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一代打工族的青春與愛情

2020-12-19 澎湃新聞

1994年年初,黎永漢第一次見到火車站。站在人潮洶湧的廣州火車站廣場上,他一眼就看見候車大樓兩側的八字標語——「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興奮之餘,他拉著湖南同鄉在火車站廣場駐足觀望。半小時後,他們扛起行李準備去汽車站買票,一掏褲兜,錢包沒了。一氣之下,他和兩個同鄉決定步行到順德找老鄉借錢,「走了一夜,到順德後卻停留了十年」。

1996年年末,晁停向家裡借了200塊錢,邀上幾個同鄉好友去東莞 「打個零工」,順便 「看看世界」。長途大巴在107國道上行駛了兩天兩夜後,終於把他從駐馬店帶到了東莞,「屁股蛋子都麻了」。為了能在東莞謀份工作,晁停已做足準備 :本是1979年出生的他,辦身證時硬是給改成了1977年。沒有工廠敢要17歲的未成年人,「正是當年把年齡改成19歲,才有了後來在東莞的快樂時光」。1992年以來,每年都有1000萬以上外省人來粵打工。

九十年代後期,這個數字達到1500萬。加上廣東本省流向珠三角和城鎮地區的人數,廣東流動人口在2600萬以上。湖南人黎永漢和河南人晁停的經歷,是2600萬外來人口九十年代在珠三角打工的真實寫照。

離開湖南永州藍山的家時,黎永漢去山廟的神龕前拜了拜。「不出去不行啊,不出去留在這也是沒錢。」「現在人人都是去廣東,您老說我賺得到錢不啦。」 「沒事,就當碰碰運氣,見見世面,幹幾年就回了。」……他對著神龕一通絮叨。「山裡人都信這個。」

黎永漢說,這是祖宗留下的規矩,出遠門就得來神廟裡給山神講講情況,「在外打工的在走之前都來這邊拜山神,走之後就有神佑啦。」那是1994年4月12日,27歲的黎永漢第一次和同鄉出遠門山神似乎並未庇佑黎永漢。平生第一次火車之旅,他和老鄉的錢包就在火車站廣場被偷,他的錢包裡有家人湊的300塊。「見識到大城市的治安了。」黎永漢笑著回憶,「沒錢,不還有腿嗎?」於是兩人徒步走到順德找老鄉借錢,一走就是一整晚。

九十年代初還是縣級市的順德是中國民營經濟重鎮。自改革開放起順德便深受香港「小政府、大市場」理念影響,在八十年代末率先探路工業發展,並在九十年代末將一大批鄉鎮企業私有化,民營經濟風生水起,正如民間俗話,「不找市長找市場」。黎永漢的老鄉當時正在一家民營家電企業打工。經老鄉介紹,他得以進入廠區流水線幹活。通過老鄉推薦進廠,這可能是所有九十年代打工族屢試不爽的謀生技能。在一頓飯、一瓶酒和一包煙的刺激下,那些已在工廠幹活的老鄉往往會在微醺中拍拍胸脯。一句「包在我身上」出口後,那些剛到不久的打工者也就放下心了 :進廠這事兒十拿九穩了。

黎永漢進的電器廠在當時被稱為「家電專業街」的新寧路上,九十年代,這條街上的電器行一字排開,宣示著順德「中國家電之鄉」的地位。黎永漢每天工作10個小時,有時會加班到夜裡9點。在裝備車間,他每天面對的是成百上千條滾筒線,但他不能坐下,需要時時提防空調成品錯位。「那時的流水線都很枯燥,很多流程全憑人力,哪像現在都搞什麼人工智慧。」白天調試電器,夜晚衝涼睡覺,生活枯燥卻也簡單。第一個月黎永漢拿了400塊工資,他給家裡寄去一半。兩年後他升職做了車間組長,工資漲了100塊。那是1996年,從那年起他也開始作為「老人」,給湖南新來打工的老鄉介紹工作。

如果晁停在1996年不「隨大流」來到東莞,他也許現在還在駐馬店市泌陽縣割草、餵牛、養雞、種地。「當時身邊人都出來了,問去哪裡,回答都是廣東,說那裡機會多,錢好賺。」從駐馬店到東莞,晁停買了張長途車票和同伴一起上路。「當時雖然窮,但買車票的錢還是有的。」據他介紹,九十年代中後期的駐馬店,家家戶戶仍是以務農為主。許多年輕人家境貧寒,但憋著股勁兒要去南方看看,於是從駐馬店步行到廣州、佛山、東莞、中山這些珠三角城市。「走路至少得好幾個月,就沿著鐵軌走。」一列列火車飛馳過後,這些年輕人就撿從火車上扔下的殘食充飢。

由於一無所長,晁停最初和同鄉在東莞流浪。不久他便被帶入派出所,原因是沒有暫住證。1984年,深圳正式實行暫住證制度,對非本地戶籍人口(其中大部分為外來打工者)進行管理。

九十年代初,珠三角各城市經濟迅速崛起,但也出現因查暫住證而導致的各類社會事件。2015年2月,中國正式廢除暫住證制度。「大卡車拉了一車人,都是河南、四川、湖北這些地方的,到了派出所,所有人靠牆站,一個個審訊。」不過晁停是幸運的,由於審訊者是河南老鄉,對他的審問也就不那麼嚴格。幾天後他重獲自由,託老鄉介紹進了東莞138工業區的一家造紙廠。

由於工資過低(200元/月),半個月後他就辭職了。那年年底他回了趟家,老家父母為他談攏了一樁親事,女方和他的經歷類似 :同樣在珠三角打工,同樣一人漂泊在外。晁停在東莞,對方在中山。回家後雙方立刻就訂婚了,晁停的父母給對方家長送了1000元的禮金。「在當時真是不小的一筆。」

1997年年初,晁停和女友從駐馬店再次出發,這次目的地是中山。抵達廣州後,兩人前往流花客運站搭中巴前往中山市小欖鎮。晁停還記得那輛中巴車裝有墨色玻璃,他和女友剛上車,車門便立即緊閉,隨後他看見幾個戴墨鏡的男子邊吸菸邊抖腿。對方呵斥他「交包交錢不殺」,晁停這才意識到這是輛黑車。「九十年代這種黑車遍布珠三角,上車就得交錢包。」那次不愉快的黑車經歷後,晁停在中山待了幾個月,「什麼也不會,很多流水線上的技術活兒都不會」。於是在1997年年末,他不顧女友反對,回到了朋友和老鄉眾多的東莞。「老鄉多就是感到踏實。」

回到東莞後,晁停進了位於東莞塘廈的利峰玩具廠。當時的東莞遍布輕紡、陶瓷、製鞋、電子產品和玩具工廠,其中大部分來自港商、臺商的投資。自八十年代起,香港製造業成本上升,東莞憑藉廉價的土地、人力等有利條件吸引著港商的進駐。「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模式助推東莞迅速成為「世界工廠」。晁停進入利峰的第一個月便感覺不對勁。進廠時對方承諾的工資不光無法兌現,甚至根本不發工資,只是為員工提供夥食和住宿。晁停當時覺得氣憤,但卻驚訝於其他工友的沉默。「漸漸地我和他們一樣,也懶得去找工廠問了。」黎永漢在這一年遭遇的困境和晁停如出一轍。「電器廠開始拖欠員工工資,到最後就完全不給了。」這是他在廠裡的第四個年頭,不少年輕工人都信任他,他被選為職工代表前去與廠方談判。「工廠領導態度很好,承諾下個月立刻全部補上,大家都很滿意。」

一個月後,黎永漢的工資果然全部補齊,但他手下的部分工人卻遭到廠方辭退。都說「槍打出頭鳥」,但珠三角的不少工廠在九十年代面對員工討薪時,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先安撫並滿足那些代表工人出面的幾個刺頭的要求,隨後迅速辭退討薪鬧事的普通員工。不得不說這一招效果甚佳。被辭退的工人看到黎永漢並未受到利益損傷後,認為是廠方與黎永漢在「單線聯繫」。「他們罵我是內奸。」

晁停卻沒辦法做到心平氣和跟廠區談判。入廠不久,他發現廠區越發變本加厲 :員工被限制在工廠區域內活動,工廠全天候大門緊閉,不允許任何工人出廠。晁停特彆氣憤,隨後和幾個同鄉一道翻牆,逃離了那個在他記憶裡形似牢籠的玩具廠。

1998年年初,晁停再次通過老鄉介紹進入一家玩具廠。「那倒是家正經的廠,好幾千號人呢。」在這家名叫「合俊」的玩具廠裡,他被分配至噴漆部,負責給玩具噴漆加工。當時他每月能領到500元的工資,「待遇上去了,生活質量也得跟著提高」。隨後他入手一臺300多元的尋呼機,別在腰間威風凜凜。「其實就圖一好看。說實話,九十年代的車間都是很苦的,流水線上的活每天得幹到晚上十點鐘,哪有時間玩尋呼機啊!有人呼我也沒空給他回啊!」在流轉各類玩具的流水線上,晁停與一個女工,同時也是老鄉產生了感情。一個周末上午,晁停帶著女友「去東莞附近亂轉」。「我在市場上買了副當時特流行的隨身聽的耳機給她,她別提多高興啦。」

兩年後,晁停和女友雙雙辭職,回老家駐馬店結了婚。2004年,他們重返珠三角,不過這次不再是回東莞,而是去佛山。

「快40歲了,做不動流水線啦,不過真懷念打工的九十年代,騎著變速山地車亂跑,嚼著口香糖打著響指去泡妞,每月工資全部花光以後一身輕鬆,這些都是九十年代才做得出來的事情。九十年代是我的全部青春。」

黎永漢則在這一年來到東莞。1997年的那次討薪風波後,他開始檢討自己。「

九十年代給我的感覺就是,千萬不能每次都做出頭鳥。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換個環境,於是便想到了東莞。我要在『世界工廠』從零開始。

」晁停計劃在佛山待幾年後回家。「駐馬店現在發展得很快,高速修起來了,高鐵也有設站。城市現在大力發展工業,機會多得很哩。」

由於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增高,珠三角在九十年代壯大起來的部分製造業企業和工廠,在近幾年紛紛遷至內陸城市。那些曾經發展過慢的中部城市,則抓緊時機開始新一輪「工業大躍進」,正如九十年代的珠三角。「現在村裡再有年輕人出門打工,人家會看不起你哩。」晁停說。與九十年代的打工潮相比,中部城市開始人才回流。「新聞裡天天說農村空心化,我看就不準確。

九十年代的農村確實被抽空了,但如今有些發展起來的農村反而留得住年輕人。」晁停說。黎永漢不這樣認為。九十年代初他從永州藍山前往廣東打工。20多年過去了,他所在的鄉村還是以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九十年代早就過去了。一切都變了,一切也都沒變。我反正打算繼續在廣東打工,哪怕經濟環境再艱難,總比待在老家好吧?」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90年代:一代打工族的青春與愛情
    1992年以來,每年都有1000萬以上外省人來粵打工。九十年代後期,這個數字達到1500萬。加上廣東本省流向珠三角和城鎮地區的人數,廣東流動人口在2600萬以上。湖南人黎永漢和河南人晁停的經歷,是2600萬外來人口九十年代在珠三角打工的真實寫照。離開湖南永州藍山的家時,黎永漢去山廟的神龕前拜了拜。「不出去不行啊,不出去留在這也是沒錢。」
  • 90年代打工 - 交通方式
    閒話少說,直奔主題;上上回說到,我因母親也外出打工後,徹底成了一個農村的留守兒童,父母也無奈,心疼我,畢竟獨生子女不在 父母身邊,確實難頂。 奶奶將我送上了範家大客車,直通上海,那時安徽通往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長途大巴車。裡回憶一些關於這趟大客人的故事。
  • 青春成長劇《你好,昨天》溫情殺青,高希希打造純真90年代
    由優酷、阿里巴巴影業聯合出品,樂合影業承制,優酷獨播,著名導演高希希執導、敦淇總製片、胡晴製片人、劉航箏製片人、劉東嶽總編劇的青春家庭情感成長劇《你好,昨天》於12月7日正式殺青,歷時73天的認真拍攝,三百餘位演職人員的辛苦付出,這部以90年代為背景,講述兩代人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相互扶持
  • 我的青春遇見你李來娣劉強結局如何?演繹90年代愛情重回舊時光
    《我的青春遇見你》不同於一些都市情感偶像劇,該劇圍繞親情、友情和愛情,用平實、搞笑卻溫暖明亮的故事展現了充滿懷念、笑容、淚水和感動的小人物命運,喚起觀眾的回憶,讓觀眾感受到了家人和鄰裡之間的溫情。《我的青春遇見你》講訴了90年代三個不同家庭,三對不同情侶歷經十年風雨,經歷了人生起起落落,既有婚姻和愛情的浪漫激情,亦有家庭和生活的跌宕波瀾。
  • 《六人晚餐》不懼好萊塢,「達康書記」領銜演繹90年代的青春
    一部純粹的青春愛情電影何以有如此大的勇氣挑戰「好萊塢」大片,其實原因很簡單——好看。電影《六人晚餐》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魯敏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雲南重工業基地,兩個單親家庭、六個主人公之間的愛恨別離的故事,真實地構築了一個在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下,兩代人、兩個家庭之間青春飛揚又充滿無奈和悲愴的人生百態
  • 福清哥90年代闖蕩日本,打工一個月賺上萬人民幣
    很多都是90年代或者2000年過去,他們有些是留學過去拿到永駐籤證,有些則是結婚拿到身份。但是在90年代時,福清哥去日本打工,大部分都是偷渡進去打黑工。90年代去日本變成一種潮流,在福清的各鄉鎮,當地的年輕人成千上萬闖蕩。1990,那時候偷渡去日本打工的成本要4-8萬人民幣。
  • 流動的中國:外出打工、苦澀戀愛、一代接一代的喜怒哀樂
    在今天,我們以一個村莊為例,去描述中國經濟社會的變化如何影響了那裡的人們,他們的外出打工、他們的婚戀、他們一代接一代的喜怒哀樂。▲勞動節特別策劃:打工者與流動(流量 約20M)一個普通村莊,如果沒有礦產或旅遊資源,那麼有多少外出打工者,佔比幾何,通常由它與城市的經濟地理距離決定。
  • 90年代香港那些經典電影,重溫經典!
    90年代香港那些經典電影,重溫經典!9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時代,很多經典神作都是出自香港。這些電影有的改變了當時人們的愛情觀,有的激發了當時青少年的叛逆思想,可以說當時我們的青春裡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
  • 《六人晚餐》講述上世紀90年代故事 「達康書記」有了正常人的生活
    由「達康書記」領銜的青春愛情電影《六人晚餐》將於6月16日登陸全國院線。該片由知名導演章家瑞擔任監製,第七代導演代表人物李遠執導,竇驍、張鈞甯、鄔君梅、吳剛領銜主演,趙立新、俞灝明等聯合主演。影片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魯敏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雲南重工業基地,兩個單親家庭、六個主人公之間的愛恨別離的故事,真實地構築了一個在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下,兩代人、兩個家庭之間青春飛揚又充滿無奈和悲愴的人生百態。  《六人晚餐》關注社會、關注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悲歡,是中國電影裡一股罕見的清流。
  • 「打工人」返鄉就選全新一代捷途X90
    想必滿心歡喜的返鄉團圓,與久未相見的親戚鄰友閒聊暢飲,是大多「打工人」嚮往的美事。當然一想到返鄉的大包小包,家人們的噓寒問暖,頭便有種微微「痛」感,怎麼樣才能做一個體面的「打工人」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際行動鎮住場面。一輛對得起錢包、有裡有面的車便能輕鬆解決煩惱,全新一代捷途X90就完全符合這個要求。
  • 90後秒選族是什麼意思?90後秒選族的特點?
    後秒選族不僅僅停留在話題圈,我們已經看到許多正能量的90後秒選青年正在追求夢想,並立即行動。但是,她卻毅然選擇遠赴湘西支教,為提升當地較為薄弱的英語教育揮灑最美的青春。93年的小夥李世超痴迷星空,他也是秒選族。他本可以成為一名高新"碼農",卻選擇出沒於深山野嶺,經常幾天不眠不休,就是為了捕捉到一副美到讓人落淚的星空奇景。如今,他拍攝的星空照片已經感動了上萬人。不僅是他們,還有更多的90後青年勇敢追夢,成為正能量秒選族。
  • 《芳華》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真實
    還有不少人不爽郝淑雯和蕭穗子拿劉峰的假手開玩笑,劉峰都沒不樂意,你們有啥不樂意的,郝淑雯開完玩笑,就拿撕掉借條,告訴劉峰,咱們的關係難道1000元都不值嗎,若干年後劉峰還出現在在蕭穗子兒子婚禮上,人家自個沒那麼在乎,我們有什麼可替人在乎的,很多人不喜歡林丁丁,也有很多人喜歡,其實沒什麼,某種程度上這是個群像作品,軍隊在那個年代是個比較封閉的地方,但最終也不可避免逐步受到時代衝擊
  • 《1980年代的愛情》,不同年代的愛情,一起重溫下!
    霍建起執導,根據野夫小說改編的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講述了一段發生在80年代繾綣而悽美的愛情。其實,每個年代的愛情都美好,每個年代的愛情都甜如蜜,和年代無關,和物質多寡無關。1.《1980年代的愛情》這是一段發生在80年代末期的愛情故事。故事主人公小關在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鄂西利川縣一個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學初戀麗雯,兩人再續了一回糾葛虐心的愛戀。最終,以小關回城作結。時隔多年,在一次同學聚會中,兩人再次邂逅,鬥轉星移,物是人非之後,兩人終於無法抑制深藏在內心多年的暗湧。
  • 年代歌曲《甜蜜蜜》MV賞析,經典再現,詮釋90年代的愛情
    《甜蜜蜜》這首歌曲是90年代耳熟能詳的歌曲,而且在那個時候還不流行複讀機,音響只是用廣播的收音機,循環播放,是媽媽和爸爸那一代的經典流行歌曲,由於小的時候耳濡目染,現在依然耳熟能詳,一直到流傳到今天《甜蜜蜜》依然很是流行。包括一些年輕人對此歌曲也是朗朗上口。
  • 《90年代中期》滑板少年的熱血青春
    滑板是認為是在美國還有一些海外的一些國家比較這麼一個火熱的一些運動,特別是對於男孩子們,滑板他就是跟籃球,足球那樣子這麼的吸引男性荷爾蒙的這麼一個東西,那麼這一部電視劇《90年代中期》或許就是給各位男孩子們還有一些老大叔們這麼一個非常能夠懷念過去的這麼一部電視劇,因為它講的不僅僅是滑板的熱情,還有講述的是大家記憶深處中最細膩的情感。
  • 90年代老照片: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九十年代的「土豪」拿著一部大哥大和傳呼機。在那個年代能能擁有一部上萬元的大哥大都是有錢人。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三個年輕的農村男子站在田裡拍照,模仿「小虎隊」的經典姿勢。90年代「小虎隊」火遍全亞洲,是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 老照片直擊90年代南下打工潮:發財者寥寥無幾,圖9髮廊妹很漂亮
    【廣州火車站排隊進站回家的打工者】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對於90年代洶湧的南下打工潮應該記憶猶新。當時廣州、深圳等南方開放城市成為打工者的首選目的地,因為這裡有無數就業的機會,很多人帶著發財夢想來到這裡。
  • 60年代-90年代所具備的時代特徵
    ,「英雄主義」教育就在這個時代風行,我們經常把這個時代的人稱為「英雄的一代」,因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仰、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共產主義的理想。中國70年代出生的人,出生的時候依舊的「全民貧窮」,初中的時候看到的是改革開放,大學的時候趕上「南巡講話」,海南熱、浦東熱,有志氣的城市青年開始闖海南、去浦東、深圳創業,有志氣的農村青年開始到沿海區域打工,人才流動和人口流動成為70年代人的特徵。
  • 尤其迷茫的90後打工一代:不進工地不進廠 不實幹卻想出人頭地?
    90後,可能是整個社會聚焦目光最多的一代人了。他們在一個相對溫和的時代中成長,他們很少有體驗過不工作就絕對沒飯吃的生活狀態,他們即將成為整個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在拉動全社會的消費的同時,也成為了借貸市場的半壁江山。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90後打工一代拒絕進工廠
    最後的選擇大多數都是到了廣東、深圳這些大城市之中打工,進廠做事情,這似乎成了一個唯一的選擇,但是有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就和我們說。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當初也有跟我們年紀差不多的90後,他們進廠了,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是一個個都出來了,因為太苦了、太累了、太危險了,他們甚至願意每天風裡來,雨裡去的送外賣都不願意去進廠幹活,我們90後打工一代真的都拒絕進工廠打工,我們寧願拿著低工資,寧願再累再苦,都不願意去工廠幹活,我們在外面總有出頭的一天,但是在廠裡一旦受傷,我們這輩子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