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不知道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神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神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生命,有誰想到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為我們百姓的罪過呢?他雖然未曾行過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讓祂與作惡的人同埋;不曾想到死的時候祂與財主同葬。
【賽五十三4】「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
《馬太福音》引用這句話說明基督醫治我們的疾病(太八17)。有人根據這點說基督的死使我們的罪和身體上的疾病,統統都得蒙救贖。但是,《馬太福音》引用五十三4上半句時,只是說明基督在世上醫病的工作,並沒有提到基督贖罪而死一事。這樣看來,基督只是施行神跡而醫治。他死是為了贖我們的罪,而不是為我們的疾病。
我們的痛苦。第4-6節強調基督是代替人受苦和受死的。祂受苦和受死是為了我們,而不是祂自己,這在4-6節裡重複了九次,並又在第8,11節中提到。祂為我們的緣故受苦。祂主動承擔了我們該受的痛苦,羞恥和凌辱。被神擊打,仇敵使耶穌所受的痛苦,顯得似乎是神因祂是個罪人而給予祂的報復性懲罰。如果真是這樣,祂就不可能是人類的救贖主了。
4-6僕人代世人受苦:僕人的受苦是要承擔世人的罪孽和刑罰,叫世人罪得赦免並與神和好。僕人以個人身份擔當團體的罪,有別於希伯來人傳統上整體擔當個人的罪(參出2:5; 書7:25),或被擄時代個人擔當自己的罪。(參耶31:30; 結18:20)4~6僕人的受苦,人以為神使僕人為自己的罪受苦,但實情卻是祂代替他們的罪而受苦。「受害」指被刺穿(5節)。這用語可用來指釘十字架。「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即他所受懲罰為我們取得平安或安寧。4~6對偽善的「我們」(9次)與受難的耶穌(7次)進行對比,使扎耶穌的荊棘與抽耶穌的鞭聲刺痛聖徒的良心。人們偽善地怡然自得地觀望受苦的僕人在呻吟,人的罪性與神的慈愛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我們只能屈膝在主面前。
【賽五十三4 疾病得醫治】烏加列神話中,巴力和摩特的徵戰包括了拉庇烏瑪(Rapiuma,救贖者、醫治者)的故事,由死而復活的巴力為首。這些受景仰的祖先被認為是會為著活人介入。他們醫治凡人的疾病,幫助生產力,保守他們遠離社會罪惡。不過拉庇烏瑪自己沒有擔負凡人的病痛。
【賽五十三4~10古代近東的代贖儀式】惡兆顯現王的生命有危險時,就會使用國王的替身。主要的證據集中在主前第七世紀早期,以撒哈頓統治期間,但這樣的作法已經實行超過千年。它的原理是厄運可以從一人移到另一人身上。當危險時期將至,國王由替身取代,讓替身承受厄運,有時找的替身是被認為沒有重要性的人,可能甚至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有殘疾。他被升至高位和職務,至多達一百天,但通常更短。這段期間真正的國王躲在較為隔絕的地方(心理上的流放),並參與多種淨化儀式。同時,替身國王經歷作王、坐寶座,並被稱為牧羊人(美索不達米亞國王的常見頭銜),但大家都明白他其實是待宰羔羊。這段期間結束後,替身被處死,使得神祇的計劃完成。預兆顯示擊打他是神的旨意,如一文獻所述,他受死以救贖國王與太子。替身獲得豐厚國葬,並獻祭,舉行驅邪儀式,使得惡兆得以取消,王的日子能夠長久。
【賽五十三5】「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平安」:這裡指身心靈的健康。刑罰是為了使我們與神和好(見羅5:1)。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命令,偷吃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犯了最原始的罪,致使人類的世世代代都承傳了始罪。上帝的獨生子耶穌為了我們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因耶穌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耶穌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賽五十三6】「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我們都如羊走迷,這似乎是一句諺語(詩119:176;參亞10:2)。關於解救「迷失的羊」,見路15:1-7。關於牧羊者和祂羊群的關係,見約10:1-18。我們像羊那樣走迷了方向,各人偏行己路,耶穌使大家的罪孽都歸到祂的身上。神的愛就此顯明出來,祂願意死擔當眾人的罪。
【賽五十三7】「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或作「他受欺壓,卻自卑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本節引於新約徒8:32-33,該處記述腓利向埃提阿伯太監指明這位僕人是耶穌。「卻不開口」:即毫不反抗。卻不開口:耶穌放棄抵抗和辯護。面對耶穌的沉默,聖徒能感受到主愛的長闊高深。沉默的羔羊暗示罪惡的嚴重性;也暗示神的愛借著無辜成為祭物的羔羊之沉默表現出來了。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約1:29)。在舊約時代,罪人以無罪羔羊的血,作為罪的工價代替本該死的生命。
從人的立場來看,這是指從罪中得釋放;從羊的立場來看,這是毫無價值的犧牲。耶穌從受尊崇的地位,降卑成為一隻被宰殺的無罪羔羊。不開口,在抗議,控訴或辯護的時候,沉默表示沒有意見,完全順服(見太26:39-44)。彌賽亞所做的,是出於自願和樂意,為了拯救註定遭劫的罪人。關於這個預言的應驗,見太26:63;27:12,14。7-9僕人默默地受苦與受死。
7~9受苦僕人的不抵抗。「卻不開口」(7節)。參看馬太福音二十六章63、64節;當耶穌必須起誓的時候,祂才證實自己的神性。「他被奪去」,即祂被殺。兵丁視祂為罪犯,意圖把祂與「惡人」葬在一起。然而,祂卻尊貴地安葬在亞利馬太之約瑟的墳墓裡。比較第9節和馬太福音二十七章57至60節。7~9彌賽亞的順服,強調僕人面對苦難順服的態度及純潔,他像純潔的羔羊一般柔弱、純潔、溫順,在默默承受苦難。面對這樣的張力,聖徒不禁心如刀絞。【賽五十三7羊羔在剪羊毛的手下無聲】古代近東文獻常常描述剪羊毛,羊承受其命運沒有作聲。剪羊毛一年一次,在春季,使用剃刀。剃刀是在主前一千年發明,一個人每天可剃約二十至三十隻羊。
【賽五十三8】「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
這裡預言基督,將由於人的不公平審判而死。「因受欺壓 …… 奪去」:意指僕人在不公允的審判下被處死。他被奪去,就是被「死亡「奪取,即「祂死了」。
受欺壓。雖然表面上履行了司法程序,但彌賽亞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審判。所作的判決也完全是不公正的。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原文的含義不很清楚,有各種譯法。這個分句可譯為「誰將宣布祂的世代?」或按詩體譯為 「誰會關心祂的命運?」即「祂所要遭遇的」。第一分句顯然指耶穌的受審和被定罪,第二分句的上述譯文是指沒有人站在祂一邊或保護祂。「祂獨自承擔這一切」,也有人認為這個分句是指耶穌沒有肉身的後嗣來延續祂的家系。因我百姓的罪過,關於基督代替人類受苦受死,見第4-6節。
【賽五十三9】「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
「使他與惡人同埋」:從控告和殺害神僕的人來看,他是惡人,應與惡人同埋。「誰知…與財主同葬」:財主以不義的手段增添財富,相信金錢不信神,與惡人無大分別(例如詩三十七16;箴十八23)。此處的「財主」與上半「惡人」對應,並無尊榮之意。新約福音書記載亞利馬太的財主約瑟將耶穌安葬在他給自己預備的墳墓裡。聖經說,他已作了基督的門徒,這樣做乃出乎對主耶穌的敬愛(太二十七57~60)。先知的預言完全且超過所說的應驗了。
「與惡人同埋」、「與財主同葬」:僕人受羞辱而死,原被分配像給惡人那樣的安葬,但至終被高舉,與財主一起獲得禮葬。日後耶穌被釘在兩個囚犯當中,給葬在財主的新墳墓裡,(參太27:28; 57-60)按字面地應驗了這裡的預言。與惡人,義僕(見賽52:13)是以罪人的身份,而不是以聖徒的身份被埋葬的。祂為罪人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死後與他們同葬。與財主,祂要埋葬在富人的墳墓裡,就是亞利馬太人約瑟的墳墓(太27:57-60)。雖然,基督雖然蒙受了罪人的命運,但這不是祂所該受的。
我們可以像耶穌那樣子嗎?為了別人的益處而放下自己的權利。恐怕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像耶穌那樣,唯有上帝的獨生子才能做到。不過,我們可以以耶穌榜樣: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向人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只喜歡真理。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樣,世界將會變得很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