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棲霞農村種蘋果的故事

2020-12-12 膠東故事會

前言——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馬上又到了煙臺蘋果收穫的季節。

從1980年代至今,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煙臺蘋果早已成為國內果業中的名牌。不過,年輕一代,大多只知道煙臺蘋果出名,但並不了解煙臺蘋果出名的過程。棲霞農民作家北芳的這篇故事,就帶大家回憶一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蘋果「創業」時期農村的崢嶸歲月。

以下是正文

——

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膠東各村的蘋果園屬於大集體,那時蘋果園也就十幾畝地,那些能撈管理果園的有福的人的組織叫果業隊,在果業隊裡幹的後來都成了技術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一般都是技術員們承包了果園,再後來單幹,這些人又成了村裡以種植蘋果發家的首富。

大約在1968年到1975年間,在我的老家棲霞,蘋果的走向是:各村在家中裝好筐,用馬車拉到桃村火車站,火車站派專門的人員驗收蘋果,抽樣打開兩筐,看看質量,合格了,就裝上火車運出去。那時蘋果質量是絕對沒有爛的,不合格的,是因為「參級」多了,比如65公分的蘋果放進了70公分的筐裡,那就叫這個村的人把蘋果筐都打開重新裝,合格了才能發出去。

那時的蘋果品種是我至今心心念念的,青、紅香蕉是我認為最好吃的蘋果,家中放一個紅香蕉,果香滿室,尤其大櫃裡放兩個紅香蕉,引逗我放學就去開大櫃,讓香氣把我薰陶一陣,再出去玩;新老紅玉是六十歲以上的人常常誇耀的,因為紅玉是最酸的品種,剛摘的能酸掉牙,一旦放到冬天,那個無法形容的好口味,他們一想起來就滿嘴口水;金帥、喬納金一放就發麵,咬到嘴裡就酥了;大、小國光過年吃,賽過紅富士;只有花皮這品種應該淘汰,口感像棉花,沒人懷念。青、紅香蕉,紅玉、國光、金帥的絕跡,是我們溺愛的寶貝們舌尖上的美味的一大損失,九零後的孩子們都未曾嘗過那些老品種。

那時沒有紙盒,裝蘋果一律是「梨筐」,棲霞的梨筐不裝梨,萊陽人才裝梨,大概從那邊綿延過來的叫法也未可知。用棉槐條編的梨筐裝蘋果,筐底用茅草鋪上,把咖啡色的有光紙裁成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大紙包大等蘋果,蘋果分等級,裁紙有尺寸,梨筐周邊和封頂都是用茅草墊著,防止磨損蘋果。茅草是每年果業隊收幹茅草,4分錢一斤。提前把筐和茅草定好重10斤,再裝蘋果,最後定秤,再封蘋果筐,用錐子穿麻繩打結縫好。蘋果淨重60斤,共70斤,多少年不變。

國光蘋果大都去了東北,其他品種運輸到江北一帶,南京和上海是主要的銷售地。

那時70公分的國光一級果0.27元,青、紅香蕉0.32到0.34元,紅玉、花皮都是0.17元,很多年價格不變。果業隊賣蘋果的錢歸於大隊,年底按個人掙的工分分錢。

果業隊摘了蘋果,通常會在場院上找婆娘們包蘋果, 揀選出來的破爛蘋果,按戶頭每家分十斤八斤的,學校每年也分得兩筐。我上學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場景:課外活動時,老師說下面開始分蘋果,於是班幹部下去拿刀一個蘋果切四瓣,每人分一瓣吃,那時個個瞪圓眼珠巴巴地盯著班幹部分蘋果,咂摸著紅香蕉殘果,也是一種享受啊。四分之一個蘋果吃了總是不過癮,放學拿著網包去摟草,偶爾偷進果園,折一枝葡萄式的小國光藏在草裡,拿回家,掛在牆上,晚上躺著起望梅止渴的作用。

從1975年到聯產承包期間,開始有商販來收蘋果,村裡不需要再用馬車拉到桃村火車站去賣了,外村有商客按下攤位,各村就直接拉去賣即可。

八十年代單幹後,原來的老品種按人口分了下去,每戶都有了自己的蘋果園,小孩們再也不用裝作摟草拾糞偷摸拱大隊果園偷蘋果了。果園分到個人手中之後,各村就開始號召種紅富士,人們在莊稼地裡種上了紅富士樹苗,原來的老品種繼續管理,1980年代末,紅富士基本上市,把老品種的蘋果樹拍到鍋頭燒了炕。

人們拿蘋果當成心尖兒眼珠子。 秋天未到,每家都會派一個不中用的人去看著果園,家家地中間有個玉米秸搭成的茅屋,晚上勞力去看果園。我那時在初中,放暑假和星期天,都是我拿著草簾和書和筆本興高採烈地去蘋果樹下躺著。

賣蘋果時,依舊是用梨筐分出等級來,用小推車或馬車送到外村商販那去賣掉。那時一般沒有給現錢的,一年的血汗換來一張比月份牌窄的紙溜溜,上面寫著賣蘋果的錢數,等到商販賣掉蘋果,年底再回來招呼眾人去領錢。這自然就會有許多故事發生,有的邋遢人家把蘋果單子弄沒有了,自然蘋果錢就瞎了。但是誰也沒有我家發生的故事奇葩,一想起來我就胃疼。

那年臘月,東凰跳村收蘋果的人下通知叫賣蘋果的去拿錢,我爹有事不能去,拿出單據叫小叔給捎回來。那天等著付錢的人很多,小叔不去擠,在一邊坐下來,摸出月份牌紙撕著捲菸抽。

等到下午,人們都走了,剩小叔最後一個要領錢了,他只找出自己的蘋果單,我家的單據怎麼也找不到了,翻遍了全身只剩下兩張月份牌捲菸紙。

我們一家等著這唯一的收入置辦年貨買新衣服,可是小叔回來卻說:「錢領不出來了,叫我捲菸逮(抽)了。」

我爹媽頓時跌入深淵,急忙領著小叔去和人家解釋,人家說,沒有單據,說什麼也白搭。

我媽在家哭:「他小爹這一袋煙,逮(抽)了我們387塊錢,這一年白幹了!」我小叔卻說:「逮就逮了,我一年只賣二百塊,賠你都不夠,賠你,我也過不去年了。」小嬸說:「誰叫您攤了個『二不楞』兄弟呢?」

於是,那年的年,我們家是借我小姨家的錢過的。

相關焦點

  • 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煙臺的海產品都是什麼價格?
    一直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推行,再加上交通條件的改善,海產品的銷售範圍擴大,價格也有所提升。那麼當時在煙臺,海產品都是什麼價格呢?下面就以《煙臺水產志》記載的數據(1985年統計)為參考,介紹一下當時海產品的行情。
  • 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說起「的確良」三個字,年輕的朋友們也許有些陌生,但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確良服裝」確實曾是火熱的「流行時尚」。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家路遙那唏噓動人的農村愛情小說《人生》裡,「全村首富」家的女兒巧珍與心上人高加林約會時,就穿著一身「米黃的短袖上衣,深藍的的確良褲子」。
  • 一位煙臺棲霞農村60後的記憶:煤油燈照亮了我的童年
    尤其是點燈,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已經成為家家戶戶最普通不過的必需品。對於80後、90後來說,因為電燈的普及,他們童年的夜晚,也變得豐富多彩。可是對於60後來說,很多人的童年,還是被煤油燈照亮的。本文就是由煙臺棲霞60後農村作家北芳講述,她記憶力的煤油燈。
  • 「學習強國」走進煙臺助農直播推介棲霞蘋果
    5月12日上午,「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愛心助農」直播走進棲霞,推介優質棲霞蘋果。觀裡鎮博士達有機蘋果示範基地「搖身一變」成了直播間。談抱團合作:成立煙臺首家有機果品合作社棲霞是「中國蘋果之都」,蘋果產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在棲霞,一提起張朋義,幾乎家喻戶曉。
  • 中國蘋果的歷史看煙臺蘋果發展史就夠了
    煙臺蘋果,栽培歷史久遠「煙臺蘋果,萊陽梨,樂陵小棗甜兮兮」,上世紀80年代,這可是寫在課本裡的話,煙臺蘋果聞名遐邇。這種種歷史資料證明,蘋果早在1618年以前既已在煙臺紮根。1829年,美國紐約州北長老會傳教士倪維斯來華傳教,1871年來到了煙臺。在煙臺傳教之餘,他發現煙臺在氣候、土壤晝夜溫差等,與美國家鄉氣候相似,但所產水果卻不如美國品質好。倪維斯從紐約州帶來十幾種西洋蘋果種苗,開始著手改良煙臺當地果樹。
  • 老照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老照片,這一組照片記錄了當年北京人生活的狀況以及人們的娛樂活動,窮時很快樂,富裕煩惱多!如今北京的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好,但是你知道當年的北京是怎麼樣的呢?圖為上世紀的北京四合院,如果放到現在誰有一套四合院的話就已經發財了。從圖中很容易看到這是當年北京的四合院街區,還有在一面牆上還有一條標語,一下子就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時代,當年的道路也很寬闊,大人小孩都在這裡遊玩。
  • 煙臺推進蘋果產業提質升級 煙臺蘋果衝刺世界品牌
    調整種植結構改變「大一統」格局「紅富士」是煙臺蘋果的當家品種,它由於酸甜爽口、耐儲藏等特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市大規模栽培,至今佔到全市蘋果面積的八成以上, 由此造成種植結構單一、上市期過於集中等問題。
  • 煙臺蘋果"品牌價值逾141億元
    參與大會領獎的市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興奮地告訴記者。「棲霞蘋果」更是進步快速,品牌價值相比去年增加了近9億元。棲霞作為煙臺蘋果主產區,有「中國蘋果之都」的美譽,2009年「棲霞蘋果」被國家商標局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後被評為全國「十大魅力農產品」,更是全國蘋果產區唯一的「全國果菜產業十大國際知名地標品牌」,再次上榜也是名副其實。
  • 9月21日今日蘋果價格行情走勢煙臺棲霞蘋果多少錢一斤
    9月21日煙臺棲霞蘋果價格行情棲霞亭口鎮:早熟蘋果:紙袋紅將軍80#以上:3.50元/斤左右(一二級)。棲霞大柳家:早熟蘋果:紙袋紅將軍80#以上:3.80元/斤左右(一二級)。紙袋紅將軍80#以上:2.80-3.20元/斤(一二三級)。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羨慕生產隊裡那個快樂的CEO
    這記憶的閘門一打開,許許多多塵封的記憶就像冰封的河流被春日暖透般沽沽流淌,滋潤著沿途風物,重新煥發出迷人的光彩。真像一首歌唱到的:生命的河流像首歌,一首歡樂的歌,一首奔騰的歌,一首難忘的歌……咱再將記憶拉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吧。為發展生產,國家號召多養豬,養大豬,廣積肥,肥莊稼,增加集體收入和社員收入。
  •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老電影,三部必看經典影片,滿滿的都是回憶
    農村現在的發展前景很廣闊,人們都體會到了新農村的新氣象。村裡也有不少人懷念七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那時候雖然沒什麼錢,但是鄉村鄰裡街坊相處得很愉快。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分享七八十年代在農村受歡迎的電影。一、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看到電影名顧名思義就是講一群年輕人的故事,這部電影一上映就收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電影演員也都是年輕人,他們也成為那個年代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就像現在的青春勵志偶像片一樣,這部電影稱之為那個年代的青春勵志偶像片。
  • 煙臺日報兩個專版宣傳棲霞全域旅遊各個景點!
    雙節將至,旅遊小高峰即將到來,《煙臺日報》重磅推出兩大專版文章,全方位介紹棲霞全域旅遊各個景點及其交通、聯繫方式等,為棲霞全域旅遊發展吹響了號角。一起來欣賞並宣傳棲霞全域之美吧!八月秋始,九月秋素,十月秋濃。秋天,天闊雲淡,黃葉翻飛,總是給人無限遐想,充滿詩情畫意。棲霞的秋天格外細膩雅致。
  • 煙臺日報兩個專版宣傳棲霞全域旅遊各個景點
    良好的生態、淳樸的民風先後吸引了電視劇《好雨知時節》和電影《蘋果村的喜事兒》來此取景拍攝,由此衍生打造的影視拍攝基地正在成為農村影視劇取景的熱門選擇。金秋的衣家村,嫋嫋炊煙,果味飄香,紅碩的蘋果掛滿枝頭。300米純淨富硒地下水滋潤,使得這裡的自然物產都充滿靈氣,來這裡咬一口香甜脆爽的紅富士,嘗一口圓潤厚實的玉木耳,聽一聽勤勞的衣家人講述的衣家村故事,你會一下子融入衣家人幸福甜美的農家日子裡。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男女老少都生了蝨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蝨子生在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身上,其中一些人還長著跳蚤,上世紀代末以來,蝨子基本上從人體內消失,現在蝨子基本絕跡。首先,蝨子從哪裡來?
  • 膠東棲霞的村落,醉人的黃昏
    村裡道路前面是一條河流,潺潺的水聲流過,村裡雞鴨叫聲傳來,有種很濃鬱的古樸氣息。灰瓦房村莊裡到處是這樣八十年代風格的灰瓦房子,門前貼著的對聯應該年代久遠了。像是很久沒有人居住。如今棲霞農村裡大多住著一些中老年人,年輕人在外打工。
  • 記憶:《咱們的牛百歲》,一部在榮成拍攝的膠東農村電影
    如今的電影圈內,農村題材的電影可謂鳳毛麟角。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情況卻並非如此。當時,國內有不少導演主攻拍攝農村題材電影,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位,就是趙煥章。在那段時間,趙煥章執導的《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在上映之後都大受好評,被稱作他的農村三部曲。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膠東半島,農村一派勃勃生機,因此也多次成為電影拍攝地。趙煥章農村三部曲中的兩部——《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都是在膠東農村取景。
  • 重慶交通茶館,一個保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的老茶館
    「於老頭好久沒看到來也,」「我要帶小孫子的嘛,現在孫孫上幼兒園了,我才有時間再來撒」「你這步棋不應該這樣走,不然要輸哦」「哎呀哎呀,我曉得,我個人下棋,你不要在旁邊說嘛」,這裡每天上演的故事都幾乎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茶館很舊,但裡面的日子很鮮活。
  • 聽一位煙臺棲霞農村人講述,開春耕地「拉耠子」的故事
    (編者按: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農村人來說,春耕尤其關鍵。膠東半島地區春季的農忙,一般就是從陽曆的三四月份開始,耙地、剪枝、疏花、種花生等農活,接踵而至。年復一年的勞動,使得農人們對春耕也有著特殊的感想和記憶。下面,就聽聽煙臺棲霞農民作家北芳的講述,北芳是1968年生人,與土地打了幾十年的交道,可謂真情實感,由心而發。)
  • 組圖:煙臺棲霞一個盧姓村莊的實景,在蛇窩泊鎮境內
    這組圖片仍是膠東村莊故事系列,要介紹的是一個盧姓人建立的村莊,名叫盧家,位於煙臺棲霞市蛇窩泊鎮。就具體位置來說,這個村地處連家莊到大柳家之間,路的中途就會經過這個村莊。山間的溝夼裡,自北向南,分布著七八個村莊。在明代,盧姓人的先祖就遷徙到這裡,建立起了盧家村。在膠東地區,盧姓的規模並不大。除了棲霞這個盧家村之外,再就是萊州還有個盧家村。根據棲霞地名資料記載,當地的盧姓是永樂年間的「雲南」移民,遷到棲霞之後,先落腳在北榆疃村,後來輾轉遷徙到盧家村。
  • 中國蘋果之都:煙臺棲霞原來有這麼多好玩的地方,你去過幾個?
    棲霞市,山東省煙臺下轄縣級市,地處山東膠東半島,佔地面積20176平方公裡,棲霞種植蘋果的歷史已有100多年,以個大形正,色澤鮮豔,光潔度好,酸甜適中,香脆可口而著稱。被稱為「中國蘋果之都」和「中國蘋果第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