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張一鎏無障礙設施,是每個人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年邁的老人、孕婦、兒童、殘障人士甚至是拿著箱子爬上爬下的年輕人等。就說我們吧,面對滿是臺階的天橋,也都希望有個電梯,避免烈日下曬著走上去。
近日,羅湖區雙周發布「有愛·無礙——羅湖區出臺全國首個區級無障礙城區發展規劃」專場,羅湖區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劉迅介紹了全國首個區級無障礙城區建設規劃——《深圳市羅湖區無障礙城區發展規劃(2020-2035年)》,先行探索高密度建成區無障礙建設路徑。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5年羅湖無障礙覆蓋率達到60%,2030年無障礙覆蓋率達到75%,2035年無障礙覆蓋率達到85%。
無障礙坡道。南都資料圖
打造無障礙城區羅湖模式
如何打造無障礙城區?羅湖區率先從頂層設計著手,依託深圳市無障礙促進會,邀請到孟建民院士所在的深圳大學本原研究中心啟動了無障礙城區規劃工作。規劃立足於羅湖區未來發展實際,從理念、制度與器物三維共建維度切入建立系統性規劃體系,通過「了解現狀—提取問題—明確思路—形成目標—制定策略—規劃方案—控制要素—保障監督」路徑逐層深入,規劃涉及設計標準、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更新、無障礙環境建設、社會發展規劃、空間發展規劃、交通發展、信息無障礙等方面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與保障措施,促進城區無障礙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
規劃設計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真正了解有需要人士的需求,讓殘障人士能夠獨立出門,讓有需求的人士便利生活。基於此,在《規劃》編制前期,羅湖區殘聯組織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200多人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全區無障礙現狀調研,深入10個街道83個社區對居民小區、市政道路、公共運輸樞紐、公共建築、公園綠地等處,通過主客觀問卷與大數據採集等方法,深入挖掘現狀特徵與建設需求,為後續城區無障礙建設現狀問題的有效排查奠定基礎。
「依託前置研究,通過實地調研與統計分析方法,我們從人行道、人行橫道、人行地道、人行天橋、停車場(庫)、公交車站、軌交車站、公共運輸樞紐、居住區、公共建築、公園綠地、公共廣場、公共衛生間等多個方面展開抽樣調研,並結合羅湖區十個街道的行政劃分,形成以街道為基本單位的障礙清單。通過數據分析,多維度挖掘障礙排查清單的數據,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解決路徑,形成了具有羅湖特色的無障礙城區發展模式。」劉迅說。
無障礙天橋。南都資料圖
惠及人群廣,打造安心的交通出行體系
此次規劃不僅僅聚焦了殘障人士,而是擴大到老人、兒童、孕婦等需要幫助的群體。從他們的需求出發,確保每個市民出行安全、舒適、方便,尤其是滿足殘障人士、老年人、兒童、孕婦、病人等特殊群體的需要,讓殘障人士能夠放心出門,有需要的人士更便捷,提升羅湖區城區無障礙建設水平和質量,提升城區形象。
母嬰室。
此項規劃聚焦了市民日常生活中最關注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於無障礙道路系統、無障礙公交系統、無障礙居住區、無障礙公共建築、無障礙公園綠地、無障礙公共廣場、無障礙公共衛生間、信息無障礙規劃方案,且規劃對於現狀存在問題給出了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已有設施的如何完善、規劃或者建設中的建築物中如何設計這些設施等等。
「講到這,我想分享一個我自己的切身體會:因為工作,我常常會和很多殘障家庭相處、交流。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不放心殘障人士獨自出門。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鮮少看到殘障人士的身影吧。其實並不是數量不多,是他們很多時候,都不太敢獨自出門。人行道上會不會有障礙?坐車會不會不知何時到站、如何下車?公共洗手間是否方便使用?當種種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出門,也就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他說。
提到出行,就離不開交通設施。羅湖區無障礙道路系統規劃優先解決城區人行道、人行橫道、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無障礙設施不足、不規範、不連續的問題,重點推進羅湖區與周邊城區各級道路、城區內各街道各級道路人行空間的無障礙銜接與標準化建設,有效銜接城區重要公共建築、居住社區、交通節點與公共空間等關鍵節點,打通交通節點,確保「重安全」、「行得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統籌人行道路與自行車道、公交車道等公共資源的空間配置關係與物理設施整合,打造羅湖區高密度城區背景下高品質、重體驗、全覆蓋的無障礙慢行交通系統。
(有的盲道設計還需改進。)
此外,常規公交系統佔據羅湖區公交出行總量的60%,也是各類無障礙需求人士的重要出行方式之一,其無障礙建設也是無障礙城區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規劃要求城區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公交站點應進行無障礙專項設計,未達標的公交站點應開展無障礙專項改造,在通過無障礙專項施工圖審查方可進行施工,並在無障礙專項竣工驗收後方可投入使用,逐步提升城區無障礙公交站點佔比。
在軌道交通上,羅湖城區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地鐵站點應進行無障礙專項設計,未達標的地鐵站點應開展無障礙專項改造,逐步將無障礙車廂納入地鐵車輛的基本配置,重點設置無障礙座位、輪椅停靠專區、低位安全抓杆、無障礙標誌、上落車臨時輔具、語音與字幕報站系統等設備設施。無障礙地鐵站點應重點關注盲道系統、服務設備、標識導引、無障礙通道、無障礙電梯與無障礙衛生間等控制要素的整合設計。
內容維度多,打造更為宜居的生活環境
除了出行外,如何為無障礙需求人士提供更好、更便捷的生活環境?從他們的居住環境、休閒環境等多維度整體規劃,做了詳細的說明。
規劃要求新建居住區或建築配置足量且合規的無障礙住房,並逐步推進殘障人士既有住房的無障礙改造,重點改造住房出入口、通道、家具、廚房與衛生間等空間的無障礙設備設施,增設緊急呼叫系統,提升殘障人士居家無障礙比例。居住區的公共空間應重點關注其出入口、綠地、道路、服務建築與停車場(庫)的無障礙建設工作,孕婦、老人、嬰兒車等各類無障礙需求群體順利參與社區活動。
城中村作為城市快速、高密度發展的現實遺留,存在著居住密度大、居住環境差、公共空間少、無障礙設施缺乏等問題,是羅湖區推動居住區無障礙建設的重點對象之一。規劃緊密銜接「十三五」城市更新要求,結合城中村綜合治理契機,積極探索城中村無障礙建設新模式,逐步提升無障礙住房比例、優化城中村人行網絡、配置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改造公園綠地與廣場、增設無障礙標識導引系統、引入現代化管理與服務制度等,逐步提升城中村居住環境品質,提高城區無障礙城中村的比例。
同時,羅湖城區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的公共建築應進行無障礙專項設計,既有公共建築無障礙現狀未達標者應開展無障礙專項改造,尤其針對政府對外辦事大廳、醫療建築、文體場館、口岸建築、銀行建築等重點公共服務建築。口岸建築與體育建築作為最具羅湖特色的公共建築,其數量較多且使用頻率較高,應優先推動其無障礙建設工作。
羅湖城區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的公園綠地、公共廣場應進行無障礙專項設計,既有公園綠地無障礙現狀未達標者應開展無障礙專項改造,並通過無障礙施工圖審查與竣工驗收後方可投入使用。城區應定期對轄區內公共建築、公共廣場開展督導巡查,確保其各項無障礙設備設施正常投入使用。
科技含量足,打造萬象生活的智慧城區
無障礙設施除了上述提到的設施外,羅湖的無障礙城區建設也藉助5G萬物互聯高科技技術和現代化科技手段,通過智慧的應用,讓無障礙設施功能更全面,更有利於使用。例如深圳榕亨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專注於智慧交通、殘障人士無障礙智慧出行服務相關系統及產品的研發、生產、信息無障礙軟體技術服務,利用高科技手段為殘障人士的智慧出行提供便捷、順暢、無障礙的出行服務,真正實現更安全、更快捷、更暢順無障礙的智能交通體系建設。此外還有手語機器人、電動爬樓梯輪椅、可穿戴智能導盲系統等設備,也都在積極對接中。
規劃對於新建的公共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公共設施如何進行改造呢?區殘聯緊緊抓住了文明城市創建的契機,通過創文開展公共場所、生活小區無障礙設施提升、完善、督導等行動,為無障礙設施建設注入推動力。
如為更好地發揮殘障人士專用停車位服務殘障人士、方便殘障人士的積極作用,區殘聯對羅湖區首批20個停車場無障礙停車位再次進行督導,複查無障礙停車位設置和有無違規使用情況。經再次督查,羅湖區首批公共停車場無障礙停車位得到有效落實。
此外,每周組織無障礙督導隊到文明城市創建無障礙設施考察點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落實。督導員走過的每一步,落下的汗水,都變成了文明之花,為無障礙需求人士送去了點滴溫暖。今年以來,區殘聯共督導了102批次,涉及27家責任單位,發現問題128宗,現已整改落實98宗,另外30宗在整改落實中,組織開展「回頭看」79場次。
制定規劃期間,羅湖區殘聯也不斷與其他的在全國範圍內無障礙城區建設進展較好的城區展開了多次的交流,對標國際上的做得好的先進地區,在無障礙城區規劃上先行先試,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與海天出版社一同,出版了《深圳市羅湖區無障礙城區發展規劃(2020 - 2035年)》一書,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特地為此書寫了推薦語,希望羅湖能夠延續創新精神,將這份經驗輸出,在無障礙城區建設方面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