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老城:重建的「古城」,何以破格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2020-12-15 澎湃新聞

華沙歷史中心(華沙老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特例。

作為在二戰中被夷為平地的城市,今天的華沙老城是在1945年-1966年間重建復原的。儘管波蘭人嚴格按原狀重修了所有的建築,但在特別強調文化遺產「原真性」(Authenticity)的世遺名錄中,重建項目是極少數的存在。

世遺委員會專家組曾為此分裂成兩派,支持派認為華沙老城的復原重建具有傑出的價值,反對派則擔心「複製品」使世遺名錄失去公信力。時至今日,由華沙開啟並延伸開去的關於文化遺產的討論,仍在繼續。

華沙老城

嶄新的「古城」,不屈的門拱

「初到華沙的外鄉人,常常不理解華沙人對每一處殘垣斷壁的執著……包括那些權杖形狀的路燈,或是陷在地面之下的一段鐵軌。同樣,他們也不太能理解當地人對『華沙起義』的神聖情感,正是這一事件,幾乎導致了整個城市的覆滅。」英文版華沙城市地圖的導語這樣寫道。

老城的一處石頭門拱完美詮釋了何謂「對斷壁殘垣的執著」。門拱的上半部分是從戰爭廢墟中扒出的殘石,布滿坑坑窪窪的彈孔;下半部分則光潔平整,是戰後模仿原有的形制重建的。這是整個華沙戰後重建的縮影——人們在一個85%的建築被德軍蓄意炸毀的城市中掘地三尺,找出一切能找到的殘骸,想方設法將其嵌入重建的建築。他們收集照片和圖紙,努力按照戰前的樣子恢復老城區,複製出一個嶄新的「古城」。

門拱的故事被一遍遍講述。去往華沙老城的觀光者如果有當地嚮導指引,往往會在這裡駐足。

1939年9月,德軍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華沙被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也從這裡拉開。1944年8月,波蘭地下軍組織反抗德國佔領軍的「華沙起義」,堅持63天,最終被鎮壓,20萬人犧牲。起義失敗後,德軍強迫從華沙遷出80萬人,並以徹底毀滅城市為目標進行掠奪和破壞。在浩劫中,華沙的260個街區只有6個得以倖存,老城被夷為平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華沙城近85%的建築,20%的波蘭人在戰爭中死亡,三分之一的文化精英和知識分子遭到了有針對性地屠殺,500萬波蘭人流亡海外。但就在這樣的哀鴻遍野中,戰後波蘭人決定按原樣重建華沙老城,後來的成功也大大鼓舞了這個新生國家的士氣。

華沙的城市格局以老城廣場為中心向外延伸,老城的建築依據其14-18世紀的樣貌建造。圖上一排建築為位於老城的華沙博物館。

歐洲有上百個古城,華沙老城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按14-18世紀的樣貌復原、並且儘可能使用原有的材料、舊時的技術重建的「新」古城。在這裡,14世紀的哥德式建築和17世紀的巴洛克式教堂並立,來自廢墟的建築殘垣被一次次展示和強調,它作為在戰爭廢墟上復原的文化遺蹟,成了復國不屈精神的代表,成為波蘭民族的象徵性空間。

歷時五年、由波蘭人民和海外波僑出資重建的波蘭王宮。左邊圓柱形紀念碑頂是波蘭國王齊格蒙特瓦薩三世,1596年他將王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克夫遷到華沙。

波蘭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的歷史命運與戰爭糾纏不清。波蘭位於歐洲平原的心臟地帶,北部城市格但斯克直通波羅的海,一旦戰事發生,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17世紀的波蘭曾是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那時的疆域是現在的6倍。然而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波蘭三次被鄰國瓜分吞併:1795年被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瓜分而滅亡;1815年被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1939年隨著希特勒閃擊波蘭西部、史達林佔領波蘭東部,波蘭第三次從世界版圖上消失。

波蘭人對戰爭的殘酷有切膚之痛,這種態度袒露在隨處可見的城市細節中。不只是華沙,在波蘭的其他城市,修復和重建的原則也是類似的,那就是不能抹去歷史的痕跡。

在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的託倫古城,建築翻新也要求裸露一部分舊時建築(紅磚部分)。

懸掛在格但斯克老城的戰時照片

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1970年德國勃蘭特總理在這裡下跪,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倖存的圖紙與復國的象徵

1945年-1966年間華沙老城的重建,被視為波蘭人團結一致的象徵,波蘭民族歷史的見證。

因為戰後領土變化(東部領土讓給蘇聯,但獲得德國東部領土,導致整體向西平移),波蘭政府組織大量人口遷移,約有600萬人口從東部遷往中部地區。這為中部華沙的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而在此之前,華沙的人口已經寥寥無幾;精英階層更是在「卡廷慘案」中遭到滅頂之災。

與此同時,30萬流亡國外的波僑回到華沙參與重建,出資、出力,新城市很快在從一片瓦礫中拔地而起,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津津樂道的「華沙速度」。

筆者曾採訪一位1960年代留學華沙的老教授,據她回憶,當時全民處於建設社會主義的昂揚情緒中,華沙大學的學生也自發地在周末參與勞動,中國的留學生一起去建築工地上推砂子。

在整個重建過程中,公眾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和高度的參與。波蘭政府也定期向民眾徵集意見、邀請相關利益主體參加、將規劃草案在公眾聽證會和網絡公布,所有人都可以在聽證會或通過電話提出意見。

波蘭在二戰後成立了「首都重建辦公室」(1945-1949),該機構由華沙市長兼任負責人。這一大權在握的機構,在政策、資金以及協調建築所有權方面都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促使重建工程高效、有力地運轉起來。

貝納爾多貝洛託的畫作

華沙舊時風貌的意外留存,也是這個奇蹟般的故事中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環。

義大利畫家貝納爾多貝洛託(Bernardo Bellotto),受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之邀擔任宮廷畫家,在1770年-1780年為華沙城創作了共計26幅城市全景畫。他的畫作注重透視和細節,幾乎完美再現了18世紀華沙的建築風貌。

這些畫作曾在波蘭皇宮中陳列,後來轉移到波蘭國家博物館;1939年以後,被蘇聯軍隊帶走,輾轉落入德國人手中,最後又被美國藝術保護組織尋得。戰後這些畫作回到了波蘭。

此外,二戰前夕,一位大學教授出於自身的研究目的,帶領他的學生們一起對波蘭的歷史建築進行實地勘測,後來成為保護和重建華沙乃至全國古城的重要參考資料。

這些勘測圖和風景畫改變了華沙的命運。這是二戰後大部分歐洲老城重建不具備的條件,也是華沙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之一。

改變世界文化遺產的認定標準

1980年華沙老城申遺成功,改變了人們對文化遺產「原真性」的理解,更開啟了日後文物保護界長達數十年的討論。

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有一整套判斷文化遺產「原真性」的標準,起初這些標準主要在於物質方面,包括形式與設計,材料與質地,位置與環境等等。直到1978年,重建後的華沙歷史中心提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給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華沙老城匯集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

考察、評估和審議申報「世遺」提名地,是由世遺委員會的專業諮詢機構——ICOMOS(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完成的,他們通常會提前數年進行調查和討論;在1978年-1979年,ICOMOS對華沙申遺的態度始終搖擺不定。

由世界各國古蹟保護專家組成的理事會內部分成兩派,一派認為華沙老城的重建是傑出的案例,它承載了波蘭的人文歷史和波蘭人的愛國熱情;另一派則堅持「原真性」標準,並且認為與歷史事件相關的提名容易受到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影響,這與世界遺產公約的目標是相違背的。後者提出憂慮:如果重建的項目得以入選,將損害世界遺產名錄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戰後重建的華沙歷史中心於1980年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1978年6月,ICOMOS會議報告上指出:「華沙歷史中心是否滿足原真性原則,仍是一個問題。因此我們認為,關於這一提名,還需要更多專家的討論意見。」此後又有兩次大會,仍然意見不一。

1979年,ICOMOS大會報告起草人Michael Parent提交了《關於世界文化遺產提名和標準的比較研究》,專門探討關於華沙老城申遺問題。他指出,「原真性」應該是相對的,內含的價值才最重要。如果不是以藝術、而是歷史的標準來評判,華沙的「復活」帶有傑出的歷史性。

1980年,ICOMOS終於採納了肯定的意見,將華沙重建稱之為「一個全球傑出的文化重建的象徵,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大會認為它的「原真性」是與1945年-1966年這段獨特歷史的呈現相關聯的。

同時,為了避免大量重建項目蜂擁而至申報世遺,委員會對相關的條例做了細化和限制,如重建只能在有完整詳細的原始資料支持下進行,不能有推測的成分;需同時滿足世界文化遺產的其他條件等等,讓沒有物質評判標準的"原真性"定義不至於走的太遠。在華沙之後,只有波赫的莫斯塔爾古橋(毀於1993年的波士尼亞戰爭期間,後重建)以類似的情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從華沙開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改變了對重建項目的看法,開啟了業界對「原真性」長達十餘年的深入討論,1994年ICOMOS在日本奈良通過的《奈良真實性文件》(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就是一個階段性成果。人們對「原真性」的理解逐漸從「物質的」拓展到「意義的」,並促使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更加關注無形的遺產,對於如何保護、是否重建、如何重建有了新的思考。

相關焦點

  • 重建華沙老城
    華沙老城有許多景點,如美人魚雕像、王宮和居裡夫人博物館等,其中長方形集市廣場是華沙的地標,18世紀前一直是城市中心。如今廣場周圍遍布餐館、禮品店和咖啡館,每逢周末,原本穿城而過的老城公交車會改道而行,這裡隨即變成步行街,成為孩子和街頭藝人的樂園。
  • 戰後「重建」的華沙老城,卻破格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涅槃重生之美
    搭地鐵到RATUSZ ARSENAL站,沿著Dluga長街的青階石板一路往西北走,漸漸就走進了華沙老城。 此時的華沙,仿佛剛剛從沉睡中醒來,還在懵懵懂懂的揉著眼睛,一副迷人的模樣。清洌的晨霧打溼了經年的石板路,陽光自中歐建築的間隙溫柔灑落,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種欲說還休的朦朧之中。
  • 在廢墟上重建的華沙老城與眾不同
    幾百年來波蘭經歷了戰爭,入侵和佔領,然而這些苦難並沒有摧毀波蘭人民強烈的愛國心和文化認同感,聯想剛剛去過的古都克拉科夫雄偉城堡,以及眼前在二戰中淪為廢墟,後又重建恢復昔日風採的華沙老城都是很好的例證。來波蘭華沙前在Booking上選了一家高達9.9分的公寓,這可是我這些年週遊世界住過的最高評分的酒店。位置超好,出門就是華沙老城和各式餐館酒吧。
  • 波蘭華沙老城,雖然被戰爭破壞嚴重,如今前往倍感新的生命活力
    對於國內大熱的重建古鎮風, 華沙就是一座岑寂的燈塔 。二戰時,希特勒說:「我要將華沙從地球上永遠地抹去。」二戰後,人們說:「 華沙不會重現在人間,至少100年內是沒有希望的。」但是華沙這個城市依舊頑強,在最快的時間裡完成了蛻變,破壞的古城也重新修建了,人們的士氣也隨之高漲。
  • 一起轉轉華沙老城
    到華沙旅遊,除了看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就是去遊華沙老城。華沙老城是世界遺產,是波蘭首都華沙最古老的一塊城區,它坐落於維斯瓦河的東西兩岸。二戰期間被納粹部隊摧毀,後來華沙政府對這裡的建築都依照14~18世紀的原樣重建,所有的宮殿,教堂,城堡等歷史遺蹟都進行了保護和修復。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修復後的面貌。到華沙老城,我們可以遊覽這些景點。一是華沙王宮。王宮坐落在古城當中,特點為五角形建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澤格蒙特塔樓。王宮建於13世紀末,也叫做華沙城堡,原來是土木結構。
  • 在華沙老城遇見音樂之都
    波蘭的首都華沙,曾在戰和二戰中幾經摧殘,又於二戰後在極短的時間內重建起來。在二戰中,華沙城90%的建築遭到摧毀。二戰結束後,懷著重建家園的信念,華沙人以驚人的毅力僅用十幾年時間便恢復了這座中世紀古城的風貌。它如今是唯一一個重建後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城市。
  • 復建的華沙老城
    而克拉科夫,記住德國人在這裡修建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你的精神世界將會永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到了華沙則是另有滋味湧心頭,蕭邦公園裡,我們圍聚在蕭邦塑像之下嬉笑拍照,一位身著黑色大衣、手託黑色禮帽的長者,遠離我們,始終目視蕭邦。我看了很久,似有所悟,那是一位波蘭人對自己心中偶像的朝拜,是對自己祖國輝煌過去的一次發自內心的崇高敬禮。  中午,我們來到華沙老城。
  • 那些經歷過二戰的世界文化遺產
    依靠回憶重建的華沙古城  顏色豔麗的老房子,色彩明快的教堂,再加上馬蹄踩在石子路上敲出的清脆聲,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華沙古城瀰漫著一股濃鬱的中世紀氣息。然而誰又能想到,這座古城其實很「新」,它被二戰炮火徹底摧毀後,又經歷了「重生」。
  • 「華沙」不懼戰爭!完美復原世界文化遺產,只為能找到回家的路
    每次來歐洲,我總是驚嘆於他們能把數百年前的古城保養得那麼好,也曾好奇過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建築原料是石材,而我們用的是木頭,所以保存得不如他們好?當我來到華沙的時候,才發現古建築保不下來其實與材料無關,只因我們缺少了他們那份執著的心。
  • 波蘭華沙老城 重生後依舊美麗(圖)
    復建的華沙古城廣場,舊王宮前的立柱上矗立著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的雕塑,正是這位國王將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至華沙。克拉科夫的瓦維爾城堡(Wawel complex)是波蘭王室曾經居住的城堡,主殿裡安放著安葬於此的幾位國王石棺。一個隔間神龕上掛著波蘭人約翰·保羅二世(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的照片,裡面存放著他的血。
  • 【波蘭印象之二】華沙城裡訪名人
    華沙古城的重建,要從二戰前說起。當時希特勒叫囂要在短期內消滅波蘭。波蘭人非常氣憤,出於對祖國建築文化遺產的熱愛,華沙大學建築系的師生們把華沙古城的主要街區、重要建築物都作了測繪記錄。戰爭一爆發,他們把這些圖紙資料全部藏到山洞裡,房屋街道雖然毀了,但它的形象資料保存了下來。
  • 德波匈斯奧捷6國遊記(四)波蘭華沙老城、華沙起義紀念碑
    過去夾在俄羅斯與普魯士之間,之後夾在蘇聯與德國之間,幾度被瓜分,曾經在世界地圖上消失123年。而華沙這個城市則可以說是「浴火重生」。自古以來,華沙處於中歐諸國貿易的通商要道。17世紀初,波蘭國王澤格蒙德三世將都城,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從那以後,華沙逐漸發展起來,建起了大量宏偉的宮殿和教堂,以及城堡和箭樓。
  • 華沙起義75周年 | 華沙這些景點背後悲壯的歷史你都知道嗎?
    但就在這樣的哀鴻遍野中,戰後波蘭人決定按原樣重建華沙老城。從1948-1953年,專家團隊開始了老城的重建工作,他們依據的是華沙被毀之前,由華沙大學建築系的老師和學生們對古城詳細的測繪圖。這些圖紙事無巨細地記錄了街道位置、建築物各個立面造型和色彩,對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物都進行了完整的刻畫。專家們細緻入微的修復工程也得到了UNESCO的認可,他們將修復後的華沙老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使其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座經過現代重建後仍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城市。
  • 波蘭延續文化遺產滄桑之美 有13處古蹟列世遺
    新華網華沙6月17日電(記者高帆)波蘭是個歷史感厚重的歐洲國家,珍視民族文化傳統和遺產。歷經戰爭創傷,面對現代文明衝擊、經濟發展和城市人口增長,波蘭更加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尤其對歷史建築,修舊如舊,保留延續了歷史印記悠遠的滄桑之美。波蘭有13處古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華沙古城和二戰時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等。
  • 歐洲的波蘭,不僅有富麗堂皇的城堡廣場,還有著精美的華沙老城
    首先來到的便是歷史名城華沙,這裡是荷蘭的首都,也是波蘭最為重要的地方,這裡不僅有富麗堂皇的城堡廣場,還有著精美的華沙老城。首先我們先來說說這城堡廣場,其實這城堡廣場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王宮廣場,在這廣場之上最著名的便是那華沙王宮,當我踏進這王宮是,我被裡面美輪美奐的景象給迷住著,這裡怎麼看也不像是遭受過重擊的王宮啊,看來這裡被修復的很好。再者便是那華沙老城了,在這老城之中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好地方,比如美人魚雕像,或者是居裡夫人的博物館,絕對讓你一飽眼福。
  • 波蘭華沙四日遊 | 涅槃重生的古城,追尋蕭邦的故鄉,扎進童話世界
    對於國內大熱的重建古鎮風, 華沙就是一座岑寂的燈塔 。二戰時,希特勒說:「我要將 華沙 從地球上永遠的抹去。」二戰後,人們說:「 華沙不會重現在人間,至少100年內是沒有希望的。」華沙老城是一個很特殊的世界文化遺產,對於一般不評選復建建築的世界遺產來說, 華沙老城卻例外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所以網開一面是因為在這座老城中,並不以「老舊」來吸引眼球,難能可貴的是那種涅槃重生的力量與精神。
  • 擁有波蘭最古老的宮殿,眾多世界文化遺產,波蘭克拉科夫老城
    波蘭最長的河流,從西裡西亞的貝茲基德山脈出發山脈穿過北歐平原,穿過克拉科夫、華沙、託倫,最後進入格但斯克的波羅的海。瓦維爾城堡是波蘭最古老的宮殿之一,矗立在維斯瓦河的高地上。自1038年以來,波蘭王室在雅格倫王朝的宮殿裡生活了五個多世紀。即使在齊格蒙特三世於1596年將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至華沙之後,瓦維爾城堡仍保持著其作為波蘭帝國城市象徵的地位。
  • 世界遺產城市
    世界遺產城市聯盟世界遺產城市是指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一類城市,是類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全球有300多個這樣的城市。1993年「世界遺產城市聯盟」成立,它是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非政府國際組織,由230多座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城市組成(包括正式會員城市和觀察員城市,截止2019年)。
  • 【波蘭】華沙美人魚 夏宮 蕭邦
    1945年華沙擺脫戰爭後,便按原樣重建城市,不僅保持了中世紀古城的風貌,而且興建新市區,超過了戰前的規模和水平。那些昔日的宮殿、教堂、城堡等,更加顯得巍峨壯觀。二戰期間王宮遭破壞,1971年1月重建。王宮畫廊裡陳列的全部是波蘭歷史上較有名畫家所描繪的波蘭史畫。華沙王宮是波蘭千年歷史傳統的文化象徵,也是民族興衰史的見證者,現為波蘭民族文化博物館。
  • 華沙:科學文化宮抵制變革的象徵
    華沙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裡,是歐洲著名的古城,有「世界綠化沙都」之美稱。 將近8個小時的飛行,在2日半夜到達了華沙。今天一早就出發去遊覽這座城市。 第一站是文化科學宮。參觀這座文化宮,實際上是在讀波蘭和前蘇聯的歷史。說得準確一點,是在讀上個世紀共產黨國際的演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