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2020-12-12 三聯生活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2013-09-04 11:07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我的八十年代,是從到《人民文學》雜誌當實習生揭開序幕的。那時候,《人民文學》在東四八條52號,借居在戲劇家協會的樓裡,斜對面就是葉聖陶先生的大院。編輯部在樓裡一共只有兩大間、三小間辦公室:小說組與行政組佔了兩大間,詩歌散文與評論組佔了兩小間……

近日,某周刊創刊400期,做《我的故鄉在八十年代》的專刊,有記者聯繫要採訪我,我謝絕了。八十年代我的經歷,恐怕不是一篇採訪可以完成的。而今天拿到贈送的這期刊物,倒是激發了我自己回顧的興趣——不是因為已經到了可懷舊的年齡,而是因為目前我們對過去,無論五、六十年代、還是七、八十年代的回顧,都浮於淺表。沒有一種認真反思的態度,很輕浮就可以把一個年代翻過去了。

因此,作為一個親歷者,就有責任把這種反思表達出來。

七十年代末的《人民文學》

我的八十年代,是從到《人民文學》雜誌當實習生揭開序幕的。那時候,《人民文學》在東四八條52號,借居在戲劇家協會的樓裡,斜對面就是葉聖陶先生的大院。編輯部在樓裡一共只有兩大間、三小間辦公室:小說組與行政組佔了兩大間,詩歌散文與評論組佔了兩小間,另一小間是常務副主編的。《人民文學》是文革後期,1976年初復刊的,四人幫粉碎後,主編從詩人袁水拍換成了詩人李季,但編輯部人員無變化。當時,小說組組長副組長分別是許以與塗光群,詩歌散文組組長是周明,評論組組長是閻綱,吳泰昌、劉錫誠都在評論組。

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我是在當作家無望的前提下,到《人民文學》的。1971年,下鄉後第三年,我便不知天高地厚,自顧自趴在炕頭上,日積月累,寫了一部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那時正好趕上培養「知青作家」,我就因它脫離了艱苦的農作,被「請」到了北京。當時的寫作,無非胡編亂造,而文革時期,當然政治標準第一,改稿標準是「三突出」、「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為綱」,於是一遍遍改,只能越改越暈。這期間錯過了高考,當時我的責任編輯李景峰對我:「上大學能學到什麼呢?作家不是大學能培養出來的。你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自學呀。」因他這個說法,我至今只有初中學歷。

現在回想,那五六年持續不斷的改稿,好處一是練了字——改了四五遍,培養了書寫能力、書寫速度;二是讀了書,七十年代是苦於找不到書,人民文學出版社資料室對我而言猶如寶庫,而每認識一個前輩作家,家裡都有大批的藏書。我的十九世紀文學的基礎閱讀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我至今仍然留戀七十年代北京的空與靜——知識分子下幹校,知識青年下鄉,毛澤東當時把幾乎所有思想活躍的因素都疏散到了農村,又實行嚴格的戶口制度,到北京買火車票都必須憑介紹信。那時冬夜之北京,滿城飄著蔚藍的煤煙,似乎全城都早早就熟睡了。走進胡同裡,寂寞的路燈,風吹燈影,恍惚還有回到三十年代的感覺。有軌電車在窗下駛過的聲音,好像就撼動了整個城市的夢。

現在回想,我之所以能走上文學編輯路,首先是因為我那時一天可如饑似渴讀完一本書的速度。出版社裡擠壓了大量編輯來不及閱讀的書稿,我的責任編輯就讓我幫忙處理——讀完寫一個稿籤,描述其內容及好壞。因我讀得快,亦有點判斷力,他就認為,「其實你是很好的當編輯的材料」。而我能到《人民文學》,則因為認識了塗光群。他是湖北人,五十年代始就在《人民文學》工作,親歷過無數名家名作的誕生。留在我記憶中的他似乎每天都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穿一雙布鞋,蓬亂著不羈的頭髮,黑色拎包裡每天都是帶回家看的稿子與書。那時候老塗住在美術館后街,美術館后街當時還叫大佛寺,老塗常推著自行車,帶我穿胡同到他家,那是一扇極破舊沉重的大門,裡面的大院裡,老塗家只蝸居於一間東偏房,正房住的是著名的童話作家張天翼先生。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專訪|朱偉:《重讀八十年代》,那個時代包容各種各樣寫作者
    朱偉從《三聯生活周刊》主編的位置上退休之後,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系統重讀和點評了十位活躍在文壇的作家的經典,寫作了《重讀八十年代》。朱偉說:「我希望寫八十年代熟悉的作家們,對他們的作品作一個系統梳理、解讀,於是就有了這些文章。相比於記錄我們的交集,我更在意對他們的作品、他們創作軌跡的解讀,或許這些解讀能有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些作品。」
  • 《重讀八十年代》:從莫言到蘇童 「三聯」前主編朱偉的文學履歷
    「整個八十年代,我的文學履歷,就是騎著一輛自行車,每周一遍遍地巡查全城每一家書店,搜尋書架上能跳入眼帘的新書的過程,幾乎每一家書店,都有如獲至寶的記憶。然後就是,騎著自行車從一個作家家裡,去見另一個作家,從相識到相知,媒介都是讀書的話題。」
  • 《重讀八十年代》⑨ | 餘華:必須走過苦難悲喜,才是活著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善於用文字「誘惑」讀者的馬原。從嶄露頭角到寫作的輝煌,馬原的生活軌跡始終與小說連結在一起,他的創舉之一,是為八十年代的文學史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 憶當年·我的八十年代丨純真年代
    這一次,我們把窺探上世紀80年代的鏡頭,聚焦在兩對夫妻身上。其中一對是退休不久的語文老師,另一對是剛剛返聘的工程師。他們的經歷並不相同,只是恰好,他們的愛情,都發生在那個浪漫的——「純真年代」。「組織包辦」的婚禮1986年1月1日,是馮友庚和唐翠娥成婚的日子,一個大雪之後的晴天。
  • 八十年代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而八十年代大概算是很多人心中的「黃金時代」了,甚至說它是中國20世紀除「新文化運動」後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也不為過。,對個人和國家來說八十年代都是關鍵的歷史節點。八十年代是撥亂反正的時代,是白衣飄飄的時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也是擁抱世界的時代,它是詩意的,是浪漫的,也是激揚向上的。因此,八十年代不僅是過去時光的代名詞,更是一代人的精神故鄉。
  • 朱偉 白酒的子彈還在飛
    貴州醇酒廠地處貴州醇景區腹地,今年春節前,朱偉第一次到訪,便著迷於這番景象。在他的記憶裡,酒廠無異於一座靜謐森林,滿目蔥鬱。如今景區裡最受遊客青睞的是一片造型獨特的蘑菇酒店,但很少有人知道,酒店在上個世紀原是一個葡萄園,90年代輝煌時期,貴州醇的釀酒產能便已超過1萬噸,釀造白酒之餘還生產過白蘭地,當年光是葡萄園就佔地兩千多畝(約一百三十餘萬平方米)。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遊向大海》自媒體第2期:我的八十年代
    作者按:想寫「八十年代」是我很久以來的一個夢想,這裡的「八十年代」特指80年代經典流行曲盛行的年代,一個最讓人感動的音樂盛世。以文字記錄下對「八十年代」每一個重要名字的感言,不僅是對過去的懷緬,更是對未來的許願,讓這些珍貴的記憶,永存你我心底!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問你真名,你跟我扯什麼洋名兒?當我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小哥不高興了,筆頭重重敲了敲。「同志,我名字就叫安娜……」「行啊,嘴還挺犟!」小哥火了,啪的拍下了筆。安娜欲哭無淚。…………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短評:女主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一九八幾年,自己還沒出生的時候,然而並沒有金手指大開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她在路上順手幫助了一個自殺的姑娘,並頂替了她的身份去林場當老師,認真的生活。
  • 「年份酒+醬酒」 ,朱偉的熱點追蹤能否如願?
    文|酒訊 蘇覓江蘇綜藝集團接連攬入貴州醇和枝江酒業兩塊「燙手山芋」在操盤手朱偉的手中能否就此盤活?1月9日,同時作為貴州醇、枝江酒業董事長的朱偉,再次於社交平臺為兩家品牌「打call」,一邊講故事,一邊賣酒。
  • 用激情回顧激情四射的「八十年代」
    趙麗宏:感恩「八十年代」,一段讓人回味無窮的中國當代文學的信史  我與羅達成相交這麼多年,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寫這本書就是一種感恩,感恩他經歷了那個年代,八十年代激情洋溢的時代,文人之間真情相交的時代,寫出那麼多好作品,出現那麼多好作家,他經歷了這個時代,是親歷者也是參與者
  • 一己之力打造貴州醇、枝江兩大品牌,朱偉的公關傳播術
    與之相關的,朱偉獨特的公關傳播策略也日漸引起行業關注。如何在媒體環境日新月異,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實現白酒行業內老品牌的快速煥新?朱偉的實操案例,或許給人們一些啟發。在今年10月8日的一次視頻採訪中,朱偉這樣回憶自己接手貴州醇時的行業大環境。本年初,朱偉辭去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職務,履新貴州醇董事長、總經理,並將其作為自己「下一個十年事業的起點」。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及自身獨特的老酒資源優勢,貴州醇打出了「真年份」戰略。也正是在官宣新品、新戰略的同時,朱偉在今日頭條開設了個人號「貴州醇朱偉」(後更名為貴州醇枝江朱偉)。
  • 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一個時代的結束
    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一個時代的結束 2020-06-07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懷舊的年代,一組八十年代的照片
    80年代末的中國 八十年代的集體宿舍,還是鐵床架 那個年代的婚紗照
  •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二十)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二十)那年冬天特別冷,可謂是滴水成冰,鄉政府的幾個人擁著煤球爐子談事情。有一人突發感慨,要是時光能倒流就好了,我們就能年輕幾歲了!有一人信誓旦旦地說,我有辦法讓人年輕!溫州人真是厲害,八十年代一個小妹就敢將理髮店開到北方的鄉鎮上。那天廚師去理髮,理的是光頭,理到一半的時候那位好和他開玩笑的林技術員也過來理髮。在等待的過程中林技術員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吧:也是一個人去理髮店理髮,為活躍氣氛就主動地和理髮小妹搭訕,小妹什麼學歷啊?小妹說你猜猜吧!高中?不是!大專?不是!難不成你本科畢業?
  • 朝鮮哪些景象像我國七八十年代?
    在朝鮮的所見所聞,讓我覺得回到了八十年代。這讓出生於八十年代的我,感覺回到了童年時光。現在去朝鮮基本都是跟團旅遊,所到的景點和路線都是規劃好的。今天的朝鮮和我們過去有些地方很像,但有更多的地方不一樣。那麼朝鮮哪些方面和我們的八十年代很像呢
  • 八十年代的「土豪」是什麼樣的?
    80年代老式電視機。在那個年代能買電視還真是「土豪」行為。七八十年代流行「三轉一響一喀嚓」,「三轉」指的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一響」是指收音機,「一喀嚓」則是指「海鷗」牌照相機。圖為蝴蝶牌縫紉機,這玩意當年貨,也很屌哦~四喇叭收錄機,我記得很多都是SANYO的吧~搞輛「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也是很奢侈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老百姓對春節生活的期盼增加了添新衣。大白兔奶糖曾是小朋友最喜愛的節日零食。
  • 雙品牌、全價位,朱偉犯了兵家大忌?
    正帶領企業高速成長的朱偉是否頭腦過熱,犯了兵家大忌?❶雙品牌、全價位,枝江酒業的新產品版圖    2020年9月1日,朱偉履新枝江酒業,上任伊始即以十條「枝江酒業新政」為抓手,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理清產品線是改革舉措中的重點。
  • 【行攝】靖港︱八十年代的手工記憶
    我的八十年代也有糖畫作伴。那時清水塘路上有很多糖畫攤,上學放學途中,我們痴痴地圍住小攤,看美麗的龍鳳、十二生肖、花鳥蟲獸怎樣從巧手中秒變出來。更魅惑的是那個轉盤,刻著32個糖畫品種,指針一甩,對著哪個就做哪個。如轉到龍鳳是很喜悅的,轉到砣子就沮喪了,一砣麥芽糖就把你打發。
  • 泰國清邁的夜市大排檔,看到了八十年代中國的影子
    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我發現他們本地人打包回家都是用塑膠袋子裝,用橡皮帶一紮,不是國內的外賣餐盒。泰國清邁城的夜市,這條街有別與另一條夜市街,這裡的人不是很多,但是街兩邊都是小吃地攤,很凌亂破舊的感覺,相當於八十年代的廣東,或者現在中國的四線城市。道路上最多的汽車是皮卡,速度哦超快,另一個交通工具是摩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