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當年·我的八十年代丨純真年代

2020-12-13 湘潭在線

製圖 肖楓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馮葉

八十年代的愛情,有什麼不一樣嗎?

文科生說:「這個你一定要記下來!還有,還有……」理科生說:「你們文科生,怎麼這也要記?哪個時代的愛情,還不都一樣。」

這一次,我們把窺探上世紀80年代的鏡頭,聚焦在兩對夫妻身上。其中一對是退休不久的語文老師,另一對是剛剛返聘的工程師。他們的經歷並不相同,只是恰好,他們的愛情,都發生在那個浪漫的——「純真年代」。

「組織包辦」的婚禮

1986年1月1日,是馮友庚和唐翠娥成婚的日子,一個大雪之後的晴天。

婚禮在湘潭縣七中(現市十八中)的食堂舉行,主婚人是校長張子明。沒有接親的過程,沒有拜高堂的環節,10桌賓客全是學校的教職工及家屬。可以說,那是一場「組織包辦」的婚禮。

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常態。組織,也就是單位,在人們的婚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馮友庚的家遠在湘潭縣排頭鄉嚴塘村楠木衝,唐翠娥的家更遠,在青山橋鎮。在那個交通不太發達的年代,家長一般不長途跋涉參加組織包辦的婚禮,只是在宴請領導同事之後,男方將女方家屬接到家裡吃個飯,兩人就是受到親朋好友祝福的正式夫妻了。

元旦那天,他們搬進了單位分的職工房,一間兩室一廳的小屋子,裡面擺放的家具都是請木匠做的——為了防止木匠浪費材料,木板是馮友庚自己運來的舊打穀機桶板;他們又借錢買了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機,還把學校的收音機借擺幾天「裝樣子」,同事們在新房裡唱歌、跳舞直到凌晨4點……這在偏遠的農村學校,已經算是高配版的婚禮了。

上世紀80年代,物資匱乏,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結婚是頭等大事,馬虎不得。怎樣才能辦得既風光,又簡樸呢?當時,各級黨政工團在黨團員和廣大青年中倡導移風易俗,提倡舉辦集體婚禮。湘潭也不例外。

1981年9月29日,由團市委、市青聯舉辦的湘潭市首屆集體婚禮在工人文化宮舉行,一時傳為佳話。之後,各縣(市)區、廠礦紛紛效仿。1988年5月8日,湘潭電機廠的集體婚禮也如期而至。

龍辛和周玲慧都是廠裡的工程師,都不是本地人,雙方父母也很開明,提倡婚姻不要講究繁文縟節,於是兩人的大事也自然而然地由湘潭電機廠負責,趕了一回集體婚禮的時髦。

新郎們穿西裝,新娘們著旗袍,在公園裡照了集體結婚照,在大禮堂辦了結婚儀式,廠裡的團委負責人主持,黨委書記致辭,之後在湘電招待所辦了酒席,同事們幾元錢一個人湊上份子錢,就算得上是「風光大嫁」了。

問到新房時,周玲慧有些不好意思,「那時單位分房要排隊,我們還沒排上號呢,只好住進了老公當時的宿舍,把舍友給『攆』了出去。」

周玲慧邊說邊笑。在這個全國人大代表、高級工程師的甜甜的笑容裡,我們依稀看到了,他們愛情開始時的模樣。

「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這句話幾乎成了上世紀80年代年輕人的婚戀指南。

可是,「結婚」,對於偏遠山村長大的馮友庚來說,曾是個難以企及的夢想。不敢結婚,怎敢輕言愛情?

校長張子明是個熱心人,農村學校要留住年輕教師,讓他們成婚安家於此是上上之策,同時他也深知一個農村男孩的自卑。於是,1984年的一天,他將馮友庚派去縣教育局辦事,又安排人「架」來了唯一的未婚女青年唐翠娥,「現在擺在你面前的是7張紙條,裡面寫了我們學校7名未婚男士的名字,你抽吧,我做主。」

那天晚上,馮友庚一身疲憊地回到學校,剛到校門口就有同事迎了過來,「恭喜恭喜,你中了!中了!」「我中什麼了?」「你中了一個堂客呢!」同事打趣道。那可是自由戀愛大行其道的八十年代啊,這些自然是玩笑話。可這個玩笑,卻是他們自由戀愛的開始。

在那個年代,好像每一段自由戀愛的開始,都有一個張子明這樣的「熱心腸」在助攻。1985年夏天,「一起去看電影嗎?」一個長得帥帥的、笑得憨憨的男孩問周玲慧。

她知道他,三分廠的電控員龍辛。肯定是自己在三分廠的姐妹「搞鬼」呢。姐妹早就有意無意地提過多次,說這個人愛好英語,每天都要聽廣播節目《星期日》跟著學呢,她也的確在自己所在的牽引所見到過他來找同事商量組建「湘電廠英語角」的事,「可我也不錯啊。」周玲慧想,自己學的是德語,還會唱《海外赤子》《我愛你中國》《外婆的澎湖灣》等等,「只是一般都等辦公室沒人時躲著唱罷了。我們,應該會合得來吧?」

那一天,周玲慧答應了龍辛的電影邀約。

馮友庚也是個鐵桿影迷,只是他就沒這麼幸運了。印度片《永恆的愛情》上映時,就算在影廳裡感動得淚流滿面,他也不敢動「愛情」的念頭。直到那天,他把唐翠娥約到宿舍,坦白了一切。

「這是我的全部身家了。」馮友庚打開一個用了十幾年的舊木箱,裡面只有一些書、兩個舊瓷缸,以及一件剛拿出來展示就「散架成豬腸狀」的毛衣,他的父母很早就離開了人世,留給他的只有一些欠債,他想,這輩子自己應該娶不上老婆了。

「沒關係的,人好就行。」唐翠娥的回答,讓馮友庚一下子愣住了。他想起自己每天走兩個小時山路就為了考學走出山窩,想起自己提著舊木箱第一次進城讀書卻在校園裡迷失了方向,想起單位組織去南嶽時自己把一半餅分給了唐翠娥,然後偷偷求菩薩保佑「破餅重圓」……他那天的心情,仿佛昭示了一年之後他們婚禮的天氣:雪後,初晴。

誰的純真年代?

「相愛的日子有多美,純真的年代像流水。」歌曲裡的八十年代,總是唯美而傷感,可現實的日子不會這樣。

八十年代的湘潭電機廠,房子是緊缺資源。年輕人都住在一處,6戶共用一個廚房,到了夏天,就會看到光著膀子在燒藕煤的男孩。周玲慧和丈夫的月工資都只有30多元,「要活得體面,沒有物質條件是不行的。」純真的愛情不會變成神奇的鈔票。

結婚之後,龍辛、周玲慧兩口子的業餘時間基本都泡在了圖書館或辦公室,一個鑽研業務知識,一個苦練英語,1986年龍辛以廠裡翻譯的身份,公費去了美國,1988年又去了德國,兩個工程師的級別不斷上升,還相繼評上了勞動模範,在這場「你追我趕」的婚姻裡,理科生「不輕言愛情」。

在現實面前,文科生也一樣,暫時拋開了陽春白雪。在那個小小的兩室一廳裡,馮友庚的檯燈每天都要亮到深夜,唐翠娥除了教書,還種了10塊菜地,養了18隻雞。1985年、1986年、1987年湘潭縣青優課賽課的冠軍都是馮友庚,他們夫妻倆最終都成了高級教師。

愛情的開始,都是一窮二白的懵懂青年。八十年代的愛情,因此就更加純真嗎?周玲慧並不喜歡情懷表演,「現在的孩子們壓力更大,工作不包分配,房屋沒有安排,尤其在大城市,那些在為房子首付打拼著的年輕人,我很佩服,也很心疼。」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美好與難處,可愛情的偉大就在於,它可以超越集體,鼓勵個性化的書寫;愛情的偉大就在於,它可以超越時代,永遠有純真在傳承。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於是,當八十年代的年輕人——

拉滅了窗前的燈光,

抄完了莎士比亞的格言,

翻完了英文字典的最後一頁,

唱完了校園民謠的最後一句詞,

屬於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接過了這支筆,扛起了這面旗:愛情發生的瞬間,活在純真年代。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2013-09-04 11:07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恐怖操盤手
    然而這廝仍不罷休,在邁入八十年代後,卡朋特更是開足火力,遊走於科幻/恐怖之間。其絕倫的想像配合出神的手藝,打造了一波又一波足以震懾人心的恐怖經典。木工之餘,他也喜歡吹拉彈唱、通曉五音,作品裡的配樂大部分出自他手,可謂如虎添翼。
  • 用激情回顧激情四射的「八十年代」
    它首先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影,這個激情的年代,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改革開放的年代。如果沒有這個年代,沒有這樣的精神,也就沒有當年文壇的風採。羅達成寫報告文學,用非常強勁的文學語言幫八十年代做了一個縮影。這本書也是文匯報人精神的一種實錄,尊重記者,尊重人才,注重培養年輕人,注重傳幫帶,成為美談。
  • 八十年代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而八十年代大概算是很多人心中的「黃金時代」了,甚至說它是中國20世紀除「新文化運動」後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也不為過。,對個人和國家來說八十年代都是關鍵的歷史節點。八十年代是撥亂反正的時代,是白衣飄飄的時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也是擁抱世界的時代,它是詩意的,是浪漫的,也是激揚向上的。因此,八十年代不僅是過去時光的代名詞,更是一代人的精神故鄉。
  • 純真年代海鮮燒烤
    夏季配燒烤,最能消暑, 在空調的房間,一撫人心, 回味那時的味道,逝去的年華, 尋找屬於自己的純真年代。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怪奇電影的類型
    低成本與廉價使得它可以大量複製,並成為八十年代恐怖電影最重要的神話之一。代表作:[驚魂記2]、[不要進屋]、[祝我生日快樂][不要進屋] ▼怪獸或恐怖生物電影從最早的[弗蘭肯斯坦]、[金剛]開始,怪獸與恐怖生物電影就廣為流傳,它們影響甚遠,八十年代也可瞥見其詭譎的身影▷ 經典或神話怪獸(ClassicMonsters
  • 七八十年代的麥乳精,當年的「奢侈品」,香甜無比,你還記得嗎?
    美食是有記憶的,特別是在多年以後,回想起當年吃過的美食,總能給人帶來甜美的回憶,這確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比如說三十多年前我們喝過的麥乳精,相信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還是會非常深刻。七八十年代的麥乳精,當年的「奢侈品」,香甜無比,你還記得嗎?
  • 我的求學年代
    改革開放後的次年春夏,社會剛從混沌迷茫中回歸,攜著中考狀元的喝彩聲,一位少年走出了大山深處的礦洞,來到了城裡,那就是我。如今看來有點寒磣的校園那時是令人嚮往的聖地。低矮的校門邊掛著一塊木牌,大教室兩列上下通鋪,全班男生一字排開,每人略超一尺,翻身不易,更有冬日穿縫擠進的寒風,讓人哆嗦。高中年代清貧的生活記憶就這樣徐徐浮現。
  • 陶東風:《七十年代》與破碎的七十年代
    其中很多冠以「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紀年標題。北島和李陀主編、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版出版的《七十年代》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本。不管作者和出版社主觀意圖是什麼,也不管讀者的消費心理是什麼(反思抑或消費),這類著述的出版總是一件好事。魯迅先生早就批評我們這個民族一直存在嚴重的遺忘症,或刻意、或無意地迴避歷史,迴避記憶,特別是一些讓人痛苦的災難記憶。
  • 八十年代小媳婦,年代軍婚文,玄幻修真,桃花精VS悶騷軍官
    導讀:大家好,我是刀刀刀,本期推薦五葉曇的新文,之前推過另一本《七零小軍嫂》,都挺不錯的。喜歡年代文的粉絲朋友們,衝衝衝!《八十年代小媳婦》作者:五葉曇人設:直擊人心桃花精VS冷漠腹黑軍哥哥關鍵詞:相差八歲,小妖精女主自帶金手指屬性
  • 懷舊的年代,一組八十年代的照片
    80年代末的中國 八十年代的集體宿舍,還是鐵床架 那個年代的婚紗照
  • 八十年代的江蘇宜興,老照片裡的寧靜時光
    這是一組八十年代的江蘇宜興老照片,記錄了當時的城市樣貌,每一張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圖為昔日的宜興長橋河。可以看到木船在河道中行駛,石橋連接兩岸,岸兩邊有很多江南特色建築。圖為八十年代的宜興絲廠,在當年是非常著名的一家宜興企業。圖為昔日的宜興體育場。可以看出還是很簡陋的土質場地,但絲毫不影響當年人們運動的熱情,大家來這裡跑步、打球,或者進行其他的體育運動,很是熱鬧。圖為八十年代的宜興瀛園。
  • 《遊向大海》自媒體第2期:我的八十年代
    作者按:想寫「八十年代」是我很久以來的一個夢想,這裡的「八十年代」特指80年代經典流行曲盛行的年代,一個最讓人感動的音樂盛世。以文字記錄下對「八十年代」每一個重要名字的感言,不僅是對過去的懷緬,更是對未來的許願,讓這些珍貴的記憶,永存你我心底!
  • 14種令人懷念的八十年代科技產品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是個技術飛躍與進步的年代,當時誕生了一些非常棒的設備。三十年後回望前塵,你可能會驚奇的發現,直到今天仍舊有些設備是你想要的。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近日刊載文章,列出了那個年代中14種到現在仍會讓人想要入手的科技設備。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問你真名,你跟我扯什麼洋名兒?當我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小哥不高興了,筆頭重重敲了敲。「同志,我名字就叫安娜……」「行啊,嘴還挺犟!」小哥火了,啪的拍下了筆。安娜欲哭無淚。…………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短評:女主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一九八幾年,自己還沒出生的時候,然而並沒有金手指大開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她在路上順手幫助了一個自殺的姑娘,並頂替了她的身份去林場當老師,認真的生活。
  • 《我們的純真年代》劉雨鑫郭曉冬演夫妻(圖)
    展現八零年代一段血淚交融、情感交織的大型年代勵志情感劇《我們的純真年代》於近日曝光了30分鐘情節版片花,從故事內容、演員表演上高度還原了八零年代的時代氣息。    劉雨鑫郭曉冬首演夫妻詮釋平凡人生    《我們的純真年代》由萬方編劇,周小兵改編並執導,郭曉冬、左小青、劉雨鑫等實力派演員聯合主演,講述八零年代一些平凡人面對艱難選擇時的人生態度和堅韌精神。以紮實精湛的演技和自然不做作的表演風格都徵服了眾多觀眾,憑藉專業素養收穫了導演讚揚與肯定的劉雨鑫,在《我們的純真年代》中飾演性格直率、精明世俗的劉青,雖然平凡卻個性刁鑽。
  • 八十年代的「土豪」是什麼樣的?
    80年代老式電視機。在那個年代能買電視還真是「土豪」行為。七八十年代流行「三轉一響一喀嚓」,「三轉」指的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一響」是指收音機,「一喀嚓」則是指「海鷗」牌照相機。圖為蝴蝶牌縫紉機,這玩意當年貨,也很屌哦~四喇叭收錄機,我記得很多都是SANYO的吧~搞輛「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也是很奢侈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老百姓對春節生活的期盼增加了添新衣。大白兔奶糖曾是小朋友最喜愛的節日零食。
  • 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一個時代的結束
    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一個時代的結束 2020-06-07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二十)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二十)那年冬天特別冷,可謂是滴水成冰,鄉政府的幾個人擁著煤球爐子談事情。有一人突發感慨,要是時光能倒流就好了,我們就能年輕幾歲了!有一人信誓旦旦地說,我有辦法讓人年輕!溫州人真是厲害,八十年代一個小妹就敢將理髮店開到北方的鄉鎮上。那天廚師去理髮,理的是光頭,理到一半的時候那位好和他開玩笑的林技術員也過來理髮。在等待的過程中林技術員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吧:也是一個人去理髮店理髮,為活躍氣氛就主動地和理髮小妹搭訕,小妹什麼學歷啊?小妹說你猜猜吧!高中?不是!大專?不是!難不成你本科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