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6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央媒,用鏡頭聚焦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設計藝術、「三農」發展、水產經濟、文體活動等。
圖片是凝固時光的藝術。從外眼看山東·央媒一周圖片擷英,既可以發現山東之真、山東之善、山東之美,以及山東之精採、山東之活力,又可以看到億萬齊魯兒女奮力前行的鏗鏘腳步!
一、主打圖片
本期主題:設計點亮美好生活
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成功試跑
記者從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獲悉:日前,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在試驗線上成功試跑,正式下線,標誌著我國在跨座式單軌車輛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列車由該公司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據介紹,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最高運行速度為100千米/小時。車體寬3098毫米,6編組最大載客量為1400人,整車使用壽命長達30年。列車可以通過60‰的坡道和50米曲線半徑的線路,對複雜地形地質的適應性強。(記者侯琳良)(人民日報12月3日7版)
「泉城風尚」國際時裝周拉開帷幕
12月5日,為期三天的第二屆「泉城風尚」國際時裝周在山東省濟南市國際時尚創意中心拉開帷幕。該時裝周以邀請國內外高級定製設計師展示高定時裝為特點。本屆時裝周除邀請國內外知名高級定製設計師郭培、勞倫斯·許、熊英以及日本知名時裝設計師桂由美發布高級定製時裝外,還將舉行迪尚設計師集合秀、中韓設計師集合秀、多國設計師集合秀等時裝展示活動。圖為12月5日,模特在開幕秀上展示知名時裝設計師郭培設計的以喜馬拉雅為主題的高級定製時裝。圖/文新華社記者陳建力
二、圖片故事
壽光:蔬菜之鄉補短板
不久前,山東省政府通報表彰濰坊壽光市獲得2019年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一名。記者在壽光採訪發現,當地幹部沒有因為這份榮譽沾沾自喜,而是一如既往聚焦「強弱項、補短板」,力求使中國蔬菜之鄉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精益求精,繼續走在前列。
壽光從一棵「菜」抓起,40年篳路藍縷,成為享譽中外的蔬菜之鄉。壽光市委書記趙緒春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後,壽光市多次召開專題會,梳理制約全市發展的短板、弱項,千方百計揚優勢、補差距。
強縣持續補短板,是因為有深刻教訓。2018年夏,颱風「溫比亞」使壽光一片汪洋,給許多菜農帶來重大損失。兩年來,壽光市共投資90多億元,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地投資力度最大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基本實現了田間積水「棚入管、管入渠、渠入溝、溝入河、河入海」的貫通機制,力保「菜籃子」不受災。
壽光蔬菜名揚天下,但高端種子一直受制於外。近年來,壽光全力培育本土育種企業。2018年建設了國家唯一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成立了由4名院士領銜的蔬菜領域國內頂級專家團隊,進行全產業鏈創新研發。壽光蔬菜種子從一度被國外壟斷,到現在國產率超過85%,邁上了蔬菜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壽光雖以農業著稱,但工業和服務業產值佔比高達近9成,而且工業結構偏重,「四新」項目不多。為此,壽光市委市政府提出「存量技改、增量培育」雙輪驅動,加快推進動能轉換,目前全市有7家上市公司、12隻股票,還有多家上市儲備企業。
成績面前,更要認清形勢,方能保持領先。壽光市委市政府認為,人到半山路更陡,新常態下必須保持最強烈的爭先意識、底線意識、拼搶意識、攻堅意識,把「濰坊爭第一、全省進前列、全國爭先進」作為工作追求,改革才能先人一步,發展才能快人一拍。(記者楊守勇、張志龍)
在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工作人員趙國勝通過手機操控多功能植保機。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三、面孔
郭波波:勇於創新的農機高手
郭波波是山東省汶上縣雷沃農業機械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8年榮獲「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郭波波自小跟隨父親種莊稼、學農機,久經磨礪,成了農機行家裡手,2015年曾榮獲中國農機手大賽華北省際聯賽第一名。2019年,他創建了汶上縣農業服務聯合體,開創了農機服務「五統一」模式,打造新型職業農機團隊,年服務面積6萬餘畝。同年創立「勞模創新工作室」,融入汶上縣50萬畝小麥高質高效項目,實施耕種管收全程科學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量,效益明顯。
郭波波一直積極參與精準扶貧,為貧困戶提供免費作業服務,累計免費耕播3000多畝、收割5000多畝,年免除農機服務費58萬餘元。圖為郭波波在小麥收割現場。(農民日報12月4日7版)
帶貨女支書孫明明:半年網銷20萬元農特產
11月24日,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大布鄉薛樓村支部書記孫明明(中)通過網絡平臺幫助貧困戶薛西君家推銷手工空心掛麵。
孫明明原是一名選調生,今年5月通過公開遴選擔任薛樓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她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開闢「網絡直播快車道」,為村民銷售農特產,半年時間裡,村民因此增收20多萬元。
今年春天,陽穀縣公開遴選了40名優秀黨員到集體經濟薄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為村級發展增添了活力。陳清林 嶽彩青/攝(中國婦女報12月4日6版)
楊越斌:2020年全國滑板錦標賽男子碗池決賽冠軍
12月6日,山東省滑板隊選手楊越斌在男子碗池決賽比賽中,他以42.50分的成績獲得第一名。
當日,「澎湃杯」2020年全國滑板錦標賽男子碗池決賽在江蘇省南京市展開角逐。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四、微觀山東
採摘小番茄
山東綠產(墾源)智慧農業產業園內,工人正忙著採摘小番茄。賈傳龍攝(經濟日報11月30日7版)
餵羊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楊營鎮劉莊村農民劉興永在縣畜牧中心的幫扶下建起了銀河牧業養殖場。據了解,該養殖場佔地31餘畝地,包含小尾寒羊、澳洲白、湖羊、杜泊羊等10個品種養殖基地,優質良種羊銷往新疆、甘肅等多省(區)。圖為11月29日,該養殖場職工在餵羊。王瑞芹 攝(農民日報12月5日5版)
守護「舌尖安全」
近日,在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銀田農貿市場快檢室,工作人員對市場上銷售的果蔬進行抽樣檢查。牡丹區市場監管部門通過設立食用農產品快檢室、流動快檢車等設施,持續加大市場、商超所銷售農產品的抽檢品種和頻次,並將快檢結果隨時上傳、公示,全力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郜玉華 呂兵兵 攝(農民日報12月2日6版)
黨建引領產業升級
近年來,山東省夏津縣鄭保屯鎮以黨建為引領,注重分類指導、因村施策,有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15個村的「共享大棚」「食用菌基地」「大田託管」等競相發展,探索出了以經常性、經營性收入為主,多元化、可持續增收的新路徑。蘇椏 攝(農民日報12月3日6版)
留住「鄉村記憶」
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政協委員聯絡室將「村史館」建設作為留住「鄉村記憶」、弘揚優秀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極建言獻策。目前,轄區建起3處「村史館」,收集並陳列了大量老物件、老古董。圖為參觀者在水泉鎮西堌城村「村史館」了解藍印花布的印染工藝。劉明祥攝(人民政協報12月3日3版)
東平:好生態託起「垂釣」大產業
初冬的東平湖畔,暖陽高照,碧水藍天。雖然天氣微寒,但在東平湖國家垂釣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釣魚愛好者們熱度不減,2020全國垂釣俱樂部挑戰賽首站賽就在這裡舉行。「東平縣風光美、水質好、魚兒肥。在這裡釣魚,感覺很舒適、很愉快,將來我們會在東平縣舉辦更多的全國性釣魚賽事。」中國釣魚運動協會競賽裁判委員會主任郝衛東說。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水域面積209平方公裡,水產資源豐富,擁有鯉魚、草魚、鱅魚等可以垂釣的魚類50餘種。本報記者 張文敬 雷蕾(人民政協報12月4日10版)
冬日曬魚忙
12月6日,即墨區鰲山衛街道垛石村漁民在晾曬魚乾。
入冬以來,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沿海一帶的漁民抓住晴好天氣,忙著將捕獲的鮁魚、偏口魚、鰻魚等20餘種海魚進行切割、醃製、晾曬,加工成魚乾。新華社發(梁孝鵬 攝)
更換冰期航標 保障航海安全
12月6日,在山東煙臺龍口港主航道,航標船在投放冰期航標。
連日來,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煙臺航標處在轄區萊州灣海域進行冬季換標作業,將夏季航標更換為冰期航標,確保冰期通航環境安全。據了解,萊州灣海域每年有40天左右的冰期。新華社發(唐克 攝)
山東舉行全警實戰大練兵比武競賽
12月1日,參賽民警在進行小組對抗射擊項目比賽。
當日,山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在山東東營舉行全警實戰大練兵比武競賽,比賽設置理論基礎、勤務技能、崗位實操、警務實戰、綜合演練5大類,涵蓋34個比武項目,全面檢驗民警能力素質,增強隊伍執法執勤水平和實戰打贏本領。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下沉一線
山東省聊城市紀委監委把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痛點、最急最憂最盼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堅持以精準發現問題推動精準監督,下沉一線開展入戶走訪,摸排問題線索。圖為,近日,該市茌平區紀委監委幹部在企業車間向工人了解有關情況。汪林林 劉恆桐 攝影報導(中國紀檢監察報12月2日6版)
暖意融融
11月29日,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黃河路環衛工人休息室內暖意融融,幾位環衛工人在這裡熱飯、喝水和短暫休憩。休息室配有空調、微波爐、飲水機、桌椅、茶几、電視、醫藥箱、雨具、報刊架等各種常用設施。目前,該區環衛工人休息室已有30餘個。周廣學 攝/人民圖片(工人日報2020年11月30日2版)
中國文聯慰問演出走進莒南
12月4日,臨沂市文化館群星舞蹈隊表演舞蹈《我的家鄉沂蒙山》。
當日,「文藝進萬家 健康你我他」中國文聯新時代文明實踐學雷鋒文藝志願服務隊走進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慰問演出。本次活動旨在弘揚新時代雷鋒精神,傳承沂蒙精神,用好紅色資源,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新華社記者 範長國 攝
「悄悄話」
山東高密恆濤實驗小學的小學生在心理健康班會上跟老師說「悄悄話」。李海濤攝(光明日報12月1日13版)
多彩社團 快樂成長
12月1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龍山中心小學手工社團的學生在創作作品。
近年來,為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龍山中心小學以社團活動為平臺,積極開展特色教育活動。學生可根據喜好自主選擇參加足球、國畫、鋼琴、手工等多種社團課程,讓孩子們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快樂成長。新華社發(梁孝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