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曉丹 點擊右上「丹鳳朝陽」加關注↑
http://7319401.blog.sohu.com/
半邊街即景
去靖港,要穿過一條悠長的林蔭道,抬頭看去,天空在樹葉間零散地飄移,星星點點的白隱沒在無邊的綠裡,這樣的世界,陽光被擋在局外,滋生著幽暗和緩慢的莫明之美……
這樣的進入,是探訪古鎮的最好方式。一個千年的鎮,時間是拉長的,空間是穿行的,而置身其中的人,要穿越時間軸與過去的自己交會。
漢川老爹異鄉30年
湖北漢川老爹的糖畫攤擺在古鎮食府的門口,他和老伴正在用小銅鍋熬麥芽糖。一位小夥子轉到鳳凰,老爹的臉笑出一堆褶子。
他用銅勺把熔化的糖舀出半勺,往鍋口一刮,就開始作畫了。
金黃的糖汁順著老爹的手勢起伏,流淌在玉石板上,先是翅膀,然後是尾翼、身子,最後是鳳冠和鱗羽……眨眼間,一隻澄黃透亮的火鳳凰活脫脫地出現在白玉案上。老爹拿出三角鐵,刀尖一戳鳳眼張開,再拿長竹籤固定。
老爹的鳳凰,昂首闊羽有百鳥之王的氣度。
我的八十年代也有糖畫作伴。那時清水塘路上有很多糖畫攤,上學放學途中,我們痴痴地圍住小攤,看美麗的龍鳳、十二生肖、花鳥蟲獸怎樣從巧手中秒變出來。更魅惑的是那個轉盤,刻著32個糖畫品種,指針一甩,對著哪個就做哪個。如轉到龍鳳是很喜悅的,轉到砣子就沮喪了,一砣麥芽糖就把你打發。
轉砣子
生肖猴
靖港從唐朝開始就是水港,湘米淮鹽在此集散,造船、打鐵、製造業和手工業發達,曾是湘中無二的商埠。與古代相比,現在的靖港繁華已逝,只留下細水長流的生活。街上行人不多,走得從容閒適。
行街老人
比起北面的喬口和一江之隔的銅官,靖港更有明清風韻,白牆黑瓦高低錯落的民居鄰溈水而築,扶窗可見風吹柳,憑水可折楊柳枝。
保糧街上的手工作坊很多,點心鋪、釀酒坊、火焙魚店、鐵匠鋪、鞋莊、燈具店、手工粉鋪……
保糧街景
怡華樓的胖姐從父輩手裡接下米粉鋪,也接下手工粉絕活。粉鋪的門頭就是她的米粉車間,擺著石磨、鋼盤、火爐、鐵鍋、竹篙、案板、菜刀……潔白的米漿從石磨流出來,就被放入鋼盤,垛在沸水鍋裡。待米漿凝結成米粉,胖姐便取出米粉餅懸掛在竹篙上,冷卻以後再切條備用。
一塊粉餅下一碗粉,高湯做底蔥花撒面豬肉絲為碼,米香撲鼻口感滑溜。即使是長沙第一米粉品牌「銀洲」米粉,在怡華樓現場製作的手工米粉面前也得叫一聲「前輩,失敬失敬!」
手工米粉第一步:磨米漿
手工米粉第二步:燙粉皮
手工米粉第三步:晾粉皮
火焙魚是靖港特產,靖港毗鄰湘江,魚蝦豐富。漁民將小魚用平底鍋烘焙成半乾半溼的魚乾,然後串成串掛在門口,就是最誘人的廣告。
我在一個小店看到噴香的臘鰱魚肚,想起長沙的老話「雄魚頭草魚尾,鰱魚肚皮鯉魚嘴」,肉質淺薄的鰱魚果然是勝在魚肚。
老字號招牌
靖港火焙魚
燦平日雜店的門口擺著一長溜竹製品,仔細看都是舊時兒童耍的玩具,快板、得螺、彈弓、竹蜻蜓……陳舊的店面落滿灰塵,一條繩子上掛著形狀各異的手工桿秤,大到十斤秤小到幾錢秤。玻璃柜上擱著一些老式煤油燈和一盞紅色的馬燈。
點煤油燈是遙遠的記憶。七八十年代幾乎每家都有煤油燈和蠟燭,停電時就著煤油燈做功課,看燈芯噼噼剝剝燃燒,人影投射在牆上,便有寒燈夜照的孤苦感。我的益陽同事胖大海曾撰文讚美他點燈時代的愛情,油燈下的感情純粹而神聖,至今讓人念念不忘。
日雜店早就乏人問津。柜上紅色的幸運牌馬燈是文革產品,倉庫存貨。曾經風光的日用品,現在只能讓人打撈歲月的印跡和流年的感傷。
手工桿秤和燈具
舊時兒童玩具
靖港的打鐵業在清雍正年間最輝煌,現在鎮上只殘存著最後一家鐵鋪——金記。金記鐵鋪的門開著,犁、耙、鋤、鎬等農具擺在牆角,菜刀、鍋鏟、剪刀、刨刀閒置一旁。鐵鋪無人看守,一天到晚少有顧客。打鐵這門精湛的手工藝即將後繼無人。
依稀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打鐵廣泛盛行於城鄉。每每路過長沙二馬路的鐵匠鋪,便能聽到裡面咣咣噹噹的打鐵聲,老鐵匠將堅硬的鐵塊變成或方或圓、或扁或尖的各種器具,火煅水淬工藝精湛。那個熱火朝天的畫面經年不忘。
古鎮最後的鐵鋪
我在半邊街的橋頭發現一家「靖港鞋莊」,五彩的繡花鞋擺放在陳舊的木架上,紅底綠葉、黑底紅花,十分美麗。繡花鞋是最有情致的東方美物,俏麗而不失婉約,難怪舊時女子都會做繡花鞋送給心儀的男子。
鞋莊老闆不在家,絢麗奪目的繡花鞋與人影蕭條的鋪面形成反差,也暗示著靖港手工藝的某種生存狀態:離開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它們走向孤獨和沉寂,市場處境尷尬。
靖港繡花鞋
常有人說八十年代是最美好的,到底美好在哪裡?可能在於人心的乾淨:乾淨的世風、乾淨的人際關係、乾淨的道德操守;可能在於時間的節奏,平緩從容,不容人類侵犯和控制。
遊歷在靖港街頭,踩著麻石路從保糧街走到半邊街,尋找八十年代的模樣。八十年代是什麼模樣?很難確切描述,但手工藝應是其中最美的側面。
於是我在靖港找到了某種歸屬感,因為對八十年代的追憶而移情於當時最美好的地方,藉此重溫那個算盤珠子啪啪作響,小販叫賣由遠及近,戲班子開場鑼鼓起勁敲打,油紙傘、桐油盆、扎紙人、走馬燈紛至沓來的時代……
老式靠背椅
屋前一池水,東流到湘江
用平和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的真與偽真、善與偽善,美與偽美。在有限的生命裡一意孤行,做有價值的事。 ——陳曉丹
陳曉丹,18年資深媒體人,曾先後任職湖南廣電《湖南廣播電視報》、《金鷹報》編輯部主任、經世圖書負責人、《芒果畫報》主編,芒果影視品宣負責人,現自由生活家、文化圍觀者,品牌策劃人,永遠的文青。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歡迎分享,商業盜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