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七十年代》與破碎的七十年代

2020-12-17 鳳凰網讀書

點擊閱讀連載 (圖片來源:鳳凰網讀書頻道)

近年來在大陸出版界仿佛興起了「打撈」記憶的熱潮,有各種形式的回憶錄、口述實錄、傳記類的出版物(包括文字的和影像的)面世。其中很多冠以「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紀年標題。北島和李陀主編、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版出版的《七十年代》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本。不管作者和出版社主觀意圖是什麼,也不管讀者的消費心理是什麼(反思抑或消費),這類著述的出版總是一件好事。魯迅先生早就批評我們這個民族一直存在嚴重的遺忘症,或刻意、或無意地迴避歷史,迴避記憶,特別是一些讓人痛苦的災難記憶。

《七十年代》一書的編者之一李陀在序言中直言其編輯動機「與懷舊無關,我們是想借重這些文字來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1]李陀認為,記憶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為記憶和權力的關係總是糾纏不清,它「像一個戰場,或者有如一個被爭奪的殖民地。」[2]我們經常看到一種記憶對另一種記憶的排斥、壓制、驅逐、清除,看到虛假的歷史敘述取代了真實的歷史敘述,看到對歷史記憶的控制和壟斷。李陀所言讓我想起劉易斯.科塞在為哈布瓦赫的名著《論集體記憶》寫的「導言」中繼續的一段經歷的一段話:「最近幾年(大概是指80年代後期,引按)在和蘇聯同事的談話中,每次當我們討論最近在蘇聯發生的事情時,我總是一次又一次被他們某種程度的閃爍其辭所震驚。過了一段時間,我才逐漸明白了,原來在最近幾年中,這些人被迫都像蛻皮一樣將自己的集體記憶蛻去,並且重建了一組非常不同的集體記憶。[3]科塞的這一觀察和匈牙利大作家捷爾吉?康拉德對當代東歐知識分子在記憶問題上所面臨的困境、痛苦和磨難的描述可謂如出一轍:「今天,只有持不同政見者還保持著連續的情感。其他人則必須將記憶抹掉;他們不允許自己保存記憶……許多人熱衷於失去記憶!」[4]這番話對我們這個經歷過「反右」和「文革」的民族而言特別能夠引起共鳴,給人似曾相識之感。

由此更可以明白《七十年代》一書的編寫者打撈歷史的努力之可貴,因為如本書的標題所示,七十年代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一半屬於廣義的「文革」時期(或所謂「十年動亂」「十年浩劫」),另一半屬於所謂「新時期。」這兩個時期事實上都不是未被書寫的「處女地。」無論是林彪事件,中美關係變化,還是上山下鄉,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等等這些都曾經被不止一次地回憶過、敘述過,特別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所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中。也是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了書寫七十年代的基本模式,即「新啟蒙」模式。這個模式由覺醒-控訴-反思-憧憬等幾個敘事要素和主題詞組成。由於這個模式在很長時間內佔據了支配地位,並發揮著類似福柯所言的「知識-話語型」的功能規範著各種關於七十年代的書寫(一般不把它作為一個完整的單元進行書寫,而是把1976年前歸入「文革」或「十年內亂」,把之後歸入「新時期」),致使所有這類書寫都體現出高度的統一性,不僅回憶的內容相似,而且書寫的態度、回望的姿態以及評價的尺度呈現高度的家族相似性。打個比方,就好像全國人們都有一個相同的「七十年代記憶」。

《七十年代》一書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個統一的七十年代已經失去。從本書收入的諸多關於七十年代的回憶文本中,可以明顯地發現:不僅書中的主人公對於七十年代的回憶千差萬別,而且更重要的,是其組織、呈現和書寫七十年代記憶的框架的差異,以及評價這些記憶的尺度的分裂(雖然這種差異和分裂因為本書所選作者身份的雷同而大大減少,這些回憶主體基本上都是著名知識分子,在七十年代則基本上是著名知識分子的子女)。這點李陀先生已經注意到了:「讀者一定會注意到,在這些故事和經驗的追述裡,我們並不能看到一個統一的、書中的作者都認可的『七十年代』圖畫,相反在這些文字裡,或隱或現展示出來的思想傾向和政治態度,是有很多差別的,甚至是相反的對立的。這些差別,有的,明顯是在當年就已經存在,有的,則是今天追憶的時候才形成的。」[5]

在我看來,「追憶時刻」形成的差別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甚至所謂「當年就已存在」的差異也是在今天才被強烈地意識到,或者被刻意地書寫出來。顧名思義,任何回憶都是回過去(進行)憶,這個憶(儲存在大腦的記憶)不可能自動地出現,也不可能不經中介地「赤裸」呈現。這個中介就是哈布瓦赫所說的「集體記憶框架」或社會框架。在哈布瓦赫看來,對於那些發生在過去的、我們感興趣的事件,只有從集體記憶的框架中才能重新找到它們的適當位置,也就是說,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記憶。記憶是被激發和敘述出來的,任何人都不得不藉助敘述框架來講述自己的七十年代故事,而這個框架必定是社會性的和集體性的。這就是哈布瓦赫堅持記憶的集體性的最根本原因。在這個意義上,「過去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而是在現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的。」記憶的集體框架或社會框架,當然也不是個體記憶的簡單相加。記憶的社會框架不是一個空洞的形式,被動地讓個體的記憶來填充,相反,「集體框架恰恰就是一些工具,集體記憶可用以重建關於過去的意象,在每一個時代,這個意象都是與社會的主導思想相一致的。」[6]當然,雖然個體通過把自己置於群體的位置來進行回憶,但同時,群體的記憶是通過個體記憶來實現的,並且在個體記憶之中體現自身。

相關焦點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推薦十篇主角在七十年代的愛情小說!
    01、《七十年代穿二代》 作者:麻辣香橙小說簡評:現代女大佬穿越到1978,穿成了受氣跳井的小媳婦,男人跳出農門讀大學去了,公婆一心把拖後腿的兒媳掃地出門。02、《奮鬥在七十年代》 作者:山楂丸子小說簡評:潘陽一夕之間回到七十年代,變成她爺爺潘兆科,不但家徒四壁,一無所有,還有五個蘿蔔頭圍著她要吃的要穿的。潘陽似被雷劈中般難以接受,震驚之餘,還得要想辦法餵飽這群蘿蔔頭,眼看蘿蔔頭們挨個長大,還得給他們蓋房子……。
  • 年代文《福寶的七十年代》:蠢萌錦鯉小福星的舒心生活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年代文,《福寶的七十年代》,蠢萌錦鯉小福星的舒心生活,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書名:《福寶的七十年代》作者:女王不在家進度:已完成 風格:年代文、穿書、家長裡短、爽文《福寶的七十年代》就推薦到這裡了,如果你也喜歡這類小說,可以在文章下方評論留言,也可以選擇收藏關注。往期回顧,請點擊下方。
  • 「年代文」《八零年代掌中嬌》《七十年代白富美》等小說
    1 穿進年代文裡的女軍醫2 七零小軍嫂3 七十年代白富美4 八零年代掌中1 穿進年代文裡的女軍醫作者:冬日奶茶完結,約43萬字【俏麗女軍醫VS冷峻上將】>2 七零小軍嫂作者:五葉曇完結,約59萬字3 七十年代白富美
  • 七十年代:初次南京之旅
    南京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全長6772米,1968年正式通車,在那個年代轟動了全世界,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與自豪。大家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了盼望已久的南京長江大橋。那是一個暑期的夏日,站在高高的大橋護欄邊,放眼遠眺蜿蜒起伏的巨龍長江,心潮澎湃……。
  • 一身「板綠」是七十年代北京中小學生的奢侈品
    七十年代我已經上小學了,看到高年級的學校學生都以能擁有一身板綠為榮,感到無比的自豪。那個時候,我們北京的孩子,所知道的最好的衣服材料非的確良和滌卡布莫屬了。毛料子與羊毛呢子的衣服小孩子根本別想穿。那個時候都是純棉質地的衣褲,顯得最低檔寒酸了。
  • 七十年代電影院變身老影院露臺餐廳酒吧
    原標題:七十年代電影院變身老影院露臺餐廳酒吧   中國浙江莫幹山,2015年7月7日-莫幹山裡法國山居隆重推出全新莫幹山時尚目的地-老影院露臺餐廳及酒吧(The Old Cinema Restaurant Bar &Terrace)。莫幹山老影院露臺餐廳及酒吧位於竹林密布的莫幹山頂,其前身是一座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老電影院。
  • 《七十年代嬌媳婦》暖暖的愛情,感人的相濡以沫,年代種田小說
    《七十年代嬌媳婦》素昧平生v元寶的碎碎念那時候車馬很慢,喜歡一個人就是一輩子。七十年代的愛情基本上就是家裡介紹,看對眼了,結了婚就能過一輩子。那時候天很藍,水很清,愛情也很純粹。我分析一下這就是我喜歡年代文的原因,簡單但有希望。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根正苗紅的首都大院青年和「小心機」土氣傻妞的愛情,暖暖的。元寶的書評有心計的土妞葉青水重生了,時間節點是她跳河逼的謝庭玉娶她。
  • 遊客在朝鮮乘坐綠皮火車,感覺回到了七十年代
    就像我們很多人懷念七十年代,覺得那個時代很美好。其實,當你真正回到那個時代生活,會覺得非常的不習慣。人總喜歡懷念過去,過去的東西,似乎都充滿了美好。窗外的朝鮮,和我們的七十年代很像,那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年代,是一個我不願意回去的年代。
  • 中國小夥朝鮮旅遊,感覺穿越到了七十年代!
    不少中國人到朝鮮旅遊,都會有這樣的錯覺,是不是穿越到七十年代了?朝鮮很多方面和我們過去很像。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生活方式上面。比如在朝鮮農村,百姓需要集體下地幹活掙工分。比如在城市裡,公交車主要是大辮子公交。比如朝鮮百姓上下班,很喜歡騎自行車。另外,朝鮮農村百姓的生活也非常樸實,朝鮮農村人主要住瓦房,做飯主要燒煤或是柴火。而朝鮮農村人的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水。
  • 山東蒙陰岱崮「人民公社大食堂」,重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記憶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一座由原「三線」軍工廠民豐機械廠(9381廠)遺存廠房改建的「人民公社」,重現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場景,讓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倍感親切。人民公社食堂位於蒙陰縣岱崮鎮上山下鄉度假區內,隱匿於沂蒙群崮之間。
  • 七十年代小媳婦,婚後甜寵文,糙漢子和嬌嬌女
    《七十年代小媳婦》作者:美味雞湯單純漂亮小姑娘VS腹黑剛硬糙漢雙處高潔刀刀刀短評:本文共有119章,圍繞男女主講述七十年代的生活。男女主的生活用一句話形容,總有刁民想害朕,哈哈哈哈。女主的家人略顯奇葩,一對懦弱包子爹媽,兩對不孝黑心哥嫂,一個老實哥哥,一個蛇蠍姐姐。
  • 盤點十本超火的完結年代文,女王不在家《福寶的七十年代》上榜
    今天小編要推薦給大家的是盤點十本超火的完結年代文,女王不在家《福寶的七十年代》上榜1,書名:《七零年代文工團》 作者:臧白小短評: 女主前世是舞蹈演員,穿越後成為北京胡同裡的一個普通女孩,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南京軍區文工團,後來又進入總政歌舞團。男主是女主在文工團的戰友,是軍區副司令的兒子。
  • 圖說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城鄉居民十大日用品
    在20世紀70年代,回力鞋幾乎就是運動休閒鞋類的唯一象徵;相比解放鞋而言,它簡潔鮮明的設計在那個同質化的時代顯得卓爾不凡。到80年代時,擁有一雙回力鞋在青少年中已經是相當牛的潮人標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普遍貧困,日用品供應相對睏乏,而蛤蜊油的作用僅限於防止皮膚皸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收音機算是一件家用電器,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進入平常人家。
  • 回憶松江河-六.七十年代松江河飯店和電視
    掃描二維碼快捷發布信息六,七十年代松江河的飯店      六,七十年代,松江河只有兩個飯店,一個是國營飯店,
  • 介紹七十年代的復古男香(上篇)
    之前介紹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六十年代的復古男香,這期為大家介紹七十年代的復古男香。當然由於篇幅關係,依然分成上篇與下篇來介紹。由於時間和篇幅的關係,七十年代復古男香介紹的上篇就做到這裡,畢竟還要陪老婆,沒那麼多時間。明天繼續介紹下篇就是了。
  • 女主穿到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年代文推薦!
    回到三十年前 作者:蓬萊客短評:這本是年代文裡我的最愛,反反覆覆刷了幾次!開朗帶點小痞的飛行員男主×機智(我詞窮了)女主,女主穿到三十年前,父母年輕的年代(後有和父母相認)。七十年代白富美 作者:素昧平生短評:鄉下二流子VS城裡白富美 ,男女主前世是夫妻,男主對女主超寵,女主回到過去,因為上輩子他們是中年的時候才在一起,所以想看看丈夫從前什麼樣子,開始撩夫之路,沒想到男主年輕時候跟中年時候很不一樣
  • 女主帶著一身醫術,回到七十年代,還好戰鬥力一流的七零年代小說
    女主帶著一身醫術,回到七十年代,還好戰鬥力一流的七零年代小說好的小說總是讓讀者流連忘返,書荒的時候值得拿出來二刷三刷,這裡給大家推薦的女主帶著一身醫術,回到七十年代,還好戰鬥力一流的七零年代小說,精彩不容錯過,一起來看看吧。
  • 小說:溫馨甜寵年代文來了,《甜妻的七十年代》《帶著倉庫重生》
    哈嘍,大家好呀,這期為大家推薦的是小說:溫馨甜寵年代文又雙叒叕來了,《甜妻的七十年代》《帶著倉庫重生》!一、《甜妻的七十年代》作者:女王不在家簡介:時代變了,庵子沒了,小尼姑神光和師姐慧安一起還俗,嫁給了山下的男人。陰差陽錯,兩個人被交換了男人。師姐說,你配了這麼糙的男人,命不好,可不像我這麼有福氣。
  • 熬夜也要看的3本七零年代小說,強推《七十年代嬌寵妻》超好看
    七零年代甜寵種田小說,閒來無事的蘇譽煥就喜歡去後山思考人生。但是最近總有個小屁孩在他沉思的時候冒出聲音。終於忍不住的蘇譽煥偷偷站起來看了一眼。這一眼沒什麼,就是從此以後家裡寄過來的零食奶粉,再也沒進過他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