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牛羊身份異常尊貴,殺自家的牛都犯法,原因很簡單
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是禁止隨意宰殺耕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就制定了「廄苑律」,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正月還要對耕牛進行評比,牛養的很壯的還能得到獎勵,如果牛養的瘦了,管理農業的官還要受到處罰。
唐宋以後,沿襲了這種做法,也立法保護耕牛,有偷牛馬的人,抓到就割鼻子,有偷騾子和驢的,在臉上劃一刀,有偷羊的,就再頸後劃一刀。如果有再犯的人,就割鼻子。到了明朝,就更加重視耕牛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放牛娃出身,鼓勵開墾田地,減免稅負,還贈送耕牛,使的全國的糧食的產量迅速增長。
不能殺牛宰羊,那麼只吃牛羊的少數民族怎麼辦?嘉靖皇帝時,有個陝西道監察御史花良阿奉旨巡視京師西域,根據調查情況,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將回民宰殺的、由內蒙古等地區的牛羊區別對待,不能算宰殺耕牛的範圍之內,不讓他們吃牛羊,對國家不利。嘉靖皇帝以「國家稅出入豈系此區區」為由駁回了花良阿的意見,還貶了他的職。
範進中舉都學過,儒林外史這本書裡還描寫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講的是明朝有個叫湯奉的回族知縣,處理 「清真食品問題」的經過,因為中國古代重視農耕,皇帝下旨禁止殺牛,不殺牛就沒有牛肉,回教徒就少了很多肉食,因此一幫人在一個阿訇的帶領下,用五十斤牛肉賄賂湯知縣,希望他看在「教親」的份上能「瞞上不瞞下」,於是湯知縣和那個送了範進五十兩銀子的張靜齋,以及新科舉人範進三個人商量這事該怎麼辦,張靜齋說了一句話:「你我做官者,只知有皇上,哪知有教親?」,怎麼能欺瞞皇上呢?
張靜齋還舉例說:「洪武年間,有一次皇上突然到劉伯溫家中訪問,不巧的是江南的張士誠派人行賄,而且是以送菜的名義。劉伯溫不知情當著皇帝面掀開菜籃子,裡面黃金拜訪整齊。皇帝非常憤怒回去就把劉伯溫貶為青田知縣,後來又找藉口把他毒死。」湯知縣覺得有道理,就以殺牛的罪名,讓人把阿訇抓來打了幾十板子,枷起來示眾,以示聖旨法度絕不容情,結果阿訇被處死了,外面的回族還鬧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