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個叫海伊的小鎮。小鎮在威爾斯的鄉村,本來沒有名氣,可一個名叫布斯的本地大學生60年代畢業後在這裡開了家舊書店,自認能夠有些作為。可舊書生意不景氣,經營狀況一直不好,這讓他苦惱。但布斯是頗有心計的人,不甘心在小鎮守著舊書店默默無聞老死一生,於是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愚人節」到來之際,他突然宣布小鎮要「獨立」。聳人聽聞的消息一出,媒體便像蒼蠅似地撲將過來,一通立體式的爆炒轟炸之後,布斯暗自竊喜。因為,傳媒對小鎮的大肆報導等於做了回免費宣傳,全世界都知道了英國有個海伊。布斯達到了目的。海伊小鎮鬧獨立是假,要做專賣舊書的「王國」是真。這一折騰小鎮不僅從此名揚天下,成了「舊書之都」,而且布斯本人也真的成了「書鎮的國王」。
我是在好多年前從朋友那裡聽到這則故事的。當時我們一塊兒在琉璃廠的中國書店「淘書」,聊天的話題自然都和書有關,不知他從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條消息,便當作奇聞講給大家。那時「文革」剛結束不久,書還是稀罕東西,而中國書店在「文革」中搜集和保存了一批舊書,正在有選擇地對外出售。如果你有單位開具的介紹信,便能在它的機關服務部裡買到當時大街上還很難見到的書,當然是那種塵封多年發著黴味的舊書。對書的喜好,一般都和求知分不開,而無書可讀的飢餓,便容易使人對當時任何印在紙上的東西都特別敏感。將書籍封存或毀掉,對那時涉世未深的我來說好奇的成分或許更多一點也就是說越不讓看,也就越充滿好奇。孩子對神秘一向都有既愛又怕的心理,因此,當年我是在戰戰兢兢和興奮莫名中開始偷著讀書的。一切有字的紙都被我拿來讀,雖然並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可正是這一讀之下,讓我知道了生活之外的世界,也使我明白了自己當時生活在怎樣的一種水深火熱之中。書為我打開了一門,透進了些許光亮,懂得了為什麼有人要「贊書」,和書能給予人的力量。
許多年過去了,讀書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我的工作也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走到哪我都會帶上書,到任何地方,也總要尋找有沒有書店。如果有心 裡便會很高興,一旦沒有就會感到很失落。這幾乎成了習慣,成了生活不能缺少的一環,即便到了國外,這個毛病也改不過來。別人逛街購物,我則參觀書店,買不買倒在其次,進去看看感受一下異國書店的環境,哪怕是聞一聞紙張油墨的氣味也好。在法國盧浮官的書店,在法蘭克福的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在布魯塞爾皇官廣場的舊書推前,都曾留住我的腳步,讓我忘記時間,有好幾回都差點走失。
但我一直沒忘那個賣舊書的海伊小鎮。因為,我每到中國書店就會不自覺地想到它。我幻想有一天能去英國,一定要到這個小鎮看看。可當我真的到了英國,去了威爾斯的首府布賴頓一打聽オ知道,去海伊小鎮的路還遠著呢。到了小鎮的家門口而不能登門拜訪,這無論如何都是遺憾。但實在是沒有辦法大家不能為你一個人而改變行程,況且你出來是學習的,有計劃安排,任務不是逛書店。無奈,只好和大家一起行動。陪同善解人意,知我去不成海伊垂頭喪氣,便向我建議不妨逛舊貨市場,說那裡也有好幾家舊書店。我自然來了精神。去不成海伊,到舊貨市場逛逛小書店也算是補償吧。
舊貨市場裡的小書店說起來沒什麼特色。書店是那種進深很淺的房子,四周是壁立的書架,店裡不只是賣舊書,新書也賣。但書店太小,因此就顯著品種不多,而且所賣的新書也都是初上市的暢銷書一類,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倒是有家以賣畫冊、圖片為主的書店,挺有特點,書店裡的遊客也多一些。不過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舊書店比,它也沒什麼特別之處。甚至這些店裡所賣的舊書,要比法國、德國和義大利貴很多,這或許和英國的物價高有關。不過,在大英博物館的書店裡,我還是見到一本極便宜的書。當時我拿起來翻了翻竟不敢相信,一本大部頭的《世界藝術史》,九百多頁,全部彩色印刷,而且還是精裝,掂在手裡足有七八斤重,可打折後的定價卻只有20英鎊。20英鎊在英國是個什麼概念呢,打個通俗的比喻,也就是在麥當勞吃四個最普通的漢堡包。當然,20英鎊相當於我們260塊左右的人民幣,但要知道,這樣的一部書在國內買,起碼也要四五百塊錢才能拿下來。我在書櫃前猶豫著,幾次拿起來想去交款,躑躅半天又不得不放下。想想下邊還要趕很長的路,箱子太小,裡邊沒有空間,這麼大的一部書到處拎著走實在不堪重負。
直到走出大英博物館,我還在惦記著那部《世界藝術史》。心想,如果國內的出版社能買了版權,把它翻譯出來那可是件功德無量的事。因為這部藝術史在西方非常有名,已經印了很多版,還曾獲得過美國的「米契爾獎」,是一部當今世界最完整、評價最高的單本藝術史經典。回到國內,對那本藝術史還是不能忘懷。也許是天助人願、星期日去逛中國書店,不成想,在打折書的櫃檯上赫然豎著一部《世界藝術史》。簇新,還包著塑封。什麼人將沒看過的書賣掉?我仔細翻看,果然是修品納和約前·弗萊明的中譯本,而且打折後的價錢還不到300塊。我毫不猶豫地掏錢買回,大喜過望。晚上燈下細看書中插圖,製版、紙張、印刷的精美程度一點也不遜於英文版的水平。但是閱讀文字後卻發現,如此好書,翻譯的水平實在不敢恭維,校讎的粗疏和錯訛也出乎想像。於是不免悻悻,好書未嫁一個好婆家,只能說它的命運不濟。
不過,能在國內買到在英國想買而未能買成的書,也算是差強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