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武漢戰「疫」記:鮮魚湯包熱乾麵 市民餐桌「花樣」漸多
中新社武漢3月15日電 題:武漢戰「疫」記:鮮魚湯包熱乾麵 市民餐桌「花樣」漸多
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魚頭洗淨抹鹽、加料酒塞薑絲、滾水入蒸鍋,起鍋後撒蔥粒淋熱油……15日中午,家在武漢市礄口區的向女士熟練地做了一道清蒸魚頭。在「吃膩了」白菜蘿蔔土豆後,消失了一個多月的魚又重回餐桌的「C位」。
自「封城」後,由於物流不便貨源減少,武漢人買菜一度成了大難題。從出門囤菜到社區組織團購,從上鬧鐘搶菜依然「秒光」到可選擇品種慢慢增多,50多天過去,買菜的日子已不那麼「難捱」,一日三餐也漸漸多了「花樣」。
向女士回憶,「封城」早期,「每次只敢掰兩片菜葉煮湯,連最外面的葉子也沒捨得扔,足足吃了12天」。而最近一次在小區團購白菜,她發現價格已經回落到2.2元(人民幣,下同)一斤。最讓她開心的是,全家人都愛吃的魚也很方便買到,有鱖魚、鯿魚、草魚、多寶魚等多個品種,多是30至50元一條,「買回來還是活的,能放在水裡養幾天」。
「菜籃子」關乎市民的基本生活。「封城」後,武漢通過「自救+外援」的方式保障市民的餐桌。現而今,如何豐富「菜籃子」種類,滿足市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成為工作重點。
長江邊長大,大部分武漢人無魚不歡。但這類對運輸、保鮮要求都較高的食材,如何才能滿足大家需求?自2月24日起,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數次發布淡水產品銷售配送信息,宅家市民可通過社區團購的方式解饞。
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3月13日稱,下一步,要開闢鮮活水產品的「綠色通道」,暢通物流、供貨渠道,加強農超對接,全力保障水產品供給,滿足市民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封城近兩個月第一次買到活魚,興致勃勃做了一盤清蒸魚一盤辣子魚,可算是解饞了。」武漢網友「暖暖的寶芽兒」14日晚在微博上曬出烹飪好的魚,她還寫道「老公跟我預告後天會有我的最愛到貨,讓我好好期待一下」。
鮮魚「遊」上了更多武漢市民的餐桌,一些武漢特色小吃也不再只是奢望。家住漢口的張先生發現,最近熱乾麵、湯包等漢味早點成了「早餐」團購主力,而餃子、麵包、甚至一些西餐也可以團起來了。
而為了讓小區居民吃上划算的熱乾麵,洪山區志願者龔女士費盡了心思。她到處打聽有一家店鋪還在賣面,便聯繫了老闆談價格。「老闆說原料廠商漲價了,最後一斤漲了一塊錢。」龔女士算了一下,4元一斤的熱乾麵,一斤可以做四碗面,大家能接受,便成交了。
隨著天氣轉暖,可供市民選擇的蔬菜品種也逐漸增多。此前,武漢6個新城區利用設施大棚搶播快生菜,目前菠菜、苕尖、毛白菜、莧菜、空心菜等10多個早春快生菜品種正在陸續上市。
「以前每次買都囤很多菜,現在完全不擔心了,少買一點更新鮮」,向女士說,很想念逛菜市場的日子,期待充滿煙火氣的生活早一天回歸。(完)