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黃江:
接下來,我向大家介紹北海南珠及南珠文化的歷史脈絡。
(一)北海南珠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北海市具有3000年珍珠採集的歷史,北海所產的南珠皆為上品,北海被譽為「南珠之鄉」,也被稱為「珠城」。中國古代「雷廉」七大珠池就有五個分布在北海市境內,早在公元200年前的商代,北海合浦出產的南珠就是歷朝歷代帝王皇家的貢品,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中主要貿易物品之一。
在幾千年的歲月輪迴中,不停地譜寫著人間傳奇:因珠璣之利而開嶺南三郡的秦始皇;開闢海上絲路始發港的漢武帝;「珠還合浦」的孟嘗;用108南珠串成摩尼數珠的漢隱帝;用南珠編織馬鞍的後漢主;「珠還合浦賦」的頭名狀元等等。千百年來源遠流長的歷史造就了豐富厚重、燦爛輝煌的南珠文化,留下了「珠還合浦」「割股藏珠」「魚公主滴淚成珠」等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是明代史學家屈大均在其著《廣東新語》中對南珠品質的讚譽。明代「醫聖」李時珍更將「合浦南珠」記載入其藥學巨著《本草綱目》之中,記載「合浦南珠」的醫療及保健功效。南珠因此成為北海最具區域文化代表性、最有故事性的物品。
(二)重振南珠產業,打造向海經濟。解放後,多位中央領導視察北海,高度重視南珠產業的發展。1957年11月,周恩來總理作出指示「要把南珠生產搞上去,要把幾千年落後的自然採珠改為人工養殖」以來,北海南珠養殖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南珠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北海南珠養殖產量一度高居全國的47%。
1980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北海市珍珠公司視察南珠產業發展情況。
1992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溫家寶題詞「弘揚南珠文化振興合浦經濟」。
1992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讚譽北海合浦為「南珠之鄉」。
1992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對南珠產業的發展情況予以肯定。
199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對南珠寄予厚望「融珠寶與民族文化於一體,架起世界友誼之橋梁」。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海時,提出了「向海經濟」、生態環保等理念,要求北海「打造向海經濟,譜寫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總書記的指示要求,為南珠產業的振興提供了恰逢其時的契機。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把振興南珠產業作為北海打造「向海經濟」的重要抓手,堅持以高標準引領南珠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南珠質量,建立南珠品牌,提高產業效益。北海市委、市政府隨之出臺了一系列的實施意見,全力推進南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南珠產業打造成為北海最具資源優勢和文化內涵的特色優勢產業。
(三)節慶活動對南珠產業和城市品牌建設的推動作用明顯。自1991年以來,北海已先後舉辦了五屆珍珠節,一屆國際珍珠展,向世界展示了「珠城」北海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了北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帶動了北海珍珠產業的發展,為北海打造國際珍珠集散地奠定了基礎。目前,北海市不僅是廣西珍珠的主要產地,也是北部灣地區最大的海水珍珠及珍珠製品產業城市,更是全國海水珍珠及製品的重要批發集散地。據不完全統計,北海每年珍珠及製品的銷量不少於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