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4月7日訊(記者賀俊 通訊員 陳逗逗 王以豪)曾導致廣東24000多頭豬死亡的疾病研究取得了新進展。4月5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稱,該致命疾病是一種起源於蝙蝠的病毒造成。
4月4日上午,參與該項研究的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童貽剛教授、華南農業大學馬靜雲教授、新加坡DUKE-NUS新發傳染病研究所王林發院士等專家,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的電話採訪。隨著疾病不斷爆發,專家們強調,理解蝙蝠和其他野生動植物攜帶的病毒多樣性相當重要,提醒人們遠離野生動物。
目前未發現有人感染豬病毒
2016年10月底,廣東清遠一種豬場暴發仔豬致死性疾病,發病仔豬表現為嚴重急性腹瀉、嘔吐、體重迅速下降,5日齡以下的仔豬死亡率高達90%。隨後,其他3個豬場也出現了疫情。截至2017年5月,共造成24693頭仔豬死亡。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馬靜雲表示,研究人員根據臨床症狀,對病豬樣本進行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已知豬腹瀉相關病毒的檢測。然而,在疾病暴發高峰期,所有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當時很奇怪,有炎症,但是我們查不到任何病理。」
隨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童貽剛教授通過研究發現,裡面有一種未知的冠狀病毒,與以前在豬身上發現的冠狀病毒相比,差異非常大。
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等人開始了接力研究。「對2013到2016年期間在廣東採集的591份蝙蝠樣品,進行了SADS冠狀病毒特異性定量檢測,最終在實驗室積累多年的樣本中發現了相似度達到98%的病毒。」石正麗介紹,在開展了病毒生物學特性等方面研究後,明確了該致命豬病毒來自於蝙蝠糞便的汙染。「目前用血清學結果證明,致命豬病毒目前還只限定在豬致病,與致命豬密切接觸的人並沒有被感染。」
研究人員後來發現,發現致命豬病毒的豬場周圍有蝙蝠飛翔。「由於死亡率較高,這種致命豬疾病,對行業來說非常嚴重,目前已經防控起來了。」馬靜雲說,該病毒已基本平息,沒有新增病例,在全國各地也未有再發現。
比查清SARS病毒起因快了10倍
「這是我和石正麗老師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找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也稱「非典」)病毒的源頭。」新加坡DUKE-NUS新發傳染病研究所王林發院士介紹,這次儘管是致命豬疾病,但與SARS非常接近,同樣是在11、12月份有點苗頭,然後在3、4月份傳播很快,也同樣來自於蝙蝠的冠狀病毒。
據王林發介紹,SARS是在2002年10月開始的,直到2003年4月才發現是冠狀病毒的原因,最終找到病原可能來自蝙蝠是在2005年,這個速度在國際上已經算快的了。而此次從致命豬發病到找到原因,只用了兩個月。「從2003年的20個月,帶現在的2個月,基本上速度快了10倍。」
由於SARS之類的病毒,包括此次致命豬病毒爆發時,與常見病相似,爆發大的疫情後才引起了足夠重視,是否有辦法早期預防?石正麗建議,前移新發傳染病的「戰線」,通過長期監測,在自然界對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源建立早期的診斷技術,包括對這些疾病傳入人類社會進行風險評估與預測,將對大規模爆發起到很好的預測作用。「這次我們能這麼快弄清楚病源,得益於前十年的積累。我們希望通過長期監測建立一個預警模型,對可能爆發的傳染病進行預測或預警。」
專家提醒遠離野生動物糞便
據悉,蝙蝠是新興病毒的一個重要儲主。菊頭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儲主,該病毒在大約15年前導致700多人死亡。最近的豬疾病爆發地點離人們認為的首例SARS出現的地點較近。這表明了中國南方作為新興疾病出現的熱點地區的特殊性。而野生動植物攜帶的病毒多樣性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為什麼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可以傳播到人類社會?石正麗表示,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森林、樹木被砍伐,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比原來多,且人居住在密集的城市裡,新發傳染病很容易在密集人群中爆發。
「野生動物攜帶很多病毒是長期存在的,我們應該遠離野生動物,如果難以避免的話,在做好防禦措施的情況下也可以避免感染。」石正麗等研究人員在採樣時發現,許多蝙蝠洞都是礦洞,在此作業或附近居住的都屬於高暴露人群,作業時最好採取防護措施,比如戴上口罩、穿上防護衣等,尤其是在接觸蝙蝠糞便時更要注意,糞便不僅攜帶病毒,還有可能存在寄生蟲等,長期接觸這些排洩物的話,病源感染的機會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