崇文向學民風淳厚,徽商的興盛又使女性的潛能發揮有了相對寬鬆的氛圍,因此千百年來,徽州女性在封建重壓的縫隙中艱難地崛起,仍然出現了許多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巾幗奇人、才女名媛,成為徽州文化歷史長廓中的靚麗風景線。
宋代歙縣七賢村的方百花是箍桶匠方臘的妹妹。她少年英姿,自幼習武。方臘起義以後,方百花任義軍元帥,在戰鬥中殲滅宋將領蔡遵、顏旦五千人馬,佔領了青溪,和方臘一道,縱橫吳越,先後攻下了徽州、杭州等六州五十二縣,控制了江南、浙江大部分地區。方百花在杭州鳳山門饅頭山點將,英姿颯爽,威振三軍,受到義軍士兵的愛戴。後方臘起義被宋軍鎮壓,方百花不屈被俘,在開封英勇就義。
明末清初歙縣女子畢著,出身官宦之家,從小不僅通文章翰墨,能鼓琴、善書畫,而且能挽石弓、操刀劍。崇禎十五年,其父為薊州太守,在拒清兵戰鬥中戰死,遺體被掠。畢著誓報血仇,當夜率領了一隊將士突襲敵營。她一馬當先,闖入敵帳,左衝右殺,一箭射殺敵將阿巴泰,尋回其父遺體,一把大火燒了敵人營盤,把清兵打得驚慌失措,亂成一團。
明末清初歙縣篁墩的小女子蔣氏,是休寧新安名醫程邦賢之妻。他長期隨夫行醫,敏慧肯鑽,也有一手高超醫技。有一天一位農人抱了一個出生才七日的幼嬰上門求救。原來嬰兒先天肛閉,糞便排不出,腹脹如球,眼看命將不保。程邦賢醫術高明,見多識廣,但這個小孩的狀況還是讓他感到有些棘手。蔣氏經過觀察,胸有成竹地安慰了農人,只見她從容進行了手術準備,用刀準確地進行了穿刺,排清汙物後,用棉紗蘸蜂蜜通潤開出的肛門。經過細心的護理,使幼嬰成功地如常人可以飲食排洩,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例成功的肛門手術。蔣氏被徽州百姓擁戴,稱其為「女先生勝男先生」。
徽州濃鬱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孕育出不少文才出眾的女詩人詞人、女畫家、藝術家,為徽州文化的輝煌增添了光彩。
宋代休寧寓居錢塘的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書香之家出身的朱淑真麗質聰慧,博通經史,精詩文、善書畫、通音律,「文章幽絕,才色清麗,實閨閣所罕見者」。所著詩詞作品大多已佚,其《斷腸集》二卷,世人將其和大詞人李清照《漱玉詞》並稱為「雙絕」。
明末歙縣的孫瑤華,天生麗質,能詩工曲,是南京曲中名妓。在朝代更替戰亂之中,竭力囊助「江南大俠」汪宗孝慷慨毀家以紓國難,受人敬重。因其才藝俱絕,被世人稱之為「今之李清照」。清代歙縣人方婉儀是揚州八怪羅聘之妻。她幼而穎慧勤學,習詩書,長詩畫,梅蘭竹菊、山水之作出塵脫俗,名傳淮揚,其女兒羅淑芳也擅長畫梅。時人稱之為「羅家梅派」。
清代黟縣寄籍仁和的吳藻,十九歲喪夫,善琴,工詞曲,精繪畫,性豪放。詞作清疏哀怨,華絕悽豔,兼有蘇、辛豪宕之風,是和當時納蘭容若並稱的清代兩大女詞人。人頌其「追蹤淑貞,嗣響易安」。作品《花簾詞》、《香南雪北詞》等世人傳誦。
清代歙縣大阜的吳淑娟,自幼隨父學畫,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多有佳作。以《黃山圖》、《兩湖圖》等聞名於世。宣統二年,畫作參加羅馬義大利博覽會,得義大利皇后褒讚和收藏,中西報界紛紛刊載評價,多國博物館索藏,被喻為「近世空前手筆」。吳淑娟秉徽州先賢熱心社會公益傳統,賑濟災民尤為竭力,作畫義捐十分盡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賣畫作十餘幅,所得畫款全部捐贈給國際紅十字會,深得社會仰敬。
清末民初還有一位黟縣的奇女子鄭彩雲,又叫賽金花,她12歲離開家鄉,身世坎坷,身處卑微,曾為洪鈞妾室。在八國聯軍戰亂之時,賽金花出面保護北京文物,救護部分同胞,曾說過「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愛國是人人的本份」。得到了劉半農、徐悲鴻、李苦禪等人的關切同情和支助。
還有一位叫程淑的徽州女子,用了幾乎畢生的心血,和丈夫汪淵一道,集晚唐至元代名詞284首成句,編成了一本《麝塵蓮寸集》這一前無古人的詞集,這是一部以名詞成句為基礎,嘔心瀝血的文學新創作。
在現當代,太平嶺下的蘇雪林,是五四文壇(冰心、凌叔華、丁玲、沅君)五大才女之一。她集作家、教授、學者於一身,多才多藝,著作50多部兩千多萬字,辛勤耕耘八、九十年,103歲才辭世。
徽州的才女名媛,還有明末歙縣的「女博士」吳娟、巧制柳葉詩的程璋、「海內閨閣第一」的休寧曹貞秀、名醫汪瑞英、七歲能賦《春雪》詩,人稱「小謝道韞」的黟縣汪端、被稱為「清女史第一」的歙縣吳正肅、歙縣「女傑」汪蓉、女小說家邵振華、胡適摯友曹誠英、烈士歙縣的劉和珍、民初教育家革命家舒暢予、表演藝術家(和白揚、秦怡、張瑞芳齊名的)舒繡文、著名演員歙縣三陽的洪雪飛等等。民國學者胡在渭1936年自編的一本《徽州女子詩選》,就收錄了明清兩朝63位徽州女詩人109首詩作。正是有這些在各個領域引領風騷的徽州女性奉獻的聰明才智,才使徽州文化有今天的異樣璀燦。
4.節婦烈女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中華儒學的忠節觀曾培育了一大批中華民族的忠節義士。然而當封建禮教將這種節操觀套到婦女頭上加以片面強化之後,又成為一道封建桎梏,拷出了無數慘烈的「節婦烈女」。明清古徽州社會被後儒理學充分浸潤,女子守貞節成為天經地義的道德和行為規範,為了殉封建禮教之道,徽州女人只能「存天理,滅人慾」,於是在這個「理學之邦」,「婦子之抗節守義寧為玉碎者多至不可勝記」,「節烈最多,一邑當他省之半」。一部民國《歙縣誌》一十六本,「烈女」類就佔了整整四本,記載了明清(至鹹豐)歙縣烈女竟多達8606名!同治《祁門縣誌》則載祁門這個小縣的烈女2839名!這其中,有的是妻妾同守節、妯娌同守節、婆媳同守節的,有的甚至是婆、媳、孫媳、曾孫媳同守節的。黟縣舊志也記載這個小縣僅明清(到同治)就有烈女1834人。翻開這些縣誌,所謂「一門雙烈」、「一門四烈」、「一門五烈」乃至「方門九節」之類敘述不在少數。據統計,在徽州城鄉林立的各類牌坊中,表彰女子「貞節」的牌坊佔三分之一強。歙縣82座牌坊中就有37座是貞節牌坊,佔45%。聞名海內外的歙縣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中就有兩座是貞節坊。棠樾百來戶人家,歷史上先後就有貞節烈女59人!在徽州府城裡至今尚存的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所建的「孝貞烈坊」,就集中表彰了府屬「孝貞節烈婦女」「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口」!據資料調查,徽州女子守節時間最長的是清代歙縣江村江珊之妻洪氏,她從十八歲出嫁,懷孕兩月喪夫,一直苦熬到九十八歲,守寡八十載;還有清代歙縣槐塘程梧之妻吳氏,25歲喪夫,「苦志守節」,寡居到一百零四歲,硬是守了八十年。而徽州女人最早開始守節的,是清代歙縣的一位汪貞女,童養媳十歲就喪夫守節。在這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裡面,是許多慘不忍聞的悲烈故事。
清代歙縣巖寺的蔣氏,是謝繼縉之妻。蔣氏年僅十八歲,謝繼縉就病故了。深受封建貞節觀浸染的蔣氏決意殉夫做烈婦,她辦完夫君喪事之後,乘人不備,在房裡上吊,被婆婆及時發現,搶救了過來;她於是絕食求死,五天粒米未進卻未能死掉;她想儘快結束自己的生命,又拿起斧頭打自已的腦袋,鮮血齊流,又被大家手忙腳亂地拼命搶救,沒有死成;雖然這家人加強了防備,無奈此女一心要「殉夫」,終於在一天凌晨,乘人防備稍懈,衝到窗前,從二樓栽下,腦袋撞在自家門口的石階上,當場將石階撞成兩截,腦漿迸流,鮮血四濺,慘不忍睹。而當時一班迂儒竟覺得「蔣烈婦」真是太壯烈、太了不起,一個個對著還有點熱氣的屍體,搖頭晃腦地呤詩歌頌,完成了一組「斷石呤」!「蔣烈婦」也就成了徽州女子「貞烈」的一個代表,人們「至今以斷石識其門」!
在大文學家安徽全椒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中,吳敬梓專門寫了徽州儒生汪玉輝鼓勵女兒為夫「殉節」的故事。當其女兒自盡,封建禮教的血盆大口吞噬了這個年青活跳的生命之時,滿腦子封建理學毫無心肝的父親王玉輝竟大笑:「死得好!死得好!」小說生動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殘酷。而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清代乾隆間歙縣儒生汪恰聞的次女為夫殉節之事。當時吳敬梓的表兄金榘正在徽州休寧當教諭,其子金兆燕隨父到徽州,親聞此事,特地寫了《古詩為新安烈婦作》,成為了吳敬梓寫《儒林外史》的生動素材。
清代歙縣有一位汪氏,是潘九如之妻。她過門不久,潘九如就亡故了。汪氏為了「以死殉節」,決定絕食結束自己年青的生命,每天堅決不肯進食,誰知她自身身體抵禦能力特強,絕食了二十三天,經歷了人生最殘酷的極端折磨,才咽下最後一口氣。人們都唏噓不已。
最讓人感慨悲嘆的,還有清代歙縣潭渡黃時耀家的一名婢女張氏。她是其家僕人黃伊春之妻。黃時耀是大戶人家,其母每天都設有將《列女傳》、《女孝》之類女子書向全家小姐、媳婦們講讀的「必修功課」,婢女張氏一邊服伺黃母,一邊入迷地聆聽這些「貞節」教育。不久,年青的僕人黃伊春意外病故,婢女張氏決意效法貞烈,哭著求主母允許她為夫殉節。黃母嘆道:「你一個婢女下人,也要做烈女流芳百世嗎?」張氏不聽勸阻,關門上吊,被眾婢僕奮力救下;張氏第二天又悄悄上街買來砒霜一口吞下,由於砒霜是假藥又死不成;這時,婢女張氏乾脆在自己的柴屋裡擺上棺材,穿戴完畢,躺進棺材等死。黃母等苦勸,張氏卻說:老夫人的好意心領了,其實在平時聽老夫人講孝女經那些聖書時就「心志已決」,不用再勸了。這位張氏婢女堅持賴在棺中,最後活活餓死。
民國《歙縣誌》列女卷的序文說:徽州之地,「素崇禮教,又堅守程朱學說,閨閣漸被砥勵,廉貞扇淑,揚馨殆成特俗」,於是在明清以來徽州民間慕「貞節」的女子「動以身殉,剄者、刃者、鳩者、絕粒者,數數見焉。」在徽州城鄉那些或巍峨、或簡樸的各種貞節牌坊,全是由馬頭牆內無數徽州年青女子用血淚和生命、用森森白骨所壘成。清代徽州大學者大思想家戴震親見家鄉女子生存的現實,終於發出了「後儒以理殺人」的憤怒控訴;大學者胡適也緊隨戴震之後,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來源:中安在線
====================================
喜歡就分享給朋友吧!傳遞正能量,自有功德在!
分享方法:點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
《安徽人》雜誌的口號:立足首都北京,弘揚徽州文化,匯聚高端人脈,支持皖人騰飛!
====================================
《安徽人》月刊由今日財富雜誌社出版發行,創刊於2013年,國內刊號:CN15-1211/F。雜誌秉持「立足首都北京,弘揚徽州文化,匯聚高端人脈,支持皖人騰飛」的出版宗旨。歡迎文化藝術界安徽人投稿,需要宣傳的皖籍企業家可以聯繫安徽人雜誌編輯部,電話:010-57122785。新浪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23302311,新浪認證微博:http://weibo.com/szone001,《安徽人》月刊公眾微信號:anhuirenyuekan,主編微信號:411016586。
=====================================
《安徽人》雜誌秉持平等、寬容和人道的立場,關注幫扶天南海北奮鬥著的安徽人。《安徽人》雜誌既報導那些對人類的進步和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安徽人,也記錄那些在與命運抗爭中彰顯出人性向善力量的普通人,無論是精英人物還是草根平民,他們身上所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和力量,都能深深打動同鄉,也能鼓舞同鄉,他們是安徽的驕傲,是安徽人學習的榜樣。我們希望通過《安徽人》雜誌記載他們的光輝,傳播他們的精神!
=====================================
《安徽人》雜誌,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歡迎訂閱《安徽人》雜誌,全年訂閱價360元。
雜誌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玉泉營橋西北側紅博館三層
聯繫電話:010-57122785
投稿郵箱:my512895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