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靖港︱八十年代的手工記憶

2021-02-16 丹鳳朝陽


文圖/陳曉丹 點擊右上「丹鳳朝陽」加關注↑

http://7319401.blog.sohu.com/


半邊街即景

去靖港,要穿過一條悠長的林蔭道,抬頭看去,天空在樹葉間零散地飄移,星星點點的白隱沒在無邊的綠裡,這樣的世界,陽光被擋在局外,滋生著幽暗和緩慢的莫明之美……

這樣的進入,是探訪古鎮的最好方式。一個千年的鎮,時間是拉長的,空間是穿行的,而置身其中的人,要穿越時間軸與過去的自己交會。




漢川老爹異鄉30年

  

  湖北漢川老爹的糖畫攤擺在古鎮食府的門口,他和老伴正在用小銅鍋熬麥芽糖。一位小夥子轉到鳳凰,老爹的臉笑出一堆褶子。

  他用銅勺把熔化的糖舀出半勺,往鍋口一刮,就開始作畫了。

  金黃的糖汁順著老爹的手勢起伏,流淌在玉石板上,先是翅膀,然後是尾翼、身子,最後是鳳冠和鱗羽……眨眼間,一隻澄黃透亮的火鳳凰活脫脫地出現在白玉案上。老爹拿出三角鐵,刀尖一戳鳳眼張開,再拿長竹籤固定。

  老爹的鳳凰,昂首闊羽有百鳥之王的氣度。

我的八十年代也有糖畫作伴。那時清水塘路上有很多糖畫攤,上學放學途中,我們痴痴地圍住小攤,看美麗的龍鳳、十二生肖、花鳥蟲獸怎樣從巧手中秒變出來。更魅惑的是那個轉盤,刻著32個糖畫品種,指針一甩,對著哪個就做哪個。如轉到龍鳳是很喜悅的,轉到砣子就沮喪了,一砣麥芽糖就把你打發。



轉砣子


生肖猴

  靖港從唐朝開始就是水港,湘米淮鹽在此集散,造船、打鐵、製造業和手工業發達,曾是湘中無二的商埠。與古代相比,現在的靖港繁華已逝,只留下細水長流的生活。街上行人不多,走得從容閒適。

  
行街老人

  比起北面的喬口和一江之隔的銅官,靖港更有明清風韻,白牆黑瓦高低錯落的民居鄰溈水而築,扶窗可見風吹柳,憑水可折楊柳枝。

  保糧街上的手工作坊很多,點心鋪、釀酒坊、火焙魚店、鐵匠鋪、鞋莊、燈具店、手工粉鋪……


保糧街景

  怡華樓的胖姐從父輩手裡接下米粉鋪,也接下手工粉絕活。粉鋪的門頭就是她的米粉車間,擺著石磨、鋼盤、火爐、鐵鍋、竹篙、案板、菜刀……潔白的米漿從石磨流出來,就被放入鋼盤,垛在沸水鍋裡。待米漿凝結成米粉,胖姐便取出米粉餅懸掛在竹篙上,冷卻以後再切條備用。

一塊粉餅下一碗粉,高湯做底蔥花撒面豬肉絲為碼,米香撲鼻口感滑溜。即使是長沙第一米粉品牌「銀洲」米粉,在怡華樓現場製作的手工米粉面前也得叫一聲「前輩,失敬失敬!」

手工米粉第一步:磨米漿

手工米粉第二步:燙粉皮

手工米粉第三步:晾粉皮

  火焙魚是靖港特產,靖港毗鄰湘江,魚蝦豐富。漁民將小魚用平底鍋烘焙成半乾半溼的魚乾,然後串成串掛在門口,就是最誘人的廣告。

  我在一個小店看到噴香的臘鰱魚肚,想起長沙的老話「雄魚頭草魚尾,鰱魚肚皮鯉魚嘴」,肉質淺薄的鰱魚果然是勝在魚肚。

老字號招牌

靖港火焙魚

  燦平日雜店的門口擺著一長溜竹製品,仔細看都是舊時兒童耍的玩具,快板、得螺、彈弓、竹蜻蜓……陳舊的店面落滿灰塵,一條繩子上掛著形狀各異的手工桿秤,大到十斤秤小到幾錢秤。玻璃柜上擱著一些老式煤油燈和一盞紅色的馬燈。

點煤油燈是遙遠的記憶。七八十年代幾乎每家都有煤油燈和蠟燭,停電時就著煤油燈做功課,看燈芯噼噼剝剝燃燒,人影投射在牆上,便有寒燈夜照的孤苦感。我的益陽同事胖大海曾撰文讚美他點燈時代的愛情,油燈下的感情純粹而神聖,至今讓人念念不忘。

日雜店早就乏人問津。柜上紅色的幸運牌馬燈是文革產品,倉庫存貨。曾經風光的日用品,現在只能讓人打撈歲月的印跡和流年的感傷。

手工桿秤和燈具

舊時兒童玩具

靖港的打鐵業在清雍正年間最輝煌,現在鎮上只殘存著最後一家鐵鋪——金記。金記鐵鋪的門開著,犁、耙、鋤、鎬等農具擺在牆角,菜刀、鍋鏟、剪刀、刨刀閒置一旁。鐵鋪無人看守,一天到晚少有顧客。打鐵這門精湛的手工藝即將後繼無人。

依稀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打鐵廣泛盛行於城鄉。每每路過長沙二馬路的鐵匠鋪,便能聽到裡面咣咣噹噹的打鐵聲,老鐵匠將堅硬的鐵塊變成或方或圓、或扁或尖的各種器具,火煅水淬工藝精湛。那個熱火朝天的畫面經年不忘。


古鎮最後的鐵鋪

我在半邊街的橋頭發現一家「靖港鞋莊」,五彩的繡花鞋擺放在陳舊的木架上,紅底綠葉、黑底紅花,十分美麗。繡花鞋是最有情致的東方美物,俏麗而不失婉約,難怪舊時女子都會做繡花鞋送給心儀的男子。

鞋莊老闆不在家,絢麗奪目的繡花鞋與人影蕭條的鋪面形成反差,也暗示著靖港手工藝的某種生存狀態:離開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它們走向孤獨和沉寂,市場處境尷尬。

靖港繡花鞋

  常有人說八十年代是最美好的,到底美好在哪裡?可能在於人心的乾淨:乾淨的世風、乾淨的人際關係、乾淨的道德操守;可能在於時間的節奏,平緩從容,不容人類侵犯和控制。

遊歷在靖港街頭,踩著麻石路從保糧街走到半邊街,尋找八十年代的模樣。八十年代是什麼模樣?很難確切描述,但手工藝應是其中最美的側面。

於是我在靖港找到了某種歸屬感,因為對八十年代的追憶而移情於當時最美好的地方,藉此重溫那個算盤珠子啪啪作響,小販叫賣由遠及近,戲班子開場鑼鼓起勁敲打,油紙傘、桐油盆、扎紙人、走馬燈紛至沓來的時代……


老式靠背椅

屋前一池水,東流到湘江


  用平和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的真與偽真、善與偽善,美與偽美。在有限的生命裡一意孤行,做有價值的事。 ——陳曉丹

  陳曉丹,18年資深媒體人,曾先後任職湖南廣電《湖南廣播電視報》、《金鷹報》編輯部主任、經世圖書負責人、《芒果畫報》主編,芒果影視品宣負責人,現自由生活家、文化圍觀者,品牌策劃人,永遠的文青。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歡迎分享,商業盜用必究。

相關焦點

  • 長沙好呷的小缽子甜酒、小花片在靖港
    位於長沙望城區的靖港古鎮,雖然沒有雲南麗江古鎮那麼大,沒有重慶磁器口古鎮那麼熱鬧、沒有賀港黃姚古鎮那般恬靜,但沿街隨處可見的小吃攤位和小缽子糯米甜酒、糖油粑粑、火焙魚、手工面、罈子菜等各式各樣小吃,卻足以把你的胃口吊得老高,讓你花費不多,吃得過癮。
  • 「靖港古鎮」煙火味十足,這座古鎮有醉地道的兒時記憶
    ,大多是源自主持人汪涵在《有味》一書中對靖港的描寫,其實不僅於汪涵,對長沙乃至多數湖南人而言,靖港這座古鎮充滿著讓人安靜的魔力。上盤個團旅遊小程序,提前訂票享折扣;提前3天預訂9折起,提前7天預訂8折起;即日起預訂靖港古鎮門票,夏日特惠55~據史料記載:唐李靖駐兵於此,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靖港因此得名。
  • 你好,這裡是靖港!
    滿船清夢兒時味青石街巷啟新航這裡是 靖港 旋轉手機,查看靖港美圖生活在靖港,恬靜閒適水韻悠悠船到靖港口 有風也不走靖港香乾、小缽子甜酒、毛毛魚法餅、芝麻豆子茶……嘗遍世間萬千美食最難忘的還是兒時味道古鎮裡地道的傳統手工食品
  • 星辰文藝 | 蔣集政:感受靖港古鎮
    這是大概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具體時間已不甚了了,那是曾國藩三部曲出版以後不久,當時我在省直機關工作。不過,就在那時候,我想有機會一定要到靖港去看看。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願望竟然在1996年我有幸調入長沙市政府機關工作後差不多15年才得以實現。
  • 記憶中的八十年代生活 鍋碗瓢盆柴米油鹽
    西安攝影師趙利文在八十年代拍下的這些平常人的平常生活,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子。我們知道,八十年代的紀實攝影比較強調客觀真實性,尤其是「陝西群體」在報導攝影中,率先宣導的「真實性」及以寫實為主而發起的「艱巨歷程」全國公開賽;我以為至少對陝西本土的攝影人影響巨大。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望城靖港八大碗的美食江湖
    ,而其中的靖港古鎮,更是「扛把子」。商人在此好吃好玩樂不思蜀,或許只有資深吃貨才懂得的美食「靖港八大碗」功不可沒。  作為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靖港八大碗的故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肖力如數家珍。「八大碗」盛於清朝,風行於北方,如滿族八大碗、老北京八大碗、清真八大碗、關中八大碗等等,長江以南並不多見。「湖南八大碗,業界公認靖港八大碗歷史最早、最正統、最有名。」
  • 八十年代電影報什麼樣?看看這些珍藏的老照片
    前言:八十年代的新電影預告片電影報標題畫原稿拍攝的圖片,由知名書畫家、收藏家王春貴提供。【王春貴寄語】那時沒有電腦,只能用手工完成。可惜大部分己丟失,只保存了1985年和1986年的這些。這些畫面己成歷史了,現在翻出來看看倒覺得新鮮了。
  • 千年靖港,新春廟會,2019邀你一起尋找兒時的年味
    為尋找兒時的年味、童年的趣味,千年古鎮靖港即將舉行19年的春節系列活動:專題展覽、文創體驗、非遺展演、靖港年味、節慶娛樂等形式一一呈現。另外,還有豐富的福利大獎等您來參與。今年,靖港古鎮重點打造了「兒時記憶館」,還原每個湖南人記憶中的童年時光。門口巨大的紙飛機吸引著路過的遊客,推門而入,生動活潑的場景帶我們瞬間穿越到小時候,回到最快樂的童年裡。
  • 灣區媒體聚焦望城:靖港古鎮所見之處皆為景
    靖港古鎮地處湘江西岸,過去是天然良港,水路暢通,千帆競發,熱鬧繁華,有句民謠形容靖港的迷人:船到靖江口,順風都不走。正因為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所以靖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貿交流中心,有「小漢口」和「小香港」之美稱。來到靖港古鎮,採訪團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清朝重臣曾國藩迎戰太平軍的古戰場遺址。
  • 城市記憶:八十年代的伊春老照,一座藏在小興安嶺深處森林之城
    城市記憶:八十年代的伊春老照,一座藏在小興安嶺深處森林之城不知何時起,越來越喜歡懷舊了,可能是年紀大了,不想那麼快的老去吧!最近小編我整理了一些關於伊春的老照片,這些圖片記錄著我們的童年,同時也記錄著一個時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 八十年代昆明街拍,往昔的生活記憶
    八十年代時,該街的建築仍以木板瓦房為主。【武城路上的公交車】五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期,全市的公共汽車約有三百輛,運營線路三十餘條。
  • 用激情回顧激情四射的「八十年代」
    酈國義:主旋律的書寫是有血有肉的  羅達成的這本書為文化傳承留下了一個非常寶貴的記憶。它首先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影,這個激情的年代,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改革開放的年代。如果沒有這個年代,沒有這樣的精神,也就沒有當年文壇的風採。
  • 星辰文藝 | 蔣集政:感受靖港古鎮
    當然,靖港也是曾國藩及湘軍的「發跡地」,湘軍從此一路北上,先後攻克嶽州、武昌,最後攻佔南京,橫掃太平軍,消滅太平天國,贏得了天下「無湘不成軍」的美譽。  這是大概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具體時間已不甚了了,那是曾國藩三部曲出版以後不久,當時我在省直機關工作。不過,就在那時候,我想有機會一定要到靖港去看看。
  •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我的八十年代,是從到《人民文學》雜誌當實習生揭開序幕的。近日,某周刊創刊400期,做《我的故鄉在八十年代》的專刊,有記者聯繫要採訪我,我謝絕了。八十年代我的經歷,恐怕不是一篇採訪可以完成的。
  • 汪涵都讚不絕口的靖港古鎮,長沙一帶最繁華熱鬧的地方,還不快去
    汪涵曾在自己《有味》一書中,這樣評價靖港古鎮,靖港給我的美感在於它生活的節奏,它固執地在緊鄰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時間感:那裡的水鳥,總在黃昏的時候沿著固定的線路歸巢。那裡的木匠午睡醒來總在同一個時間,然後擺開自己的工具,打開他的窗戶。
  • 八十年代孩子小時候蛋糕的年味
    八十年代的孩子已經為人父母,或已經升級為爺爺奶奶了,他們對過年的記憶可能更淳樸和濃烈一些。現在的孩子每天都有零食,每天都有新鞋子、新衣服和新玩具,而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這是非常奢侈的,設置於過年的時候還不能買一件新衣服,可能是去年或者是前年的衣服,洗洗乾淨,今年新年繼續穿。唯一不同的是,城裡的孩子已經聽不見、看不見鞭炮和煙花的聲響和絢麗,也不知道炮竹之後空氣裡瀰漫的味道。
  • 節日我在崗 | 靖港派出所,靖港古鎮的堅守
    節日我在崗 | 靖港派出所,靖港古鎮的堅守 2020-10-02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八十年代的江蘇宜興,老照片裡的寧靜時光
    這是一組八十年代的江蘇宜興老照片,記錄了當時的城市樣貌,每一張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圖為昔日的宜興長橋河。可以看到木船在河道中行駛,石橋連接兩岸,岸兩邊有很多江南特色建築。圖為八十年代的宜興絲廠,在當年是非常著名的一家宜興企業。圖為昔日的宜興體育場。可以看出還是很簡陋的土質場地,但絲毫不影響當年人們運動的熱情,大家來這裡跑步、打球,或者進行其他的體育運動,很是熱鬧。圖為八十年代的宜興瀛園。
  • 八十年代綠皮火車,車廂內的影像記憶
    【站臺售貨車】那個年代嚴格講就沒有什麼小商販,在一些邊遠的鐵路小站跨只籃子偷偷賣雞蛋也會被處理的。再者,如果讓小商販上站臺經營,會影響行車安全。車站也沒有這方面的管理能力和職能,車站銷售食品的多是鐵路自家的商業服務。大站相對固定,設有車站售貨亭。【餐車車廂】長途旅客列車通常編掛有餐車,位置在臥鋪車廂、硬座車廂之間。餐車分為廚房、儲藏室、餐廳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