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圖1在表演節目,圖3在水裡插秧

2020-12-16 談車視角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不僅僅是城市地區在飛速的發展,農村地區也是發展十分的迅速,很多的農業生產都已經開始進入了機械化,農民們也是越來越輕鬆,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農村地區又是另一個場景了。當時的農村還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設施,農民的生活相對而說還是比較單調的。圖1是當時的農村婦女們,他們正圍坐在一起休息,中間還有兩個在中間表演著什麼,這就是當時的娛樂方式了。

在當時的時候,農村都是有生產隊的,人們工作都是由生產隊統一安排的。到了時間人們都會統一去幹活,各家各戶都會出勞動力,去田地裡去勞作,白天幹活,晚上休息。生活雖然比較單調勞累,但是心理上並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人們也都想的比較簡單。圖2就是當時正一起跟著生產隊準備下地幹活的人們,每個人都是充滿了幹勁。

圖3是正在一起插秧的農民們,人們排在一起,正在努力的往水田裡面插秧。這在當時都是十分的常見的,人們一起下地幹活,比自己幹更加有樂趣。插秧也是一件比較有技術的活,幹得好得人插的秧都是整齊成活率高。

圖4是正在餵豬的農村婦女,當時養豬都是餵的豬草,還有很多的地瓜麥麩等糧食還有植物。當時的豬雖然成長的比較慢,但是肉質是十分好的,比現在飼料餵大的豬肉質更加鮮美。現在這樣的餵豬方式已經不多見了,人們買的豬肉也大多都是在超市購買回來的。

圖5是沿海地區人們出海捕魚之後大獲豐收的場景。在當時一般都是沿海地區吃海鮮,現在交通運輸已經十分的方便,很多內陸地區的人們也能夠遲到新鮮的海鮮,十分的方便。

相關焦點

  • 七八十年代學生時代文具用品,圖一必備之物,圖十二已被淘汰了
    圖中是人物大講義夾,講義夾是學生和老師收納零散紙張的必備之物。在那個滿世界找不到訂書器的年代裡,只要超出兩張活頁紙的東西都可以用它。上世紀70年代蘸水鋼筆原子筆等老筆具,說到蘸水筆也是鋼筆的一種,但其筆身結構卻比普通鋼筆要簡單的多。蘸水筆不帶長蓄水囊,僅僅是一根長筆桿底部插上一個薄薄的筆尖。
  • 80年代農村老照片,看看你的家鄉中幾樣
    明天就是春節,小時候關於春節的種種回憶,層層的浮現,長大以後的新年過的都是兒時情懷,幼時記憶,80後的小編來自廣大的農村,搜集了一些80後自己經歷過的農村印象,春節之際和大家分享,看看你的家鄉有幾樣。圖為一名農村姑娘正在打疫苗。
  • 七八十年代 蔣經國推動臺灣產業升級
    上圖為蔣經國同時蔣經國也深切了解,臺灣不能永遠依賴傳統產業,於是他聘請海外科技專家協助,而有了產業升級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中發展最成功、也最具有轉型象徵意義的兩項高科技支柱產業分別是以個人電腦為基礎的資訊產業和以晶圓代工為基礎的半導體產業,近年來,資訊產業發展速度放慢,半導體產業的迅猛發展勢頭和巨大市場潛力取代了資訊產業的原有地位,成為臺灣目前最核心的高科技產業。
  •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老電影,三部必看經典影片,滿滿的都是回憶
    農村現在的發展前景很廣闊,人們都體會到了新農村的新氣象。村裡也有不少人懷念七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那時候雖然沒什麼錢,但是鄉村鄰裡街坊相處得很愉快。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分享七八十年代在農村受歡迎的電影。一、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看到電影名顧名思義就是講一群年輕人的故事,這部電影一上映就收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電影演員也都是年輕人,他們也成為那個年代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就像現在的青春勵志偶像片一樣,這部電影稱之為那個年代的青春勵志偶像片。
  • 七八十年代香菸的十大代表,圖2已停產20多年,抽過3種以上就老了
    七八十年代香菸的十大代表,圖2已停產20多年,抽過3種以上就老了 1.紅梅是紅塔集團的主銷品牌之一,也是全國單一品牌銷量最高的產品之一,紅梅捲菸香味濃鬱、吸味醇厚,多年來品質穩定、物美價優,有著良好的口碑。
  • 七八十年代供銷社賣的日雜百貨,見過這些老物件,說明你已經老了
    1/11說起供銷社,對那個門櫃檯和算盤記憶猶新,幾歲的時候,有事沒事總想往供銷社鑽。去幹啥呢,去聞那裡的鹽、糖、香料以及菸草還有新畫報的味道,吃不上聞聞味也好啊。看著供銷社的東西不買也過眼癮。四十年過去了,那味還記憶尤新!這是我對童年的回憶。感覺那時候的店員的工作真是好羨慕啊!這些曾經供銷社賣過的商品你還記得嗎?
  • 老照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老照片,這一組照片記錄了當年北京人生活的狀況以及人們的娛樂活動,窮時很快樂,富裕煩惱多!如今北京的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好,但是你知道當年的北京是怎麼樣的呢?這一張照片我覺得很經典,一輛公交車和一輛前排有馬,驢以及一頭騾子的馬車同時走在馬路上,坐在公交車裡的人都在看著這輛馬車,似乎很感到好奇,如今隨著時代進步,城市發展,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馬車了,而當年的104北京公交車你是又否坐過呢?
  • 八十年代老照片 圖一是學生宿舍,圖九是不越「三八」線的男女
    這是一組記錄80年代人民生活場景的圖片,圖中是大學宿舍一角,可以看到宿舍還是這種上下架的鐵架床,但是我們注意到第一個穿黃色衣服的女生已經穿起了絲襪,和這個古老的鐵架床還是有一定的對比性的。想必這也是潮流引領者啊!
  •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2013-09-04 11:07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看電影|七八十年代老嘉興時髦的休閒活動
    老張的嘉興故事熱鬧的電影院售票處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的嘉興小青年,最時髦的娛樂節目就是一道去看電影,一般廠裡下班回去先吃好飯當時但凡效益好點的大廠裡的「廠紳」們,都會換上黑色緊身衫,左邊袖子管裡放一包紅殼西湖牌香菸,右邊袖子管裡塞兩張十塊頭,這是嘉興五大廠出來看電影的標配。而當時的公務員,收入水平還達不到他們的這個標準,可見當時做工人還是很有經濟優勢的,特別是大廠子裡的工人。
  • 憶當年·我的八十年代丨純真年代
    這一次,我們把窺探上世紀80年代的鏡頭,聚焦在兩對夫妻身上。其中一對是退休不久的語文老師,另一對是剛剛返聘的工程師。他們的經歷並不相同,只是恰好,他們的愛情,都發生在那個浪漫的——「純真年代」。「組織包辦」的婚禮1986年1月1日,是馮友庚和唐翠娥成婚的日子,一個大雪之後的晴天。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人身上會長蝨子,這些寄生蟲是怎麼來的?
    現在的大多數人是無法想像,坐在牆角跟上,捉身上、頭髮裡的蝨子這樣的場景。作為一個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農村人。我非常「有幸」長過蝨子。前幾天,我問我家姑娘,你知道什麼是蝨子嗎?她一臉茫然。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說起「的確良」三個字,年輕的朋友們也許有些陌生,但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確良服裝」確實曾是火熱的「流行時尚」。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家路遙那唏噓動人的農村愛情小說《人生》裡,「全村首富」家的女兒巧珍與心上人高加林約會時,就穿著一身「米黃的短袖上衣,深藍的的確良褲子」。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羨慕生產隊裡那個快樂的CEO
    真像一首歌唱到的:生命的河流像首歌,一首歡樂的歌,一首奔騰的歌,一首難忘的歌……咱再將記憶拉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吧。為發展生產,國家號召多養豬,養大豬,廣積肥,肥莊稼,增加集體收入和社員收入。
  • 八十年代的江蘇宜興,老照片裡的寧靜時光
    這是一組八十年代的江蘇宜興老照片,記錄了當時的城市樣貌,每一張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圖為昔日的宜興長橋河。可以看到木船在河道中行駛,石橋連接兩岸,岸兩邊有很多江南特色建築。圖為昔日的宜興西北部城區俯瞰,遠處還是大片的田地。圖為八十年代的宜興絲廠,在當年是非常著名的一家宜興企業。圖為昔日的宜興體育場。可以看出還是很簡陋的土質場地,但絲毫不影響當年人們運動的熱情,大家來這裡跑步、打球,或者進行其他的體育運動,很是熱鬧。
  • 民間還能用什麼方式能恢復七,八十年代的民俗,民風,民情?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民俗、民風、民情突然釋放,有很多讓人懷念與留戀的地方。七十年代末,移風易俗式接親當時,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誌,一些民俗、民風、民情得以逐漸恢復,以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特點最為明顯。
  • 走進朝鮮農村,滿滿八十年代既視感
    對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人來說,童年已很遙遠。雖然那個時代,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電視機,但非常快樂。和小夥伴在河裡摸魚,一根木棍,就可以玩上一天。一根冰棍,就可以涼一個夏天。那個年代,但卻讓人懷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童年出現的場景,消失在人們視線中。
  • 老照片:七八十年代的烏魯木齊,帶你重溫昔日的美好記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烏魯木齊,如今的烏魯木齊發展特別好,但是過去的烏魯木齊你還有哪些印象呢?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組老照片不僅能夠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更能從這組照片中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的紅山腳下的一條河流,當年的河流現在已經成為河灘快速路的前身,這裡景色也不錯,沒到夏日炎炎的時候。這裡就會有許多的小夥子在這裡遊泳,而一些姑娘們就喜歡在這裡洗衣服。圖為上世紀的紅山腳下。
  • 朝鮮哪些景象像我國七八十年代?
    在朝鮮的所見所聞,讓我覺得回到了八十年代。這讓出生於八十年代的我,感覺回到了童年時光。現在去朝鮮基本都是跟團旅遊,所到的景點和路線都是規劃好的。今天的朝鮮和我們過去有些地方很像,但有更多的地方不一樣。那麼朝鮮哪些方面和我們的八十年代很像呢
  • 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棲霞農村種蘋果的故事
    從1980年代至今,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煙臺蘋果早已成為國內果業中的名牌。不過,年輕一代,大多只知道煙臺蘋果出名,但並不了解煙臺蘋果出名的過程。棲霞農民作家北芳的這篇故事,就帶大家回憶一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蘋果「創業」時期農村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