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學年代

2020-12-16 吉安新聞網

■劉力

那是很久很久的事了。

改革開放後的次年春夏,社會剛從混沌迷茫中回歸,攜著中考狀元的喝彩聲,一位少年走出了大山深處的礦洞,來到了城裡,那就是我。

如今看來有點寒磣的校園那時是令人嚮往的聖地。低矮的校門邊掛著一塊木牌,大教室兩列上下通鋪,全班男生一字排開,每人略超一尺,翻身不易,更有冬日穿縫擠進的寒風,讓人哆嗦。高中年代清貧的生活記憶就這樣徐徐浮現。

清晨,起床號出操,列縱隊慢跑,四人一桶洗臉水,饅頭鹹菜伴清水稀飯;傍晚,露天澡棚中滿是青春裸體,周而復始。其餘時間就都在那個有黑板有書聲的房間了。簡單、純粹、向上,每份光陰都夾著蓬勃的朝氣。

看電影是奢侈的,老師叮囑高考過後補。只記得有回翻牆看女排賽,寫了人生的第一份檢討。幾百個日夜,與書為伴,置身真空,很少知道外面精彩的世界,其實,幾百個少年心中的夢五彩繽紛。

直到勞動傷腳,母親冒著雨數十裡趕來,唯恐影響高考,直到校門口理髮室的老林頭問:下次理髮在哪裡?高考在青春的喧鬧中準時來臨,直到高考的最後一聲鈴歸於寂靜。那天晚上,我走進了電影院,鄭緒嵐的《牧羊曲》是那麼悠揚,已至於終生刻在了心中。又一個晚上,同學們拿著退飯菜票的尾子錢,首次聚大餐,幾個贛南炒菜伴啤酒,一群遊子心中勾起了鄉思......

幾十年後,他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科學家,企業家,大學校長,還有位官至教育部副部長,每每相聚回憶,都會說那些日子是甜的,甜得讓人心醉,心中有份追求是最幸福最快樂的。

搭大貨便車行十小時,牽著行李,在省城師範大學迎新處,開始了新的求學。

與高中相比,這裡是悠閒的,雖仍是教室、寢室、圖書館三點一線,卻有更廣闊的知識海洋,專業是數學卻在文海旋渦遨遊。與高中相比,這裡是富足的,有份國家提供的助學金,略有節餘還可換茶蛋,不再感到飢餓,心中由衷生出對黨和政府的感激。與高中相比,這裡是充實的,記憶中補看了不少電影,記憶中仍有春遊秋遊,記憶中還有豐富的二課堂誘人駐足。於是乎,時光伴著《校園的早晨》《外婆的澎湖灣》,匆匆四年。

那些時光讀書成為時尚,全民處於知識饑渴狀態,圖書館人滿為患,很少有人談錢,儘管清貧。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年輕真誠單純浪漫,滿是友情和包容,生活節奏緩,笑容純真,有高山流水般的默契與坦誠。

幸運至極,得師青睞,做了校報廣播臺的學生記者,那幾年寫出了數百篇文稿,雖然每篇都嵌著老師的補丁出爐,每每回悟,頓覺自己已從難提筆到握筆順行了,這或許就是我一生從業宣傳的地基,還有那雖薄卻滴水般的稿費,成了我青春生命的另一份甘泉。

大學裡有許多記憶,蒙著被子偷聽鄧麗君的「靡靡之音」,與師友的惡作劇,對英模張海迪、朱伯儒的採訪,在農村中學的實習生活,還有青春沙龍上的話題。許多許多,給人知識給人勇氣,以至於日後回味,登山的痕跡漸漸清晰。

這個時期的校內外,紅火的是瓊瑤三毛和金庸,紅火的是女排朱建華和許海峰,紅火的是橄欖樹渴望和信天遊,紅火的是迪斯科鄧麗君和喇叭褲,校園內的我,把這些紅火串成了無序的記憶。

當聽到「總有離別的時候,才知時光短暫」,當有人喊出「被考的時代走了,監考的時代來了」時,我們畢業了。四年間同學有吵鬧慪氣,而此刻卻是那麼不舍與留戀。三十年後,這批同窗相聚南海之濱時,唱出的歌除了江西師大校歌,便全是八十年代的餘音,在「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麼美」的歌聲中,當時的少年,都已過半百,都成了人物,都能大談一番坎坷了。一曲「再回首,雲遮斷歸途……」竟讓許多人流下了熱淚,這是懷念那個年代的喜泣之淚。

根,深埋在地下,葉,相融在雲裡。離開大學,竟高校執教鞭,亦教亦學,孜孜不倦。幾位老教授的諄諄教誨受益無窮,許是筆下流出的文字挺感染人,承蒙組織關心,我又重進校門,這回專修文字。

詩的年齡在歲月中漸行漸遠,學散文寫雜文,心中的文字潺潺流淌,抒發真情,頌揚真摯,鞭撻時弊,情愫全在階梯教室中。謝老師一段話終生銘記:「寫作是件簡單的事,更是件愉快的事,把你想說的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稍加修飾便成文章,會說話的人都能寫。」真的,那個年代不只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詩與遠方。

靜靜坐在珞珈山旁的校園中,一刻不停地吮吸湧動的文字,心中忽兒多了份定力,當每一幕都能在心中變成語言,當你把精彩的句式竊為己用時,你會找到從未有過的堅定。

翻動學生時代的文字,不覺間百萬餘,陪夜色登上校園小山坡,我知道,學校生活屆滿。八十年代,添的是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添的是至今難以用筆描述的人生情。

閒暇之餘,總懷念那個時代,數十人的通鋪,校園裡的書聲,圖書館的饑渴,校報上的豆腐塊,融入的全是理想情懷。只要你愛好文字,再窮也有「粉絲」。沒有就業壓力,沒有課業負擔,收入不高足以養家,連結婚也是樸素簡單,沒有如今的「天仙」時尚和給父母帶去的糾結。

這便是我求學的八十年代,讓人怦然心動,慷慨激昂,崇拜知識,獨立思考。直到今天,60、70後很難忘記那份情懷和純真,歲月的痕跡,如煙的昨天,凝聚成了永逝卻深藏的八十年代,夾著時代的脈搏。

相關焦點

  • 蜂擁來大陸求學!臺灣學霸們都是怎麼想的?
    上世紀70年代,臺灣街頭巷尾流行過一句眾人傳誦的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如今則已悄悄被改成「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大陸」!儘管此前剛收到臺大的錄取通知,臺灣考生小黃在5月5日確認自己被大陸的清華大學錄取時,仍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當時激動得說不出話,那可能是我長這麼大最幸福的一天。」
  • 雲南小學生怒江上「飛索求學」被拍成電影(圖)
    這個當地人常用的滑索距離新聞報導中的馬吉鄉小學生飛索求學的地方約70公裡。 我懷疑科恩兄弟、克萊德或者安德森是否會嘗試著坐下來,反映今天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領導人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報紙上的東西沒有被他們的藝術所反映——它僅僅是以一種更加間接的方式呈現而已。」  ——2008年2月25日《洛杉磯時報》    聽說自己寫的《飛索求學》的報導要被拍成電影時,南方周末記者曹筠武還沒睡醒。
  • 廣東產業工人「求學圓夢」戴上學士帽
    隨後,優秀畢業生代表和參加職業技能提升的學員代表先後發言,分享各自「上大學、學技能,求學圓夢領補貼」的收穫與感想,感恩各級工會、院校和企業的鼎立支持與幫扶。本次成果展示會還舉辦了廣東省、廣州市「求學圓夢行動」成果主題展,向與會來賓和師生們生動系統地呈現了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起的「求學圓夢行動」在南粵大地開展的踐行模式和階段性成果。目前,「求學圓夢行動」已在廣東企業和職工中擁有廣泛的影響。
  • 柬埔寨「網紅」少年中國求學開啟新生活
    出眾的語言天賦改變了沙利的命運,受益於一家中國民辦教育機構的「一帶一路」國際英才留學中國公益項目,今年5月中旬,沙利來到位於浙江省諸暨市的海亮外國語學校,開始在中國的求學生活。 「現在的學校太漂亮了,我想以後去北京上大學!」沙利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充滿期待。沙利的高中、大學及後續求學費用將由學校持續資助,來自柬埔寨的貧困少年將在中國開啟圓夢之旅。
  • 泉州YouBike受學生追捧 求學路添加了「快捷鍵」
    泉州YouBike受學生追捧 求學路添加了「快捷鍵」時間:2017-01-13 17:45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泉州YouBike受學生追捧 求學路添加了快捷鍵 閩南網12月30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站點遍地開花,一輛輛靚麗的YouBike串起古城新區的大街小巷
  • 日本求學記(二):「爸媽讓我來,我就來了」-虎嗅網
    此前,社長推送了《馮川丨日本求學記(一):「異國」與「他鄉」》,介紹了來到日本的不同類型的人群,並且將其統稱為「新來者」。那麼,在這些「新來者」中,小留學生是在怎樣的境況下來到日本呢?不同類型的小留學生在日本的處境是怎樣的?
  • 求學之路:讓孩子經歷人生第一次獨自旅行
    新華網北京9月3日專電(記者王立芳、胡星)清華大學操場上睡著送新生到校的家長,雲南的大學新生帶著爸媽乘飛機趕赴校園,火車站出站口意氣風發的大一新生背後是拎著大包小包行李的父母……  一段求學的路途,有家長的陪同,少了「荊棘」,多了「平坦」。
  • 香港求學需要說粵語嗎?
    對於那些準備到這個地方進行念書修業進修受業的求學學者們來說,這一類方面的問題想必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焦點話題,只有在了解清楚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準備,下面就是小編對這個問題的相關介紹,希望對您的香港求學生活有所幫助。 香港的大學教師一般都會粵語、普通話和英語。
  • 川人社在香港書展發布新書 "邊緣人"徐國琦分享求學經歷
    會議期間,四川人民出版社攜新書《邊緣人偶記》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了新書首發式暨讀者分享會,該書作者徐國琦在現場為大家回顧了自己在美求學的「邊緣經歷」,書齋人生。《邊緣人偶記》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西方研究中國國際化歷史的著名學者徐國琦的一本傳記。
  • 仙居縣狀元古道,艱辛求學路,皇帝欽點一朋變十朋
    當地群眾說,古道最初的名字叫蝦坑嶺,後來不知道怎麼演變成了蟹坑嶺,我猜是蟹的身價暴漲,道往高處走,蝦就變成了蟹。不過在這旅遊經濟的時代,這個出過狀元的古道,再叫蝦啊蟹的,有點跟不上節奏了,乾脆叫個狀元古道,賣點更好!傳說,宋朝理學大師朱熹28歲的時候攜兒子來仙居皤灘桐江書院的前身講學。
  • 上海學生香港求學的別樣生活:最大障礙是語言關
    上海學生香港求學的別樣生活:最大障礙是語言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4日 23:15 來源: 來源:中新網  「初到香港,最大障礙是語言關」,這是幾乎所有到香港求學的內地學子的感受。
  • 廣西「95後」壯族女孩的脫貧求學路
    中新社廣西河池7月24日電 題:廣西「95後」壯族女孩的脫貧求學路中新社記者 林浩「這條路連接著家和學校,往返一次要三個多小時,雖然不平坦,但我從6歲起就堅持走,它承載著我心中讓爸媽走出深山,過上好日子的夢想。」廣西河池市「95後」壯族女孩蘭芸近日對記者說。
  • 肯亞「中國女孩」的求學路
    時任太倉市常務副市長的盛蕾當即表示,太倉願意資助這位小女孩到中國讀大學,願意承擔她求學的費用。郭崇立大使也表示,只要太倉願意承擔學費,該辦的手續,由他來負責協調疏通,儘快辦好。    據介紹,600年前,鄭和船隊中的一艘大船行駛至印度洋帕泰島上家村附近的海域時,觸礁沉沒,20多名中國水手攜簡單物品,坐小船逃生至帕泰島的上家村,永遠中斷了歸程。
  • 媽媽背上的求學路
    媽媽背上的求學路 每日中午,劉付蘭在家做好午飯並送到學校,陪漆磊吃飯。     「我以後要上大學!」大英縣天保鎮初二學生漆磊對媽媽劉付蘭說。每每聽到兒子這番話,劉付蘭總是既激動又難過。    今年18歲的漆磊在半歲時被確診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輕微的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這類病患者又被稱為「玻璃娃娃」。從那時起,劉付蘭和丈夫漆輝忠便帶著兒子到成都、瀘州、遂寧等地求醫問診。
  • 湯加在華首位博士留學生 10年求學愛上中國文化
    湯加在華首位博士留學生 10年求學愛上中國文化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4-08-26 16:12:15    來源:中安在線
  • 風雪中艱難的求學路,這邊風景獨好
    但是狂風暴雪沒有擋住學子們的求學之路,沒有放假的同學們仍然堅持在求學的艱辛道路上,這一幕幕動人的畫面,給人一種暖暖的感覺。這兩位打傘的同學,傘已變形,還能收起來嗎?這位打傘求學的女生,傘被吹壞了,堅持了一會兒,傘還是沒抓住也沒無情的風吹走了,人還差點吹走,實乃萬幸。臺階太滑了,一定要扶穩,千萬不要著急,後面的同學也不要催,好危險,好害怕!
  • 我的故鄉在九十年代
    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衝擊著劉慧芳式的精神取向,「吃多大的苦都得自己扛著,多虛偽的價值觀,我不伺候了」(王朔語)。關錦鵬監製的《紐約紐約》講了一個典型的90年代故事:上海五星級酒店的年輕領班將擔任紐約新酒店的負責人,當時恰逢移民潮,各色人等紛紛與他搭關係,包括他喜歡的高冷女郎。「你和我在一起的目的就是為了去美國?」「是。」
  • 臺籍小學生桂臺兩地求學的特殊體驗
    陳冠言 攝   中新網南寧1月5日電 題:臺籍小學生桂臺兩地求學的特殊體驗  中新網記者蔣雪林  在廣西南寧市桂雅路小學近日舉行的「換客義賣」活動上,該校臺籍學生柳宇鴻買到了許多稱心如意的玩具。  「來到南寧讀書,最好玩的事情就是參與『換客義賣』活動,在臺灣求學時,我沒有參加過類似的活動。」柳宇鴻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柬埔寨王子到中國求學,從北大畢業後回國:他如果能活下去該多好
    其實這個柬埔寨王子不僅在國內有一大批擁護者,在我們中國也有很多中國朋友,這與他從小在中國的求學經歷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王儲就像我國的封建時期的太子一樣,除了有高貴的血統之外,還得有聰明的頭腦和過人的才學,為了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紀六十年代柬埔寨的國王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鄰國留學
  • 高中畢業的你,一定要遠離家鄉去求學嗎?
    95.5%的受訪高考生希望遠離家鄉去求學。已進入大學校園的受訪者對考生填報志願給出了建議:77.1%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要結合個人興趣專長考慮,不盲目跟風,61.8%的受訪大學生建議提前了解意向學校知名領域、專業的就業前景。在這份調查中,應屆考生有95.5%表示希望遠離家鄉去外地求學。他們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會更看重學校的名氣,其次才是就業情況、地理位置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