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打工 - 交通方式

2020-12-19 滬漂小夥小黑棍

閒話少說,直奔主題;上上回說到,我因母親也外出打工後,徹底成了一個農村的留守兒童,父母也無奈,心疼我,畢竟獨生子女不在 父母身邊,確實難頂。 奶奶將我送上了範家大客車,直通上海,那時安徽通往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長途大巴車。裡回憶一些關於這趟大客人的故事。以前在交通還不是很方便的時候,大家都做這種大巴車前往外地打工,這種大巴被一些強大的黑惡勢力所壟斷。

母親和父親有一次,乘車去上海,做過這種車的人都知道,因為路途說遠不遠,說近不近,700-800公裡吧,中間回找一個休息站休息,類似現在服務區。他們可不是,會把人拉到一個黑飯館裡,然後會 假惺惺的讓乘客都下車休息吃飯;其實都是強制的,因為他們都和這個黑飯館串通好了,裡面的物價昂貴,例如90年代 一碗麵賣50-80塊,你可以不吃不消費,甚至反抗,但是你會遭到社會人的恐嚇乃至於毒打。母親和父親一開始還沒有我的時候,去的是大連打工,那是坐的火車,但是要坐兩天兩夜,因為買不到位置,許多人都是睡在火車座位的下面,人擠人,經常臉上被人踩一腳,都不知道是誰踩的。

後來隨著社會主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種惡劣的現象也就沒有,現在w我們家鄉到上海的長途客車基本已經被老範家所承包,而且已經規範到一人一座;而且老範家開了一個土菜館,沒有門面的那種,在自己家裡,用的原材料都是從老家帶過來的,那種土雞土鴨,利用自己擁有大客車的便利,做出來的菜特別的地道。

人生路漫漫,擼起袖子加油幹!

相關焦點

  • 老照片直擊90年代南下打工潮:發財者寥寥無幾,圖9髮廊妹很漂亮
    【廣州火車站排隊進站回家的打工者】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對於90年代洶湧的南下打工潮應該記憶猶新。當時廣州、深圳等南方開放城市成為打工者的首選目的地,因為這裡有無數就業的機會,很多人帶著發財夢想來到這裡。
  • 90年代打工潮,擠綠皮火車很多人都經歷過,最後一圖儼然就是土豪
    深圳,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中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很多內地人為了更好的生活都選擇到深圳打工,本期帶領大家一起回顧當年南下打工潮的往事。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到處都是機遇,人們的思想也發生很大變化,很多人都選擇了南下深圳打工,那個時候交通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人們的出現方式還是依靠綠皮車。圖為深夜趕火車的人群,背著大包行李。
  • 福清哥90年代闖蕩日本,打工一個月賺上萬人民幣
    很多都是90年代或者2000年過去,他們有些是留學過去拿到永駐籤證,有些則是結婚拿到身份。但是在90年代時,福清哥去日本打工,大部分都是偷渡進去打黑工。90年代去日本變成一種潮流,在福清的各鄉鎮,當地的年輕人成千上萬闖蕩。1990,那時候偷渡去日本打工的成本要4-8萬人民幣。
  • 90年代,一代打工族的青春與愛情
    1992年以來,每年都有1000萬以上外省人來粵打工。 九十年代後期,這個數字達到1500萬。加上廣東本省流向珠三角和城鎮地區的人數,廣東流動人口在2600萬以上。湖南人黎永漢和河南人晁停的經歷,是2600萬外來人口九十年代在珠三角打工的真實寫照。 離開湖南永州藍山的家時,黎永漢去山廟的神龕前拜了拜。「不出去不行啊,不出去留在這也是沒錢。」
  • 我和我的90年代:一代打工族的青春與愛情
    1992年以來,每年都有1000萬以上外省人來粵打工。九十年代後期,這個數字達到1500萬。加上廣東本省流向珠三角和城鎮地區的人數,廣東流動人口在2600萬以上。湖南人黎永漢和河南人晁停的經歷,是2600萬外來人口九十年代在珠三角打工的真實寫照。離開湖南永州藍山的家時,黎永漢去山廟的神龕前拜了拜。「不出去不行啊,不出去留在這也是沒錢。」
  • 二師兄的老照片:90年代深圳的南下打工潮,打工仔的辛酸史
    整個九十年代是我們這個大時代劇變的關鍵十年,中國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基本全面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但這也意味著中國農業產品,尤其是糧食的市場需求開始飽和,農民「種地」的收入開始減少。那個時候最流行的口號是「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 90年代老照片: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九十年代的「土豪」拿著一部大哥大和傳呼機。在那個年代能能擁有一部上萬元的大哥大都是有錢人。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三個年輕的農村男子站在田裡拍照,模仿「小虎隊」的經典姿勢。90年代「小虎隊」火遍全亞洲,是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 90年代的「綠皮火車」紀實:圖3真搞笑,沒兩下子根本上不去車
    9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華夏,擺脫了過去那種「看天過日子」的生活狀態,一輩又一輩人離開家鄉,南下打工。大量的流動人口給交通運輸帶來了巨大挑戰。圖為1990年春節,廣州火車站前,肩抗大包小包的回鄉旅客。
  • 60年代-90年代所具備的時代特徵
    中國60年代出生的人,出生之初碰到的是「三年自然災害」,全國民眾都處在一種生存與死亡的邊緣,接著是史無前例的一個文化運動——這裡不談歷史的得失,需要談的是這個時代群體的集體潛意識:幼兒時代的貧困、紛亂的社會,不安全感充滿了60年代人的內心,他們需要鼓舞,需要信仰
  • 90年代剛開放的廣州深圳打工潮,廣東被稱為「遍地黃金」的地方
    在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廣州深圳的打工潮。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是大包拎的小包,湧入廣東的廣州和深圳打工,那時候到處都是人,而工廠也在那時候開始,大大小小的工廠開始遍地開花。90年代那時候的人們,生活水平並不高,但是打工能夠賺錢卻是他們通向致富的最好途徑。並且在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賺到錢,因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入這兩個城市 ,那個時候的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背包客在找工廠。
  • 《大江大河》夢回80年代, 專屬80、90年代的記憶
    《大江大河》夢回80年代, 專屬80、90年代的記憶 時間:2018.12.14 來源:QM工作室1 分享到:
  • 90年代以後,東北三省的經濟為什麼衰落了?
    寫在前面:90年代以後,東北三省的經濟為什麼衰落了?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是哪裡?對於這個問題,大部分中國人的回答是這樣的: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江蘇。這樣的回答,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從八十年代以後,中國的東南沿海就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 「重返90年代」:婚姻內的騷動和迷思
    前有査建英主編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和北島主編的《七十年代》為人們所熟知——試圖通過一系列人物的對話或者自述,還原那兩個風雲變幻的二十年中的社會情境、主要問題及價值觀念。界面文化在2020年推出「90年代」專題,在懷念80年代的浪潮至今仍未式微之時,試圖帶領讀者從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重新認識那個深具轉折意味的、塑造了我們今日生活基本樣貌的90年代。
  • 老照片:80、90年代的廣東,很有懷舊感
    當年的的士,現在的你可能感覺這種轎車很普通,但在八九十年代,這種車可是非常珍貴的。隨便一輛車,甚至比當時廣州的一套房子還要貴,普通家庭根本買不起。80年代,最時髦的消費就是穿件寬鬆墊肩的西裝,走進五星級酒店,聽音樂茶座,很有那個時代的畫面感。
  • 日本福清混混的往事,90年代靠偷竊一年賺幾十萬人民幣
    前幾天跟我堂叔聊了一下日本,我堂叔也是福清人,他1992年就去日本打工了,他在一家餐館做雜工。他在日本知道和聽過很多福清混混的事跡,90年代,位於福建的福清市,當地的年輕人成千上萬湧入日本,當然大部分都是在日本老老實實的工作,有些在福清當地已經是混混,他們跑去日本後,當然打工是不可能打工,他們在日本都是做些作奸犯科的事,比如搶劫和偷竊。
  • 「打工人」返鄉就選全新一代捷途X90
    想必滿心歡喜的返鄉團圓,與久未相見的親戚鄰友閒聊暢飲,是大多「打工人」嚮往的美事。當然一想到返鄉的大包小包,家人們的噓寒問暖,頭便有種微微「痛」感,怎麼樣才能做一個體面的「打工人」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際行動鎮住場面。一輛對得起錢包、有裡有面的車便能輕鬆解決煩惱,全新一代捷途X90就完全符合這個要求。
  • 老照片:90年代的重慶,尋找山城的市井氣息
    圖為90年代的重慶夜景,萬家燈火照應著落日的餘暉。90年代的重慶長江大橋,又稱「石板坡長江大橋」,橋車車水馬龍,紅色的長安奧拓汽車異常顯眼90年代的重慶南山索道,經過索道可以俯瞰重慶整個長江的美景,大美長江,盡收眼底90年代的重慶遊樂場,是很多80後的小孩兒愉快的童年回憶90年代的重慶長江碼頭,來往的客船和貨船推動了重慶航運經濟的發展90年代重慶的客輪,因為重慶地處巫山之南,交通不便
  • 70年代和90年代的廈門人,都有什麼區別呢?
    都說時間是條分水嶺 70年代和90年代的愛夢郎就是如此 70年代的見多識廣 90年代的新潮有趣 各有各的特點
  • 老照片:90年代的重慶,尋找山城的市井氣息
    圖為90年代的重慶夜景,萬家燈火照應著落日的餘暉。90年代的重慶長江大橋,又稱「石板坡長江大橋」,橋車車水馬龍,紅色的長安奧拓汽車異常顯眼90年代的重慶南山索道,經過索道可以俯瞰重慶整個長江的美景,大美長江,盡收眼底90年代的重慶遊樂場,是很多80後的小孩兒愉快的童年回憶90年代的重慶長江碼頭,來往的客船和貨船推動了重慶航運經濟的發展90年代重慶的客輪,因為重慶地處巫山之南,交通不便
  • 70~80年代人的旅途路上
    在那個70~80年代,家裡能賣輛自行車就很牛了,馬車還是為重要交通工具,聽老媽說,那時的外出,基本上都是步行,路上都會自帶乾糧,餓了就吃自帶的乾糧在後來比較富裕的人家都會買摩託車,進入90年代摩託車成了非常瘋狂的時期,騎著摩託車帶著照相機外出遊玩,非常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