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店:書店遊記,一直沒忘記那個賣舊書的海伊小鎮

2020-12-16 百家號

英國有個叫海伊的小鎮。小鎮在威爾斯的鄉村,本來沒有名氣,可一個名叫布斯的本地大學生60年代畢業後在這裡開了家舊書店,自認能夠有些作為。可舊書生意不景氣,經營狀況一直不好,這讓他苦惱。但布斯是頗有心計的人,不甘心在小鎮守著舊書店默默無聞老死一生,於是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愚人節」到來之際,他突然宣布小鎮要「獨立」。聳人聽聞的消息一出,媒體便像蒼蠅似地撲將過來,一通立體式的爆炒轟炸之後,布斯暗自竊喜。因為,傳媒對小鎮的大肆報導等於做了回免費宣傳,全世界都知道了英國有個海伊。布斯達到了目的。海伊小鎮鬧獨立是假,要做專賣舊書的「王國」是真。這一折騰小鎮不僅從此名揚天下,成了「舊書之都」,而且布斯本人也真的成了「書鎮的國王」。

我是在好多年前從朋友那裡聽到這則故事的。當時我們一塊兒在琉璃廠的中國書店「淘書」,聊天的話題自然都和書有關,不知他從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條消息,便當作奇聞講給大家。那時「文革」剛結束不久,書還是稀罕東西,而中國書店在「文革」中搜集和保存了一批舊書,正在有選擇地對外出售。如果你有單位開具的介紹信,便能在它的機關服務部裡買到當時大街上還很難見到的書,當然是那種塵封多年發著黴味的舊書。對書的喜好,一般都和求知分不開,而無書可讀的飢餓,便容易使人對當時任何印在紙上的東西都特別敏感。將書籍封存或毀掉,對那時涉世未深的我來說好奇的成分或許更多一點也就是說越不讓看,也就越充滿好奇。孩子對神秘一向都有既愛又怕的心理,因此,當年我是在戰戰兢兢和興奮莫名中開始偷著讀書的。一切有字的紙都被我拿來讀,雖然並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可正是這一讀之下,讓我知道了生活之外的世界,也使我明白了自己當時生活在怎樣的一種水深火熱之中。書為我打開了一門,透進了些許光亮,懂得了為什麼有人要「贊書」,和書能給予人的力量。

許多年過去了,讀書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我的工作也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走到哪我都會帶上書,到任何地方,也總要尋找有沒有書店。如果有心 裡便會很高興,一旦沒有就會感到很失落。這幾乎成了習慣,成了生活不能缺少的一環,即便到了國外,這個毛病也改不過來。別人逛街購物,我則參觀書店,買不買倒在其次,進去看看感受一下異國書店的環境,哪怕是聞一聞紙張油墨的氣味也好。在法國盧浮官的書店,在法蘭克福的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在布魯塞爾皇官廣場的舊書推前,都曾留住我的腳步,讓我忘記時間,有好幾回都差點走失。

但我一直沒忘那個賣舊書的海伊小鎮。因為,我每到中國書店就會不自覺地想到它。我幻想有一天能去英國,一定要到這個小鎮看看。可當我真的到了英國,去了威爾斯的首府布賴頓一打聽オ知道,去海伊小鎮的路還遠著呢。到了小鎮的家門口而不能登門拜訪,這無論如何都是遺憾。但實在是沒有辦法大家不能為你一個人而改變行程,況且你出來是學習的,有計劃安排,任務不是逛書店。無奈,只好和大家一起行動。陪同善解人意,知我去不成海伊垂頭喪氣,便向我建議不妨逛舊貨市場,說那裡也有好幾家舊書店。我自然來了精神。去不成海伊,到舊貨市場逛逛小書店也算是補償吧。

舊貨市場裡的小書店說起來沒什麼特色。書店是那種進深很淺的房子,四周是壁立的書架,店裡不只是賣舊書,新書也賣。但書店太小,因此就顯著品種不多,而且所賣的新書也都是初上市的暢銷書一類,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倒是有家以賣畫冊、圖片為主的書店,挺有特點,書店裡的遊客也多一些。不過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舊書店比,它也沒什麼特別之處。甚至這些店裡所賣的舊書,要比法國、德國和義大利貴很多,這或許和英國的物價高有關。不過,在大英博物館的書店裡,我還是見到一本極便宜的書。當時我拿起來翻了翻竟不敢相信,一本大部頭的《世界藝術史》,九百多頁,全部彩色印刷,而且還是精裝,掂在手裡足有七八斤重,可打折後的定價卻只有20英鎊。20英鎊在英國是個什麼概念呢,打個通俗的比喻,也就是在麥當勞吃四個最普通的漢堡包。當然,20英鎊相當於我們260塊左右的人民幣,但要知道,這樣的一部書在國內買,起碼也要四五百塊錢才能拿下來。我在書櫃前猶豫著,幾次拿起來想去交款,躑躅半天又不得不放下。想想下邊還要趕很長的路,箱子太小,裡邊沒有空間,這麼大的一部書到處拎著走實在不堪重負。

直到走出大英博物館,我還在惦記著那部《世界藝術史》。心想,如果國內的出版社能買了版權,把它翻譯出來那可是件功德無量的事。因為這部藝術史在西方非常有名,已經印了很多版,還曾獲得過美國的「米契爾獎」,是一部當今世界最完整、評價最高的單本藝術史經典。回到國內,對那本藝術史還是不能忘懷。也許是天助人願、星期日去逛中國書店,不成想,在打折書的櫃檯上赫然豎著一部《世界藝術史》。簇新,還包著塑封。什麼人將沒看過的書賣掉?我仔細翻看,果然是修品納和約前·弗萊明的中譯本,而且打折後的價錢還不到300塊。我毫不猶豫地掏錢買回,大喜過望。晚上燈下細看書中插圖,製版、紙張、印刷的精美程度一點也不遜於英文版的水平。但是閱讀文字後卻發現,如此好書,翻譯的水平實在不敢恭維,校讎的粗疏和錯訛也出乎想像。於是不免悻悻,好書未嫁一個好婆家,只能說它的命運不濟。

不過,能在國內買到在英國想買而未能買成的書,也算是差強人意了。

相關焦點

  • 書店尋蹤|蘇州的舊書店(補遺)
    從東南方的琴川書店一直到西北方的東林書屋,沿途有三家未命名的舊書店。第一家緊鄰第二家,據第二家店主雲,乃是6月8號開的業。第二家店主又雲,第三家書籍較貴。事實確如此。據筆者觀看,第一家舊書品質要比第二家好,而第三家又比第一家和第二家好。總體來看,三家舊書店主要出售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書籍。
  • 英國海伊: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小鎮
    在旅行者寶典《孤獨星球:英國》中,位於英國西南部的威爾斯小鎮海伊鎮被定義為:古怪獨特的小鎮、世界二手書店中心。更令海伊鎮出名的,是每年5月為期10天的海伊文學節。2014年的最後一天,我慕名來到這個小鎮,清淨地淘書。我發現,每個書店背後,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一家都是書蟲
  • 廣州北京路有家寶藏書店,保留著舊畫報還主打賣舊書
    廣州北京路有家寶藏書店,保留著舊畫報還主打賣舊書如今的書店很多都會配有咖啡廳,讓顧客能夠在書店一邊喝咖啡一邊坐著讀書,但在廣州北京路就一家書店很不一樣,它既沒有坐的地方,也沒有咖啡廳,只有很多個書架子和書本,確實是和一般的書店不一樣,而且它還主打賣二手書籍的書店
  • 少了舊書店、舊書攤,也就少了很多淘書的樂趣
    作者 | 天明書店-店主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嗜書日常# 昨晚八九點,歸家途中,見一流動書攤,很是稀奇。攤主把一小貨車進行了改造,車廂裡焊造了一個金屬書架,從頭到尾立在中間。書架擺滿書後,可以從車左、右、尾三面觀看查閱。
  • 廈門老牌舊書店面臨困境 晨光舊書店盼愛心人士加盟
    晨光舊書店擺滿了舊書  父親一生與舊書打交道  陶先生的父親,也就是晨光舊書店創建人、1933年出生的陶培慶十幾歲到親戚家的書店當學徒,後來在廈門新華書店工作,並組建了舊書部。  為了讓舊書能繼續給讀者提供精神食糧,陶培慶夫妻倆用自家的房子,在開禾路口的門市房開起了晨光舊書店。許多讀者紛紛感慨:「幸好舊書沒有消失,你們一定不要關店!」  放棄好工作接手舊書店  「幾年前,父親身體不好,他談起讓我接手晨光舊書店的想法。」陶先生早年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在廈門一家國企工作。
  • 雙城舊書店:隱於800多年街道的百年店、與菜場為鄰的二樓書店
    周末兩天穿梭在兩座城市兩種舊書店,雖然沒淘到一本喜歡的書,但是卻感受到不同的脾氣和性格,一位是處女座,一位是雙子座。沒有因為美食而忘記此行的目的是逛舊書店,跟著導航繼續往前走,空蕩蕩的街道,在一家叫獸獸的冰淇淋店門口卻擁簇著很多人,忍不住隨大流又吃了起來。
  • 臺北舊書店曾經輝煌難維繫 數月難賣一本書(圖)
    由於曾在7-11便利店工作過,茉莉臺大店開張的時候,蔡謨利、戴莉珍在空間規劃、裝潢設計上下了不少工夫,並且強調書籍整理、分類,以「新書店」的形式來經營「舊書店」。沒想到,這一改變,受到書迷們的熱烈響應。  茉莉的資訊總監蔡維元說,茉莉臺大店的這一改變,引發了臺灣二手書店的革命。「今天,以『新書店形式經營舊書店』幾乎已成了臺灣二手書店的最大特色。」
  • 品種最全的民營舊書店:上海小朱書店絕處逢生
    世界閱讀日前夕,上海浦東的「小朱書店」在新址重新開張了。這家被上海媒體稱之為「上海規模最大、藏書最多、品種最全的民營舊書店」,四個月來的遭遇真象「過山車」,老闆眼看著浸透自己心血的書店能在短時間起死回生,悲喜交加。
  • 去倫敦查令十字街淘舊書
    這些小書店專業分工很細,有的店專門賣攝影書,有的專門賣繪畫書,有的專門賣建築書。那些普通的書店裡,舊書也是嚴格地按照分類排列的,同類書裡又嚴格按照作者的姓氏排列,所以很好找。有的書店還將書目輸入電腦,讀者可以報出書名或作者在電腦上查找。
  • 蘇州的舊書店
    一樓出售新書及有關蘇州方面的書籍;二樓出售筆、墨、紙、硯、印材、古玩等;三樓出售舊書。三樓的舊書,據我翻看,無論如何,大抵是很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籤名本,價亦較貴。也有例外,像我淘到的鮑昌的籤贈本《庚子風雲》,就只花了十元錢,很難得。去歲以降,古舊書店三樓漸漸清理舊書,今存舊書止蕞爾之地。吾觀蘇州古舊書店搖身而變「蘇州今新書店」可待矣。
  • 衝繩小書店巡禮:開一家「理想的舊書店」其實非常困難 | 吉井忍的...
    「ちはや書房(後稱千早書房)」位於日本衝繩那霸市,此前我們拜訪過宇田智子女士的舊書店「烏拉拉」,從那走到縣廳大樓,往西走路大概半個小時就能輕鬆到達,附近還有個港口和海濱公園。我拜訪千早書房時心裡的期待度比較高,因為曾交流過的衝繩小書店店主們異口同聲讚揚它為「理想的舊書店」。
  • 滬上舊書業「換一種活法」:所有人都是舊書經營者
    上海博古齋執行董事胡建強哀嘆過這個城市舊書店的消失,但也深信這個行業不會就此消亡:「舊書店沒有了,這個城市就完了。因為舊書店是一座城市文脈的傳承與延續。」他說得沒錯,只是舊書店和那些相伴左右的人們如今都躲進了網際網路這處「避風港」。  網際網路提供的豈止是喘息的機會,簡直可以說是拯救了舊書業,使其重新煥發了生命力。實體舊書店被擠到邊緣,於是網上售賣舊書成了當前舊書業最大的出路。
  • 英國舊書店
    如果說我對英國古董店是痴迷的話,那麼對英國舊書店則是纏綿。 喜歡版畫,必然會鍾愛藏書票;如果你要搜集藏書票,必然要往舊書店跑。 盡現英國舊書店品位的地方,是一進店便能感到撲面而來的情切——不僅因為那低調華麗的古色鑲書頁金邊的書籍。基本上開書店的人與逛書店的人都會有著莫名的默契,店員會像老朋友一樣儘可能地滿足你所有的需求。
  • 臺灣舊書店:頑強生長的文化種子(圖)
    由於曾在7-11便利店工作過,茉莉臺大店開張的時候,蔡謨利、戴莉珍在空間規劃、裝潢設計上下了不少工夫,並且強調書籍整理、分類,以「新書店」的形式來經營「舊書店」。沒想到,這一改變,受到書迷們的熱烈響應。  茉莉的資訊總監蔡維元說,茉莉臺大店的這一改變,引發了臺灣二手書店的革命。「今天,以『新書店形式經營舊書店』幾乎已成了臺灣二手書店的最大特色。」
  • 走一趟舊書店,那裡有上海的柔情和腔調
    原創 丨 上海有腔調 收錄於話題#上海45#舊書店1#淘書1江南多文人,書卷氣分外濃,上海也不例外。相對於新書,淘舊書,更有一番趣味。在舊書中尋找到前任主人的生活痕跡,窺得另一個時代的縮影,或是尋找往年的記憶,這都是舊書可以賦予人的。
  • 滬最大國有舊書店不改初衷 網絡時代舊書「醇香」也能吸引讀者
    在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的今天,這家隱藏弄堂深處的滬上最大國有舊書店,靠著良好的服務和優質的舊書,在書店行業中獨樹一幟。   舊書四五萬本本皆齊整   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文化服務社在長樂路上開了第一家店。隨後,又於2000年搬到了瑞金二路410弄內。跟著箭頭指示走進弄堂,一番尋找之後才能發現服務社不起眼的大門。
  • 老北京舊書往事:一份超越買賣與生死的書單
    上世紀上半葉,北京城裡的文人雅士們常去舊書攤,他們與書鋪的老闆或者店員熟識後,形成了一種極為特殊的關係,流傳著很多佳話。袁家方先生是民國北京一家舊書店老闆的後人,他講述了自己父親開舊書店時的許多細節以及老北京舊書行業中,店員與顧客之間超越金錢,甚至超越生與死的不平凡故事。講述者:袁家方,74歲,京城老字號研究專家。
  • 上海:菜市場樓上的舊書店
    7月13日,讀者在復旦舊書店內挑選書籍。在上海楊浦區政肅路一家菜市場的樓上,有一家專門經營舊書的書店,67平方米的空間外加半環繞的閣樓上,近五萬本各類書籍將必要通道以外的所有空間佔滿,空氣中瀰漫著舊書特有的氣息。
  • 舊書新生
    自從去年增加了一名員工之後,李金亮偶爾才會回書店。這家叫小古堂的舊書店位於廣州海珠區新港西路,就在他母校中山大學的東門對面,像這樣的書店廣州所剩無幾。但為了他網店的生意,他現在每天都要去一趟郵局寄書。讀書的時候李金亮就喜歡逛古籍書店,也做些舊書的小生意。
  • 永恆的舊書店
    京都舊書行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儘管我已對京都的舊書店做了不少記錄,但此處依然忍不住老調重彈,以說明舊書店之永恆,應當得到反覆的詠嘆。與東京神保町高度密集的書店街不同,京都的舊書店大多散落於大學周邊及鬧市區, 整體布局較為鬆散。不過京都市內面積原本不大,正適於悠閒訪書。在最熱鬧的河原町三條至四條一帶,分布著許多歷史悠久的舊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