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瀕臨滅絕的大理野生弓魚
如今重現滿江晉湖
500條弓魚的背後
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快跟小編看一看
「弓魚」,大理人肯定並不陌生,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之後,野生弓魚已經瀕臨滅絕,可是最近,我們聽說在大理經濟開發區的晉湖村,又再次見到了野生弓魚。於是記者也來到晉湖村,尋找野生弓魚的身影。
來到大理經濟開發區滿江辦事處晉湖村委會漢邑村,記者找到了晉湖村委會主任楊建軍,楊建軍告訴記者,發現的野生弓魚就生活在這個龍潭邊的天然溶洞出水口附近。
在楊建軍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溶洞出水口附近的野生弓魚,由於去年寄養在水中了一批鯽魚苗,現場看到的這群野生弓魚是和鯽魚混雜在一起的。
晉湖長5公裡,寬3公裡,楊建軍回憶說,按村裡老人們的說法,100多年前晉湖就已經存在了。晉湖的水系和洱海相通,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弓魚提供了適宜生長的環境,現在的晉湖還同時滿足著下遊8個村委會居民的灌溉和日常飲用。
我們兒時經常到這裡玩水,等玩累了,就直接喝晉湖龍潭水源的水,它的水源一直比較好,在這樣好的情況下,對弓魚的繁殖肯定有一定的條件,如果沒有這麼清澈水質,弓魚是存活不起來的。
記者在現場一直能看到有稀疏的魚群在遊動,但魚群警覺性很高,一聽到響聲就會立即遊回洞中。楊建軍告訴記者,這群野生弓魚不需要人工餵養,能自行覓食。
晉湖水系屬於金沙江的水系,隨著時間的變化,一年四季都是流著金沙江的水,弓魚也就慢慢繁殖起來了,大理現有的四種弓魚,專家來看過後說光是我們晉湖裡就佔了3種品種。
自從2011年晉湖龍潭裡的野生弓魚被發現以後,引起了大理市洱管局及相關部門的重視,並撥劃了一定的資金用來保護。同時,晉湖村委會也安排了專門人員在夜間巡邏,晉湖周圍也安裝了攝像頭,還加強了保護弓魚的宣傳力度。通過這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現在晉湖龍潭裡的弓魚數量已經達到了500條左右。
大理經濟開發區滿江辦事處晉湖村委會漢邑村支部書記 楊榮麗
之前村民對保護弓魚的意識還不是很強,會出現來偷、電魚,或是捕魚等不文明的行為,導致弓魚的數量慢慢減少但經過我們大力宣傳、保護起來之後,弓魚的數量開始不斷的增加!
這「弓魚」因何得名?它有多少種類?生長的環境又是什麼樣子的?帶著對這些問題的好奇,記者也來到大理州漁業工作站,向從事弓魚研究數十年的高級農藝師孟志榮進行了解。
民間俗稱的「弓魚」也叫細鱗魚,學名叫「裂腹魚」,分布在雲南洱海流域、牛欄江流域,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因為裂腹魚跳動時,整個身體彎曲身子像一張弓,因此得名「弓魚」。一直到解放後,才有專家對其進行完整的分類研究。
洱海裡有4種裂腹魚:大理裂腹魚、雲南裂腹魚、光唇裂腹魚、灰裂腹魚。以前在洱海裡最多的就是大理裂腹魚,裂腹魚喜歡在水質好、流動的水體中生存,主要分布在洱海入湖河口或入湖河流的流動水體裡,食物以浮遊生物為主;產卵時沿溪流逆流而上,洄遊產卵。
裂腹魚主要生活在以喜馬拉雅山為中心,四周發射的這些河流、湖泊裡面,喜歡有流水、水質清這樣的環境當中。
孟志榮告訴記者,自世紀70年代之後,由於修電站、洱海水位下降、外來物種侵入等原因,弓魚瀕臨滅絕。近幾年,漁業部門在彌苴河建立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野生的裂腹魚。同時,還在鶴慶建立了裂腹魚保護基地,實現人工繁殖,生態放養。而對於在晉湖村出現的野生裂腹魚,孟志榮也解釋了來歷。
原來晉湖和洱海是相通的,所以許多魚都是從洱海跑到晉湖的。後來,洱海水位下降了,洱海水也不再和晉湖水相通了。一部分魚就留在晉湖龍潭的溶洞裡面。前幾年我們對它的保護力度不大、保護意識不強,所以數量就少。這兩年隨著環境的改善、水質的改善和大家保護意識的增強,現在魚的數量又逐漸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