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家庭教育中,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

2020-12-24 小愛星球

最近網絡上關於家校矛盾、雞娃等等有關教育的話題討論度很廣,尤其是家校矛盾問題,人人都能說上幾句。

但是家庭教育問題卻沒有引起多少關注,畢竟,家校矛盾是每個有娃家庭都要面對的,大部分人也都能夠參與進來,而家庭教育問題,卻太私密,太深入。

在臺灣,有這樣一位家教老師,因為她的工作性質,得以深入不同的家庭內部,窺見一部分臺灣家庭裡關於家庭教育的真實圖景。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些讓她記憶深刻的人和事,並寫成了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吳曉樂,自上大學開始便做家教,在與學生和家長的相處過程中,憑藉她敏銳的洞察力,加之自身的受教育經歷,讓她很敏感的看到了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悲喜與無奈。

九個震撼人心的真實家庭故事

書中一共寫了九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各不相同。

家住別墅,給孩子很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面對孩子成績不好時,動輒打罵的母親。與背後缺少自信,眼鏡度數越來越高,分數越來越低的兒子。

承載著母親不合理的希望,在重男輕女家庭中努力學習上進,卻連一句讚揚都得不到的女兒。她無法與自己的母親和解,在自己有了女兒後,為了女兒不再和自己有一樣的命運,終於走出家庭進入職場,庇護女兒不受成績及偏見的影響。

失去了大兒子的母親,把所有愛都傾注在唯一的女兒的身上,不要求女兒成績如何,但一定嚴格控制孩子的社交和生活,為了合理化孩子成績不好的現象,固執地認為孩子有多動症。最後女兒也認命地陪著自己的媽媽。

家庭經濟條件中等的父母,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上學成績不好的缺憾,將孩子送入昂貴的私立學校。為了供兩個孩子讀書,夫妻倆不得不兩地分居,努力工作,無暇顧及自己的兒女。女兒在格格不入的私校環境裡,痛苦地掙扎生存著。

父母離異的家庭,只給孩子金錢,卻不給孩子愛,讓孩子在兩個各自又新組建的家庭之間來回徘徊,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裡,也找不到自己內心的歸屬。

不顧孩子的愛好和天賦,硬要喜歡打籃球想要考體校的兒子取到好成績,還總是拿成績好的姐姐作為對比的母親。孩子無法反抗,就消極抵抗,所有學習都不走心,只是在應付課堂和老師,只有在籃球場上,才能煥發活力。

明明喜歡男生,但卻不敢告訴父母,為了父母安心,違心地和學姐談戀愛之後時時處在內疚中的好看的男孩子。

強烈控制欲的母親,從家中管到學校,認為老師不合格沒有給自己孩子足夠關注,認為其他父母沒有盡心管教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分數不佳是老師故意針對,因而到學校對著老師大吼大叫。在孩子戀愛後,強行拆散,並逼迫女生給孩子寫信斷交。毫無意外的,這位母親收穫了一個自以為是不上課不交作業惹是生非謊話連篇的兒子。

作者的朋友,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回望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經歷。因為年少時被母親強大的控制欲壓得無法呼吸,只會討好母親,以致長大後害怕生孩子。一直試圖尋求和母親和解,卻總是不得其法,最後決定寬恕自己。

從他人的故事裡反觀自己的影子

九個故事,沒有一個是喜聞樂見的教育神話,沒有一個有輕鬆快樂的底色。但這就是真實的家庭教育故事。作者所擔任家教的這些家庭,大多數都有著很豐厚的經濟條件,有一個在外很會賺錢的爸爸,和一個在家裡相夫教子的媽媽。不斷內卷的社會裡,考試和成績對孩子和家長來說就是一切。可是在分數之外,還有其他很重要的東西啊。

作者本身,受到母親的鼓舞,好好學習念書,但是因為在填報志願時,在母親的意願下報了法律系,度過了不快樂的大學,而對母親心有怨言。後來經過幾年時間,通過和母親的溝通,知道當年母親因為自己不懂法,吃過虧,害怕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才那麼希望她學習法律。但在作者的成長過程中,只有稱職的母親,卻沒有父親的蹤影。

臺灣的教育與大陸的教育也許有細節的差別,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卻大同小異。也許兩岸之間教育上的差異還不及北上廣與十八線小鄉村之間的教育差距來的大。

作者在書中講了故事,也帶來了問題,可是這些問題卻沒有答案。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掙扎沉浮。

他人的故事卻能給我們帶來警醒。

網絡上充斥著大量家長從自己角度出發所發出的慨嘆,不管是各種雞娃的行為,還是對於養育孩子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抑或是對於學校教育的批駁對老師的不屑。但這本書是一個作為家教的旁觀者,和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孩子的角度來寫的。

做大人的,常常沒空也沒有耐心去聽孩子的想法,也許從這本書裡面,可以試著學習一下換位思考,去看一看他人的故事裡,有沒有自己的影子。

家長和孩子,誰更苦?

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在中學裡做心理輔導老師。她告訴我,學校裡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有心理問題,而願意去找她詳談的,不會很多,這些找她尋求心理諮詢的學生裡面,幾乎都是家庭原因。

有個女孩子,父母離異,跟隨爸爸和奶奶生活。父親在經濟上超常供應,買很貴的學區房,報好幾萬的課外輔導班,對孩子的成績自然也有很高的期待。於是每次考試後,對於分數的不滿,都會讓他暴跳如雷,在言語上盡力地刺激著孩子,導致孩子產生了自殘的行為。

還有個女孩子,小時候曾被父親的司機長期猥褻,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跟家長坦白,卻招致父母的懷疑,認為孩子在說謊。這個女孩子現在對男生毫無好感,甚至心生厭煩。在別人的眼裡,「她只是不喜歡男的而已,其他方面都還正常。」

親子問題,很難說,都是哪一方的錯。我的朋友,既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心理輔導老師,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她常常會想到兩方的痛苦。做孩子的,很辛苦,做父母的,全心全意為了孩子,難道就不辛苦嗎?

有一天她跟我討論,做父母的和做孩子的,誰更苦?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也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些苦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啊,大人們可以說出來,有網絡可以記錄傳播。孩子呢,孩子的話語有誰會去仔細聆聽。

那個從高架橋上縱身而下的男孩,那個在學校欄杆翻身而下的男孩,那個留下紙條跳下樓的小學生,還有很多放棄生命的孩子,他們應該有很多想說而又無法說出口的話吧。

「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孩子總會長大,等他長大以後回望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回望自己所經歷的這些事情,是會因為年歲和閱歷的增長而釋懷呢,還是會因為這些陰影始終心有烏雲?

豆瓣有一個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裡面的人,都在舔舐著自己的傷口,回望著被父母所傷害的過往。

成人之後,多少人在孜孜不倦地擺脫著「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的烙印,用一生來療愈童年的傷。

然而做父母的,卻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都是為了孩子好啊」,「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大了,就知道爸爸媽媽的苦心。」

父母在等待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著父母說對不起。

很多人,在成年後,開始尋求與父母的和解,開誠布公之後,能否互相理解呢?

但就算互相理解,傷害已經造成,又該怎麼辦呢?

只能硬著頭皮自己療傷,將自己拋在生活的海洋裡,在沉浮之間,站穩在自己的海浪中。

同樣作為家教老師,在上課時,我都盡力不去觸碰學生家裡的情況,只是好好想著上課傳授知識。現在想來,其實很慚愧沒有像作者這樣敏銳地關注到這些孩子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

也許有時候,問題在那裡,並不能得到怎麼樣的解決,但是作為學生所信賴的大人和旁觀者,這種陪伴和聆聽本身,自有其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法律故事」你在傷害孩子,以愛為名
    如此機智勇敢的小朋友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都是在離婚糾紛的洶湧波濤中沒有任何乘風破浪的能力,最後被傷害得遍體鱗傷。01以愛之名的控制:是愛還是傷害?「我是為你好,你怎麼總是不聽話呢?」同一個案子,同一個問題,從同一個孩子的嘴裡,法院聽到了兩份截然相反的意見。是孩子缺乏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嗎?不是,孩子已經9歲。兩個版本的故事,其實是孩子分別在爸媽的逼迫之下,無奈說出來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教育的悲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教育的悲哀!中國式家庭教育一直都被詬病,在中國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中,一直都存在非常大的問題。不同於西方,中國的家長一直都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自己沒完成的夢想,都希望孩子替他們完成,在中國,孩子就是父母的附庸品,是父母手中的泥人,隨時隨地都要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 接納與療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
    他的留言給我很多感觸,因為我在諮詢中一次又一次看到這樣的事情。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造成的陪伴缺失、教育上的錯誤、情感上、關係上的傷害等,等到孩子長大了,父母想要去彌補缺失,更改錯誤,修復關係,往往會發現自己的補償和努力會顯得蒼白無力和無用,因為曾經的那些事情給子女的身心已經帶來了巨大的難以磨滅的傷害。
  •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請別用你的焦慮去傷害孩子的成長
    對於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小寶貝的到來那是天大的一件好事情,所以幾乎一家人全部的愛都會傾注在孩子的身上,從而會導致一種現象的發生,那就是整個家都是圍著孩子轉,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而且所有的事情都不讓孩子做,幾乎整個家的人就都是這個孩子全方位的"保姆"。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作家吳曉樂的一本小說,身為家庭教師長達八年的觀察,呈現出九個不同的故事;其改編的電視劇在Netflix全球同步播出,被譽為亞洲版「黑鏡」,獲第54屆金鐘獎5項大獎,豆瓣萬人評分8.5。同名的電視劇為我們呈現了五個故事,相較於原著的直接敘述,電視劇的改編過程中加入了一些科技元素,對比原著而言劇情更加具有吸引力。
  • 高知家庭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努力,而你還在強調快樂教育?
    全社會呼籲為孩子減負,實行快樂教育,一方面是家長拼命想把孩子送進名校,報這樣那樣的輔導班。那麼孩子到底該不該吃苦?孩子能在快樂中學到那麼難的知識嗎? 吃苦和快樂,相伴相生,誰也離不開誰。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積極的教育氛圍——孩子不僅是孩子也是「家庭一份子」
    情感邊緣化父母在家庭事物上忽視孩子的意見建議,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在家庭關係上邊緣化,在情感關係上邊緣化。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意識中,他只是爸媽的孩子,而不是家庭的一份子。加上父母在家庭事務中對孩子的忽視,對於家庭事務,孩子的興趣沒有了,積極性、主動性必然會逐漸減弱。當然了,要改變這種狀態,我們首先要意識到:「孩子不僅是爸媽的孩子,更是這個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這種前提下,我們才能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教育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
  • 「你乖我才愛你」?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 如何讓孩子更聰明?學學霍思燕的教育理念:用「愛的藝術」教育
    很多父母可能在思考,想要讓自家孩子變得更優秀,到底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寵愛教育?無條件教育?鼓勵式教育? 實際上都不是。
  •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3.
  • 多部電視劇告訴你:以孝為名的捆綁其實是「愛的供養」的枷鎖
    以孝為名的捆綁與「愛的供養」的枷鎖不管是網上的樹洞吐槽也好,曾經讓大家熱議過的「中產階級燒錢教育」,就像劇裡朵朵的家庭。其實《小別離》裡,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樣,無論是用家長裡短的方式,還是有些驚悚的形式, 都是表達一個理念——
  • 原生家庭的傷害終生難愈!為了孩子,這3種行為千萬不能有!
    孩子在一次次的暴力傷害下,會漸漸失去對父母的愛,繼而對父母產生牴觸情緒,在心理上產生扭曲,初期表現為叛逆,但隨著長大成人,性格上發生嚴重扭曲,就容易用輕生、犯罪、甚至弒父殺母的極端行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家庭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心理扭曲是不可逆轉的。
  • 最好的教育是什麼?你的愛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一個孩子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過上怎樣的人生,與原生家庭的教育息息相關。
  • 你的每次「催」孩子,其實是在「毀」孩子
    02心理學上,3-6歲的孩子正處在敏感期,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按「加速鍵」會打亂孩子自己的節奏。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那些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等特徵,有些孩子更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會過早地成為「小大人」。也有一些孩子,表現為反應遲緩、缺少責任心等特點,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續否定中失去自信。
  • 美國高知家庭怎樣教育孩子:數據顯示他們最愛說鼓勵的話
    《我們的孩子》是帕特南教授的最新作品,帕特南帶領團隊花了幾年時間,追蹤訪問了生活在美國各地的107位年輕人及其家庭,用「以點帶面」的敘述方式,展示了美國社會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日漸擴大的「階級鴻溝」,討論了窮孩子和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全方位差距。貧富階級之間的「剪刀差」在家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鄰裡社區內都有鮮明的反映。
  • 打是親罵是愛?別再拿著愛孩子的名義,打孩子了,當心會「上癮」
    「打你是為你好」、「打是親罵是愛」,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圍繞著這兩句話度過的,或者說在很多家庭看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行為是對的。有了一次就有了無數次,媽媽總是一邊後悔莫及一邊繼續打孩子,於是最後演變成並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本能地打孩子上癮。如果家長認為就應該通過打罵來教育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很有可能是開口就罵、張口就打,因為在無形當中家長教會了他暴力的處事方式。
  • 「優秀的孩子」是打出來的?論打罵教育帶給家庭的危害
    我們都會很熟悉一句話「身殘志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往往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弱勢群體」,霍金、貝多芬、孫開森、徐白侖等,他們都是有先天或後天的缺陷,但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開出明豔的花,獲得旁人的尊重而不是同情,不斷地將自己逼上絕路,一次次涅槃重生,為的是什麼?被他人尊重!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真心不是熊家長,卻養成了『熊孩子』……我是不是應該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錯誤視而不見輕描淡寫?還是應該繼續教育?」都說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但現實卻如此艱難。去年,某教育平臺調研了 59861份家長問卷、1058296份學生問卷,同時交叉分析了4000萬用戶數據後發現,吼叫是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孩子磨磨蹭蹭、愛頂嘴、功課不好、調皮貪玩等等,再加上家長生活、工作壓力大,心裡總有煩不完的事,憋著各種無名火,就像一個隨時都會爆發的火山。
  • 飯桌上的中國孩子、美國孩子、韓國孩子、日本孩子:這是教育差距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之一,因為如果你不好好教育他,這個世界就會替你狠狠教育他。就單單在吃飯問題上,我們的孩子就和美國、韓國、日本的孩子差了一大截。這真的不是在貶低我們自己,而是大眾的教育確實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