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記憶的閘門一打開,許許多多塵封的記憶就像冰封的河流被春日暖透般沽沽流淌,滋潤著沿途風物,重新煥發出迷人的光彩。真像一首歌唱到的:生命的河流像首歌,一首歡樂的歌,一首奔騰的歌,一首難忘的歌……
咱再將記憶拉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吧。
為發展生產,國家號召多養豬,養大豬,廣積肥,肥莊稼,增加集體收入和社員收入。
生產隊有飼養場,有飼養員,專門餵豬、餵牛、餵驢等牲畜,管理飼養場。社員們閒的時候會安排拉墊欄土送到飼養場堆放著。飼養員除了餵牲畜,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打掃豬圈和牛圈。將圈裡的糞尿清理到專用的糞尿池子裡,打掃得乾乾淨淨的,然後再把拉來的乾淨的土推來,鋪墊到剛才被豬或牛弄髒的地上,用大掃帚掃一掃,收拾得乾乾淨淨的。
各位,您可別小著了飼養員啊,這可是個重要崗位。每一頭豬、每一頭牛都是隊裡重要的生產資料。飼養員的管理能力直接影響著隊裡的生產能力,直接關係著社員的勞動收入。所以,能當上隊裡的飼養員,要又紅又專。一要熱愛集體,關心生產,細心、用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要有飼養豬牛等大牲畜的經驗,懂技術,會管理;三要不怕髒,不怕累,不怕苦,盡職盡責;四要群眾威信高,口碑好。您看,這標準不低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技術員、工程師級水平,或者是德藝雙馨的企業主管呢。
飼養員還得具備火金睛和生育常識呢,不然的話生產隊就損失大了。豬群越來越大,豬崽越來越多,那是飼養員的本事。所以,哪頭母豬發情了,哪頭母牛要交配了,不能錯過,不能耽擱;哪頭母豬要落豬,哪頭母牛要生牛,要改善飼料,增加精料,跟上營養。哪頭豬不愛吃食,哪頭牛得病,要請獸醫療治,及時解除疾病;哪個豬圈要徹底清理,哪個牛圈漏雨漏風,都要報告,及時解決;哪頭豬該出欄了,哪頭牛不適合再養了,要向隊長提出建議;……
在計劃經濟的那個年代,隊裡有一個好飼養員是全隊人的福氣。隊裡生產好,收入好,也一定有飼養員的一份功勞。當一名飼養員是非常光榮的。
逢年過節的時候,生產隊會安排殺肥豬,犒勞犒勞辛辛苦苦了一年的社員。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小朋友都會跑去圍觀,看著一頭大肥豬被抬到石條板上,刀子捅進脖子裡,鮮血呼地噴出來,吱吱地叫我就害怕,躲得遠遠的。但一想到那肉的香味,便勾起了饞蟲,又不忍離開了……
那年代是不能隨隨便便殺豬宰牛的,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經過批准之後,才能決定是賣給國家,還是宰了分著吃。賣給國家分一二三等,價格也隨著變化。社員平日裡賣肉要憑肉票,沒有肉票是買不到的。
豬肉按人口分,豬頭豬血豬內臟沒法分,就採用抓鬮的辦法。抓得著的自然歡喜,抓不著的也只能怨自己運氣不濟了。
有一年,我家抓到了豬頭,還有一年,抓到了豬血呢。吃完豬頭肉將頭骨掛到牆上,期待來年好運氣,還能吃上豬耳朵豬舌頭呢!
往事如潮,湧動著情感的波濤,
往事如酒,滾燙著熱烈的火苗,
往事如歌,悠揚著迷人的煙火……
伴著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